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5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信宜月考)隋统一之初,原陈朝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之间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时( )
A.开通大运河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兴兵灭陈朝 D.完善三省六部制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项正确;
隋文帝兴兵灭陈朝,排除C项;
西汉朝廷设置安西都护府,排除B项;
唐太宗在位时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024七下·信宜月考)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践行上述思想的经济措施是( )
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任用贤士,虚心纳谏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为此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B项正确;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属于法律措施,排除A项;
任用贤士,虚心纳谏体现了用人思想,排除C项;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是唐玄宗统治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3图的文物可用于研究唐朝( )
题3图
A.社会生活 B.民族关系 C.对外贸易 D.南北交流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陶瓷作品上面出现西亚国家的特产,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中外贸易发达,故出现唐朝时期的作品出现西亚元素,C项正确;
社会生活指国内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为了迎合西亚顾客的需求”不相符,排除A项;
国内各民族的交往属于民族关系,材料中反映出中外贸易,排除B项;
材料反映中外贸易,范围超过国内的南北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4.(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4图两首诗歌均为杜甫创作,其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题4图
A.杜诗风格与唐朝历史的走向相关
B.杜甫的创作水平不断降低
C.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D.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忆昔》体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局面,《无家别》体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经历安史之乱的农村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杜甫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创作的这两首诗歌内容的变化说明了杜甫诗歌风格与唐朝历史的走向相关,A项正确;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与杜甫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创作的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变化无关,排除C项;
杜甫的创作水平不断降低说法错误,排除B项;
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5图形势出现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题5图: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A.黄巢起义 B.重文轻武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项正确;
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政策,排除B项;
唐末黄巢起义是对唐朝末年统治腐朽,藩镇割据局面的反抗,这不是造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历史根源,排除A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在东汉,与唐朝、五代十国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6.(2024七下·信宜月考)宋朝名将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后,宰相庞籍就轻蔑地称他为“赤枢”,非但大臣轻蔑狄青,就连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宋朝( )
A.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B.枢密使权力被架空
C.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D.重文轻武风气盛行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朝名将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后,宰相庞籍就轻蔑地称他为‘赤枢’,非但大臣轻蔑狄青,就连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与重文轻武风气盛行有关,D项正确;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是宋朝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但它与狄青被轻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狄青作为一名武将,其地位和待遇与科举制度是否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虽然宋朝的军队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情况下确实存在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但这与狄青被轻视的现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
枢密使是宋朝的重要官职,负责军事事务,然而,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狄青作为枢密副使的权力被架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2024七下·信宜月考)耶律德光取得燕云十六州后,把原来由畜牧业经营为主的方针改而转向契丹腹地以西仍以畜牧为主,而渤海、燕云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并安置大批俘户,“计口授田”以事农桑。据此可知,辽朝( )
A.改变原有生活习俗 B.推崇中原政治制度
C.消除南方人地矛盾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渤海、燕云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并安置大批俘户,‘计口授田’以事农桑”分析可知辽政权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将渤海、燕云等地“计口授田”以事农桑,说明重视农业发展,D项正确;
材料反映辽鼓励发展农业,属于经济层面,改变原有生活习俗属于社会层面,排除A项;
推崇中原政治制度属于政治层面,排除B项;
消除南方人地矛盾,表述错误,人地矛盾不可能消除,只能缓解,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2024七下·信宜月考)北宋交子的发行、夜市草市的出现、市舶司的设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下面最恰当的是( )
A.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北宋交子的发行、夜市草市的出现、市舶司的设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结合所学可知,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反映的是商业繁荣,夜市草市的出现说明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市舶司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体现海外贸易兴盛。由于商业发繁荣,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因此,共同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体现在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上,题干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A项;
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中交子的发行、夜市草市的出现、市舶司的设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的原因,排除C项;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思想文化方面有关,题干中属于经济信息,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9.(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9图是小刘同学在“听歌曲,学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展示的一首歌词。其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题9图
A.岳飞 B.耶律阿保机 C.黄巢 D.文天祥
【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歌词“岳字”“用金兵的血祭旗,一颗精忠的报国心”和结合所学知识,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统率“岳家军”北伐,歌词反映的历史人物是岳飞,A项正确;
黄巢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排除C项;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排除B项;
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2024七下·信宜月考)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C项正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建立辽国,排除A项;
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建立金,排除B项;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事迹。
11.(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史》评价忽必烈:“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D.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用儒术”“一代之制”“规模宏远”等信息可知,忽必烈主动学习汉族文化,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全国实行了有效统治,C项正确;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统治政策,没有涉及元朝统一中国,排除B项;
题干中“以夏变夷”意思是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因此,并非是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是由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这表明元代( )
A.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B.权力架构上注重分散臣权
C.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D.确保了元朝官吏队伍廉洁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是由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下,官员是由蒙古、色自、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这体现了权力架构上注重分散臣权,B项正确;
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项;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元代权力架构上注重分散臣权,确保了元朝官吏队伍廉洁在材料中未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通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材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B.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
C.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 D.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迺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可得出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诗词创作,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A项正确;
明清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排除D项;
题干涉及是文学诗词创作,与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和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无关,排除B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2024七下·信宜月考)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
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关汉卿——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题干“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通过词表达爱国情感,B项正确;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A项;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时期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排除C项;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5.(2024七下·信宜月考)宋代张耒在某个传统节日写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该传统节日是(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作者诗句悼念的人物是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传说他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C项正确;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与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不符,排除A项。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与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不符,排除B项;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与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16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说明宋代( )
儒家用字 仁 德 善 孝 贤 义 礼 信
数(个) 13 10 9 7 5 3 3 2
乡名示例 崇仁怀仁 德政德化 积善从善 至孝旌孝 思贤奉贤 道义习义 遵礼复礼 守信良信
题16表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C.科举取士制度完善 D.伦理道德受到重视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宋代太湖流域四州乡名中多次使用“仁、德、善、孝、贤、义、礼、信”等字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伦理内容相吻合,这也说明了宋代重视儒家的伦理道德,D项正确;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
文化重心的南移侧重于南北方地区的变化,而本题侧重儒家伦理道德,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
科举制是宋朝的选官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中四州乡名受儒家伦理纲常影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7.(2024七下·信宜月考)唐时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 )
A.改进了航海技术 B.丰富了市民生活
C.打破了地域限制 D.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据题干“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可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D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丰富了市民生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打破了地域限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改进了航海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活字印刷术的相关史实。
18.(2024七下·信宜月考)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局面得以形成的技术条件是( )
A.火药应用于军事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有关,C项正确;
火药应用于军事,与海上贸易关联不大,排除A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与海上贸易无关,排除B项;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唐朝初期,与航海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9.(2024七下·信宜月考)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一方面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另一方面让耆宿、里老来监督地方官,互为牵制。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 )
A.规范官员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社会治理 D.完善政府机构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一方面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另一方面让耆宿、里老来监督地方官,互为牵制。”和所学可知,《到任须知》可以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也使地方官员互为牵制,这说明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规范官员权力只是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表象,排除A项;
材料反映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社会治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没有强调完善政府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0.(2024七下·信宜月考)因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清康熙二年朝廷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但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这主要是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 )
A.禁锢思想巩固皇权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促进儒学思想发展 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是因为八股文有利于禁锢思想巩固皇权,进而巩固统治,A项正确;
八股取士与地方势力地匀,排除B项;
八股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八股文并不利于中外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八股文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1.(2024七下·信宜月考)“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B.促进了中外交往
C.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可知,很多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线,纷纷来到中国,所以说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B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排除C项;
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2024七下·信宜月考)明朝大将俞大猷有诗云:“三尺雕弓丈八矛,目底倭奴若蚍蚁……时时戈艇载左馘(指所杀之敌),岁岁献俘满千百”。该诗反映了他( )
A.反击侵略的豪情壮志 B.西洋归航的志得意满
C.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D.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
【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倭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史实,题干反映了作者反击侵略的豪情壮志,A项正确;
西洋归航的志得意满与材料“倭奴”不符,排除B项;
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与材料“倭奴”“岁岁献俘满千百”不符,排除C项;
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与材料“倭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3.(2024七下·信宜月考)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材料强调了李时珍( )
A.刻苦钻研,潜心著书 B.医德高尚,普济众生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经验丰富,医术精湛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强调了李时珍继承传统,“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强调了李时珍推陈出新,C项正确;
材料并未描述李时珍刻苦钻研,潜心著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医德高尚,普济众生”的意思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品格都是高尚的,救济帮助众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描述李时珍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4.(2024七下·信宜月考)《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客观上暴露了统治者贪婪、狡猾的狰狞面目。这段话意在说明( )
A.社会氛围制约文学创作 B.文学作品具有史料价值
C.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D.个人喜好影响小说内容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客观上暴露了统治者贪婪、狡猾的狰狞面目”可知,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C项正确;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与社会氛围无关,排除A项;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个人喜好对小说内容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5.(2024七下·信宜月考)从北宋开始,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被人们所认可。由此可见( )
A.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三国演义》可信度高
C.刘备智勇双全超过曹操 D.正统观念影响十分深远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北宋开始,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被人们所认可”和所学可知,刘备作为汉室后裔,在儒学重新振作的宋朝符合正统观念影响,故被描述为正面人物,D项正确;
“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的表述太过绝对不准确,因为材料的观点选自文学作品带有作者的主观观念和故事性演绎,因此作为史料运用时需要结合其它史料佐证,否则孤证不立,排除A项;
刘备被认可的原因符合正统观念影响,而非刘备的才能胜于曹操,排除C项;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且“《三国演义》的可信度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演义》 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6.(2024七下·信宜月考)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这表明,顺治皇帝( )
A.意图改革中央官制 B.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沿袭了中原政治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驳回了减少南方官员的建议,并提倡选拔人次,表明在选官过程并未刻意减少选拔汉族官员及注意到了南方人口较大的现实因素,从而表现出了注重扩大统治基础,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制的改革,顺治帝驳斥了对其的指责,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官员的官员的选拔而非民族政策,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对官员选拔比例的质疑,未涉及是否沿袭了中原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7.(2024七下·信宜月考)清朝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不尽相同,在蒙古为盟旗制,在西藏由一僧人三俗官联合共治,在西南为土司制,它们与中原地区的行省制度有所差异,但都与行省一样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这些做法( )
A.促进各地的经济沟通 B.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
C.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 D.扩大了国家领土范围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盟旗制、一僧人三俗官联合共治、土司制——但都与行省一样服从中央政府”可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制度来治理,这是因俗而治,这样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
材料是说治理方式,不是说经济沟通,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治理方式,不能体现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排除B项;
材料强调有效治理地方的方式,无法体现扩大了国家领土范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8.(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28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7年 好修仙
明穆宗 1567—1572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年 怠政
题28表
A.财政危机加深 B.大臣结党营私
C.农民起义不断 D.朝政日益腐败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明朝皇帝在位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疏于朝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最终导致朝政日益腐败,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财政问题,排除A项;
皇帝在位的表现与大臣结党营私无关,排除B项;
材料内容反映不出农民起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9.(2024七下·信宜月考)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古代农民起义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
B.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C.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
D.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对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
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均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30.(2024七下·信宜月考)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主要体现长城( )
A.民族间经济交流 B.旨在抵御外来侵略
C.象征着皇权至上 D.功能具有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可知,明长城不仅是一个军事防御设施,还承担着保护屯田区,促进农牧贸易的功能,D项正确;
长城的确是旨在抵御外来侵略,但题干主旨是强调长城具有军事防御、保护屯田、促进贸易的多种功能,排除B项;
长城的修建起到抵御外来侵略,巩固边疆的作用,象征着皇权至上的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修建,排除C项;
题干强调长城具有军事防御、保护屯田、促进贸易的多种功能,民族间经济交流仅是长城的功能之一,排除A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2024七下·信宜月考)唐朝,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墓中有一幅壁画《宫女图》。《宫女图》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做法,并分析这些做法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答案】(1)说明:《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同时,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2)做法: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的原则(或答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加强政策的实施(或答加强册封、和亲等政策的实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或答实行“监管制”);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
意义: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巩固唐朝的统治。
(3)原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政策的实施(租佣调制);生产技术的提高(曲辕犁、筒车);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水路交通发达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1)说明:据材料一“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同时,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据材料一“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可知,《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2)做法:据材料二“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可知,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的原则(或答对各民族一视同仁);据材料二“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可知,加强政策的实施(或答加强册封、和亲等政策的实施);据材料二“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知,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或答实行“监管制”);据材料二“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可知,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
意义:据材料二“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据材料二“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据材料二“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唐朝的统治。
(3)原因:据材料三中筒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从政治上说,如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从经济上说,如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经济政策的实施(租佣调制);生产技术的提高(曲辕犁、筒车);水路交通发达等。
故答案为:
(1)风貌:《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同时,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任答两点即可)
(2)做法: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的原则(或答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加强政策的实施(或答加强册封、和亲等政策的实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或答实行“监管制”);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巩固唐朝的统治。
(3)原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政策的实施(租佣调制);生产技术的提高(曲辕犁、筒车);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水路交通发达等。(任答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2.(2024七下·信宜月考)能够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进程中加以考察,是时空观念的重要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同时在制度体系上,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摘编自朱青峰《略论唐代服装的演变和美学内涵》
材料二
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从记载来看,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仅与服饰有关的行业就有几十种。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
——摘编自金滨《宋代服装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服装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宋时期服饰所蕴含的共同理念。
【答案】(1)特点:传承中创新;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具有等级色彩;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体现个性)。
(2)变化: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素雅、质朴;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
解释: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民族的交融;政权的并立。
(3)共同理念:强调礼制(等级);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吸收其他不同的服饰文化);体现民族交融;与时代相结合。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及所学知识可得,传承中创新;根据材料一“ 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可得,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根据材料一“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可得,具有等级色彩;根据材料一“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可得,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根据材料一“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可得,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2)变化:根据材料二“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可得,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根据材料二“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可得,品种更加丰富;根据材料二“式样愈加美观”可得,式样美观。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的朝代,文人风气比较浓厚,所以出现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的特点;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所以出现衣服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等。
(3)共同理念: 根据材料一中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可得出强调礼制(等级);材料一中出现既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国外文化的吸收,所以出现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体现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可知理念是与时代相结合。
故答案为:
(1)特点:传承中创新;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具有等级色彩;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体现个性)。(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素雅、质朴;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任答两点即可)
解释: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如: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等);民族的交融;政权的并立。(任答一点即可)
(3)共同理念:强调礼制(等级);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吸收其他不同的服饰文化);体现民族交融;与时代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3.(2024七下·信宜月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到秦朝“中国”一词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1)内涵: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表现: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边疆隐患得到有效解决;周边少数民族的臣服。
(3)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是因为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征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原因:原因:根据材料“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及所学可知,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3)史实:根据材料“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及所学可知,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包括: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及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故答案为:
(1)原因: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3)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5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信宜月考)隋统一之初,原陈朝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之间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时( )
A.开通大运河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兴兵灭陈朝 D.完善三省六部制
2.(2024七下·信宜月考)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践行上述思想的经济措施是( )
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任用贤士,虚心纳谏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3图的文物可用于研究唐朝( )
题3图
A.社会生活 B.民族关系 C.对外贸易 D.南北交流
4.(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4图两首诗歌均为杜甫创作,其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题4图
A.杜诗风格与唐朝历史的走向相关
B.杜甫的创作水平不断降低
C.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D.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5.(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5图形势出现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题5图: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A.黄巢起义 B.重文轻武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
6.(2024七下·信宜月考)宋朝名将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后,宰相庞籍就轻蔑地称他为“赤枢”,非但大臣轻蔑狄青,就连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宋朝( )
A.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B.枢密使权力被架空
C.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D.重文轻武风气盛行
7.(2024七下·信宜月考)耶律德光取得燕云十六州后,把原来由畜牧业经营为主的方针改而转向契丹腹地以西仍以畜牧为主,而渤海、燕云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并安置大批俘户,“计口授田”以事农桑。据此可知,辽朝( )
A.改变原有生活习俗 B.推崇中原政治制度
C.消除南方人地矛盾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8.(2024七下·信宜月考)北宋交子的发行、夜市草市的出现、市舶司的设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下面最恰当的是( )
A.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9.(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9图是小刘同学在“听歌曲,学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展示的一首歌词。其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题9图
A.岳飞 B.耶律阿保机 C.黄巢 D.文天祥
10.(2024七下·信宜月考)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11.(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史》评价忽必烈:“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D.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12.(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是由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这表明元代( )
A.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B.权力架构上注重分散臣权
C.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D.确保了元朝官吏队伍廉洁
13.(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通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材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B.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
C.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 D.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14.(2024七下·信宜月考)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
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关汉卿——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5.(2024七下·信宜月考)宋代张耒在某个传统节日写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该传统节日是(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6.(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16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说明宋代( )
儒家用字 仁 德 善 孝 贤 义 礼 信
数(个) 13 10 9 7 5 3 3 2
乡名示例 崇仁怀仁 德政德化 积善从善 至孝旌孝 思贤奉贤 道义习义 遵礼复礼 守信良信
题16表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C.科举取士制度完善 D.伦理道德受到重视
17.(2024七下·信宜月考)唐时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 )
A.改进了航海技术 B.丰富了市民生活
C.打破了地域限制 D.提高了印刷效率
18.(2024七下·信宜月考)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局面得以形成的技术条件是( )
A.火药应用于军事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9.(2024七下·信宜月考)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一方面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另一方面让耆宿、里老来监督地方官,互为牵制。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 )
A.规范官员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社会治理 D.完善政府机构
20.(2024七下·信宜月考)因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清康熙二年朝廷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但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这主要是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 )
A.禁锢思想巩固皇权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促进儒学思想发展 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21.(2024七下·信宜月考)“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B.促进了中外交往
C.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
22.(2024七下·信宜月考)明朝大将俞大猷有诗云:“三尺雕弓丈八矛,目底倭奴若蚍蚁……时时戈艇载左馘(指所杀之敌),岁岁献俘满千百”。该诗反映了他( )
A.反击侵略的豪情壮志 B.西洋归航的志得意满
C.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D.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
23.(2024七下·信宜月考)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材料强调了李时珍( )
A.刻苦钻研,潜心著书 B.医德高尚,普济众生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经验丰富,医术精湛
24.(2024七下·信宜月考)《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客观上暴露了统治者贪婪、狡猾的狰狞面目。这段话意在说明( )
A.社会氛围制约文学创作 B.文学作品具有史料价值
C.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D.个人喜好影响小说内容
25.(2024七下·信宜月考)从北宋开始,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被人们所认可。由此可见( )
A.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三国演义》可信度高
C.刘备智勇双全超过曹操 D.正统观念影响十分深远
26.(2024七下·信宜月考)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这表明,顺治皇帝( )
A.意图改革中央官制 B.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沿袭了中原政治制度
27.(2024七下·信宜月考)清朝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不尽相同,在蒙古为盟旗制,在西藏由一僧人三俗官联合共治,在西南为土司制,它们与中原地区的行省制度有所差异,但都与行省一样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这些做法( )
A.促进各地的经济沟通 B.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
C.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 D.扩大了国家领土范围
28.(2024七下·信宜月考)题28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7年 好修仙
明穆宗 1567—1572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年 怠政
题28表
A.财政危机加深 B.大臣结党营私
C.农民起义不断 D.朝政日益腐败
29.(2024七下·信宜月考)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古代农民起义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
B.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C.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
D.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30.(2024七下·信宜月考)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主要体现长城( )
A.民族间经济交流 B.旨在抵御外来侵略
C.象征着皇权至上 D.功能具有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2024七下·信宜月考)唐朝,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墓中有一幅壁画《宫女图》。《宫女图》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做法,并分析这些做法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32.(2024七下·信宜月考)能够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进程中加以考察,是时空观念的重要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同时在制度体系上,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摘编自朱青峰《略论唐代服装的演变和美学内涵》
材料二
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从记载来看,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仅与服饰有关的行业就有几十种。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
——摘编自金滨《宋代服装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服装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宋时期服饰所蕴含的共同理念。
33.(2024七下·信宜月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到秦朝“中国”一词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项正确;
隋文帝兴兵灭陈朝,排除C项;
西汉朝廷设置安西都护府,排除B项;
唐太宗在位时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为此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B项正确;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属于法律措施,排除A项;
任用贤士,虚心纳谏体现了用人思想,排除C项;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是唐玄宗统治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陶瓷作品上面出现西亚国家的特产,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中外贸易发达,故出现唐朝时期的作品出现西亚元素,C项正确;
社会生活指国内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为了迎合西亚顾客的需求”不相符,排除A项;
国内各民族的交往属于民族关系,材料中反映出中外贸易,排除B项;
材料反映中外贸易,范围超过国内的南北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4.【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忆昔》体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局面,《无家别》体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经历安史之乱的农村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杜甫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创作的这两首诗歌内容的变化说明了杜甫诗歌风格与唐朝历史的走向相关,A项正确;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与杜甫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创作的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变化无关,排除C项;
杜甫的创作水平不断降低说法错误,排除B项;
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项正确;
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政策,排除B项;
唐末黄巢起义是对唐朝末年统治腐朽,藩镇割据局面的反抗,这不是造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历史根源,排除A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在东汉,与唐朝、五代十国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朝名将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后,宰相庞籍就轻蔑地称他为‘赤枢’,非但大臣轻蔑狄青,就连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与重文轻武风气盛行有关,D项正确;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是宋朝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但它与狄青被轻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狄青作为一名武将,其地位和待遇与科举制度是否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虽然宋朝的军队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情况下确实存在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但这与狄青被轻视的现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
枢密使是宋朝的重要官职,负责军事事务,然而,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狄青作为枢密副使的权力被架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渤海、燕云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并安置大批俘户,‘计口授田’以事农桑”分析可知辽政权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将渤海、燕云等地“计口授田”以事农桑,说明重视农业发展,D项正确;
材料反映辽鼓励发展农业,属于经济层面,改变原有生活习俗属于社会层面,排除A项;
推崇中原政治制度属于政治层面,排除B项;
消除南方人地矛盾,表述错误,人地矛盾不可能消除,只能缓解,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北宋交子的发行、夜市草市的出现、市舶司的设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结合所学可知,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反映的是商业繁荣,夜市草市的出现说明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市舶司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体现海外贸易兴盛。由于商业发繁荣,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因此,共同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体现在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上,题干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A项;
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中交子的发行、夜市草市的出现、市舶司的设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的原因,排除C项;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思想文化方面有关,题干中属于经济信息,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9.【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歌词“岳字”“用金兵的血祭旗,一颗精忠的报国心”和结合所学知识,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统率“岳家军”北伐,歌词反映的历史人物是岳飞,A项正确;
黄巢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排除C项;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排除B项;
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C项正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建立辽国,排除A项;
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建立金,排除B项;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事迹。
11.【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用儒术”“一代之制”“规模宏远”等信息可知,忽必烈主动学习汉族文化,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全国实行了有效统治,C项正确;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统治政策,没有涉及元朝统一中国,排除B项;
题干中“以夏变夷”意思是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因此,并非是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是由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下,官员是由蒙古、色自、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这体现了权力架构上注重分散臣权,B项正确;
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项;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元代权力架构上注重分散臣权,确保了元朝官吏队伍廉洁在材料中未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迺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可得出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诗词创作,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A项正确;
明清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排除D项;
题干涉及是文学诗词创作,与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和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无关,排除B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题干“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通过词表达爱国情感,B项正确;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A项;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时期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排除C项;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5.【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作者诗句悼念的人物是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传说他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C项正确;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与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不符,排除A项。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与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不符,排除B项;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与题干信息“只留离骚在世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宋代太湖流域四州乡名中多次使用“仁、德、善、孝、贤、义、礼、信”等字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伦理内容相吻合,这也说明了宋代重视儒家的伦理道德,D项正确;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
文化重心的南移侧重于南北方地区的变化,而本题侧重儒家伦理道德,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
科举制是宋朝的选官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中四州乡名受儒家伦理纲常影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7.【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据题干“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可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D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丰富了市民生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打破了地域限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改进了航海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活字印刷术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有关,C项正确;
火药应用于军事,与海上贸易关联不大,排除A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与海上贸易无关,排除B项;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唐朝初期,与航海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9.【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一方面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另一方面让耆宿、里老来监督地方官,互为牵制。”和所学可知,《到任须知》可以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也使地方官员互为牵制,这说明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规范官员权力只是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表象,排除A项;
材料反映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社会治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没有强调完善政府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0.【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是因为八股文有利于禁锢思想巩固皇权,进而巩固统治,A项正确;
八股取士与地方势力地匀,排除B项;
八股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八股文并不利于中外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八股文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可知,很多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线,纷纷来到中国,所以说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B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排除C项;
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倭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史实,题干反映了作者反击侵略的豪情壮志,A项正确;
西洋归航的志得意满与材料“倭奴”不符,排除B项;
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与材料“倭奴”“岁岁献俘满千百”不符,排除C项;
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与材料“倭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3.【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强调了李时珍继承传统,“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强调了李时珍推陈出新,C项正确;
材料并未描述李时珍刻苦钻研,潜心著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医德高尚,普济众生”的意思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品格都是高尚的,救济帮助众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描述李时珍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4.【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客观上暴露了统治者贪婪、狡猾的狰狞面目”可知,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C项正确;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与社会氛围无关,排除A项;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个人喜好对小说内容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北宋开始,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被人们所认可”和所学可知,刘备作为汉室后裔,在儒学重新振作的宋朝符合正统观念影响,故被描述为正面人物,D项正确;
“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的表述太过绝对不准确,因为材料的观点选自文学作品带有作者的主观观念和故事性演绎,因此作为史料运用时需要结合其它史料佐证,否则孤证不立,排除A项;
刘备被认可的原因符合正统观念影响,而非刘备的才能胜于曹操,排除C项;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且“《三国演义》的可信度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演义》 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6.【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驳回了减少南方官员的建议,并提倡选拔人次,表明在选官过程并未刻意减少选拔汉族官员及注意到了南方人口较大的现实因素,从而表现出了注重扩大统治基础,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制的改革,顺治帝驳斥了对其的指责,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官员的官员的选拔而非民族政策,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对官员选拔比例的质疑,未涉及是否沿袭了中原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7.【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盟旗制、一僧人三俗官联合共治、土司制——但都与行省一样服从中央政府”可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制度来治理,这是因俗而治,这样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
材料是说治理方式,不是说经济沟通,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治理方式,不能体现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排除B项;
材料强调有效治理地方的方式,无法体现扩大了国家领土范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8.【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明朝皇帝在位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疏于朝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最终导致朝政日益腐败,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财政问题,排除A项;
皇帝在位的表现与大臣结党营私无关,排除B项;
材料内容反映不出农民起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9.【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对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
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均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30.【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可知,明长城不仅是一个军事防御设施,还承担着保护屯田区,促进农牧贸易的功能,D项正确;
长城的确是旨在抵御外来侵略,但题干主旨是强调长城具有军事防御、保护屯田、促进贸易的多种功能,排除B项;
长城的修建起到抵御外来侵略,巩固边疆的作用,象征着皇权至上的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修建,排除C项;
题干强调长城具有军事防御、保护屯田、促进贸易的多种功能,民族间经济交流仅是长城的功能之一,排除A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1.【答案】(1)说明:《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同时,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2)做法: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的原则(或答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加强政策的实施(或答加强册封、和亲等政策的实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或答实行“监管制”);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
意义: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巩固唐朝的统治。
(3)原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政策的实施(租佣调制);生产技术的提高(曲辕犁、筒车);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水路交通发达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1)说明:据材料一“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同时,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据材料一“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可知,《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2)做法:据材料二“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可知,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的原则(或答对各民族一视同仁);据材料二“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可知,加强政策的实施(或答加强册封、和亲等政策的实施);据材料二“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知,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或答实行“监管制”);据材料二“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可知,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
意义:据材料二“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据材料二“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据材料二“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唐朝的统治。
(3)原因:据材料三中筒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从政治上说,如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从经济上说,如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经济政策的实施(租佣调制);生产技术的提高(曲辕犁、筒车);水路交通发达等。
故答案为:
(1)风貌:《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同时,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任答两点即可)
(2)做法: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的原则(或答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加强政策的实施(或答加强册封、和亲等政策的实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或答实行“监管制”);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巩固唐朝的统治。
(3)原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政策的实施(租佣调制);生产技术的提高(曲辕犁、筒车);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水路交通发达等。(任答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2.【答案】(1)特点:传承中创新;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具有等级色彩;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体现个性)。
(2)变化: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素雅、质朴;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
解释: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民族的交融;政权的并立。
(3)共同理念:强调礼制(等级);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吸收其他不同的服饰文化);体现民族交融;与时代相结合。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及所学知识可得,传承中创新;根据材料一“ 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可得,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根据材料一“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可得,具有等级色彩;根据材料一“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可得,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根据材料一“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可得,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2)变化:根据材料二“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可得,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根据材料二“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可得,品种更加丰富;根据材料二“式样愈加美观”可得,式样美观。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的朝代,文人风气比较浓厚,所以出现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的特点;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所以出现衣服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等。
(3)共同理念: 根据材料一中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可得出强调礼制(等级);材料一中出现既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国外文化的吸收,所以出现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体现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可知理念是与时代相结合。
故答案为:
(1)特点:传承中创新;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具有等级色彩;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体现个性)。(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素雅、质朴;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任答两点即可)
解释: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如: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等);民族的交融;政权的并立。(任答一点即可)
(3)共同理念:强调礼制(等级);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吸收其他不同的服饰文化);体现民族交融;与时代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3.【答案】(1)内涵: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表现: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边疆隐患得到有效解决;周边少数民族的臣服。
(3)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是因为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征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原因:原因:根据材料“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及所学可知,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3)史实:根据材料“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及所学可知,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包括: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及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故答案为:
(1)原因: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3)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5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