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石嘴山三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 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 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C. 确立起至高无上皇帝权威 D. 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3. 汉代交领右衽成为汉服规范,汉代考古资料中极少见到左衽服;三国嘉峪关曹魏墓中壁画贵族和平民的画像有很多都是穿着左衽服装;东晋世家大族和百姓南迁,左衽服带到江南,南京东晋二号墓女俑就穿着左衽窄袖衫。这一服饰变化主要反映出
A. 人口迁移改变习俗 B. 夷夏之别不断强化
C. 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D. 南北生活习俗趋同
4.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 关注“人伦物理 B. 倡导心外无物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强调社会责任
5. “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6.据推算,自605年(隋大业元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黄河—淮河段大运河)的民工达360万,与此同时,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也不下10万;608年,连通海河与黄河的永济渠,仅征用的河北民工数就超过百万;610年,大运河全线贯通。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
C.“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 D.隋炀帝个人的享乐追求
7. 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 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 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C. 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 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
8.妈祖信俗起源于宋代福建嵋洲岛地区,中国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褒封,并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截至2023年5月,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妈祖文化的传播(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保障了朝贡贸易体系稳定 D.丰富了中华文化思想内涵
9. 右图是元朝政府铸造的铜权(秤锤)。在其不同位置:分别用波斯文、畏兀体蒙古文、汉字、八思巴文刻铸了“三十五斤秤”“斤半(锤)”等字样。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往来
B. 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C. 海内外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
D. 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10.《灵枢·师传》有云:“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李时珍在谈及医术时指出:“夫医之为道君于用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反映出( )
A.中医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学的影响
C.医学伦理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D.政府重视规范医者的职业道德
11. 明清时期,“中学西渐”逐渐达到高潮。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中国的儒学经典“四书”译成拉丁文;卜弥格的医学生物学著述《中医津要》和《中国药物标本》则是关于中国医药学方面的论著。据此推知,“中学西渐’ ( )
A. 有利于冲破礼教的束缚 B. 促使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C. 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端
12. 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A.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C. 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D. 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13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
A. 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 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 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 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14.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5.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贸易高度发达 B.华夷观念不断改变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16.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17.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
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18. 据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约占总数的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约占总数的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253部,约占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约占55%。这种情况
A. 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 B. 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
C. 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 D. 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19. 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1960年之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
A. 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B. 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C. 地理位置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 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
20.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这些做法( )
A. 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 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 提高了防疫人员的医疗水平 D. 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21.中欧班列是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据报道,中欧班列年度运送货值由2016年的80 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近560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据此可知,中欧班列的运行( )
A.扩大了中国的外交范围 B.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C.打通了中欧间运输通道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22.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保持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等保持规定的距离;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据此可知( )
A. 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 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 国家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D. 食品安全开始受到重视
23.有学者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厚重多彩、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  )
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经典语句阐述其思想,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四书章句集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体现的是
A. 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B. 传统文化焕发新机
C. 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 D. 古今文化融合升值
25.右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
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6.中国是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了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下列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②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③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27.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28.下图所示为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统计(1987~2010年)。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
A.中国的文化遗产门类较齐全
B.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C.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
29.《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
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
A.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D.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30. 美国学者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8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两者( )
A. 都显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B. 体现了统一的划分标准
C. 突出了欧洲文明的地位 D. 都强调了文化的统一性
3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  )
A.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 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C.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 D.伊斯兰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32.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
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 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
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 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 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33. 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是中世纪欧洲突出的文化现象,它们一起构成了世俗叙事诗的主要体裁——浪漫传奇。传奇中的英雄区别于传统史诗英雄,即使为主人或情人而战,他都带有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而这种特点也传承到后世的文学中。这主要反映了( )
A. 文艺复兴始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 B. 中世纪文学凸显早期人文价值观
C. 浪漫传奇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 浪漫传奇摧毁了天主教精神枷锁
34.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1088年,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哥白尼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并在此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据此可知,学校教育的作用有( )
①文化传承 ②服务公众 ③培养人才 ④保存古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5.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
3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影响到印度的现代文化
A.体现浓厚的殖民色彩 B.存在强大的保守性
C.甘地主义占主导地位 D.呈现明显的多样性
37. 1936年的美国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身穿工作服,站在一条很长的转动不息的传送带旁边,手握一个扳手,拧紧带子上传送过来的部件螺丝。传送带不给工人一秒钟空闲,甚至连上厕所,还得等工长来替换,即使进了厕所,还来不及蹲下,老板工头粗暴的声音又催逼了过来。终于,查理神经失常了,他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这反映出( )
A. 工厂制度限制了公民人身自由 B. 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C. 工业发展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 D. 工业革命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38.泛非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是非洲人民反殖斗争、反对白人种族主义和美洲黑人反对奴隶制斗争的产物;1900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一战后,又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由此可见泛非会议( )
A.导致了非洲的殖民秩序崩溃 B.促进了非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C.唤醒了非洲的民族自决意识 D.维护了非洲地区文化统一性
39.1903年大英博物馆出版第一部博物馆指南,1911年委任第一位讲解员。20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成立了教育服务机构和出版社。这些举措( )
A.强化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B.提高了馆藏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C.改变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方向 D.彰显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全面性
40.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60分,其中41题16分,42题16分,43题18分44题10分)
41.【中西方城市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方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
42.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期间蒸汽动力制造产业的出现,将对外贸易导向一个新视野。随着曼彻
斯特反其他地方工厂出现的整体性纺织品生产过剩现象,其任务变成积极地寻找这些大量制造商品的新消费者,而将焦点摆在他们想象中庞大的“中国市场”。这个新的贸易目标在亚当·斯密所著之《国富论》中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念,找到其最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正当性。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让欧洲列强有余力从事海外扩张,而炼钢及其他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技术促成了军事的现代化。由于《南京条约》及其后续条约的影响,导致清朝在双手被反绑于背后的情况下,进入了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新时代。
——整理自《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二 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方式向欧洲各地输出革命,废除了统治西欧长达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使成打的封建王冠落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他提出:国家基本主权与义务的概念,强调国家主权包括领土主权、民族自决权、对境内外国公民的管辖权等,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这为维也纳会议以国际公法方式确定划分国界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木生《1815年维也纳会议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角度说明19世纪中国在对“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回应。(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的政治影响,从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角度指出19世纪俄国与德意志地区的政治运动情况。(6分)
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休,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把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材料三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后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外输出茶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和近代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各自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分析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10分)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亚里士多德曾说,动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既是好劳力又是美味佳肴”。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驴、牛、马、骆驼之类的动力型动物,它们让人类获得了更大的肌肉力,使人类不仅可以耕种更多的田地,而且可以运输更多货物,或更快速地移动,人类世界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剑桥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士莱恩·费根的《伟大的共存:改变人类历史的8个动物伙伴》(狗、山羊、绵羊、猪、牛、驴、马和骆驼)讲述的就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经历的这段历史。在费根看来,人类不仅改变了动物,动物同时也改变了人类。
请以“动物与人类发展史”为主题,任选一种或两种动物,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动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石嘴山三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BBCDA BCAAB CBCBC CCBAB DABAB BADDA CDBBA DCCAB
41.(1)特点:主要具备政治功能;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承担地区社会治理的职能。(4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和科举制的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王权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6分)
42.【答案】(1)原因: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对中国市场的迫切需求: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封建落后,成为列强的侵略目标;③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信念的推动。④军事上,拿破仑战争结束,列强转向对外侵略,且军事技术现代化。(6分答出3点即可)
回应:1897年;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19世纪70年代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性质)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4分答出2点即可)
(2)影响:打击欧洲封建势力,加速了欧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4分)
说明:俄国——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德意志——1848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2分)
43.(1)新航路开辟前特点:向中国周边国家传播为主;中国茶文化与周边国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4分)
近代主要特点:通过海外贸易向世界各地播;传播路线长,横跨欧亚大陆。传播渠道多样;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对茶文化的传播起了主要作用;伴随着殖民掠夺性的茶叶贸易迅速传播。在欧洲形成本土特色的茶文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兴盛原因:中国茶叶品质的优越和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汉口通商口岸的开辟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殖民者采用先进设备和交通工具,垄断经营的手段,进一步扩大茶叶贸易。(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4分,答出两点即可)
44.【答案】(12分)
示例1:
观点:牛的驯化和使用推动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发展 (2分)
论证:牛的驯化推动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牛不仅被用来拉车,也被用来耕地,战国时期牛被广泛的用于农业生产,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动力的重大变革,是生产力的重大进步,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耕作效率,荒地得到开发,最终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4分)
牛肉和牛奶丰富了人类饮食结构,促进人类体质的提升。奶牛提供了高营养的牛奶,牛肉也是一种营养极其丰富的食物。牛肉和牛奶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4分)
综上所述:牛作为古代世界重要的农业动力,也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2分)
示例2:
观点:骆驼和马推动亚非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2分)
论证:骆驼是推动亚非经济交流的重要工具。骆驼作为运输工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丝路上的商队依靠骆驼从西方运来稀有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可利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相关史实论证马对贸易的影响) (4分)
马推动了游牧民族的扩张。对人类历史来说,驯化马具有颠覆性意义,游牧民族因此获得了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从而获得不可思议的战争能力。从最早使用马拉战车的赫梯人与埃及人,到后来的匈奴人与蒙古人,战马成为他们征服世界的重要力量。蒙古人对马的娴熟运用,展现蒙古骑兵强大的战斗力,蒙古人南下征服金与西夏,最终建立元朝,实现全国统一。13世纪上半叶蒙古进行了三次西征,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人员交往、宗教传播、物种交流、物质生活改变、技术的传播等)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4分)
综上所述:骆驼与马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2分)
(说明:要求必须要结合史实,阐述清楚每种动物是如何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也可阐述狗在狩猎时代的意义、猪羊与原始畜牧业产生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附评分细则:
9—10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6—8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3—5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
准确
0—2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