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2分)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小明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其中史料价值最大的是( )
A.周秉德所著回忆录《我的伯父周恩来》
B.中央档案馆保留的开国大典档案
C.1989年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
D.郭大钧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2分)毛泽东评价抗美援朝:“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为经济建设高的和平环境
B.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3.(2分)伟大梦想需要伟大思想的指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
A.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4.(2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包括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和矿山设备以及合金钢、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 )
A.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B.实现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
C.调整了我国的经济结构
D.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
5.(2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从敢于“大包干”到敢砸“大锅饭”,我们党带领人民大胆地试( )
A.真理标准 B.包干到户 C.经济特区 D.国企改革
6.(2分)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由材料可知,深圳特区的建立( )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C.推行政企分开试点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7.(2分)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
A.追求民族独立 B.建立新中国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实行改革开放
8.(2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据此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 )
A.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B.对西式现代化的彻底否定
C.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佳方案
D.为现代化贡献的中国智慧
9.(2分)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这一决定明确了“一国两制”的( )
A.内在联系 B.深刻内涵 C.重要地位 D.长远影响
10.(2分)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农村停产闹革命
D.农村实行“大包干”
11.(2分)百位卓越共产党人肖像艺术展于2021年7月1日在荥阳举行。展中肖像有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时代楷模,钱学森、邓稼先等科技巨擘。上述人物肖像入选展览是因为他们( )
A.坚定信念潜心科研 B.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C.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D.勇于改革不断创新
12.(2分)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等耳熟能详的词语,被陆续写进联合国决议文件。这彰显了( )
A.中国外交奉行独立自主
B.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
C.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
D.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13.(2分)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成立
B.人民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D.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在八达岭长城上
14.(2分)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15.(2分)电视剧《大宅门》记述的是老北京一家百年药店白家“百草厅”的百年兴衰沉浮历史,这家民族资本家老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应走的发展道路是( )
A.仪资国外 B.独立经营
C.公私合营 D.股份制经营
二、材料解析(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1分,19题9分)
16.(10分)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团结】
材料一: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回顾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基本方略,这就是始终不渝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始终不渝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祖国统一】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
(3)材料三中“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其首创者是谁?这一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4)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意义是什么?
(5)从材料三中的理论到材料四中交接的实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7.(10分)新中国建立后,以全新的姿态营造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距今(2024年)多周年?并依据材料二概括其影响。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年,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3)写出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我国外交的两例成就,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18.(11分)材料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时间 科技成就
1964年 ①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世纪70年代 ②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2015年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1年 “天问一号”携“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
材料二: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摘编自《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摩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
——指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写出材料一表格中对应的重大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史实说明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国家前途命运”或“人民生活福祉”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从中能获得怎样的认识。
19.(9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订立的契约”。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订立契约,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材料二 傅高义先生的著作《邓小平时代》。该书对邓小平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形式上类似传记。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个人,而是要写一个时代。全书以1978—1992年这14年作为重点,称之为“邓小平时代”。
(1)材料一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哪一改革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强调1978年、1992年两个时间节点的理由,你认为“邓小平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材料三:请根据下列歌词反映的内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白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天的故事》
歌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2分)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小明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其中史料价值最大的是( )
A.周秉德所著回忆录《我的伯父周恩来》
B.中央档案馆保留的开国大典档案
C.1989年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
D.郭大钧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中央档案馆保留的开国大典档案是第一手史料;回忆录、郭大钧的著作都属于第二手史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分)毛泽东评价抗美援朝:“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为经济建设高的和平环境
B.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毛泽东对抗美援朝的评价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沈阳、鞍山,有利于经济建设,A项正确,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分)伟大梦想需要伟大思想的指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
A.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答】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4.(2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包括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和矿山设备以及合金钢、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 )
A.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B.实现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
C.调整了我国的经济结构
D.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包括飞机、新式机床、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一五计划”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D符合题意;B与实际不符。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在掌握一五计划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从敢于“大包干”到敢砸“大锅饭”,我们党带领人民大胆地试( )
A.真理标准 B.包干到户 C.经济特区 D.国企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题干“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我们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大胆地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排除B项,排除C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分)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由材料可知,深圳特区的建立( )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C.推行政企分开试点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建立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
【解答】由材料“‘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造价,深圳特区的建立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识记经济特区建立的相关知识。
7.(2分)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
A.追求民族独立 B.建立新中国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实行改革开放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材料中“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的儿子”“不负历史,不负人民”都体现出他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志向;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材料中初心不是改革开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8.(2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据此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 )
A.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B.对西式现代化的彻底否定
C.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佳方案
D.为现代化贡献的中国智慧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可知,是中国为现代化贡献的中国智慧;“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表述太绝对;“对西式现代化的彻底否定”与题干“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不符合;题干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数文明进步的最佳方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分)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这一决定明确了“一国两制”的( )
A.内在联系 B.深刻内涵 C.重要地位 D.长远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解答】A根据材料中的“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可知,正确。
B.题干并未对“一国两制”的内涵进行系统说明,重在说明其内在联系。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排除。
D.“一国两制”的构想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深远影响,但在题干中未涉及。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解。
10.(2分)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农村停产闹革命
D.农村实行“大包干”
【分析】本题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在政治;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11.(2分)百位卓越共产党人肖像艺术展于2021年7月1日在荥阳举行。展中肖像有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时代楷模,钱学森、邓稼先等科技巨擘。上述人物肖像入选展览是因为他们( )
A.坚定信念潜心科研 B.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C.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D.勇于改革不断创新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坚定信念潜心科研反映的是科学家精神,排除。
B.焦裕禄、雷锋、钱学森,他们共同体现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
C.保家卫国舍生忘死是抗美援朝精神,与题干不符合。
D.勇于改革不断创新是改革开放后的时代精神,与题干不符。
故选:B。
【点评】记忆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主要贡献和体现的时代精神,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2分)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等耳熟能详的词语,被陆续写进联合国决议文件。这彰显了( )
A.中国外交奉行独立自主
B.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
C.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
D.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说明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共商、共享”原则强调的是国际合作,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无关;“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中国智慧,与道路无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享”等都属于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13.(2分)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成立
B.人民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D.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在八达岭长城上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交往,需要考生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时间及海峡两岸打破隔绝状态的时间。
【解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并在经济,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1954年;粉碎“四人帮”是1976年。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交往,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分)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相关史实。“1958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四个全面”是2020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排除B项、深圳特区是1980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相关史实。
15.(2分)电视剧《大宅门》记述的是老北京一家百年药店白家“百草厅”的百年兴衰沉浮历史,这家民族资本家老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应走的发展道路是( )
A.仪资国外 B.独立经营
C.公私合营 D.股份制经营
【分析】本题以电视剧《大宅门》记述的是老北京一家百年药店白家“百草厅”的百年兴衰沉浮历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资本家老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应走的发展道路。
【解答】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解析(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1分,19题9分)
16.(10分)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团结】
材料一: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回顾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基本方略,这就是始终不渝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始终不渝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祖国统一】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
(3)材料三中“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其首创者是谁?这一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4)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意义是什么?
(5)从材料三中的理论到材料四中交接的实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根据所学和材料“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可知,这就是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5)根据所学可知,“政权交接”实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故答案为:
(1)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一国两制;邓小平。
(4)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点评】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10分)新中国建立后,以全新的姿态营造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距今(2024年)多周年?并依据材料二概括其影响。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年,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3)写出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我国外交的两例成就,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尤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解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据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结合所学可知,到今年是70周年,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3)据材料三“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年,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我国外交成就有: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日建交,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的积极的影响有: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改善了国际环境;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推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
故答案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71周年。影响:它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3)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点评】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识记中国的外交成就,尤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相关知识。
18.(11分)材料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时间 科技成就
1964年 ①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世纪70年代 ②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2015年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1年 “天问一号”携“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
材料二: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摘编自《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摩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
——指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写出材料一表格中对应的重大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史实说明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国家前途命运”或“人民生活福祉”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从中能获得怎样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两弹一星、袁隆平、屠呦呦、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表格中对应的重大科技成就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中国要强盛、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垄断,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说科学技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或“人民生活福祉”。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呈现新的气象,纷纷下海,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红裙子、牛仔裤等风摩一时,欣赏电影、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可知、人口流动、文化生活方面的新气象。
故答案为: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2)“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垄断,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3)就业、人口流动、文化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两弹一星、袁隆平、屠呦呦、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
19.(9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订立的契约”。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订立契约,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材料二 傅高义先生的著作《邓小平时代》。该书对邓小平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形式上类似传记。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个人,而是要写一个时代。全书以1978—1992年这14年作为重点,称之为“邓小平时代”。
(1)材料一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哪一改革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强调1978年、1992年两个时间节点的理由,你认为“邓小平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材料三:请根据下列歌词反映的内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白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天的故事》
歌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1)举措:根据材料“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订立契约,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978年,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1978年11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解答本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根据歌词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两首歌曲反映了改革开放背景下、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故答案为: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理由: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3)示例:
题目:改革开放引领时代发展。
内容:1980年,中央决定创办经济特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世纪80年代,为香港回归祖国开辟了新途径,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7/17 23:33:46;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