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4七下·金堂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图1的政权更迭示意图中,①位置所示的朝代是(  )
A.南朝 B.北朝 C.隋朝 D.唐朝
2.(2024七下·金堂期末)《旧唐书·魏征传》写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这段史料可以佐证唐初统治者(  )
A.虚心纳谏 B.广纳贤才 C.以民为本 D.完善制度
3.(2024七下·金堂期末)《资治通鉴》记载:姚崇善于应变,办理各种事务;宋璟善于守法,主持公正立场。两人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这时,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2024七下·金堂期末)史料是历史的见证者,表1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见证唐朝(  )
A.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
B.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C.工艺精细奇丽,手工业水平高
D.精神风貌进取,社会风气开放
5.(2024七下·金堂期末)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平定之后唐朝(  )
A.政治体制得到加强 B.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D.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6.(2024七下·金堂期末)图2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出现这种情景主要是为了(  )
图2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A.发展艺术 B.人际交往 C.经济流通 D.躲避猜忌
7.(2024七下·金堂期末)宋太祖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上措施(  )
A.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B.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
C.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 D.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8.(2024七下·金堂期末)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图3货币的形状和文字的解读中,可以佐证当时(  )
A.军事的强大 B.民族的交融 C.经济的繁荣 D.科技的发达
9.(2024七下·金堂期末)岳飞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骑兵,他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该场面体现了岳飞(  )
A.精忠报国 B.廉洁正直 C.助人为乐 D.敬老爱幼
10.(2024七下·金堂期末)北宋词人柳永描绘杭州时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该词反映了当时杭州(  )
A.文人辈出 B.都市繁华 C.教育发达 D.杂剧兴盛
11.(2024七下·金堂期末)宋代《耕获图》描绘了牛耕、灌溉、插秧、收割、打场、春米、入仓等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该场景(  )
A.彰显了帝王将相卓越的管理才能
B.体现出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精神
C.展示出绘画家们精妙的构思意境
D.呈现出宋朝妇女积极向上的风貌
12.(2024七下·金堂期末)表2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  )
表2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 匹、两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
A.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B.北方人口数量减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长江流域战乱不断
13.(2024七下·金堂期末)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  )
A.电话 B.电报 C.快递 D.广播
14.(2024七下·金堂期末)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简称“行省”。隶属中央的中书省设置于元朝,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5.(2024七下·金堂期末)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观察图4中指南针的发展变化,可以得出中国科技(  )
图4
A.传播范围广 B.种类数量多 C.传承中创新 D.精妙绝伦
16.(2024七下·金堂期末)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1395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5048处。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整顿吏治 B.鼓励垦荒 C.发展商帮 D.恢复生产
17.(2024七下·金堂期末)他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创造了“鸳鸯阵”,同时著有军事著作《纪效新书》。材料中的“他”(  )
A.率军北伐抗击金军 B.抵抗元军宁死不屈
C.抗击倭寇保卫海疆 D.收复台湾安定东南
18.(2024七下·金堂期末)宋应星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地探究,终于编写出(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19.(2024七下·金堂期末)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地方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段文字讲述了明朝灭亡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性质
20.(2024七下·金堂期末)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西藏地区设置的管理部门是(  )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北庭都护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21.(2024七下·金堂期末)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农业生产状况往往成为人们判断古代社会经济水准的重要标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材料中的当时指(  )
A.隋唐时期 B.两宋时期 C.明代中期 D.清朝中期
22.(2024七下·金堂期末)明朝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重要表现。这些措施(  )
A.巩固了文学的地位 B.加强了经济的交流
C.限制了瓷器的发展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3.(2024七下·金堂期末)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家产被抄时,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分化国力虚弱 B.疆域辽阔地大物博
C.军备松弛养尊处优 D.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24.(2024七下·金堂期末)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精神纽带。其中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  )
A.春节 B.端午节 C.元旦节 D.清明节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024七下·金堂期末)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和亲作为唐朝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整体上服从于唐朝的政治军事需要,数十起和亲或是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的联姻,或是出于“远交近攻”的一种权宜之计,或是为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的联姻,或是为了笼络羁縻边地民族联姻,虽然内容、性质各异,情况复杂多样,但大多数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业已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有利于冲淡民族偏见,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推动民族间的交融。
-摘编自管彦波《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唐朝实施民族政策的具体途径,概括这一途径的目的,分析唐朝采取这种民族政策起到的作用。
(2)材料二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合计 大致70年 大致300年
表3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关系的认识。
(3)材料三
图5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5中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字母A、B、C三处辖区所设管理机构的名称。
(4)材料四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后,乾隆皇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救助物资。渥巴锡等被迎接到承德,土尔扈特部的各级头领都封了官爵,渥巴锡被封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清政府的态度。
(5)历史学习具有鉴古知今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
26.(2024七下·金堂期末)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学艺术凝结了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具体表现”的思维导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6中A、B、C三处的文学艺术作品诞生的朝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图6中的格式,在D、E、F处填写相应的内容(要求:所填内容必须是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类型可以重复,但名称不能重复)
27.(2024七下·金堂期末)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而唐代的知识分子学习外来的佛教、梵文者更是比比皆是。思想上儒佛道三家争胜,文化艺术上则多元交汇,辉煌灿烂。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宏博大的气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外国人到中国的目的,概括这一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发展特点。
(2)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比唐代又有所扩大。……宋朝同海外五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其中不但包括自汉唐以来一直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了前代没有直接建立经济联系的国家和地区。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前代相比宋代海外贸易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C项正确;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排除A项;
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不是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的朝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统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题干史料可以佐证唐太宗虚心纳谏。故A符合题意;
史料不能佐证唐太宗广纳贤才、以民为本、完善制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史料可以佐证唐太宗虚心纳谏。
3.【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时期,排除A;
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时期,排除B;
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4.【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实物史料说明唐朝出现曲辕犁,文献史料反映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两则史料可共同用于见证唐朝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故A符合题意;
两则史料不能用于见证唐朝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工艺精细奇丽,手工业水平高、精神风貌进取,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两则史料可共同用于见证唐朝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
5.【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及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
政治体制得到加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安史之乱加剧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国力衰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的情形。这幅画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为了躲避猜忌,权臣故意放纵行乐以示躲避猜忌。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将领。君主害怕权臣造反,为了躲避君主的猜忌,权臣们故意放纵行乐以示没有野心,D符合题意;
发展艺术、人际交往和经济流通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7.【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宋太祖在中央通过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在地方派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节度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些措施集中了地方行政权、财权,因此宋代统治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排除A项;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排除B项;
宋代发展科举制有利于提高读书人和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开元通宝”可知,这是汉族政权使用的货币;唐高祖时铸造开元通宝;图片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与唐朝货币形制一样,都是圆形方孔铜钱,这反映了民族间的交融,故B符合题意;
仅仅从图片中货币无法得出军事的强大、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发达的结论,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9.【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岳飞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骑兵,他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该场面体现了岳飞精忠报国,A项正确;
廉洁正直反映的是官场上,而材料强调的是岳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助人为乐是指怀着社会道德义务感,主动给他人以帮助,并为此而引以为乐的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敬老爱幼是尊敬老人爱护儿童行为的良好品德素质,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岳飞。
10.【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杭州人口众多,经济繁荣,都市繁华。故B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词句不能反映当时杭州文人辈出,排除A;
题干中的词句不能说明当时杭州教育发达,排除C;
题干中的词句不能体现杂剧兴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的词句反映当时杭州都市繁华。
11.【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宋代《耕获图》描绘了牛耕、灌溉、插秧、收割、打场、春米、入仓等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可知,该场景体现出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精神。故B符合题意;
宋代《耕获图》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不能彰显帝王将相卓越的管理才能,排除A;
宋代《耕获图》描绘了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不是强调绘画家们精妙的构思意境,排除C;
宋代《耕获图》描绘了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不能呈现宋朝妇女积极向上的风貌,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代《耕获图》描绘了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该场景体现出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精神。
12.【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南方赋粮在国家总赋粮收入中占55.93%的比重,说明南方经济地位重要,A项正确;
题干是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与人口数量无关,排除B项;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北宋熙宁年间属于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长江流域战乱不断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如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为切入点,考查了南方经济发展相关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元朝”“急递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设置了许多“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的快递,C项正确;
电话、电报、广播都是声音传送,与题干“急递铺”传递“紧急文书”这样的实物不同,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交通。
14.【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互不统属的三司,分散地方上的权力。故C符合题意;
唐朝、宋朝和清朝与废除行省制度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5.【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中指南针看出,指南针的形状、用法发生变化,但能指南的功能没有变化,这说明中国科技在传承中创新。故C符合题意;
图片不能说明中国科技传播范围广,排除A;
图片不能反映中国科技种类数量多,排除B;
图片不能体现中国科技精妙绝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指南针,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中国科技在传承中创新。
16.【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财政收入。明朝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
材料是明朝发展农业的措施,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A项;
鼓励垦荒是古代政府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政策,与兴修水利不符,排除B项;
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与题干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在与倭奴的战斗中,戚继光根据倭奴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加强。戚继光还著有军事著作《纪效新书》。材料中的“他”是戚继光,D项正确;
岳飞率军北伐抗击金军,排除A项;
文天祥抵抗元军宁死不屈,排除B项;
郑成功收复台湾安定东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故D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排除A;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排除B;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应星的作品是《天工开物》。
19.【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地方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段文字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员贪赃枉法,阶级矛盾尖锐,但未涉及明朝灭亡的过程(李自成起义军灭掉明王朝),排除B项;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材料未涉及该内容(结果),排除C项;
明朝灭亡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B项正确;
为了加强对今新疆地区的管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排除A项;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排除C项;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边疆管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1.【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朝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符合题意,故D正确;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南方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还没有超过北方,与题干中“湖广熟,天下足”不符,故A错误;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但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没有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故B错误;
明代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但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没有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经济发展。
22.【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在文化上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清朝时期,文化上大兴文字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D符合题意;
巩固了文学的地位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
题干信息与经济的交流无关,排除B;
题干信息与瓷器的交流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的相关史实。
23.【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清朝实行君主专制,到乾隆时期,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贪污,中饱私囊,当时流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说法,意思是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来也会有十万两银子的灰色收入。嘉庆皇帝继位后,将和珅革职,抄没家产。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吏治腐败。故D符合题意;
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贫富分化国力虚弱,排除A;
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疆域辽阔地大物博,排除B;
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军备松弛养尊处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24.【答案】B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端午节。故B符合题意;
春节的习俗有燃放鞭炮、相互拜年,排除A;
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端午节,不是元旦节,排除C;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节日习俗,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端午节。
25.【答案】(1)途径:和亲。
目的: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笼络羁縻边地民族。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推动民族间的交融等。
(2)关系:战;和。
认识: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绝,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
(3)A: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4)妥善安置游牧;发放救助物资;封官爵
(5)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平等互助;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契丹族与党项族;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亲作为唐朝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整体上服从于唐朝的政治军事需要,数十起和亲或是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的联姻,或是出于‘远交近攻’的一种权宜之计,或是为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的联姻,或是为了笼络羁縻边地民族联姻,虽然内容、性质各异,情况复杂多样,但大多数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业已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有利于冲淡民族偏见,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推动民族间的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朝实施民族政策的具体途径是和亲,这一途径的目的是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笼络羁縻边地民族。唐朝采取这种民族政策起到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推动民族间的交融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有战争、和平交往,我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是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绝,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5中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字母A、B、C三处辖区所设管理机构的名称分别是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A是西藏地区,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是西域,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是琉球(今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根据材料四“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后,乾隆皇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救助物资。渥巴锡等被迎接到承德,土尔扈特部的各级头领都封了官爵,渥巴锡被封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清政府的态度是妥善安置游牧;发放救助物资;封官爵。
(5)历史学习具有鉴古知今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平等互助;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等。
故答案为:
(1)途径:和亲。目的: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笼络羁縻边地民族。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推动民族间的交融等。
(2)关系:战争、和平交往。认识: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绝,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
(3)A:宣政院;B:北庭都元帅府;C:澎湖巡检司。
(4)妥善安置游牧;发放救助物资;封官爵。
(5)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平等互助;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6.【答案】(1)A:宋朝(北宋) B:清朝 C:元朝
(2)D类别:书法;E名称:《颜氏家庙碑》;F简介: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朝代:A:据材料“类型一A史学;名称《资治通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北宋)时期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
B:据材料“类型二:B小说;名称:《红楼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曹雪芹所创作的小说《红楼梦》。
C:据材料“类型三:C杂剧;名称:《窦娥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
(2)补填:示例1:据材料“类型四”并结合所学可从D类别为:书法;E名称:《颜氏家庙碑》角度来答。
F简介:据所学可知,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示例2:据所学可从D类别:小说:E名称:《水浒传》角度来答。
F简介:据所学可知,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D类别:据材料可知,D类别只要是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巨著、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等,任选其一(类型可以重复,但名称不能重复)。
E名称:据材料可知,E名称填写一项与所选类别相关的代表性成就。
F简介:据材料可知,F简介是对该成就进行简要描述,或者概括其作用、地位等。
故答案为:
(1) A:宋朝(北宋) B:清朝 C:元朝
(2) D类别:书法;E名称:《颜氏家庙碑》;F简介: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词和元曲、《资治通鉴》《红楼梦》等相关史实。
27.【答案】(1)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
特点:开放;多元交汇;积极进取等。
(2)变化: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和宋代进行贸易的国家数量较前代增多。
作用:宋代海外贸易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大量税收,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商品流通等。
(3)文明因交流而发展;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和平方式坚持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共同发展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可知,唐朝时外国人到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据材料一“而唐代的知识分子学习外来的佛教、梵文者更是比比皆是。思想上儒佛道三家争胜,文化艺术上则多元交汇,辉煌灿烂。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宏博大的气象”可知,这一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发展特点是开放;多元交汇;积极进取等。
(2)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比唐代又有所扩大。……宋朝同海外五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其中不但包括自汉唐以来一直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了前代没有直接建立经济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可知,与前代相比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和宋代进行贸易的国家数量较前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大量税收,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商品流通等。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文明因交流而发展;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和平方式坚持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共同发展等。
故答案为:
(1)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开放;多元交汇;积极进取等。
(2)变化: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和宋代进行贸易的国家数量较前代增多。作用:宋代海外贸易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大量税收,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商品流通等。
(3)文明因交流而发展;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和平方式坚持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共同发展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中外文明交流的认识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正确分析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4七下·金堂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图1的政权更迭示意图中,①位置所示的朝代是(  )
A.南朝 B.北朝 C.隋朝 D.唐朝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C项正确;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排除A项;
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不是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的朝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统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2024七下·金堂期末)《旧唐书·魏征传》写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这段史料可以佐证唐初统治者(  )
A.虚心纳谏 B.广纳贤才 C.以民为本 D.完善制度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题干史料可以佐证唐太宗虚心纳谏。故A符合题意;
史料不能佐证唐太宗广纳贤才、以民为本、完善制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史料可以佐证唐太宗虚心纳谏。
3.(2024七下·金堂期末)《资治通鉴》记载:姚崇善于应变,办理各种事务;宋璟善于守法,主持公正立场。两人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这时,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时期,排除A;
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时期,排除B;
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4.(2024七下·金堂期末)史料是历史的见证者,表1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见证唐朝(  )
A.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
B.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C.工艺精细奇丽,手工业水平高
D.精神风貌进取,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实物史料说明唐朝出现曲辕犁,文献史料反映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两则史料可共同用于见证唐朝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故A符合题意;
两则史料不能用于见证唐朝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工艺精细奇丽,手工业水平高、精神风貌进取,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两则史料可共同用于见证唐朝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
5.(2024七下·金堂期末)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平定之后唐朝(  )
A.政治体制得到加强 B.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D.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及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
政治体制得到加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安史之乱加剧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国力衰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4七下·金堂期末)图2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出现这种情景主要是为了(  )
图2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A.发展艺术 B.人际交往 C.经济流通 D.躲避猜忌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的情形。这幅画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为了躲避猜忌,权臣故意放纵行乐以示躲避猜忌。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将领。君主害怕权臣造反,为了躲避君主的猜忌,权臣们故意放纵行乐以示没有野心,D符合题意;
发展艺术、人际交往和经济流通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7.(2024七下·金堂期末)宋太祖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上措施(  )
A.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B.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
C.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 D.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宋太祖在中央通过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在地方派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节度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些措施集中了地方行政权、财权,因此宋代统治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排除A项;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排除B项;
宋代发展科举制有利于提高读书人和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8.(2024七下·金堂期末)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图3货币的形状和文字的解读中,可以佐证当时(  )
A.军事的强大 B.民族的交融 C.经济的繁荣 D.科技的发达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开元通宝”可知,这是汉族政权使用的货币;唐高祖时铸造开元通宝;图片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与唐朝货币形制一样,都是圆形方孔铜钱,这反映了民族间的交融,故B符合题意;
仅仅从图片中货币无法得出军事的强大、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发达的结论,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9.(2024七下·金堂期末)岳飞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骑兵,他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该场面体现了岳飞(  )
A.精忠报国 B.廉洁正直 C.助人为乐 D.敬老爱幼
【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岳飞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骑兵,他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该场面体现了岳飞精忠报国,A项正确;
廉洁正直反映的是官场上,而材料强调的是岳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助人为乐是指怀着社会道德义务感,主动给他人以帮助,并为此而引以为乐的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敬老爱幼是尊敬老人爱护儿童行为的良好品德素质,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岳飞。
10.(2024七下·金堂期末)北宋词人柳永描绘杭州时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该词反映了当时杭州(  )
A.文人辈出 B.都市繁华 C.教育发达 D.杂剧兴盛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杭州人口众多,经济繁荣,都市繁华。故B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词句不能反映当时杭州文人辈出,排除A;
题干中的词句不能说明当时杭州教育发达,排除C;
题干中的词句不能体现杂剧兴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的词句反映当时杭州都市繁华。
11.(2024七下·金堂期末)宋代《耕获图》描绘了牛耕、灌溉、插秧、收割、打场、春米、入仓等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该场景(  )
A.彰显了帝王将相卓越的管理才能
B.体现出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精神
C.展示出绘画家们精妙的构思意境
D.呈现出宋朝妇女积极向上的风貌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宋代《耕获图》描绘了牛耕、灌溉、插秧、收割、打场、春米、入仓等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可知,该场景体现出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精神。故B符合题意;
宋代《耕获图》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不能彰显帝王将相卓越的管理才能,排除A;
宋代《耕获图》描绘了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不是强调绘画家们精妙的构思意境,排除C;
宋代《耕获图》描绘了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不能呈现宋朝妇女积极向上的风貌,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代《耕获图》描绘了农业劳动环节的场景,该场景体现出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精神。
12.(2024七下·金堂期末)表2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  )
表2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 匹、两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
A.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B.北方人口数量减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长江流域战乱不断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南方赋粮在国家总赋粮收入中占55.93%的比重,说明南方经济地位重要,A项正确;
题干是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与人口数量无关,排除B项;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北宋熙宁年间属于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长江流域战乱不断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如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为切入点,考查了南方经济发展相关知识。
13.(2024七下·金堂期末)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  )
A.电话 B.电报 C.快递 D.广播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元朝”“急递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设置了许多“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的快递,C项正确;
电话、电报、广播都是声音传送,与题干“急递铺”传递“紧急文书”这样的实物不同,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交通。
14.(2024七下·金堂期末)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简称“行省”。隶属中央的中书省设置于元朝,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互不统属的三司,分散地方上的权力。故C符合题意;
唐朝、宋朝和清朝与废除行省制度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5.(2024七下·金堂期末)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观察图4中指南针的发展变化,可以得出中国科技(  )
图4
A.传播范围广 B.种类数量多 C.传承中创新 D.精妙绝伦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中指南针看出,指南针的形状、用法发生变化,但能指南的功能没有变化,这说明中国科技在传承中创新。故C符合题意;
图片不能说明中国科技传播范围广,排除A;
图片不能反映中国科技种类数量多,排除B;
图片不能体现中国科技精妙绝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指南针,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中国科技在传承中创新。
16.(2024七下·金堂期末)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1395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5048处。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整顿吏治 B.鼓励垦荒 C.发展商帮 D.恢复生产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财政收入。明朝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
材料是明朝发展农业的措施,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A项;
鼓励垦荒是古代政府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政策,与兴修水利不符,排除B项;
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与题干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七下·金堂期末)他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创造了“鸳鸯阵”,同时著有军事著作《纪效新书》。材料中的“他”(  )
A.率军北伐抗击金军 B.抵抗元军宁死不屈
C.抗击倭寇保卫海疆 D.收复台湾安定东南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在与倭奴的战斗中,戚继光根据倭奴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加强。戚继光还著有军事著作《纪效新书》。材料中的“他”是戚继光,D项正确;
岳飞率军北伐抗击金军,排除A项;
文天祥抵抗元军宁死不屈,排除B项;
郑成功收复台湾安定东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8.(2024七下·金堂期末)宋应星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地探究,终于编写出(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故D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排除A;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排除B;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应星的作品是《天工开物》。
19.(2024七下·金堂期末)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地方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段文字讲述了明朝灭亡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性质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地方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段文字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员贪赃枉法,阶级矛盾尖锐,但未涉及明朝灭亡的过程(李自成起义军灭掉明王朝),排除B项;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材料未涉及该内容(结果),排除C项;
明朝灭亡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20.(2024七下·金堂期末)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西藏地区设置的管理部门是(  )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北庭都护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B项正确;
为了加强对今新疆地区的管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排除A项;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排除C项;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边疆管辖,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1.(2024七下·金堂期末)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农业生产状况往往成为人们判断古代社会经济水准的重要标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材料中的当时指(  )
A.隋唐时期 B.两宋时期 C.明代中期 D.清朝中期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朝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符合题意,故D正确;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南方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还没有超过北方,与题干中“湖广熟,天下足”不符,故A错误;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但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没有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故B错误;
明代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但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没有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经济发展。
22.(2024七下·金堂期末)明朝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重要表现。这些措施(  )
A.巩固了文学的地位 B.加强了经济的交流
C.限制了瓷器的发展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在文化上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清朝时期,文化上大兴文字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D符合题意;
巩固了文学的地位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
题干信息与经济的交流无关,排除B;
题干信息与瓷器的交流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的相关史实。
23.(2024七下·金堂期末)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家产被抄时,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分化国力虚弱 B.疆域辽阔地大物博
C.军备松弛养尊处优 D.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清朝实行君主专制,到乾隆时期,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贪污,中饱私囊,当时流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说法,意思是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来也会有十万两银子的灰色收入。嘉庆皇帝继位后,将和珅革职,抄没家产。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吏治腐败。故D符合题意;
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贫富分化国力虚弱,排除A;
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疆域辽阔地大物博,排除B;
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不是军备松弛养尊处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日趋腐败的社会,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导致和珅能聚敛财物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24.(2024七下·金堂期末)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精神纽带。其中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  )
A.春节 B.端午节 C.元旦节 D.清明节
【答案】B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端午节。故B符合题意;
春节的习俗有燃放鞭炮、相互拜年,排除A;
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端午节,不是元旦节,排除C;
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节日习俗,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龙舟竞渡”“咸鸭蛋”“凭吊屈原”有关的节日是端午节。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024七下·金堂期末)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和亲作为唐朝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整体上服从于唐朝的政治军事需要,数十起和亲或是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的联姻,或是出于“远交近攻”的一种权宜之计,或是为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的联姻,或是为了笼络羁縻边地民族联姻,虽然内容、性质各异,情况复杂多样,但大多数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业已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有利于冲淡民族偏见,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推动民族间的交融。
-摘编自管彦波《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唐朝实施民族政策的具体途径,概括这一途径的目的,分析唐朝采取这种民族政策起到的作用。
(2)材料二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合计 大致70年 大致300年
表3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关系的认识。
(3)材料三
图5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5中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字母A、B、C三处辖区所设管理机构的名称。
(4)材料四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后,乾隆皇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救助物资。渥巴锡等被迎接到承德,土尔扈特部的各级头领都封了官爵,渥巴锡被封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清政府的态度。
(5)历史学习具有鉴古知今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
【答案】(1)途径:和亲。
目的: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笼络羁縻边地民族。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推动民族间的交融等。
(2)关系:战;和。
认识: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绝,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
(3)A: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4)妥善安置游牧;发放救助物资;封官爵
(5)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平等互助;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契丹族与党项族;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亲作为唐朝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整体上服从于唐朝的政治军事需要,数十起和亲或是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的联姻,或是出于‘远交近攻’的一种权宜之计,或是为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的联姻,或是为了笼络羁縻边地民族联姻,虽然内容、性质各异,情况复杂多样,但大多数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业已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有利于冲淡民族偏见,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推动民族间的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朝实施民族政策的具体途径是和亲,这一途径的目的是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笼络羁縻边地民族。唐朝采取这种民族政策起到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推动民族间的交融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有战争、和平交往,我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是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绝,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5中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字母A、B、C三处辖区所设管理机构的名称分别是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A是西藏地区,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是西域,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是琉球(今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根据材料四“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后,乾隆皇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救助物资。渥巴锡等被迎接到承德,土尔扈特部的各级头领都封了官爵,渥巴锡被封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清政府的态度是妥善安置游牧;发放救助物资;封官爵。
(5)历史学习具有鉴古知今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平等互助;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等。
故答案为:
(1)途径:和亲。目的: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笼络羁縻边地民族。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推动民族间的交融等。
(2)关系:战争、和平交往。认识: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绝,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
(3)A:宣政院;B:北庭都元帅府;C:澎湖巡检司。
(4)妥善安置游牧;发放救助物资;封官爵。
(5)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平等互助;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6.(2024七下·金堂期末)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学艺术凝结了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具体表现”的思维导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6中A、B、C三处的文学艺术作品诞生的朝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图6中的格式,在D、E、F处填写相应的内容(要求:所填内容必须是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类型可以重复,但名称不能重复)
【答案】(1)A:宋朝(北宋) B:清朝 C:元朝
(2)D类别:书法;E名称:《颜氏家庙碑》;F简介: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朝代:A:据材料“类型一A史学;名称《资治通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北宋)时期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
B:据材料“类型二:B小说;名称:《红楼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曹雪芹所创作的小说《红楼梦》。
C:据材料“类型三:C杂剧;名称:《窦娥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
(2)补填:示例1:据材料“类型四”并结合所学可从D类别为:书法;E名称:《颜氏家庙碑》角度来答。
F简介:据所学可知,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示例2:据所学可从D类别:小说:E名称:《水浒传》角度来答。
F简介:据所学可知,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D类别:据材料可知,D类别只要是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巨著、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等,任选其一(类型可以重复,但名称不能重复)。
E名称:据材料可知,E名称填写一项与所选类别相关的代表性成就。
F简介:据材料可知,F简介是对该成就进行简要描述,或者概括其作用、地位等。
故答案为:
(1) A:宋朝(北宋) B:清朝 C:元朝
(2) D类别:书法;E名称:《颜氏家庙碑》;F简介: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词和元曲、《资治通鉴》《红楼梦》等相关史实。
27.(2024七下·金堂期末)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而唐代的知识分子学习外来的佛教、梵文者更是比比皆是。思想上儒佛道三家争胜,文化艺术上则多元交汇,辉煌灿烂。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宏博大的气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外国人到中国的目的,概括这一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发展特点。
(2)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比唐代又有所扩大。……宋朝同海外五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其中不但包括自汉唐以来一直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了前代没有直接建立经济联系的国家和地区。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前代相比宋代海外贸易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认识。
【答案】(1)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
特点:开放;多元交汇;积极进取等。
(2)变化: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和宋代进行贸易的国家数量较前代增多。
作用:宋代海外贸易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大量税收,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商品流通等。
(3)文明因交流而发展;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和平方式坚持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共同发展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可知,唐朝时外国人到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据材料一“而唐代的知识分子学习外来的佛教、梵文者更是比比皆是。思想上儒佛道三家争胜,文化艺术上则多元交汇,辉煌灿烂。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宏博大的气象”可知,这一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发展特点是开放;多元交汇;积极进取等。
(2)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比唐代又有所扩大。……宋朝同海外五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其中不但包括自汉唐以来一直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了前代没有直接建立经济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可知,与前代相比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和宋代进行贸易的国家数量较前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大量税收,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商品流通等。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文明因交流而发展;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和平方式坚持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共同发展等。
故答案为:
(1)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开放;多元交汇;积极进取等。
(2)变化:宋代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和宋代进行贸易的国家数量较前代增多。作用:宋代海外贸易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大量税收,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商品流通等。
(3)文明因交流而发展;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和平方式坚持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共同发展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中外文明交流的认识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正确分析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