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一中高一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前言(第Ⅰ栏第1~50行)的核心思想是宣告天神安努和众神之王恩利勒将最高权力授予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杜克,使巴比伦城成为天下万邦的中心,并选择汉谟拉比为国王。由此可知,此法典
A.维护等级秩序 B.宣扬君权神授
C.强调贵族利益 D.保护私有财产
2.关东武士集团源氏常支持藤原氏与天皇争权,而关西平氏则支持天皇。经过多次斗争,到1185年平氏被源氏所灭。源氏首脑人物源赖朝在关东镰仓建立了天皇政府以外的新政府,其所在地称为幕府。这反映出中古时期日本
A.大化改新前的危机 B.中央统治面临危机
C.武士集团走向没落 D.天皇体制最终消失
3.下表是部分学者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的评述。由此可得出
来源 评述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急速的通货膨胀。这种膨胀使西班牙经济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西班牙经济最终衰退,这一衰退使克服伊比利亚传统的落后经济和对西北欧的经济从属不再可能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西班牙人给美洲大陆带去了马匹、小麦等作物,同时将美洲的烟叶、土豆、玉米、红薯、西红柿带给了旧世界,新世界和旧世界都因为新引入的物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不同的史料对史实的记载不同 B.不同评述体现了史实的主观性
C.不同的角度影响对史实的评述 D.不同时期对史实评述有所侧重
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时期西欧出现三次文艺复兴,分别为8世纪中期至9世纪初期的加洛林文艺复兴,12世纪的文艺复兴以及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其中第三次文艺复兴影响最为深远。该学者的依据为
A.封建秩序遭受到了冲击 B.封建政治体制发生转变
C.生产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D.教权与王权的冲突消弭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 241994D
5.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宪法。下表为该宪法的部分条文。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日本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
第三条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七条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第八条 天皇 于帝国议会闭会期间,可发布代法律之敕令
A.与英国政体的形式存在本质性区别 B.政治转型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C.天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工具 D.明治维新基本脱离日本国情
6.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工厂主通过规章制度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一处,并随着机器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甚至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严格的时间内进行的,违者则会被罚部分工资。这可用来论证当时
A.西方人文精神日益衰退 B.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
C.工厂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D.工业生产环境的恶劣
7.英国首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在治期,不仅组织人力绘制印度地图,还大力支持学者对印度文化进行研究。如:将印度文化经典《摩奴法典》《薄伽梵歌》等翻译成英语;组建“亚洲学会”和创办《亚洲研究》,以专门研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文化。黑斯廷斯这些举措
A.重构了印度社会的文明 B.旨在扩大对印度的殖民文化渗透
C.服务于殖民统治的需要 D.缓和了英国与印度间的文化冲突
8.右面为1905年的一幅关于美国的时政漫画《罗斯福推论》(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在美洲,与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当出现长期的不当行为或者不能掌控的局面,造成文明社会关系的松动弱化,最终都会要求某个文明国家进行干预。”)。该漫画反映出当时美国
A.独霸美洲的企图
B.积极干预拉美的独立运动
C.称霸世界的野心
D.已彻底放弃孤立主义政策
9.下面分别为英、法、美、德、俄五国一战前部分工业数据及殖民地面积统计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国家 英 法 美 德 俄
钢(万吨) 778 468 3 180 1760 491
煤(亿吨) 2.92 0.4 5.3 2.772 3.6
制造业全球份额(%) 13.6 6.1 32 14.8 8.2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3 350 1060 30 290 1740
A.美国已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C.传统国际秩序的难以为继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转型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 241994D
10.习近平在评价近代世界史某一运动(革命)时说:“(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社会主义形成为强大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存在危机发展的趋势。”下列对该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A.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 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11.下面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张鼓励民众购买国债和邮票的漫画。该漫画的发表
A.表明战争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B.意在号召民众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C.反映出法西斯势力的日益壮大 D.体现出美国团结御辱的时代精神
12.1947年,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可见,冷战的特征之一是
A.局限于欧洲地区 B.意识形态色彩强烈
C.美国掌握主导权 D.竭力避免武装冲突
13.《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冷战的和平而迅速的终结,让戈尔巴乔夫在国际关系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而□□□□则使他(戈尔巴乔夫)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中□□□□应为
A.华约解散 B.经济改革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14.1947年8月,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的时代”是指
A.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持续的国内战争
C.印巴战争 D.东南亚金融危机
15.20世纪90年代,法国政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法国电视频道应至少播放60%的法语节目,所有法国电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不低于40%的法语歌曲;法国政府甚至通过“单独配额”强行要求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法国人制作的电视节目。这反映出法国政府
A.注重维系本国的文化根脉 B.积极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C.恪守傲慢偏见的文化政策 D.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仍心存顾忌
16.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双方已有超2万人丧生,其中70%是妇女和儿童;另有超过190万人流离失所。冲突同时持续产生外溢效应,其带来的负面情绪不仅对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国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还导致各国的餐饮、投资等行业出现一定的衰退。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是巴以冲突的唯一受害者
B.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已严重失衡
C.中东国家的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D.民族问题威胁区域和平与发展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3页(共6页)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整个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学方面,人类理论知识实现巨大飞跃,“知识就是力量”渐成世人的普遍心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各个阶层都以物质利益为对象而进行生活和生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卢梭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本身,要培养人本身而不是一个社会角色,就必须根据儿童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自然教育,决不能不顾个性,只求共性。此外,他还认为人拥有一个先天的善良本性,但因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善良本性逐渐被“污染”,因此要尽可能杜绝外力对儿童的影响,不让任何外在的情感和观念得以传播,以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当首先是人的教育,而非“角色”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他还指出人不拥有任何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先验本性,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理想教育场所的选择应自觉地融入现实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此外,他还强调合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仅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前提,而不是根本,更不是全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义良《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梭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反帝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列宁为代支的俄共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粮食税,并允许农民可以用剩余的粮食在社会进行交换及流转,甚至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此外,列宁还强调布尔什维克在保障农村文化发展不走入歧途的同时,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4页(共6页) 241994D
材料二
斯大林掌权后,于1929年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饱受诟病,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相去甚远,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建成的的确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自觉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普通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理想,但符合国情,在这一模式下,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
——摘编自安启念《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模式。(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的英国国内矛盾突出,民生问题此起彼伏;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仅使这一情况加剧,也使传统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以“福利国家”来对抗纳粹的“战争国家”,催生了《贝弗里奇报告》。战后英国随之掀起了一个实践“贝弗里奇计划”的高潮。成立于1900年并致力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获胜,组建了工党政府,并相继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儿童法》《住房法》等社会保障法律,英国逐步被建成为现代的福利国家。
——摘编自孙涛《福利国家建立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1972~1973 年度与 1981~1982年度英国福利支出比较表
单位:百万英镑
项目 年度 教育 国民卫生服务 住房 国民困难补助 家庭补助 保险金
1972/73 38.50 28.00 17.00 6.81 4.21 36.80
1981/82 138.02 144.01 52.01 49.10 36.67 206.01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5页(共6页) 241994D
税收与福利支出对收入的影响表:(1983~1984年度)
单位:英镑
每月收入 50 80 100 130
儿童津贴 13.00 13.00 13.00 13.00
家庭津贴 22.55 17.60 13.89 8.29
家庭收入补助 22.50 7.50 0 0
家庭免费早餐 5.00 5.00 0 0
纳税 0 -7.88 -13.88 -19.88
国民保险 -4.50 -7.20 -9.00 -10.80
实际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
材料三
由于失业津贴较高,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救助,英国许多失业者不愿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甚至出现一批从来没有工作过的成年人,其数量高达100万,他们多在街头游荡,无事生非。另外,由于福利支出所需资金最终是由就业者来承担的,这就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因而企业主努力采用各种手段裁减人员,或者将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三摘编自刘章才《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认识。(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请根据这一年代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6页(共6页)
陕西省铜川市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汉谟拉比国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并没有提到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维护贵族利益以及保护私有财产,排除C、D两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起,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瓦解,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产生了两大集团,最终支持天皇的关西平氏被关东源氏打败,12世纪末关东源氏在镰仓建立了天皇以外的新政府,这体现出这一时期天皇中央集权统治面临危机,故B项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排除A项;幕府统治的确立,正是武士集团壮大并掌握政权的结果,排除C项;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之后,天皇有名无实,依然存在,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伊比利亚国家在短暂繁荣之后走向衰退,在欧洲经济格局中处于从属地位;查尔斯·曼恩从生物学角度评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促进了全球物种的大交换,这体现出学者不同的角度影响了对史实的评述,故C项正确。材料中三种评述是对新航路开辟同一史实的评述,排除A 项;真实客观的史实是学者评述的基础,B项说法错误,排除;对史实的评述有所侧重并非由于不同时期而是角度不同,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经济活动和政治体制联系密切。14、15 世纪文艺复兴在文学、建筑、艺术等艺术方面成就辉煌,体现了人们对人本身和现实世界的探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故A 项正确。三次文艺复兴发生在西欧的中世纪时期,封建政治体制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西欧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14、15世纪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包含前两次文艺复兴,排除C项;教权和王权的矛盾贯穿整个西欧中世纪,冲突并未消失,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明治维新时期颁布了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宪法,但宪法内容却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天皇仍掌握着国家重要的权力,这正是日本政治传统对其政治近代化转型的影响,故B项正确,排除D项。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的政治体制与英国在形式上一样,都属于君主立宪政体,只是二者民主化程度不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天皇掌握国家大量实际权力,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工厂中,工人不仅需要长时间的重复进行着机械运动,其生活作息也被工厂严格限制,这严重违背了工人的权益,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无情压榨,故B项正确。仅以工厂对工人权益的侵犯来论证西方人文精神的衰退,属于孤证不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厂对工人权益的侵犯,这与其生产管理科学化及生产环境恶劣无关,排除C、D两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黑斯廷斯不仅绘制印度地图,还开展对印度文化的研究,这不仅利于殖民者掌握印度的地理环境状况,以便殖民活动的开展,还利于统治者了解印度文化,减少与当地的文化冲突,进而维护其殖民统治,故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黑斯廷斯的举措对印度社会文化和对英印文化交流的影响,排除A、D两项。
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人物为罗斯福,其刻着“门罗宣言”的双手按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反映出其以“门罗主义”为口号,试图彻底掌控拉美,故A项正确。材料与拉美独立运动无关,且拉美独立运动是在1790~1826年,排除B项;材料仅限于拉美,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9.C 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前美、德工业实力快速发展,但其海外殖民地却相对较小,这不利于美、德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德国,受限于较小的国土面积,急需扩大海外殖民地;而英、法实力相对较弱,却掌握大量海外殖民地,这无形中增加了列强间的矛盾,传统英、法主导的国际秩序难以为继,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国逐渐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与世界殖民体系及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无关,排除 B、D两项。
10.D 根据材料“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社会主义形成为强大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是十月革命,不仅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质的飞跃,还激发了殖民地人民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D项正确。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排除A项;19世纪前中期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该漫画描绘了德国希特勒和日本明裕天皇作为“美国解放者”被刻在总统山上,旁边文字“不要让这两张脸雕刻在我们山上”“购买美国国债”则反映出美国政府号召人民购买美国相关金融产品,以支持反法西斯战争,故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美国政府财政状况,排除A项;材料与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无关,且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势力逐渐衰落,排除C项;材料与“团结御辱”无关,且二战未波及美国本土,排除 D项。
12.B 根据材料“1947年,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发起冷战”可知,这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进行打压,故 B项正确。冷战的特征不只是局限于欧洲地区,而是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所有地区,排除A 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掌握主导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竭力避免武装冲突,排除D项。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使戈尔巴乔夫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均排除。
1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据此可知,题干中尼赫鲁所说的“厄运的时代”是指受英国的殖民统治,故A 项正确。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与“持续的国内战争”、“印巴战争”无关,排除B、C两项;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年,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以美国为主的全球流行文化对世界各国形成了一定冲击,法国政府通过法律规定电视频道等以法国本土语言节目为主,这有利于维系法国文化的根脉,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独立,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注重维护法国本土文化在国内的主体地位,这与扩大法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政府注重保护本土文化,这与恪守傲慢偏见的文化政策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法国政府此举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联系,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可知,巴以冲突不仅导致大量人口丧生和流离失所,对附近国家也产生众多负面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以冲突属于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族的民族矛盾,材料中的现象正是民族问题对区域和平与发展负面影响的表现,故D项正确。“唯一受害者”的说法过于夸大,巴以冲突带来的中东地区不稳定,给世界安全和稳定形成了一定冲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力量对比,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中东国家发展形势受阻,这与发展道路无关,排除C项。
17.(1)时代背景:自然科学和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对教育愈发重视;社会教育理念的异化(教育功利化思想的盛行)。(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继承:都恪守以人为本;都主张遵循自然(教育)规律。(4分,言之有理即可)超越:教育对象由抽象化(理想化)的人到现实中的人;教育目标由人的自然发展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背景:苏维埃政权的日益巩固;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凸显。(4分)特点:注重运用商品货币关系;注重国家对社会的调控;经济改革与文化发展相结合(涉及范围较广)。(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评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尝试;快速实现了苏联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有效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为苏联官僚的腐化埋下了伏笔,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9.(1)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逐渐兴起;《贝弗里奇报告》的推动;英国工党的推动;战后英国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问题:加剧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劳动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失衡,降低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易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企业运营压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认识:要寻找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福利政策应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而调整。(2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
论题: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2分)
阐述:二战后,美苏两大国从战时盟友转变为对手,以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冷战的形成: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冷战的发展:随着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的兴起、日本崛起,世界多极力量不断增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冷战的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加强了对苏联军事上的遏制。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并逐步发展。(8分)
总之,冷战对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