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时强化练(答案)—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14)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商代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如“祸风”“蛊胀”(血液中出现寄生虫)等疾病;《山海经·南山经》中有学习区“丽麂……多育沛,佩之无瘕疾”“食者不蛊”“食之不疥”的记载;《国语》中记载,“夫谁无疾眚(眼病)!能者早除之……为之关篇藩篱(竹制隔离物)而远备闲之。”由此可知,先秦时期( )
A.人们已有对疫病的认识及应对举措 B.疾病治理蕴含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占据主导地位 D.大规模自然灾害导致疾病流行
2.《黄帝内经》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了加工整理。它明确指出,气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天地万物都产生于阴阳二气的互相作用,由于事物的变化复杂多样,所以阴阳的区分是相对的。下列项中,对《黄帝内经》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B.阐述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C.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D.渗透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3.《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材料体现了( )
A.食疗可以包治百病 B.用药过度会造成中毒
C.中医治病的食疗原则P D.食疗的效果超过用药
4.7世纪中叶,针对原有医药著作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唐朝政府组织众多人员,耗费大量物力和财力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当时( )
A.朝廷内部人才众多 B.集权体制助推医学发展
C.中国医学领先世界 D.科技进步利于稳定政局
5.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传染病( )
A.促进了人口的全球流动 B.改变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格局
C.有利于物种的全球交流 D.推动了欧洲社会财富的积累
6.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资料来说明动物有人工选择的问题。据统计,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B.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C.西方生物科学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 D.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
7.清朝首任驻外大使郭嵩焘在其《使西纪程》中记载了人体解剖、外科消毒等情景。出使西欧的洋务官员薛福成认识到中西医理不同,各有所长。李鸿章聘请西医治好夫人痼疾,更信奉西医,公开支持西医。上述情况( )
A.说明西医比中医更先进 B.促进了西医在中国传播
C.挑起近代中西医的论争 D.改变民众对西医的认识
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表明大众传媒(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阵地
C.促使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传播 D.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9.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 )
A.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B.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 D.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10.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这一现象( )
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 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 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11.“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 )
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
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 D.发展受到阻碍,作用较少
12.美国人谢里尔·马丁和马可·瓦塞尔曼所著的《拉丁美洲史》中写到,“人并非参与欧洲入侵的唯一生物,殖民者带来的植物和动物,以及隐藏在横渡大西洋船舶上看不见的微生物,导致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自然环境变化。”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B.殖民者对美洲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C.疫病传播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 D.美洲旧世界开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医学具有独特的医疗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也”,医者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chi相貌丑陋),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要防病于未然。中国古代医学主张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 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医废立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医疗原则,并指出其文化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中医在近代陷入困境的原因。
14.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先秦时期已有多处关于疫病的记载,如“祸风”等,且人们掌握了一定的预防、抑制疫病传染的方法,如“佩之无瘕疾”即佩戴“育沛”预防,“关篇藩篱而远备闲之”即隔离措施,说明先秦时期人们便有了对疫病的认识,A项正确;朴素唯物思想是指从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材料中只是涉及一些疾病的种类及防止传染的举措,并未说明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阐述的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的概念,并没有阐述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黄帝内经》中加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有关阴阳的概念渗透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为用药治病,要掌握适当的度,要适可而止,与此同时,还应结合食疗,随五脏所宜而进食谷肉果菜等食品,以扶助正气,除其余病。这体现了中医治病的食疗原则,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用药过度会造成中毒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对此没有体现,排除。
4.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政府组织人员耗费大量物力和财力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而且对当时国内外医药学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知这体现出国家集权体制在推动医学发展方面的作用,B项正确;唐政府组织人员编修《唐本草》,但不能说明这些人都是唐政府内部人员,也就无法体现唐朝政府人才济济,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本草》对国内外医学发展的作用,无法体现巩固唐朝的统治,稳定政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对美洲殖民统治时期,把天花带到了古老的印第安,毫无抵抗力的印第安人遭到天花的袭击几乎灭绝,严重改变了美洲的人口构成,直到今天为止,整个美洲的人口构成中,主要也是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人的后裔,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已经濒临灭亡,这场天花彻底改变了美洲的历史发展方向,由此可知,传染病改变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格局,对历史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B项正确;传染病的肆虐是人口全球流动的结果,并非传染病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传染病给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传染病本身并不促进物种的全球交流,排除C项;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社会财富的积累,传染病本身并不利于欧洲社会财富的积累,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可知,达尔文的著作中大量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学的代表著作,由此可说明西方的生物科学受到中国医药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到中医药学对西方生物科学的影响,但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仅根据达尔文的著作对《本草纲目》的引用,不能说明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名流对西医的介绍、看法及态度,这会促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中西医各有所长,并不能说哪个更先进,排除A项;材料所述情况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而非挑起近代中西医之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在此之前民众对西医的认识,“改变”无从体现,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在遭遇瘟疫的时候,大众传媒《大公报》宣传相关卫生防疫知识和方法,这会促使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过程中得以传播,故选C项;大众传媒传播了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和观念,有利于人们改变一些生活方式,但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探究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阵地是有关生命医学的专业研究方法或者刊物,而不是大众传媒,排除B项;题干仅提供了大众传媒对医学防疫知识和方法的传播,仅是对疫病和防疫角度和方法的关注,不能据此说彻底改变了人们观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为近代中国带来了西医,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讲到医学院创办的效果,D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医传入中国的影响。选择A: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排除B: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说明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C:据所学可知,中央政府更科学地看待中西医的关系,利用西医学发展完善中医学,“对中医的扶植”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D:据材料“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可知,题中信息反映了政府对中医学的要求,无法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必浮举阴阳五行”“妄事神巫”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带有迷信色彩,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殖民者带来的植物和动物,以及隐藏在横渡大西洋船舶上看不见的微生物,导致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自然环境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疫病在美洲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非生物多样性,排除B项;美洲旧世界开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开始”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原则:医者应该不追求名利,不以敛财为目的;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平等对待病人;重视预防疾病;综合人、自然、社会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文化根源:儒家的仁、重义轻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影响。
解析:(1)原则:据材料“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恶劣习气)也’”“志存救济”得出医者应该不追求名利,不以敛财为目的,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据材料“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得出平等对待病人;据材料“治未病”“要防病于未然”得出重视预防疾病;据材料“主张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得出综合人、自然、社会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文化根源:据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可知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医疗原则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主张医者仁心、反对名利的原则,受到儒家的仁、重义轻利思想影响;主张综合人、自然、社会三方面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影响。
(2)原因;据材料“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得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据材料“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得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据材料“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得出政府政策的影响。据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并结合所学,传统中医在近代陷入困境是因为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产生了不能完全客观评价中西方文化优劣、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宣传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文化,中医药学被视为旧文化传统。
14.(1)答案:特点:实践性;与古代朴素哲学密切关联。名称:《唐本草》《本草纲目》。
解析:特点:根据材料“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可概括出实践性;根据材料“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可概括出与古代朴素哲学密切关联。名称: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唐本草》《本草纲目》。
(2)答案:历史背景:清朝闭关政策之下,广州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外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时代西方近代医学的进步;中医对一些疾病治疗的缺陷;西方教会向中国传教。
解析:历史背景:根据材料“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清朝闭关政策之下,广州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外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时代西方近代医学的进步;中医对一些疾病治疗的缺陷;西方教会向中国传教。
(3)答案:变化:从为外交服务到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从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到全面外传;从单向援外到与外国合作;从培养留学生外传到多途径主动走出去。成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遵循全方位外交,建国国家增多;中医药的功效逐渐为世界人民认可;国家对中医政策的健全与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解析:变化:根据材料“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可概括出从为外交服务到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根据材料“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可概括出从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到全面外传;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可概括出从单向援外到与外国合作;从培养留学生外传到多途径主动走出去。
成因:结合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遵循全方位外交,建国国家增多;中医药的功效逐渐为世界人民认可;国家对中医政策的健全与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角度回答背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时强化练(答案)—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