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八届高二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16道、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1583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在华期间,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并以儒家所言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利玛窦上述行为旨在( )
A.打开中国市场 B.研究儒家思想
C.融入中华文化 D.减少传教阻力
3.目前发现的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古埃及( )
A.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B.致力于推动书写文字的普及
C.印刷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D.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初步形成
4.恩格斯曾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以下观点与此一致的是( )
A.古代各地域文化相互交流交融 B.希腊人独立创造了欧洲文化
C.欧洲文化是一种跨区域的文化 D.现代欧洲的文化发端于希腊
5.朝鲜半岛与中国三国时代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形成的,而是不同的三国发展形成的,最后也未统一到同一个国家。了解这一段历史能用到朝鲜最早的正史著作是( )
A.《朝鲜史》 B.《三国史记》
C.《高丽史》 D.《三国演义》
6.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旨在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D.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开发
7.澳大利亚的一位前总理曾说:“我们反思过去的虐待行为,特别是对被偷走的一代人的虐待。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他的这番表述主要是因为欧洲殖民者( )
A.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发展不够重视 B.给澳大利亚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 D.掠夺非洲黑人奴隶
8.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的市场结构,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贸易、公共服务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 )
B.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C.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D.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移民
9.主营百货及皮毛生意的某山西商号,从天津等地采购货物,用驼队运往酒泉、敦煌(分号)后批发给当地商贩,再将分号收购的山货、皮毛运回包头(总号),继而转运天津。该商号不仅运送本家商号货物,还承办别家商号的代运业务。这类山西商号的活动( )
A.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凸显晋商在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
C.推动了西北与国内外和平友好往来 D.构建内地之间物质技术交流平台
10.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一一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近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他认为:在十九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指的是( )
A.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 B.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
C.向西方学习历经从器物到思想的转变 D.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蒙古西征给欧洲带来极大的灾难:欧洲被外族入侵,封建制度遭受冲击,大军所至,焚毁田园,摧毁堡垒;更甚者,是教廷的权威蒙受极大的打击。欧洲人开始向内反思,希望重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依据。因此,欧洲人( )
A.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浪潮 B.重视人的力量追求现世生活
C.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D.开展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2.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那里的徭役劳役、代役租、对老爷的各种贡献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了。”材料主要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代表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B.压迫被征服地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情绪
C.具有争霸性,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D.重构欧洲政治文化,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13.1917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并制定了“以工代兵”的参战政策,约14万华工被派遣到欧洲战场。一战结束后,这些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 )
A.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B.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C.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促成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4.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 )
A.教育公平逐步推进 B.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建成
C.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D.教育优先理念切实践行
15.截至2006年,山西省共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784处,世界文化遗产两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各级各类博物馆88个,馆藏文物121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4785件。这表明( )
A.我国较早建立起专业的文物保护体系
B.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首位
C.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D.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6.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周人既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开国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崴内之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此与政治文物之施行甚有关系,而天子诸侯君臣之分,亦由是而确定者也。”王国维意在强调周王朝( )
A.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B.保障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推动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发展完善 D.实现了对诸部族直接有效的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伊斯兰教的征服给横贯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带来了新的动力。最早与横贯撒哈拉沙漠的贸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加纳帝国,其名声远播到巴格达,它甚至被阿拉伯作家描述为“黄金之国”。由于宗教冲突和战争,12世纪末,加纳帝国逐渐走向衰落。13世纪后,马里帝国迅速扩张,1324年,马里统治者曼萨·穆萨到麦加朝圣归来后,马里在政治、商业和教育上更是成就非凡。但也是由于内部政治和外来攻击,马里才开始衰落。14世纪末,桑海帝国崛起并开始扩张,得益于贸易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桑海成为西非霸主和经济文化中心,不过,桑海帝国也仅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16世纪末,因外敌入侵而走向衰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玛雅文明的辉煌正是建立在其较高的农业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然而,印第安人创造农业奇迹竟依赖于极其简陋和落后的生产工具,其农业生产成就与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存在着巨大反差。印第安人在天文、历法和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社会形态进化过程却十分地缓慢,这在东半球文明体系中是十分罕见的。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是与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都过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甚至在印第安文明中很多被称为“城市”的地方,既非“城”也非“市”,而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亦即宗教城市,它们的长期延续性与东半球文明城市的迁移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古代西非三大文明古国兴衰的共同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总督参事会作为英属印度的中央政权,在东印度公司被撤销后,发生了变化。186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参事会法》,将英国的一套行政原则和模式引进印度,法令规定每个参事负责一个行政部门,分别主管内政、外交、财政、税务、法律、军事等部门的工作。1858年兵变的结果使英国人认识到,完全将印度人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是危险的,因此允许印度人参加立法参事会。后来,又吸收印度人进入行政参事会。1861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印度文官法》,把英国自1855年开始实行的“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在印度固定下来。随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英属印度文官任用、升泛、纪律、年限、奖惩等条例和规则。
——摘编自张群《试析英属印度文官制度的嬗变》
材料二: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及其领导的国大党将“世俗主义”确定为印度建国的三大原则之一,奠定了印度民主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印度社会分化为众多社会集团,各个集团经济实力、政治权利和宗教信仰皆不同,以致彼此之间矛盾不断,而国家则需要不断协调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救派的政治心理。因此,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亚文化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印度国家权利的多元化。
——摘编自郭祥俊、胡峰《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英属印度政府文官体制改革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印度政治文化的特色,并分析上述特色形成的历史原因。(7分)
三、论述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下列为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目录一览表(节选)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前221~前207年)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年)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年)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
第十五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644~1840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依据整体材料或部分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晰、史论结合)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八届高二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整理“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D项正确;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于后世数千年的时间内在亚洲乃至全球产生重要影响,排除A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58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为了减少在传教过程中的阻力,他努力学习汉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D项正确;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是传播宗教,而非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研究儒家思想”是传播天主教的手段,排除B项;“融入中华文化”也是传播天主教的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埃及。古代埃及人用莎草制作纸张,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古代世界的文化发展和贸易往来,体现古埃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A项正确;古埃及出口莎草纸是为了发展贸易,而非文化普及,排除B项;莎草纸属于书写材料,而非印刷技术,排除C项;文明的形成发展有赖于经济文化发展,区域文明形成有赖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仅凭古代埃及或莎草纸不足以推动区域文明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是近代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对于欧洲后来的思想解放有推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希腊的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各地域的交流,排除A项;独立创造说法错误,排除B项;欧洲文化不是文化相互交融发展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史记》是高丽历史学家金富轼等奉高丽仁宗之命在1145年以汉文所写成的正史,记载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因此了解材料所述历史能用到朝鲜最早的正史著作是《三国史记》,B项正确;了解材料所述历史能用到朝鲜最早的正史著作是《三国史记》,而不是《朝鲜史》排除A项;《高丽史》是朝鲜高丽朝34代王475年间的正史,李朝开国后,太祖命郑道传、郑摁修前朝史,他们参照《高丽历代实录》、闵渍的《纲目》、李济贤的《史略》、李穑的《金镜录》,编纂37卷编年体史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国演义》是依据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一方面可以缓和人地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中未描述,排除A项;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并非为了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B项;“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殖民时期(澳大利亚)。据题干“我们反思过去的虐待行为,特别是对被偷走的一代人的虐待。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给澳大利亚原住民带来了诸多残酷的行为,其中包括对“被偷走的一代人”的虐待,这给原住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B项正确;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发展不够重视表述不准确,不能全面体现这种严重的虐待行为及其后果,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整体的虐待情况,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只是其中一方面,排除C项;掠夺非洲黑人奴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产业发展,而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贸易、公共服务等行业并不能推动“知识精英”在地位上升,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精英”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排除B项;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的移民并非“知识精英”,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天津等地采购货物,用驼队运往酒泉、敦煌(分号)后批发给当地商贩,再将分号收购的山货、皮毛运回包头(总号),继而转运天津,表明山西商号的活动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对商帮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做对比,不能得出晋商起引领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晋商与外国商业的往来,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商业往来而非技术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中学的衰落,“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即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A项正确;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B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信息,蒙古西征确实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包括对封建制度的冲击和教廷权威的削弱。这种外部压力促使欧洲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体系,并寻求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更加重视人的力量和追求现世生活的改善,B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16-17世纪,蒙古西征发生在13世纪,排除A项;人的觉醒是文艺复兴,社会的觉醒是启蒙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蒙古西征对于欧洲文化思想的影响,没有涉及政治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初的欧洲。根据材料“(拿破仑走到哪里)那里的徭役劳役、代役租、对老爷的各种贡献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了”及所学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有助于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D项正确;拿破仑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被征服地区反抗拿破仑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扩大了法国的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参加过一战的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结合所学,参加一战的华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参加一战的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提及一战华工声援五四运动而非推动五四运动爆发,因此不能体现“促成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工农……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上不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逐步推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受教育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国民教育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多少,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国家对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进行对比,不能得知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从材料中看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物等数量非常多,可知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C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对比,看不出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为首位,排除B项;材料和中华传统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国维强调,与商朝相比,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使天子与诸侯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等级秩序,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向早期国家的成熟阶段转变,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排除A项;体现西周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是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材料并未涉及,且“保障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未实现对诸侯国的直接有效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秦始皇,统一中国。(4分)
(2)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2分)
汉武帝设立中朝与外朝对抗;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6分)
(3)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3分)
18.(1)兴盛因素:伊斯兰教等外来文明的影响;繁荣的商业贸易的促进;积极的扩张政策;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重视文化教育;三大帝国文明先后传承的影响;等等。(4分,任答2点)
衰落因素:内乱与战争;外来入侵;宗教冲突;等等。(2分,任答1点)
(2)特点:生产工具落后,但农业成就突出;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技落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社会发展缓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城市是宗教活动中心,具有长期延续性。(6分,任答3点)
19.(1)表现:将英国的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强化了总督参事会的分工;吸收了印度人进入参事会;实现了文官管理的法制化。(6分,任答三点)
(2)特色:民主政治文化占主导;国家权利的多元化。(3分,任答1点)
原因:印度政治体制对英国的学习(英国殖民印度的影响);国大党政策的影响;社会利益集团诉求的差异化;种姓制度的深刻影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4分,任答2点)
20.示例:论题1: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直至顶峰(2分)
说明:中国古代史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自秦朝开始,统治者在中央建立起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建立起郡县制度。这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便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逐步确立开来。汉随秦制,西汉政权不仅在地方继承了郡县制度,而且在中央汉武帝重视发挥内朝的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创造性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当时间来到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建立、内阁制度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立则进一步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之间、皇权与相权之间不断斗争。并且总体上都以前者的胜利而告终。以此实现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2分)
论题2: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动并维护了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论题3: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由盛转衰
论题4:秦朝开创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论题5: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鼎盛时期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第六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统治,设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结合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内容进行阐述即可。选择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并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2分)
【评分标准】
10-12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分: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窑,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