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个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某校以“追寻先烈足迹”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在参观某展馆时,同学们看到了珍贵的文物。下列文物共同见证了( )
A.渡江战役 B.开国大典 C.解放西藏 D.抗美援朝
3.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下表所示同仁堂发生巨大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所有制 职工/人 产值/万元 秘制丸药/万丸 虎骨酒/万斤
1948 私有制 190 16 140 3
1959 公有制 539 1251.9 6864.2 30.5
A.无偿没收地主土地 B.成立农业互助组
C.实行公私合营 D.苏联的大力援助
4.“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感慨表明当时我国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 )
A.加速推进农业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视高新科技进步 D.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下列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正确的是( )
A.“铁人”——雷锋 B.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C.“最可爱的人”——王进喜 D.解放军好战士——蒋道平
6.“这次会议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会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中“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7.下图是“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导致1958年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是( )
A.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大量农具和土地
B.“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8.某教师在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板书设计如下:其中“二、在讨论中求真”指的是( )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在希望中徘徊 二、在讨论中求真 三、在转折中求是 四、在纠错中远航
A.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展开 B.“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9.这场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其中的“改革”指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10.下面是某摄影爱好者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上海浦东照片。浦东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计划生育政策 B.节约资源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环境保护政策
11.2001年,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的事件是(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加入联合国
12.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时整理的知识卡片如下。★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3.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万隆会议”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影像《万隆会议纪实影像》 B.电影《周恩来万隆之行》
C.图书《周恩来万隆历险记》 D.历史人文节目《经典传奇》
14.某同学整理了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成就的笔记。以下属于该笔记内容的是( )
A.中日建交 B.尼克松访华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建交
15.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和平外交 B.科技强军 C.便捷生活 D.祖国统一
1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B.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C.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7.北京冬奥会上,“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诉说着中国式浪漫,剪纸等中国文化元素随冰雪盛会大放异彩,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 )
A.文化自信 B.理论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18.伟大精神薪火相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最能体现的是( )
A.井冈山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19.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历史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下列三幅插图共同反映的是( )
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 神州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漫步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A.文化繁荣 B.航天成就 C.百花齐放 D.社会变革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农、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老三穿烂狗肉
B.吃饭凭粮票,油肉要凭票,定量供应难温饱
C.楼房要抗震,小区要氧吧,电视数字化,电脑进小家
D.出门靠步行,土路泥泞行,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尘
二、材料题
21.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改革路,启航富国梦】
图1 材料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前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即边干边摸索经验……会后中国人关于梦想的探索就此揭开序幕……其中,邓小平描绘了中国梦想,探索了中国梦想,也筑造了中国的未来。——摘编自曹瑞东《从邓小平看中国梦》
【开拓创新路,奋进强国梦】
图2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图3邓稼先
【擘画特色路,共筑复兴梦】
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图1数据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材料一中哪次会后“中国人关于梦想的探索就此揭开序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
(2)请从图2、图3中任选其一,介绍图中人物的贡献。
(3)材料二中“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答出一点即可)
22.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某班同学围绕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歌声中的祈盼】
歌曲一《公元1997》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 歌曲二《MACAU》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任务二【诗歌中的乡愁】
诗歌一《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现在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二《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任务三【邮票中的幸福】
(1)任务一中歌曲一的创作体现了人们祈盼哪一地区的回归?歌曲二中的“我”指的是哪一地区?这两个地区回到祖国怀抱有何意义?
(2)任务二中的两首诗歌体现出哪一地区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愁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确立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实现这一地区的早日回归,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出一点即可)
(3)任务三邮票中体现出的幸福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相关?这一政治制度的实行对维护祖国统一有什么意义?
23.某班以“新中国成立·建设探索”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整理教材笔记】
笔记一: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笔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梳理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52年底 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底 “一五”计划完成
1961年初开始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笔记一与笔记二的内容分别出自哪一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文之间有何联系。
(2)请以“经济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为观点,从以上史实中任选两 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下午3时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乐曲中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是指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等事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指始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在参观某展馆时,同学们看到了珍贵的文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上甘岭粉末”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D项正确;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与题意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不符,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B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与题意中材料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同仁堂原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出现了题干所描述的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的局面,C项正确;无偿没收地主土地与北京同仁堂发生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成立农业互助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苏联的大力援助主要是在工业等领域,与北京同仁堂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我国工业落后,需要迫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此国家制定了一五计划,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要发展重工业,与农业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当时中国工业落后,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当时面临的任务,但与题干强调的重工业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正确”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B项正确;“铁人”指的是王进喜,排除A项;“最可爱的人”指的是志愿军战士,排除C项;“解放军的好战士”指的是雷锋,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D项正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中共二大的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战时期,与材料信息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1958年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泛滥,出现的“浮夸风”,B项正确;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实施,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大量农具和土地,排除A项;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1961年春,党和政府迅速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据题干“在讨论中求真”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项正确;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展开是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进行的拨乱反正,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进行的,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题干反映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于1981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题干信息“二、在讨论中求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A项正确;政治体制改革与“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等内容不符,排除B项;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据题干“1990年上海浦东,2020年上海浦东”和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我国设上海浦东开发区,因此,浦东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C项正确;计划生育政策是1982年实行的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以消除人口增殖上的无政府状态为中心内容,与题意中上海浦东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节约资源政策是环境保护政策,不是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是上海浦东发展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环境保护政策与上海浦东的发展无关,上海浦东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设立浦东开发区,促进了上海浦东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12月,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事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C项正确;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排除A项;1972年,中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排除B项;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D项正确;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与中共十九大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共十三大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中共十九大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与中共十九大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最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研究或诠释,一般带有作者主观意见,不能客观完整反映历史真实。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所以《万隆会议纪实影像》是研究万隆会议可信度最高的材料,A项正确;电影《周恩来万隆之行》和历史人文节目《经典传奇》均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属于艺术作品,排除BD项;图书《周恩来万隆历险记》是文学作品,经过后人艺术加工,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历史,不属于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排除C项。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中美建交,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D项正确;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排除A项;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排除B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辽宁舰”“水下发射导弹”“地空导弹部队在演习中进行实弹发射”可知,这反映的是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与科技强军有关,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与外交事业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国防方面的,没有体现便捷生活,排除C项;祖国统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关,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没有进行认识和评价,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诉说着中国式浪漫,剪纸等中国文化元素随冰雪盛会大放异彩”体现出北京冬奥会融入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A项正确;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自信;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文化自信,与BCD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D项正确;井冈山精神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等,排除A项;长征精神是乐观主义,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等,排除B项;抗战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包含了爱国、不怕牺牲等精神,题干没有涉及抗战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翟志刚太空漫步”“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均反映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与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社会变革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人民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房屋的要求和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选项“楼房要抗震,小区要氧吧,电视数字化,电脑进小家”符合题意,C项正确;“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老三穿烂狗肉”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前落后的状态,排除A项;“吃饭凭粮票,油肉要凭票,定量供应难温饱”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前落后的状态,生产力落后,实行计划经济,物质凭票供应,排除B项;“出门靠步行,土路泥泞行,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尘”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落后的基础设施,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1)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用: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人物:袁隆平。
贡献: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1)制度:根据图1农业总产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会议: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选择图2袁隆平。
贡献:结合所学可知,袁隆平是我国的农业科学家,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道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结合所学可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验: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结合材料“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得出信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答案:(1)地区:香港;
地区:澳门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地区:台湾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措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岸同胞要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地区:根据歌曲一“《公元1997》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结合所学可知,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两年谈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因此,任务一中歌曲一的创作体现了人们祈盼香港的回归;
地区: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复行使主权。因此,歌曲二中的“我”指的是:澳门地区。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地区回到祖国怀抱的意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地区:根据任务二“《乡愁》余光中;《望大陆》于右任。”可知,两首诗歌都表达了两位台湾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乡之情。两首诗歌体现出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愁绪。
基本方针: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因此,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确立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为实现这一地区的早日回归,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岸同胞要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多信任,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出一点即可)
(3)制度:根据任务三图片信息“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念邮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念邮票;内蒙古自治区纪念邮票”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任务三邮票中体现出的幸福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政治制度的实行对维护祖国统一的意义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3.答案:(1)文件:笔记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笔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联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2)观点:经济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论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解析:(1)文件:根据笔记“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因此,笔记一的内容出自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笔记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笔记二的内容出自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联系: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因此,两部文件之间的联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2)观点:根据题干要求,以“经济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作为观点。
论述:围观观点,选择材料中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进行论述,结合三个历史事件的史实和影响来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因此,经济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