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 ( http: / / )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指( )【版权所有:21教育】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2.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 ( http: / / )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美两国乒乓球队员的互动,推动了“乒乓外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这说明“乒乓外交”
A.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B.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C.开启了中美两国的民间交往 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3.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 ( http: / / )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1954年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在当时有助于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C.防范来自苏联的威胁 D.实施一边倒的政策
4.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于传统帝国政治对边疆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现代性的制度安排。下列自治区按成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1教育网
①新疆 ②内蒙 ③西藏 ④广西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5.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 ( http: / / )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材料中“特殊的民主方式”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趋势的出现得益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简表
年份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995 3055
2000 4451
2005 8991
2010 22060
2015 35181
2016 38975
2017 39622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与完善 ②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 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 ( http: / / )发展,同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它”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5年 B.1949年 C.1954年 D.1965年
8.图这张历史照片拍摄于195 ( http: / / )5年万隆会议期间,照片反映了各国代表赞扬和拥护周恩来在会上的发言,休息时他们纷纷找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周恩来在这次发言中提出的外交方针是版权所有
( http: / / /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不结盟
9.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
①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主要体现在
①取得了平等的民族权
②废除了剥削制度
③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基本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11.下图所示为1965年9月,拉萨各界各族人民举行集会游行,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的场景。据此可知( )21cnjy.com
( http: / / / )
A.新中国开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西藏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C.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 D.西藏人民庆祝废除农奴制度
12.某文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 ( http: / / )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这一内容最早应出现在哪一文件中21·cn·jy·com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制确立,专制主 ( http: / / )义的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疆域辽阔,边疆民族众多,汉族和边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其边疆管理机构开始形成为中央和地方双重体制,组织上日益严密,正是这种形势的产物。2·1·c·n·j·y
——摘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元朝把藏族地区统 ( http: / / )一在中央管辖下,忽必烈加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总领宣政院事,“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同时制定“吐蕃刑律”,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所有这些,即所谓“郡县吐蕃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 明清继续在西藏行使主权,清在确认明治藏旧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李清和《中国古代民族》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 ( http: / / )展与完善取得重大成就。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民族区域自治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中央领导与决策机制加强、自治机关能力提升、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等协调配合,彰显了制度优势;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出处:21教育名师】
——摘自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推动边疆管理机构“双重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简述秦朝边疆管理机构“双重体制”的主要表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根据材料二,概述元代体现“郡县吐蕃之地”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元明清三代的民族关系。21*cnjy*com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成就,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制度优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国 ( http: / / )民政府后,依据孙中山遗训,确定以县为自治单位,立法院制定《县组织法》《县组织施行法》《区自治施行法》《市组织法》《乡镇自治施行法》《县参议会组织法》及《县参议会选举法》等。对于自治事务,定有户口调查、土地调查等21项。内政部根据立法院有关规定拟定《训政时期完成县自治实施方案分年进行程次表》,由行政院颁布,期于6年内,于1935年完成所定各项自治事业。自治空气一时弥漫全国。www-2-1-cnjy-com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 ( http: / / )国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2 年2月,政务院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钢要》(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而制定的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实施办法)。到1952 年6月,已建立民族自治区130个。
——摘编自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区县自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施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间的外交重大事件
( http: / / / )
从上表中提取4条及以上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 http: / /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等信息可知这应该是新型的地方行政制度,而且与民族关系有关,所以应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BC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管理制度,与“中央—地方关系”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乒乓外交”指1971年期间中 ( http: / / )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事件,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故选A;B不符合史实,不属于“乒乓外交”的意义,排除;中美两国的民间交往在此之前就有,排除C;“乒乓外交”推动而不是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D错误。
3.A
【分析】
【详解】建国之初,中国面临着以 ( http: / /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中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创举意在打破这种外交孤立,实现同西方国家的逐步建交,故答案选A;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当时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友好,排除CD。
4.C
【详解】据所学可知,①新疆维 ( http: / / )吾尔自治区于1955年建立;②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建立;③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建立;④广西壮族自治区于1958年建立;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www.21-cn-jy.com
【点睛】
5.B
【详解】材料中“特殊的民主方式”指的是新中 ( http: / / )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分别是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95-2017 ( http: / / )年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均生产总值是增加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原因包括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与完善、 ②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重视、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 、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①②③④全对,D项正确;ABC项均缺少一个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来源:21cnj*y.co*m】
7.C
【详解】根据材料“增强了中华民 ( http: / / )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项正确;其他三个时间均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B
【详解】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 http: / /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故答案选择B项;“一边倒”、“另起炉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之一,故A、C项不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D项不正确。
9.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 http: / / )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而村民自治是在1982年以后才出现的,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CD,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政治制度制度
【名师点睛】此题是排列组合型选择题 ( http: / / ),最佳解题方法是运用排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其次可以运用首尾两端确定法。这一解题方法主要用于排序选择题的解答,是先确定两端的序号再确定中间的序号排列的筛选法。还可以运用逐一落实法。有的组合型选择题无法从两端或组合方式去判断,这就要求对每一个序号所示内容进行透析判断,最终摈弃错误的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B
【详解】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 ( http: / / ),党和政府在改革少数民族社会制度的过程中,采用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分两步走的方法,使少数民族稳步有序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B正确;排除ACD。2-1-c-n-j-y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 ( http: / / )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材料“1965年9月,拉萨各界各族人民举行集会游行,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的场景”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C项正确;在此之前中国就已经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间是1956年,排除B项;农奴制度在解放西藏后就已经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通 ( http: / /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故B项正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是规定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未制定具体的举措,故A项错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故C项错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申、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
13.(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疆域辽阔,边疆民族众多;汉族和边疆民族之间联系加强。
表现:中央:典客、典属国;地方:郡下设县或道。
(2)举措:统一在中央管辖之下;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制定法律。
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3)成就: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运行的监督体系日益完备。
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 http: / /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或促进了平等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或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 ( http: / / )分析题。时空:秦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封建制确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据材料一“疆域辽阔,边疆民族众多”可知,疆域辽阔,边疆民族众多;据材料一“汉族和边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可知,汉族和边疆民族之间联系加强。第二小问是表现,中央:结合所学从典客、典属国来列举。地方:结合所学从郡下设县或道来列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 ( http: / / )题。时空:元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举措,据材料二“元朝把藏族地区统一在中央管辖下”可知,统一在中央管辖之下;据材料二“忽必烈加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总领宣政院事,‘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据材料二“同时制定‘吐蕃刑律’,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可知,制定法律。第二小问是关系,结合所学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的角度分析。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 http: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小问是成就,据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据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中央领导与决策机制加强、自治机关能力提升、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等协调配合,彰显了制度优势”可知,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据材料三“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可知,运行的监督体系日益完备。第二小问是优势,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角度分析。
14.(1)特点: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自治;注重以立法推行区县自治;在县以下的不同层级展开;
(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 ( http: / / )主;我国自古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建国前中共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在实现民族独立过程中,各民族团结斗争,增加了团结。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 ( http: / / )确定以县为自治单位”可知,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自治;根据材料一“立法院制定《县组织法》《县组织施行法》《区自治施行法》《市组织法》《乡镇自治施行法》《县参议会组织法》及《县参议会选举法》等”可知,注重以立法推行区县自治。根据材料一“《区自治施行法》《市组织法》《乡镇自治施行法》《县参议会组织法》”可知,县以下的不同层级展开。
(2)原因: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 ( http: / / )当家做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民族分布的特点、建国前中共的探索、各民族对民族独立的贡献等角度分析。
15.示例
论题:国家利益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初,迫切需要得到 ( http: / / )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敌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新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随着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特别是珍宝岛事件的发生,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采取“两条线”战略,和美苏对抗。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中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执行“一条线”和“一大片”外交战略,中国获得了超出自身实力的国际地位。21*cnjy*com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根据题 ( http: / / )目的要求,提取4条信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这4条信息可提取“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8年的材料、1969年的材料。这些材料都与中苏关系有关,因此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中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