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其英文代号填写在答题卡内。每题3分,共66分)
1.(3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使国家重新实现统一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3分)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都曾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科举制还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这些主要说明( )
A.朝鲜、日本、西方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科举制度优于西方的三权分立
D.中国的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3.(3分)唐太宗在位二十余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民主法治
4.(3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开皇之治
5.(3分)文物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貌的是( )
A.半两钱 B.殷墟甲骨
C.京剧早期戏服 D.三彩骆驼俑
6.(3分)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7.(3分)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8.(3分)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9.(3分)上网时,李鸣同学输入“辽宋议和”、“寇准”、“宋真宗”三个关键词语,她最有可能查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陈桥驿兵变 B.靖康之难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战
10.(3分)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农民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11.(3分)南宋时,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黍
12.(3分)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
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13.(3分)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14.(3分)《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下列史实不能在《资治通鉴》中查阅的是( )
A.千古一帝秦始皇 B.一代明君唐太宗
C.黄巢起义 D.陈桥驿兵变
15.(3分)清朝时,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而丢官丧命。这表明清初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16.(3分)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
A.伊犁将军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7.(3分)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说,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却是沿海要害之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
A.接受汉族文化 B.发展海外贸易
C.巩固东南海防 D.促进台湾发展
18.(3分)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的局部,该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商业市镇兴盛 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出现了农村集市
19.(3分)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的分类,其中_____处可选的作品是( )
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 医药类:《伤寒杂病论》《_____》 文学类:《三国演义》《红楼梦》
A.《梦溪笔谈》 B.《农政全书》
C.《水浒传》 D.《本草纲目》
20.(3分)古代高明的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指的是( )
A.长安城 B.元大都 C.明长城 D.北京城
21.(3分)康熙帝在位中期,减少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又在宫中设立南书房,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中创设军机处( )
A.清朝决策过程随意 B.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C.清朝军事实力增强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22.(3分)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二、材料解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34分。
23.(12分)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经过隋文帝二十多年的经营,经济实力强大。到了隋炀帝即位,国家承平日久,布帛多至数千万。”表明隋朝时期的积蓄确实相当可观。这些都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从材料一中看出,隋朝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结合所学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
(2)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概括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条件有哪些?
(3)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要求:两个角度)
24.(10分)材料一:宋朝政府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以商港为起点,先后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还将茶种带回日本。
材料二: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征,写出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写出一个即可)
(2)综合材料一二,说说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更认可哪种对外政策,并说明理由。
25.(12分)材料一:16世纪,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解,进行抢劫烧杀,这就是明朝中期的倭寇之乱。
材料二:1555年戚继光奉命到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他从兵书《六编》中获得灵感,创立“鸳鸯阵”,军纪严明。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未敢忘危负年华。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期出现“倭寇之乱”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给中国沿海造成怎样的危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评价戚继光。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其英文代号填写在答题卡内。每题3分,共66分)
1.(3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使国家重新实现统一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统一的知识。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2月,北周覆亡,定都大兴城,统一中国。故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隋朝建立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建立的影响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3分)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都曾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科举制还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这些主要说明( )
A.朝鲜、日本、西方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科举制度优于西方的三权分立
D.中国的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都曾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科举制还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解答】据材料“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都曾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材料表明中国的科举制对中国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都产生了影响。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科举制的影响。
3.(3分)唐太宗在位二十余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民主法治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解答】唐太宗在位二十余年,政治清明,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其统治措施中的“轻徭薄赋”所体现的思想属于民生方面的。
故选:A。
【点评】掌握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4.(3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开皇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开元盛世相关知识的识记。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开元盛世。
5.(3分)文物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貌的是( )
A.半两钱 B.殷墟甲骨
C.京剧早期戏服 D.三彩骆驼俑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陶瓷业。唐朝陶瓷业著名的代表作是唐三彩。
【解答】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绿、青等色画成花纹。因是唐朝创制。唐三彩代表了唐代制陶业的突出成就,不能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故选:D。
【点评】掌握唐三彩的特点、地位及影响。
6.(3分)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把握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答】本题要求找出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的事件。ACD属于对外交往的内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
故选:B。
【点评】要注意“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区别。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3分)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解答】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8.(3分)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答】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要求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主要是宋代吸取前代教训。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与影响.
9.(3分)上网时,李鸣同学输入“辽宋议和”、“寇准”、“宋真宗”三个关键词语,她最有可能查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陈桥驿兵变 B.靖康之难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战
【分析】考查澶渊之盟。
【解答】A.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排除A项。
B.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钦二帝,排除B项。
C.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主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后辽宋议和,宋给辽岁币,C项正确。
D.郾城大战是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和金朝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掌握澶渊之盟相关知识。
10.(3分)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农民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答】宋代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叫“瓦子”。
故选:D。
【点评】理解和把握宋代瓦子出现的原因。
11.(3分)南宋时,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宋时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解答】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天下足”的谚语。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水稻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朝时期的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2.(3分)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
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宋的社会生活和玉米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ACD三个选项都符合宋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午餐吃稻米。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了解南宋的社会生活特点。
13.(3分)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朝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重点识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答】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而指南针,因此我们可判断该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4.(3分)《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下列史实不能在《资治通鉴》中查阅的是( )
A.千古一帝秦始皇 B.一代明君唐太宗
C.黄巢起义 D.陈桥驿兵变
【分析】考查《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因此秦始皇能在《资治通鉴》中查阅。
B.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因此唐太宗能在《资治通鉴》中查阅。
C.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排除C项。
D.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而陈桥驿兵变是指960年,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因此在《资治通鉴》中查阅不到,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15.(3分)清朝时,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而丢官丧命。这表明清初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分析】本题以清朝时,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而丢官丧命为依托,考查文字狱。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清朝时,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而丢官丧命。为加强君主专制。康熙、乾隆三朝最盛,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6.(3分)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
A.伊犁将军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职责。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1727年(雍正帝时),代表中央同达赖。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驻藏大臣的设置时间与职责。
17.(3分)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说,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却是沿海要害之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
A.接受汉族文化 B.发展海外贸易
C.巩固东南海防 D.促进台湾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说,没有台湾,台湾虽然边远。于是,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巩固东南海防。故C符合题意,不是接受汉族文化、促进台湾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巩固东南海防。
18.(3分)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的局部,该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商业市镇兴盛 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出现了农村集市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的局部,该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商业市镇兴盛,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清朝《盛世滋生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典型特点是商业市镇兴盛、出现了农村集市;城市中坊市分置是唐朝时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盛世滋生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典型特点是商业市镇兴盛。
19.(3分)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的分类,其中_____处可选的作品是( )
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 医药类:《伤寒杂病论》《_____》 文学类:《三国演义》《红楼梦》
A.《梦溪笔谈》 B.《农政全书》
C.《水浒传》 D.《本草纲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的相关史实。
【解答】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然后对症治疗,提倡预防疾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20.(3分)古代高明的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指的是( )
A.长安城 B.元大都 C.明长城 D.北京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长城的修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与题干信息“古代高明的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使之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排除A项;
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元大都的街道布局,与题干信息“古代高明的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使之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古代高明的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时最久,技术更先进,工程质量更为坚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北京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与题干信息“古代高明的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使之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的修建等知识。
21.(3分)康熙帝在位中期,减少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又在宫中设立南书房,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中创设军机处( )
A.清朝决策过程随意 B.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C.清朝军事实力增强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康熙帝在位中期,减少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雍正帝即位后,军机大臣皆由皇帝亲自挑选充任,清朝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B项正确,因此不能说明决策过程随意;题干没有涉及清军武器装备,因此不说明清朝军事实力增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相关史实。
22.(3分)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特点.
【解答】明清时期,中国君主集权不断加强,而此时西方国家逐渐发展强大,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帝国的彷徨。
故选:A。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
二、材料解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34分。
23.(12分)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经过隋文帝二十多年的经营,经济实力强大。到了隋炀帝即位,国家承平日久,布帛多至数千万。”表明隋朝时期的积蓄确实相当可观。这些都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从材料一中看出,隋朝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结合所学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
(2)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概括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条件有哪些?
(3)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要求:两个角度)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1)中心:从材料一中看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通济渠,全长两千多公里。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当时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
(2)条件:据材料二信息“经过隋文帝二十多年的经营,经济实力强大,国家承平日久‘京师及并州库。这些都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及所学可知,隋朝完成统一,中央集权加强。
(3)历史价值:据所学可知,从大运河的作用。如大运河加强了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南北交通;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历史的结晶;对后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起到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洛阳;加强南北交通。
(2)隋朝经济实力强大;隋朝完成统一;中央集权加强。
(3)大运河加强了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中统治,对南北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10分)材料一:宋朝政府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以商港为起点,先后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还将茶种带回日本。
材料二: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征,写出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写出一个即可)
(2)综合材料一二,说说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更认可哪种对外政策,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宋朝政府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以商港为起点。南宋时期,他不仅把样茶输入日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征是海外贸易发达。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泉州。
(2)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中国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是由积极对外开放到清朝的闭关锁国,理由是开放更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故答案为:
(1)特征: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范围广泛、广州。
(2)变化:由积极对外开放到清朝的闭关锁国;认为开放更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25.(12分)材料一:16世纪,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解,进行抢劫烧杀,这就是明朝中期的倭寇之乱。
材料二:1555年戚继光奉命到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他从兵书《六编》中获得灵感,创立“鸳鸯阵”,军纪严明。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未敢忘危负年华。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期出现“倭寇之乱”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给中国沿海造成怎样的危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评价戚继光。
【分析】本意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16世纪,由于明朝国力减弱,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明朝中期出现倭寇之乱的原因是明朝国力减弱。倭寇给中国沿海造成的危害是烧杀劫掠。
(2)据材料二“1555年戚继光奉命到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军纪严明,南征北战,戚家军军纪严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著名军事家,扫清了横行多年的倭患。
故答案为:
(1)原因: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解,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戚家军军纪严明;严格军事训练;戚继光深研兵法。
(3)戚继光是著名军事家,在东南沿海指挥抗击倭寇十余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民族英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和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7/21 23:59:20;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