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延庆期末)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2.(2023七上·成都期末)距今约 3000 多年的商代中晚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容器,其制作工 艺采用的是与中原青铜容器相同的铸造法,纹饰和装饰性图案与长江中游湖北、湖 南等地青铜器相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巴蜀地区手工业技术高超 B.当时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多样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2017七上·滨海月考)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2021七上·莆田期中)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下列哪部著作( )
A.《诗经》 B.《尚书》 C.《论语》 D.《礼记》
5.(2016七上·黔西南期中)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6.(2016七上·赫章期中)相传,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尧 B.舜 C.禹 D.启
7.(2021七上·江城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8.(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 )
A.内容十分丰富 B.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
C.记录了夏朝的历史 D.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
9.(2023七上·腾冲期末)下列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连线正确的是( )
A.墨子——法治,中央集权 B.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韩非子——兼爱、非攻 D.孟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0.(2023七上·腾冲期末)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世袭制 B.奴隶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1.(2021七上·泸县期中)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 年经受了 8 级大地震的考验。2200 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这一项水利工程的设计者是( )
A.秦国 商鞅 B.秦国 秦孝公
C.秦国 李冰 D.蜀国 李冰
12.(2021七上·紫金期中)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13.(2023七上·揭阳期末)“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 ‘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 宣扬儒家思想
14.有学者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一“黄金时代”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诸侯争霸 B.农业繁荣. C.百家争鸣 D.各国变法
15.(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Ⅱ)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B.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C.爆发平民大起义
D.少数民族入侵
16.(2016七上·徐州期末)平王东迁是划分历史时段的重要事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 )
A.鸣条 B.殷 C.镐京 D.洛邑
17.(2016七上·徐州期末)《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 )
A.由周天子亲自实施 B.为了兼治天下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奖励有功之臣
18.(2023七上·扶绥期末)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19.(2022七上·定远月考)“礼崩乐坏”指井田制、分封制、社会等级等奴隶制度在东周时期的崩溃和瓦解,且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增多。下列关于“礼崩乐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战争多针对周边少数民族 B.周王室的衰微是根本原因
C.这一时期诸侯国数目增多 D.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20.(2022七上·龙岗期中)“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C.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衡阳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
——摘编自《现存最早的家书之——睡虎地4号慕木牍》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4)材料四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5)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2.(2023七上·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暴为口号,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
(1) 夏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夏传子,家天下”局面的出现和哪一制度相关。
(2)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灿烂文明”的标志(具体表现)。
(3)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促使旧的经济制度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可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主张。故C选项符合题意;
D选项,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思想没有禁锢人们的思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只需认真分析图表内容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容器相同的铸造法,纹饰和装饰性图案与长江中游湖北、湖 南等地青铜器相似,这表明这些青铜容器样式多样,又都具有相似的风格,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巴蜀地区手工业技术高超 ,题干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高超,不符合题意;
B. 当时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
C. 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多样 ,题干中没有体现种类丰富多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关系区分尊卑等级,西周时,周王以下有诸侯、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题文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4.【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诗经》,不符合题意;
B.《尚书》,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论语》一书,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礼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5.【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禹建立夏朝。
6.【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
7.【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各国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8.【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看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职、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可知内容十分丰富,A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甲骨文的造纸方法,排除B项;
题干“……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可得出甲骨文记录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C项;
题干“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可得出“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B项符合题意;
C: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一般,注意准确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0.【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一般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A项不符合题意;
B:奴隶制是一种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在这种制度下进行劳力活动,没有报酬,也没有人身自由,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C项符合题意;
D: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1.【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秦国 商鞅,不符合题意;
B.秦国 秦孝公,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它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蜀国 李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都江堰,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
12.【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3.【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
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14.【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繁荣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特征,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符合题意;
D:各国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对老百姓施行暴政,最终失去民心,被商朝所灭;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有名的暴君,使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商朝最后被西周所灭;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昏庸无道,最后被杀,西周灭亡。所以答案选B。
【点评】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
16.【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迁到洛邑,史称东周。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东周的建立。
17.【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周天子的亲属。因此说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属于政治方面,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局面属于政治方面,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符合题意;
D:商业繁荣局面属于经济方面,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9.【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开始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私田逐渐取代公田,井田制逐渐瓦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封制和礼乐制走向崩溃和瓦解,D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是指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战争多发生于诸侯国之间,排除A;
周王室的衰微是表现,而非实质原因,排除B;
随着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持续,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春秋争霸是分封制瓦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即可作答。
20.【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对百家争鸣的评论,C项正确;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排除A项;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属于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21.【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直接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3)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表现:思想文化方面。
(5)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评述:根据所学可知,诸侯国数量的减少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诸侯国不断减少,也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3)措施:根据材料三“‘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措施中的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目的:根据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代,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表现:根据材料四“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各学派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即思想文化方面。
(5)联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铁农具和牛耕反映的是经济的变革,材料二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和材料三商鞅变法反映的是政治的变革,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材料四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繁荣。
故答案为:
(1)新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直接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3)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表现:思想文化方面。
(5)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诸侯争霸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
22.【答案】(1)世袭制
(2)甲骨文和青铜器
(3)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可知“夏传子,家天下”局面的出现和世袭制相关。
(2)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商代青铜器体现了商王朝的等级秩序、阶层关系 和贵族权威;青铜兵器的大量使用使商王朝的军事力量大增, 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对周边地区的控制。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可知这一时期“灿烂文明”的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暴为口号,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归纳出一个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围绕夏商西周的更迭的史实进行分析,最后的出结论。如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故答案为:
(1)世袭制
(2)甲骨文和青铜器
(3)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更替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延庆期末)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促使旧的经济制度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可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主张。故C选项符合题意;
D选项,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思想没有禁锢人们的思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只需认真分析图表内容即可。
2.(2023七上·成都期末)距今约 3000 多年的商代中晚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容器,其制作工 艺采用的是与中原青铜容器相同的铸造法,纹饰和装饰性图案与长江中游湖北、湖 南等地青铜器相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巴蜀地区手工业技术高超 B.当时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多样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容器相同的铸造法,纹饰和装饰性图案与长江中游湖北、湖 南等地青铜器相似,这表明这些青铜容器样式多样,又都具有相似的风格,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巴蜀地区手工业技术高超 ,题干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高超,不符合题意;
B. 当时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
C. 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多样 ,题干中没有体现种类丰富多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17七上·滨海月考)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关系区分尊卑等级,西周时,周王以下有诸侯、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题文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4.(2021七上·莆田期中)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下列哪部著作( )
A.《诗经》 B.《尚书》 C.《论语》 D.《礼记》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诗经》,不符合题意;
B.《尚书》,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论语》一书,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礼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5.(2016七上·黔西南期中)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禹建立夏朝。
6.(2016七上·赫章期中)相传,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尧 B.舜 C.禹 D.启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
7.(2021七上·江城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各国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8.(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 )
A.内容十分丰富 B.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
C.记录了夏朝的历史 D.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看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职、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可知内容十分丰富,A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甲骨文的造纸方法,排除B项;
题干“……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可得出甲骨文记录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C项;
题干“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可得出“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2023七上·腾冲期末)下列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连线正确的是( )
A.墨子——法治,中央集权 B.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韩非子——兼爱、非攻 D.孟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B项符合题意;
C: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一般,注意准确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0.(2023七上·腾冲期末)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世袭制 B.奴隶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一般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A项不符合题意;
B:奴隶制是一种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在这种制度下进行劳力活动,没有报酬,也没有人身自由,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C项符合题意;
D: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1.(2021七上·泸县期中)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 年经受了 8 级大地震的考验。2200 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这一项水利工程的设计者是( )
A.秦国 商鞅 B.秦国 秦孝公
C.秦国 李冰 D.蜀国 李冰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秦国 商鞅,不符合题意;
B.秦国 秦孝公,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它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蜀国 李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都江堰,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
12.(2021七上·紫金期中)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3.(2023七上·揭阳期末)“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 ‘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 宣扬儒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
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14.有学者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一“黄金时代”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诸侯争霸 B.农业繁荣. C.百家争鸣 D.各国变法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繁荣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特征,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符合题意;
D:各国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15.(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Ⅱ)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B.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C.爆发平民大起义
D.少数民族入侵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对老百姓施行暴政,最终失去民心,被商朝所灭;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有名的暴君,使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商朝最后被西周所灭;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昏庸无道,最后被杀,西周灭亡。所以答案选B。
【点评】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
16.(2016七上·徐州期末)平王东迁是划分历史时段的重要事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 )
A.鸣条 B.殷 C.镐京 D.洛邑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迁到洛邑,史称东周。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东周的建立。
17.(2016七上·徐州期末)《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 )
A.由周天子亲自实施 B.为了兼治天下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奖励有功之臣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周天子的亲属。因此说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18.(2023七上·扶绥期末)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属于政治方面,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局面属于政治方面,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符合题意;
D:商业繁荣局面属于经济方面,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9.(2022七上·定远月考)“礼崩乐坏”指井田制、分封制、社会等级等奴隶制度在东周时期的崩溃和瓦解,且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增多。下列关于“礼崩乐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战争多针对周边少数民族 B.周王室的衰微是根本原因
C.这一时期诸侯国数目增多 D.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开始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私田逐渐取代公田,井田制逐渐瓦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封制和礼乐制走向崩溃和瓦解,D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是指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战争多发生于诸侯国之间,排除A;
周王室的衰微是表现,而非实质原因,排除B;
随着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持续,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春秋争霸是分封制瓦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即可作答。
20.(2022七上·龙岗期中)“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C.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对百家争鸣的评论,C项正确;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排除A项;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属于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衡阳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
——摘编自《现存最早的家书之——睡虎地4号慕木牍》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4)材料四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5)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直接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3)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表现:思想文化方面。
(5)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评述:根据所学可知,诸侯国数量的减少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诸侯国不断减少,也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3)措施:根据材料三“‘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措施中的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目的:根据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代,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表现:根据材料四“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各学派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即思想文化方面。
(5)联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铁农具和牛耕反映的是经济的变革,材料二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和材料三商鞅变法反映的是政治的变革,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材料四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繁荣。
故答案为:
(1)新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直接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3)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表现:思想文化方面。
(5)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诸侯争霸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
22.(2023七上·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暴为口号,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
(1) 夏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夏传子,家天下”局面的出现和哪一制度相关。
(2)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灿烂文明”的标志(具体表现)。
(3)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世袭制
(2)甲骨文和青铜器
(3)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可知“夏传子,家天下”局面的出现和世袭制相关。
(2)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商代青铜器体现了商王朝的等级秩序、阶层关系 和贵族权威;青铜兵器的大量使用使商王朝的军事力量大增, 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对周边地区的控制。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可知这一时期“灿烂文明”的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暴为口号,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归纳出一个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围绕夏商西周的更迭的史实进行分析,最后的出结论。如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故答案为:
(1)世袭制
(2)甲骨文和青铜器
(3)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更替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