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一)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铜仁期中)某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面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2021七上·吉林月考)下列能够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是(  )
A.种植水稻 B.种植粟
C.住干栏式建筑 D.使用青铜器
3.(2021七上·龙门期中)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4.(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夏有禹,终称王 B.除水患,稳民生
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
5.(2022七上·黄冈月考)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开始学会保存火种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6.(2021七上·清新期中)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7.(2019七上·潮安月考)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根本原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8.(2016七上·海南期中)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9.(2021七上·金水期中)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10.(2016七上·相城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11.(2023七上·广州月考)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  )
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B.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12.(2023七上·宜宾期中)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容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13.(2019七上·西安期中)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化石,这一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河姆渡人
14.(2023七上·期末)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15.(2023七上·南海期中)人们借助考古发现,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试卷)在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等;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骨耜,可以用来翻地。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  )
A.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 B.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
C.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依据 D.早期文字形成的重要依据
17.(2022七上·龙岗期中)距今约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用火烹饪食物 B.贫富分化出现
C.原始农业产生 D.早期国家出现
18.(2020七上·黑龙江期末)如果你去北京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元谋人 D.北京人、半坡聚落
19.(2023七上·邵阳期末)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B.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C.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D.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20.(2023七上·萍乡期中)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 B.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C.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忠县期末)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处我国境内确认的最早远古人类名称?请简要介绍一下该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2)观察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B、C所指的人类遗址名称。其中,距今年代更久远的是哪一个?(写出字母代号即可)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黄河流域是最早种植粟的地区,在A、B、C三处遗址中(写出字母代号即可)
22.(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三: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作什么?
(3)“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4)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一是彩陶,图片二是半地穴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使用的陶器是彩陶,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所以他参观的是西安半坡博物馆,C项正确;
元谋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居住的是山洞,使用的是石器;排除AB项;
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是黑陶,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选项C正确;
选项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除水患,稳民生,B项正确;
夏有禹,终称王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A项;
夏传子,家天下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C项;
炎黄德,尧舜继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材料说明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C项正确;
北京人使用粗糙打制石器,排除A项;
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排除B项;
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当时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只能使用打制石器,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人面鱼纹彩陶盆,不符合题意;
B.干栏式建筑,不符合题意;
D.骨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建筑技术的进步 ,不符合题意;
B. 人工取火的发明 ,不符合题意;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劳动的能力不断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原始农业出现,这就使得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理解。解答时,依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抓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考古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是掌握历史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于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发掘。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知识点。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B符合题意;
A项中“兼收并蓄 ”材料中未体现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排除;
C项中“一脉相承” 材料描述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文明,排除C;
D项中“丰富多彩”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中华文明是由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的文化交流而成方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掌握其成就及地位。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神农尝百草”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故选A。
【点评】掌握黄帝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对应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会使用火。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对应顺序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B项符合题意;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对应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对应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轩辕”、“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等信息可知,他们纪念的共同人物应该是黄帝,黄帝,名轩辕。A项正确;
炎帝、秦始皇和大禹都与“轩辕”不符,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黄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1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和原始人化石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确,会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依据题干“1929年”。
1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
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盘古开天地,蚩尤则在涿鹿之战中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道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15.【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说明原始人类逐渐掌握农耕技术,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起来,原始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原始先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可以定居下来,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A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题干材料未体现,材料只提到粮食遗存,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不断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和权力,说明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体现不出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不符合题意;
D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考古学家们发现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骨耜”可知这些工具都是用来从事原始农业的农具,是我们了解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B符合题意;
早期人类进化与题干无关,排除A;
我国最早的国家是夏朝,排除C;
早期文字形成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生产工具体现的是农业的发展情况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磨制石器和出现原始农业,C项正确;
旧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火,排除A项;
贫富分化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排除B项;
早期国家的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1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B正确;
元谋人生活在今云南元谋县,半坡人生活在今陕西西安,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培养良好的时空观念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之一。
19.【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黄,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以看出,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题干中没有出现诸夏并存邦国林立,不符合题意;
C. 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黄部落分布广泛,不符合题意;
D. 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我国原始人类过群居的生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B项符合题意;
C: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火照明、防寒、驱兽,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已经有了爱美的意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21.【答案】(1)元谋人;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B
(3)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和使用火。
(2)根据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B处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C处是半坡遗址,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3)根据所学可知,A元谋人不会种植,靠采集、狩猎为生;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半坡人种植粟。
故答案为:
(1)名称:元谋人;介绍: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2)名称: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更久远B。
(3)最早种植粟:C。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元谋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原始社会时期。
(2)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应推选贤能,让有才能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3)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具有卓越的才能。
(4)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拥有一定特权。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传说尧舜禹都有高尚的品质,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但对百姓生活十分关心,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已,宽厚待人,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鱼的地方,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理了洪水。他们之间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相传的。所以,那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首领关心群众疾苦。故答案为:原始社会时期。
(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天下是大家的,应该选贤能的人当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这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故答案为:禅让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解决了水患。所以,“贤”指高尚的品德,“能”指卓越的才能。
(4)依据材料二信息“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和材料三信息“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拥有一定特权。部落联盟首领之间,为了争权夺力,互相进行斗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理解和认识。本题难度不大。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铜仁期中)某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面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一是彩陶,图片二是半地穴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使用的陶器是彩陶,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所以他参观的是西安半坡博物馆,C项正确;
元谋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居住的是山洞,使用的是石器;排除AB项;
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是黑陶,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2.(2021七上·吉林月考)下列能够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是(  )
A.种植水稻 B.种植粟
C.住干栏式建筑 D.使用青铜器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2021七上·龙门期中)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选项C正确;
选项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夏有禹,终称王 B.除水患,稳民生
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除水患,稳民生,B项正确;
夏有禹,终称王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A项;
夏传子,家天下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C项;
炎黄德,尧舜继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5.(2022七上·黄冈月考)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开始学会保存火种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材料说明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C项正确;
北京人使用粗糙打制石器,排除A项;
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排除B项;
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1七上·清新期中)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当时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只能使用打制石器,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人面鱼纹彩陶盆,不符合题意;
B.干栏式建筑,不符合题意;
D.骨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2019七上·潮安月考)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根本原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建筑技术的进步 ,不符合题意;
B. 人工取火的发明 ,不符合题意;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劳动的能力不断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原始农业出现,这就使得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理解。解答时,依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抓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2016七上·海南期中)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考古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是掌握历史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于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发掘。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知识点。
9.(2021七上·金水期中)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B符合题意;
A项中“兼收并蓄 ”材料中未体现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排除;
C项中“一脉相承” 材料描述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文明,排除C;
D项中“丰富多彩”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中华文明是由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的文化交流而成方可作答。
10.(2016七上·相城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掌握其成就及地位。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神农尝百草”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故选A。
【点评】掌握黄帝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11.(2023七上·广州月考)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  )
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B.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对应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会使用火。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对应顺序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B项符合题意;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对应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对应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3七上·宜宾期中)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容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轩辕”、“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等信息可知,他们纪念的共同人物应该是黄帝,黄帝,名轩辕。A项正确;
炎帝、秦始皇和大禹都与“轩辕”不符,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黄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13.(2019七上·西安期中)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化石,这一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和原始人化石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确,会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依据题干“1929年”。
14.(2023七上·期末)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
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盘古开天地,蚩尤则在涿鹿之战中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道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15.(2023七上·南海期中)人们借助考古发现,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说明原始人类逐渐掌握农耕技术,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起来,原始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原始先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可以定居下来,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A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题干材料未体现,材料只提到粮食遗存,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不断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和权力,说明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体现不出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不符合题意;
D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试卷)在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等;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骨耜,可以用来翻地。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  )
A.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 B.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
C.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依据 D.早期文字形成的重要依据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考古学家们发现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骨耜”可知这些工具都是用来从事原始农业的农具,是我们了解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B符合题意;
早期人类进化与题干无关,排除A;
我国最早的国家是夏朝,排除C;
早期文字形成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生产工具体现的是农业的发展情况即可作答。
17.(2022七上·龙岗期中)距今约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用火烹饪食物 B.贫富分化出现
C.原始农业产生 D.早期国家出现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磨制石器和出现原始农业,C项正确;
旧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火,排除A项;
贫富分化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排除B项;
早期国家的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18.(2020七上·黑龙江期末)如果你去北京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元谋人 D.北京人、半坡聚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B正确;
元谋人生活在今云南元谋县,半坡人生活在今陕西西安,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培养良好的时空观念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之一。
19.(2023七上·邵阳期末)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B.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C.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D.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黄,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以看出,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题干中没有出现诸夏并存邦国林立,不符合题意;
C. 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黄部落分布广泛,不符合题意;
D. 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3七上·萍乡期中)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他们都过着群居生活 B.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C.北京人会使用火来御寒照明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我国原始人类过群居的生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B项符合题意;
C: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火照明、防寒、驱兽,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已经有了爱美的意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忠县期末)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处我国境内确认的最早远古人类名称?请简要介绍一下该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2)观察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B、C所指的人类遗址名称。其中,距今年代更久远的是哪一个?(写出字母代号即可)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黄河流域是最早种植粟的地区,在A、B、C三处遗址中(写出字母代号即可)
【答案】(1)元谋人;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B
(3)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和使用火。
(2)根据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B处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C处是半坡遗址,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3)根据所学可知,A元谋人不会种植,靠采集、狩猎为生;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半坡人种植粟。
故答案为:
(1)名称:元谋人;介绍: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2)名称: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更久远B。
(3)最早种植粟:C。
【点评】本题以二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元谋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三: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作什么?
(3)“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4)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原始社会时期。
(2)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应推选贤能,让有才能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3)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具有卓越的才能。
(4)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拥有一定特权。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传说尧舜禹都有高尚的品质,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但对百姓生活十分关心,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已,宽厚待人,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鱼的地方,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理了洪水。他们之间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相传的。所以,那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首领关心群众疾苦。故答案为:原始社会时期。
(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天下是大家的,应该选贤能的人当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这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故答案为:禅让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解决了水患。所以,“贤”指高尚的品德,“能”指卓越的才能。
(4)依据材料二信息“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和材料三信息“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拥有一定特权。部落联盟首领之间,为了争权夺力,互相进行斗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理解和认识。本题难度不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一)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