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综合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所示为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不同人种占总人口的比例情况。这种人口结构( )
人种 占总人口比例
白人(含西班牙裔和拉丁裔) 72.4%
美国印第安人 0.9%
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屿原住民 0.2%
亚洲人 4.8%
黑人 12.6%
混血及其他人种 9.1%
A.促进了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 B.是民权运动发展的结果
C.反映了美国种族歧视的消逝 D.体现了美国的制度优势
2.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 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
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 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
3.如图为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其可以佐证
A.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 B.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C.赫梯人与古埃及人在西亚的争霸 D.赫梯人击败埃及控制了尼罗河流域
4.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5.1911年4月,由中国政府发起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会议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这既是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
A.有效缓解了东北鼠疫问题 B.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普及
C.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D.宣示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6.有学者认为,气温大降的荷马时代冷期(公元前1275年~公元前700年)对脆弱的古代文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出现了一轮早期外族入侵事件。如东方的商王朝被西部崛起的周王朝取而代之,欧洲地区进入了古希腊黑暗时期(荷马时代),西亚地区则出现了赫梯人入侵事件。这一现象( )
A.说明了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 B.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C.分析了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 D.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7.在建国之初,美国各州都采取了积极吸引移民的政策。1924年,美国颁布移民法保护“盎格鲁一撒克逊种族的纯洁性”。1995年,美国移民改革委员会提出美国移民政策,为外国遭受宗教、民族或政治压迫的人提供庇护。这说明美国的移民政策( )
A.促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尊重种族文化差异
C.有效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D.呈现鲜明实用色彩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全球流动现象。下列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劳动力流动方向的是
A.拉美→欧美 B.非洲→拉美
C.中国→东南亚 D.中东→非洲
9.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
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罗马古文物遭严重破坏
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10.2017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并具备了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这体现的是( )
A.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B.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
C.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 D.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
11.下表为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医生报道数量的统计。其中,1960—1976年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1949-2021年《人民日报》乡村医生报道数量(篇)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 B.人民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
C.政治运动对新闻领域的冲击 D.国家医疗工作重点的调整
12.下图为1600-1840年全国人口数量变化,图中人口开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局势稳定 B.海外移民大量涌入
C.赋税制度的大调整 D.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13.下图所示是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
A.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B.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
D.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
14.有学者认为,移民国家的国情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接触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程度。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整体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文化多元化会带来混乱 B.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多元化
C.移民国家应该适应文化多元化 D.世界和平造就了文明多元化
15.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古罗马非 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 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这说明了( )
A.官员在防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B.古人对疾病预防治理有了清晰认识
C.古人重视公共卫生与疾病的防治 D.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医学的进步
16.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丁美洲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未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至17世纪锐减了约90%,同时黑人奴隶被大量运往美洲。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至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8世纪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时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其中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全球国际人口的迁移与15—18世纪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到17世纪,在伦敦鼠疫防治中,中世纪的宗教疗法不再受到青睐。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英国政府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尽管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由于各自为政,只关注地方利益,其推行效果整体不佳。1578年后,王室政府在御医桑多尔·迈尔尼的建议下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该政令先后在1592年至1646年期间多次刊印,作为政府防疫减灾的政策依据与工作手册,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庚子国变"后,各类瘟疫流行,导致中国秩序更加混乱。许多官员用西医理念实施防疫,效仿西方设立卫生局,"专司防疫清洁事宜""派员检疫",安置隔离染疫人员。袁世凯在大沽设立防疫院,对所有入港船只实施检疫,聘请中外医生(含女医生)和旧医官共同参与,对入港船只,不论华洋,都要强制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就立即隔离诊治。袁世凯还就检疫章程特作变通∶其一,检疫顺应中国风俗,由男女医生分别办理,以免触及男女大防;其二,如遇有西方人染患瘟疫,就交由外国医生出面处置,避免不必要的中外交涉;其三,因人施检,"神色充足者,一看而过",若遇面目憔悴之人,则由医生察验脉理,以确诊病情。经数月努力,防疫取得成功。
——摘编自谷永清《试论清末"新政"中的卫生防疫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都城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为主,慢慢的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金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域的直接污染。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无论日方如何辩解,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加强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三、论述题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1650—199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
——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一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客观,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第 8 页,共 18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7 页,共 18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口中有不同的种族和族裔,反映了白人、印第安人、黑人、亚洲人和其他种族的文化构成了美国多元文化,A项正确;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并不会改变美国人口结构,排除B项;美国依然存在种族歧视,排除C项;美国人口结构体现了人口迁移和族群混合,不能体现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题干强调的是早期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当时雅利安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故A项正确。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历史,不能说其一定不可信,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不是雅利安人东进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雅利安人进行的迁徙是否是有计划的,故D项错误。
3.C
【详解】埃及雕刻中出现了赫梯战车和士兵,说明古埃及人对此印象深刻,这是古代赫梯人与埃及人为争夺叙利亚在西亚争霸的一个历史写照,故C项正确;单纯从一个雕刻中无法得出“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的结论,故A项错误;因为图片中没有比较,因此不能说明“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故B项错误;历史上赫梯人并没有控制尼罗河流域,故D项错误。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新加坡)。据材料“国民意识......友爱精神......公德心”可知,新加坡将儒家的“忠”“仁爱”“礼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C项正确;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形成了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并没有摒弃了西方文化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并没有讲述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排除B项;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的宗旨是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综合发展,维系政府公信力的说法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可知中国政府发起的鼠疫研究会,聚焦世界的传染病专家,来共同商讨鼠疫的防治办法,突出中国政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C项正确;学术研讨会,并不一定能缓解东北鼠疫问题,“有效缓解”,表述夸大,排除A项;“普及”,表述夸大,排除B项;此时,东北仍是中国的领土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中的信息是气温大降的荷马时代冷期对脆弱的古代文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故材料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气候与上古时期世界文明变迁的关系,B项正确;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气候变化是外在推动因素,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气候问题。与“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的角度不符,排除C项;“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不同文明的发展趋势是有差异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年(美国)。材料中介绍了美国不同时期的移民政策,这些政策同美国国家的现实需求有密切联系,可知美国的移民政策呈现鲜明的实用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不同文化的相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对种族文化态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移民政策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影响,全球劳动力迁移的方向主要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最大,故A项正确;BCD的方向都不正确,排除。
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于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导致迦太基的陷落,因此严重打击了西罗马,切断了其在非洲的财政来源,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故B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是罗慕路斯的被废而非汪达尔人的迁徙,A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及有关罗马文物是否被破坏,C项错误;题干所指意识是汪达尔人的迁徙,但迁徙不一定就是对外扩张,D项错误。
10.A
【详解】近年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网络直报系统”,大大缩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能够快速检测数百种病原体等,体现了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A项正确;“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C项错误;“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49-2021年中国。《人民日报》关于乡村医生报道数量的变化统计中,1960-1976年爆发式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谈话时,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金、半 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形成了深入每个村镇的医疗网。因此关于乡村医生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可见,国家政策调整是1960-1976年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建国以来人民的卫生健康意识逐步提高,并非在1960-1976年卫生健康意识陡然提升,因此不能解释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排除B项;1960—1976年发生的政治运动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但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并非乡村卫生事业,不能解释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代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依据图片信息,人口增长是从17世纪后期开始,属于明清之际,该时期是新航路开辟以后,高产农作物被引进中国,增加了粮食产量,供应了人口增长的粮食所需,D项正确;此时正处于明末清初,政局并不稳当,排除A项;依据所学可知,由于海禁政策等原因,明清之际并没有大量的海外移民融入,排除B项;明朝一条鞭法是1581年,清朝是在1712年实行摊丁入亩,与这一时期时间都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节车厢”说明车厢不分男女贵贱,这种新式交通冲击了当时国人的道德传统和行为规范,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故A正确;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传统与近代并存,“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不可能消除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排除C;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观念依然存在,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排除D。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依据材料中“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整体共识,接受多元化”等信息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的必然性,文化的认可和适应有助于国家的和平与繁荣,移民国家应该适应文化多元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多元化会带来社会混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要积极适应文化多元,没有涉及和平和文明多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古罗马还是古代中国在于疫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都非常重视卫生与公共疾病的防治,C项正确;古罗马在防疫过程中没有说明是官员政府还是民众,排除A项;古人对疾病预防治理有了清晰认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古人重视疫病防治,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医学的进步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殖民主义者对拉丁美洲进行大肆劫掠,屠杀原住民,导致拉丁美洲人口的减少,故B正确;英国的殖民扩张顶峰期是18世纪,故A错误;奴隶贸易的盛行会导致非洲人口减少,不是欧洲,故C错误;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三角贸易,故D错误。
17.(1)特点:涉及规模大;范围广;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进行的移民;主要由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
影响:原住民大量死亡,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促使新民族产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迁移交流;导致各种疾病传播;客观上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变化:规模、范围进一步扩大;强迫性移民基本停止;向发达国家迁移成为主流
原因: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奴隶制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发达国家移民政策发挥积极作用;发达国家进入福利国家时代。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5—18世纪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可知,涉及规模大;从移民范围看,既有欧洲,也有非洲,范围广;根据材料“ 在15世纪未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同时黑人奴隶被大量运往美洲”可知,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进行的移民;从迁移人口的流向看,主要由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至17世纪锐减了约90%”可知,原住民大量死亡,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根据材料“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至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可知,促使新民族产生;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迁移交流;伴随人口而来的是病菌传播,导致各种疾病传播;人口迁移客观上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以来的世界。第一小问变化:从人口迁移的数量和迁移的空间范围看,规模、范围进一步扩大;19世纪以来,黑奴贸易早已结束,强迫性移民基本停止;从移入地看,向发达国家迁移成为主流。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奴隶制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移民政策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进入福利国家时代。
18.(1)特点∶具有世俗性和可操作性;预防与治疗结合;防疫措施具有综合性;注重专业人士的参与;政府主导,上下联动。
(2)积极影响∶有利于打破旧有观念,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传播科学技术,推动医学的近代化;增强了清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为以后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世纪的宗教疗法不再受到青睐。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可知,具有世俗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防与治疗结合;根据“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可知,防疫措施具有综合性;根据“医学界要求”“御医桑多尔·迈尔尼的建议”可知,注重专业人士的参与;根据“英国政府”“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等可知,政府主导,上下联动。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许多官员用西医理念实施防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打破旧有观念,促进思想解放;根据“设立卫生局”“设立防疫院”“聘请中外医生(含女医生)和旧医官共同参与”,从政治、文化、卫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近代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清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有利于传播科学技术,推动医学的近代化,也为以后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19.(1)特点:政府主导;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措施不断完善;纳入官员考核系统,注重责任追究;重视环境保护。
(2)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环境保护的传统,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本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他国利益、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为手段;我国在第一时间强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能力;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据材料一“《唐律疏议》中记载”“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一“《唐律疏议》中记载”可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据材料一“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后又通过……,同时……”可知,治理措施不断完善;据材料“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可知,纳入官员考核系统,注重责任追究;据材料一“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可知,重视环境保护。
(2)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据材料一“在隋朝之前”“到了唐朝”“北宋初年”可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环境保护的传统,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据材料二“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可知,日本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他国利益、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为手段;据材料二“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可知,我国在第一时间强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能力;据所学可知,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示例:现象:近代欧洲人口无论数量还是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解释: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如:粮食产量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保证了来自外地的物资供应;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使饮水供应更加安全。二是由于医学的发展。如:青霉素等一些化学药品的发明,使主要传染病的致死率大福降低;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等科学的医疗方法也使欧洲人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三是由于对外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人通过对亚非拉地区长期的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对促进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近代欧洲人口的增长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它对近代世界发展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还可以概括出一些其它的历史现象。如:近代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近代美洲人口数量和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近代非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一度出现大幅下降等。)
【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分析时重点要提取材料中的数据信息,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可从欧洲人口增长及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增长的角度提取现象。分析时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17世纪-20世纪所涉及到的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所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出生率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等角度分析即可。其它角度只有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