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唇亡齿寒,户破堂危。”侵朝美军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党和政府决定( )
A.组织淞沪会战 B.进行台儿庄战役 C.发动百团大战 D.开始抗美援朝
2.1950年,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业合作社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C.改革开放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包干到户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3.某校以“魅力家乡·辽宁之行”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在参观沈飞航空博览园时,同学们看到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中国能够成功试制歼击机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经济特区的建立
4.如图反映了我国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针”的提出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善于改革 B.艰苦创业 C.不骄不躁 D.勇于创新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
C.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8.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时制作的时间轴,据此可知他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
A.对外开放 B.建设成就 C.生活变迁 D.科技创新
9.20世纪50年代后“四大件”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电风扇,到80年代升级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这一变化说明改革开放( )
A.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C.增强了我国外交实力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0.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重要一步”的完成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整理的学习笔记,★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4.★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某班级为制作墙报收集了“华东军区海军”“辽宁舰”“火箭军”等资料,据此可知此墙报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钢铁长城 D.外交成就
13.经过长期谈判,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这一组织,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组织”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联合国 D.二十国集团
1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某同学在梳理知识过程中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据此推断其主题是( )
A.道路自信,走向繁荣富强 B.文化自信,铸就伟大梦想
C.制度自信,成就辉煌未来 D.理论自信,坚定复兴底气
二、材料题
16.某班同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图1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1)图1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图2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
——摘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元朝对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材料三:
(3)材料三是为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发行的邮票。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4)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如何实现民族大团结。
1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应运而生】
材料一: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摘编自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1921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力挽狂澜】
材料二:下面是某同学在整理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时制作的读书卡片
时间:1935年1月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材料二中的读书卡片反映的是哪一次重要会议?
【开天辟地】
材料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摘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伟大转折】
材料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材料三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指的是哪一事件?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写出两点即可)
(4)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18.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新中国外交大事件一览表(部分)
阶段 时间 重大事件(影响)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①方针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 ②,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1972年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摘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的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三:小明同学的学习笔记
主题:新时期外交建交国家: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建交 主要活动: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截至2020年9月,中国军队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
19.科技兴国运兴,科技强国家强。某班同学以“科技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以下内容,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先人智慧】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使人类世界“在航行方面”为之改观的科技发明。
任务二【中医文化】
名片一 人物:______ 著作:《伤寒杂病论》 评价: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拓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名片二 人物:李时珍 著作:______ 评价:明代杰出医药学家。编写的药物学著作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请将名片一和名片二内容补充完整。
任务三【科技创新】
(3)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位,论证“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一观点。(要求: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
钱学森
袁隆平
邓稼先
屠呦呦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与此同时,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并且侵入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因此,美国的侵略活动不仅威胁了朝鲜,也严重威胁了中国边境安全。因此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彭德怀担任总司令员,开始抗美援朝,D项正确;“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材料“侵朝美军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50年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A项正确;农业合作社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改革开放、包干到户开始于1978年,排除C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主要有:一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由此可知中国能够成功试制歼击机得益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进行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排除C项;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发生在中国能够成功试制歼击机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我国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等信息可知,到1956年,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中的公有制占超大比重,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百分之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C项正确;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在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中共八大的召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但与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八字方针”是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的方针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题干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1956年到196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人民艰苦创业,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B项正确;善于改革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相关,排除A项;女排精神,是一种不骄不躁、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勇于创新与“两弹一星”精神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属于历史解释,“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评判,D项正确;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轴信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可得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格局,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之后开放的过程是,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因此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建设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生活变迁,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科技创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前,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的经济水平落后,城乡人民的收入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这“四大件”代表着当时的高生活水平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称“旧四大件”。改革开放以来,“旧四大件”早就被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这“新四大件”所取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从“四大件”的演变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A项正确;“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不属于娱乐生活,无法说明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排除B项;“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与增强了我国外交实力无关,排除C项;“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属于生活水平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我国的国家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图片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正确指导,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原则,与香港澳门的回归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知,★处应填写的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与题干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符,排除A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它的普遍原理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题干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符,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先河,与题干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华东军区海军”“辽宁舰”“火箭军”等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我国的国防建设成就,军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C项正确;民族团结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祖国统一主要是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友好交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外交成就主要体现在参加国际会议、活动,与它国的建交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这一组织,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和所学可知,“这一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B项正确;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德国柏林成立,于华盛顿举办了第一届G20峰会,属于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但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A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但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B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示意图“井冈山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发生开天辟地的变化,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革命到建设,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适时调整革命道路,走上井冈山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A项正确;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党的历程等信息,没有涉及文化方面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党的历程等信息,没有涉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情况,排除C项;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党的历程等信息,理论自信与题干示意图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1)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2)信息: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做法: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加强民族交融;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强民族团结。
解析:(1)改革:根据材料一“图1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和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改汉姓、着汉服等措施,加速了北魏的汉化。意义: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事件:根据樯一图2信息“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和所学可知,《步辇图》展现的是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的情景,所以相关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
(2)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可知,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3)制度: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做法:根据材料一图1、图2信息可知是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加强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可知是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可知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知是加强民族团结。
17.答案:(1)原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会议:遵义会议。
(3)事件:新中国成立。原因:因为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拉开序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思想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统一大业、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开始复兴。
(4)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等。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对中国革命影响的角度分析概括出原因即可,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会议:根据材料二“1935年1月”“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所学可知是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原因:根据材料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可知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拉开序幕的;根据所学,从拨乱反正、理论创新、成就等方面分析概括原因,如:因为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思想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统一大业、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开始复兴。
(4)感悟: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从党的领导、党的作用、党的思想、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方面,分析概括出感悟即可,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等。
18.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①求同存异;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政策。
(2)①:根据题干“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及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②;根据题干“1971年,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及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3)特点:根据题干“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截至2020年9月,中国军队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通过多边平台解决国际问题。
19.答案:(1)人物:蔡伦。
发明:指南针。
(2)人物:张仲景。
著作:《本草纲目》
(3)观点: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论述: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我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综上所述,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要重视科技发展。
解析:(1)人物:根据图片“造纸工艺流程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发明:根据材料“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初《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3)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任选两个人物,结合材料给出的观点“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然后明确写出选择的历史人物的相关科学贡献,接着,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可从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贡献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