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1.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的“琮琮”,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是对我国石器时代文明成就的借鉴,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故选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良渚遗址,并未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进行探讨,得不出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
2.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C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宋朝崇文抑武,排除B项;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排除D项。
3.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成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故选B项;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排除A项;图片中已经存在北魏,排除C项;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金,而非十六国,排除D项。
4.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取得进步”、“迅速发展”“得到发展……日渐繁荣”可知,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项;劳作方式主要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分工协作方式等,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南朝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C项。
5.
【答案】A
【解析】梁武帝崇佛,所以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导致当时佛教盛行,而北魏太武帝反对佛教,所以就有大规模的灭佛行动,这是宗教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故选A项;北魏太武帝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是维护自身的统治,而不是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是在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且与题目主旨也不一致,排除C项;统治者的好恶会影响宗教的存续,但不会起决定作用,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故选B项,中书省负责决策,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排除D项。
7.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玄宗之末,……,故上户优而下户劳”“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于是改行两税法,以资产多少收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D项;清朝雍正时期,正式废除人头税,排除A项;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是均田制实施的条件,两税法是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系的产物,排除B项;两税法按土地和资产收税,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8.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印、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发展;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即以上史实描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唐朝政治制度的创新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及两税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发明并推广了筒车、曲辕犁等新型的生产工具,兴修许多水利工程;丝织业以蜀锦为代表,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如唐都长安、扬州等,排除B项;
唐朝文学艺术的繁荣表现: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等,排除D项。
9.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科举制度。北宋废除唐代以来的科举公荐制度,可见北宋时期科举选官制度更具公平性,D项正确。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仅是北宋科举制改革的一个举措,故排除B项。材料并非官员晋升程序严格,故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可知宋朝初期的国家治理在保留传统的制度结构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局部创新,进一步增加的机构和官员人数,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故选D项;原有的政治结构继续保留,但是并未负责具体政务,加剧了冗官问题,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区别对待,无法体现崇文抑武的国策,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科举考试和阅卷的过程,而材料是对整个当时的政治体制进行总结概括,排除C
1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种茶农户众多……‘园户’”、“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出现众多种植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农户,有些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地区,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农产品与市场联系紧密,商品化倾向明显,故选C项;材料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与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关,排除A项;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种植经济作物对农户社会地位的影响,且“普遍”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1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故选D项;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以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为宗旨,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3.
【答案】C
【解析】由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中“孔子行教图”、“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及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可知,这都是注重儒家文化传承的表现,故选C项;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可知,由于是朱熹个人出资修建,所以白鹿洞书院不属于官学,排除A项;白鹿洞书院是传承儒家思想的载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排除B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就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所以不是白鹿洞书院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4
【答案】A
15.
【答案】B
解析:根据“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宋朝有比较明显的松解,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A;材料反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不能得出社会矛盾趋向缓和,排除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并非行政能力降低的表现,D错误。
16.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铁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出口商品得益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是否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以后就已经开辟,用“开辟了”有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进口的商品均是消费品,所以不能成为生产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7.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制”“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可知,南、北面官制下,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而金朝“猛安谋克”是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元朝土司制度下由少数民族首领参与地方管理,体现了辽朝、金朝、元朝都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反映了因俗而治,C项正确;南北面官制体现了一定的分而治之,其他并未体现,排除A项;民族分离说法错误,排除B项;军民合一体现了猛安谋克的特点,与辽朝和元朝关系不大, 排除D项。故选C项。
18.史
答案.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可知,通过建立孔庙,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同时向中原文化学习,也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①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辽朝,应是契丹族,并不是女真族;仅从建立孔庙,并不能促进北方儒学的复兴,②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本题的题干材料“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表明元代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
20.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背面有回鹘体蒙文、八思巴蒙文、波斯文各两行”可知令牌包括了多个民族的文字,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D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文字的来源和实用性,而不是文字本身的艺术美感,排除A项;“背面有回鹘体蒙文、八思巴蒙文、波斯文各两行”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前提下,各民族共同发展,不存在差别对待,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介绍邮驿体系的具体构成,而且邮驿体系的逐渐完善需要有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排除C项。
21.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因此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选A项;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成祖在位时内阁正式形成,此时宰相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22..
【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涉及抗击倭寇,故排除;B.根据“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可知,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扩大政治影响力,故正确;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寻找黄金,故排除;D.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文化,故排除。
23.
【答案】C
【解析】略
24.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加强了皇帝对于官员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密折制度是与上达相关的制度,是为加强皇权,而非政令下达的畅通,排除A项;密折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B项;密折制度更多的是保证皇帝掌握官员情况,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
【答案】
(1)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作等。
(2)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等。
(3)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衡;
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促进南方文化发展;元朝重开大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等。2026届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50分钟完卷)
第I卷(选择题 24题 共72分)
1.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琮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头部造型别致的装饰纹样——“饕餮纹”,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该设计琮琮 玉琮( )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B.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成就
C.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2.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官室百官同制京师”,面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4.表1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表1可用于说明当时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5.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 )
A.南北朝时期宗教影响到政治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 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
6.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7.《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 )
A.废除了人头税 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C.加剧土地兼并 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文学艺术的繁荣
9.唐代科举考试盛行公荐制度,即科举不糊名,由主试者定取舍。试前,有预列知名之士,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谓之通榜。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这反映出北宋(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科举制改革涉及面广
C.官员晋升程序严格 D.科考选官更具公平性
10.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D.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11.北宋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很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 )
A.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 D.农户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1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13.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成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14.蹴鞠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宋代文人张敦礼的画作《闲庭蹴鞠图》还原了这一民俗活动,该图体现了( )
(宋)张敦礼《闲庭蹴鞠图》
A.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风气 B.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
C.文人画创作承载史料价值 D.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结合
15. 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 ( )
A.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 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
C. 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 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
16.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民族分离 C.因俗而治 D.军民合一
17.《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三司 B. 行中お省 C. 中お省 D. 宣政院
18.图2是元代急递铺的令牌,令牌正面用汉字书写,背面有回鹘体蒙文、八思巴蒙文、波斯文各两行。这一设计( )
图2
彰显了中国文字的艺术美
B.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C. 体现了邮驿体系日臻完善 D.适应了多元族群统治需要
19.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20.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 驱除倭寇 B. 扩大政治影响 C. 寻找黄金 D. 传播中国文化
21.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的现象。这表明 ( )
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 新型经营方式已出现
22.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
A.文人地位的下降 B.皇权专制的强化
C.陆王心学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3.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 )
A.扩大贸易 B.招抚授官 C.因地制宜 D.军事控制
24.表2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口(亿)
1661年 549 0.2
1685年 608 1.2
1724年 683 1.5
1812年 791 3.6
表2
A.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8分)
25.(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エ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并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