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习题(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创建了常平仓制,即“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
A.保证地方粮食储备充盈
B.确保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C.发挥国家力量维护稳定
D.加强宏观调控救济灾民
2.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  )
A.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
B.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C.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D.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
3.明代黄册的册首,注明该户籍何属,分为军、民、匠、灶等,写明田地、房产、牛只等,并详列“旧管”“新收”“开除”及“实在”四柱。据此推断,这(  )
A.有效防止了土地兼并和买卖
B.表明国家放开了对人口的控制
C.服务于国家征发赋税及徭役
D.有利于明晰家庭的收入和支出
4.从战国时期的“为户籍相伍”到汉朝的“编户齐民”、隋朝的“大索貌阅”再到明朝的“黄册”,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旨在(  )
A.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D.强化对基层的控制
5.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  )
史实 结论
A 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 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
B 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C 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依契约分。” 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
D 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 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
A.A B.B C.C D.D
6.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此外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产生
D.宋朝进一步把佃户束缚在土地上
7.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有无地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体现了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说明宋朝消除了贫富贵贱观念
8.东晋初,实行黄白籍制度,即南迁的士族为白籍,别与土著。南朝时取消白籍,称作“土断”。宋朝户籍有“主户”、“客户”之分,而“客户”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两者都(  )
A.有利于民族之间交融 B.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当时经济发展
9.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  )
A.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B.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D.它体现了等级关系
11.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12.钱公辅的《义田记》记载:“范(仲淹)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族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这反映出(  )
①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②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③政府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④民间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其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唐朝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创建了常平仓制,即“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
A.保证地方粮食储备充盈
B.确保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C.发挥国家力量维护稳定
D.加强宏观调控救济灾民
【答案】C
2.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  )
A.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
B.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C.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D.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
【答案】C
3.明代黄册的册首,注明该户籍何属,分为军、民、匠、灶等,写明田地、房产、牛只等,并详列“旧管”“新收”“开除”及“实在”四柱。据此推断,这(  )
A.有效防止了土地兼并和买卖
B.表明国家放开了对人口的控制
C.服务于国家征发赋税及徭役
D.有利于明晰家庭的收入和支出
【答案】C
4.从战国时期的“为户籍相伍”到汉朝的“编户齐民”、隋朝的“大索貌阅”再到明朝的“黄册”,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旨在(  )
A.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D.强化对基层的控制
【答案】B
5.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  )
史实 结论
A 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 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
B 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C 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依契约分。” 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
D 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 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
A.A B.B C.C D.D
【答案】B
6.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此外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产生
D.宋朝进一步把佃户束缚在土地上
【答案】B
7.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有无地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体现了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说明宋朝消除了贫富贵贱观念
【答案】C
8.东晋初,实行黄白籍制度,即南迁的士族为白籍,别与土著。南朝时取消白籍,称作“土断”。宋朝户籍有“主户”、“客户”之分,而“客户”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两者都(  )
A.有利于民族之间交融 B.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当时经济发展
【答案】B
9.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  )
A.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B.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10.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D.它体现了等级关系
【答案】D
11.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答案:D
12.钱公辅的《义田记》记载:“范(仲淹)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族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这反映出(  )
①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②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③政府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④民间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其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唐朝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封建王朝加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发展的推动。
(2)特点:源远流长(或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与科举制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完善(或不断改革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习题(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