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练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乎无人能及。派遣他第一次出使西洋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宋高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2.“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航海技术的发展
4.“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倭”来自(  )
A.日本 B.俄罗斯 C.朝鲜 D.印度
5.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6.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李自成之所以能够顺利建立政权,其主要原因有(  )
①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农民拥护 ②起义军军纪严明 ③起义军英勇作战 ④清兵入关灭亡明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据说是在现在北京景山公园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自缢的。他是听到哪一消息后绝望自缢的 (  )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皇太极建立清朝
C.清军占领山海关 D.李自成攻入北京
8.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述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吸引了众多的历史爱好者。当他讲到“天聪(皇太极年号)新政”时,我们可能听到的内容是(  )
A.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B.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C.攻入北京,灭亡明朝
D.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9.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将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那么这里的“黄雀”应该指的是 (  )
A.辽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
A.秦、汉 B.元、清 C.金、元 D.辽、宋
1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12、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村集市 ②区域性市场 ③城镇集市 ④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1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康乾盛世” D.“同光中兴”
14、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1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16.昆曲是我国一种影响较大的剧种,以下作品中不属于昆曲剧目的是 (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窦娥冤》 D.《桃花扇》
17.下图所示的剧种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全。该剧种形成于 (  )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8.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它”指 (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西游记》
C.《红楼梦》
D.《水浒传》
19.2010 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
B.形成于乾隆年间
C.形成中得到皇室的扶持
D.经过不断创新,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20.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21.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2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23.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的是(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C.驱逐了殖民势力 D.巩固了清朝的海防
24.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25.“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材料中作者认为 ( )
A.八股取士方法笨拙 B.秦朝焚书方法巧妙
C.秦明做法本质一致 D.明制便于选拔人才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世博园印尼馆再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非洲之角”的索马里馆也展示郑和元素,同时,中国船舶馆的大屏幕再现了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宝船出发下西洋的壮观景象。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材料一中印尼馆和索马里馆展示郑和元素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7、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乱中的北京】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从关外又杀进来一个皇帝,中国的政坛上进行着残酷的权力争夺。
(1)北京城里“自杀的皇帝”和“逃跑的皇帝”分别指的是谁
(2)“杀进来的皇帝”指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的皇帝
【对比中的分析】
(3)对比两幅图片,分析这两种情形出现的原因,以及带给你的感悟。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1)图一反映的故事是东汉末年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 作者是谁 这部文学名著的地位如何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 它出自哪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蓝本创作的
(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为什么材料二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皇帝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对“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表示深切忧虑。
材料二:清初戴梓发明了一次填发28发子弹的“连珠铣”和威远将军炮。清统治者竟固守“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但不采用,还听信谗言,罚戴梓充军关外。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策?
(2)材料二中,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清朝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
答案
1-5 DDCAD 6-10CDBDB 11-15BCCDA 16-20CDCBC 21-25DDACC
26、(1)印尼和索马里是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国家。
(2)特点:和平交往、公平贸易。积极影响: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3)①走出国门要有自信,要有实力,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②弘扬友好往来的精神,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③发扬中华民族不畏艰 难,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
27、.(1)崇祯帝;李自成。
(2)女真族或满洲建立的清政权。
(3)出现图(a)情形的原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出现图(b)情形的原因:崇祯帝统治的明朝,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向民众加派赋税,灾害之年也催征如故,使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爆发,其统治被推翻。感悟: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减轻人民负担,这样才能够得到拥护,国家的统治才能长治久安。(言之有理即可)
28、(1)商品经济的发展。
(2)纺织行业。
(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
29、(1)《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武松打虎。《水浒传》。宋代。
(3)孙悟空。抒发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玄奘西行。
(4)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歌颂了抗争精神,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0、(1)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
(2)不重视科学技术。
(3)闭关锁国政策。
(4)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练习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