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育监测与评价历史试题(答案)

2024年春季期期末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题
七年级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其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门第 B.才学 C.军功 D.血缘
2.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时出现了以下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3.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4.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A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B.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C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5.右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它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出现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冶铸工艺的进步 C.交通运输的便利 D.商业贸易的发展
7.有一位英雄人物,在被俘后,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这位英雄人物是
A.文天祥 B.忽必烈 C.陆秀夫 D.李自成
8.《元史》中提到:“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根据材料推断,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
A.民族交融加强 B.疆域空前辽阔 C.地方政权割据 D.重视农业发展
9.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李同学通过网络搜索某关键词,得到的高频信息有“琉球”“澎湖巡检司”等。小李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最有可能是
A.西藏 B.辽东
C.台湾 D.新疆
10.右图两件宋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A.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戏剧表演空前发达
C.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D.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11.明太祖曾作诗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诗中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举措是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 C.成立东厂 D.建立内阁
12.明朝将领戚继光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发明了长短兵器协同作战、攻防两便的“鸳鸯阵”战斗阵形。该战斗阵形对付的敌人是
A.匈奴 B.突厥 C.金兵 D.倭寇
13.小军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下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历史信息一 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营建
历史信息二 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
历史信息三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14.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A.政治腐败 B.土地兼并 C.法纪松弛 D.天灾不断
15.在台湾,郑成功规定,每番社派去汉族农民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这样,台湾岛上“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这些举措
A.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B.密切了祖国各地的联系
C.强化了清朝政府的管理 D.反映了抗击侵略的决心
16.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面示意图①处对应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驻藏大臣 C.设置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喇嘛”
17.清朝前期,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材料描绘了清朝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地方管理 C.商业非常发达 D.人口迅速增长
1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权的强化 B.皇帝的辛苦 C.仪式的完善 D.地方的无权
19.清朝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以上描述的是文字狱的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20.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A.内容通俗易懂 B.汇聚传统文化 C.线索清晰完整 D.语言精炼生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21.(12分)华夏先民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格
时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文学形式 诗歌 A___ ___ B C
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
文学形式:①小说 ②词 ③曲
(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所不同。请将表格下的文学形式填入ABC三处。(只填序号,3分)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1分)
材料二: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2)根据材料二,写出材料中反映的科技发明名称及其发明者。(2分)并概括这项科技发明的优点。(2分)
材料三:明朝科技巨著(部分)
序号 巨著插图 作者经历
科技巨著1 他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科技巨著2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
科技巨著3 徐光启一直重视农业为本的理念,早年闲暇期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并著书立作。晚年,他不忘初心,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
(3)请写出科技巨著1的作者姓名和科技巨著3的作品名称。(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三部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1分)根据三位作者的生活与创作经历,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分)
22.(12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
——摘自周茶仙《中国民族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出现的新气象。(3分)
材料二: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变化图
(2)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二关系变化图中A处内容补充完整并写出“岳飞抗金”中的著名战役一例。(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1分)
材料三: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纲》
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康雍乾统治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史实。(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1分)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代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1分)
23. (11分)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图1 图2
(1)写出材料一中图1的人物名称(1分),并根据图2所示内容及所学知识写出该人物对我国的历史贡献。(1分)
材料二:两则文献
文献1 在宋代……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文献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这个故事并深刻指出“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节选自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1分)文献2中“这个故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实现“宋代中国人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和“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共同的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1分)
材料三:清政府考虑到广州的贸易额最大……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繁荣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西贸易就此结束。这种政策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使得中国的航海和海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了。……清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坝,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摘编自尚畅相关著作
(3)材料三中的“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1分)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开放与交流”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分)
2024年春季期期末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题答案
七年级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C D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D A B C A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21.(1)A ② B ③ C ① 小说 (每点1分,共3分)
趋势:通俗化、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等。 (答到其中一点即可,1分)
(2)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1分)
发明者:毕昇(1分)
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每点1分,共2分)
(3)作者:李时珍(1分)
科技巨著3:《农政全书》(1)
共同特点:科学严谨;注重总结;实用性强或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答出其中一个特点即可,1分)
优秀品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1)新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少数民族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答出其中三点,3分)
(2)A处:澶渊 (1分)
战役:郾城之战(1分)
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3)贡献: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2分)
史实:对外——雅克萨之战(1分) 对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或者平定噶尔丹叛乱(1分)
(4)主流: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和为主流。(意思相同即可,1分)
启示:应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各民族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23.(1)人物:玄奘。(1分)
历史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答出一点即可,1分)
(2)机构名称:市舶司。(1分)
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1分)
技术条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1分)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1分)
消极影响: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国的航海和航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4)评分标准:(4分)
等级 观点 论述 结论
一等(4分) 观点正确,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2分。 有总结提升,1分
二等(3分) 观点正确,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2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不赋分。
观点正确,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1分。 有总结提升,1分。
三等(2分) 观点正确,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1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不赋分。
观点正确,1分 两个史实运用都不正确,不赋分 有总结提升,1分。
四等(1分) 只有观点且观点正确,1分
五等(0分) 观点错误,不赋分;无观点,仅罗列史实,不赋分
示例一:
观点:开放与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分)
论述: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和禁止中国与外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2分)
结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开放包容,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1分)
示例二:
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1分)
论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繁荣与进步。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危机。(2分)
结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育监测与评价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