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惠州市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
本试卷共 6 页,27 小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37年后,中国共产党积极举办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国防教育,并把生产劳动
列入教育计划,组织广大师生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中国共产党此举( )
A. 解决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B.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C. 促进了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1946年 2月,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分局,强调私营企业购买机器及原料时,政府应尽可能予以帮助;私人
企业如有不可抗拒的意外损失,政府在可能的范围内补助;企业须遵守政府法令,适当增加工人工资。这
( )
A. 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B. 借鉴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
3. 1948年 2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案》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
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国民政府公布这一方案的历史背景是( )
A. 国民政府已陷入统治危机 B. 国民党军队丧失优势地位
C. 解放区即将开展土改运动 D. 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4. 如图为 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选我们最信任的人当代表》。此画反映的事件( )
A. 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B. 激发了人民群众参政热情
C. 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D. 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5. 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这些举措( )
A. 纠正了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 B. 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C. 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 旨在应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6. 20世纪 80年代,“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20世纪 90年代以
来,汽车制造、石化、通信设备等领域的“新广货”挑起大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进军了国际市场。推
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D.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7. 下表摘录了 2012年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表明新时代中国致力于( )
时间 外交活动
2014 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年 确立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
2016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中国引导协调各方在创新增
长、多边投资、气候变化等问题制定出一系列指导原则和

指标体系
2017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就当前国际形势、全球经济治理、
年 金砖合作、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深入交换看法,重申开
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
A.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B.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C. 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D. 构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8. 《剑桥古代史》的主编伯里认为,西方文明的根源不能到西欧和北欧的凯尔特人和森林中去寻找,而要
到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寻根。该书虽然写的是西方古代史,却是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叙述。这
一历史叙述方式是基于( )
A.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B. 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C. 区域文明的传播与扩展 D. 两河流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9. 在雅典,城邦每年都要为阵亡者举行公共葬礼,由执政官发表充满爱国热情的悼词,将他们合葬在祭坛
式的石头大墓中。雅典此举( )
A. 促进了统一帝国的建立 B. 利于增强公民城邦意识
C. 提高了平民参政积极性 D. 推动了寡头政治的建立
10. 某学习合作小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绘制了 8-10世纪繁荣的“呼罗珊大道”(如下图)。该图可用于研
究( )
A.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B. 罗马帝国与唐朝的经济交往
C. 奥斯曼帝国的商业垄断 D.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贡献
11. 1066 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随后又经过战争彻底征服了英格兰。1086年 8月,威
廉王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据此可知,威廉王意在( )
A. 瓦解封君封臣制度 B. 加强王权 C. 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D. 统一欧洲
12. 15世纪,佛罗伦萨的许多艺术家受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以惊人的准确性描绘人的各种姿
势和表情。以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为例,不仅人体比例正确,连皮肤下的血管都雕刻得栩栩如
生。这些作品( )
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B. 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C. 帮助民众摆脱了神学束缚 D. 契合时代对人的重新定义
13. 16世纪后,安特卫普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佛罗伦萨交易所、伦敦交易所、巴黎交易所、莱比锡
交易所等纷纷成立,开展各种商品实物的交换,甚至是期货交易。这表明( )
A. 白银贸易网络形成 B. 殖民扩张加剧 C.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D. 价格革命爆发
14. 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后,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被判
处终身监禁。当教会要他签字放弃其科学见解时,他说道:“地球还在转动”。这体现了伽利略( )
A. 对科学的执着精神 B. 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C. 对宗教的彻底否定 D. 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15.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1688 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避免了暴
力革命方式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为终身制,皇位可世 德意志帝国尚未建立资产阶
B
袭,皇帝拥有立法权 级代议制
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许多贵族信仰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学说,抽象的理
C 法国大革命传播了启蒙思想
论成为有闲者日常聊天的话题
按 1787 年宪法规定,作为美国面积最小的州,罗得岛州可以和加利福尼 1787 年宪法体现了妥协与平
D
亚州一样选举出 2 名参议员 衡的理念
A. A B. B C. C D. D
16. 18世纪末,阿克莱特被指其工厂盗用了别人的专利技术而被告上了法庭,律师为其辩护时说道:“工艺
各部门中最有用的不是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
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据此可知当时( )
A. 理论研究遭到社会轻视 B.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 技术革新源于实践经验 D. 专利法阻碍技术推广
17.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
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已至宗教观念,就是从
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这体现了( )
A. 人民立场 B. 阶级斗争学说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18. 下表是 1913年左右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集中率统计表。据此可知,拉美国家( )
国别 第一产品 百分比(%) 第二产品 百分比(%) 总计(%)
阿根廷 玉米 22.5 小麦 20.7 43.2
玻利维亚 锡 72.3 银 4.3 76.6
巴西 咖啡 62.3 橡胶 15.9 78.2
智利 硝酸盐 71.3 铜 7.0 78.3
哥伦比亚 咖啡 37.2 金 20.4 57.6
哥斯达黎加 香蕉 50.9 咖啡 35.2 86.1
古巴 蔗糖 72 烟草 19.5 91.5
A. 面临民族独立任务 B. 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C. 区域经济互补性强 D. 抵御风险能力较强
19. 1931 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
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苏联此举旨在( )
A. 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 B. 回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消除意识形态的分歧 D.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0. 如图为 1935年 9月创作的漫画《她能控制得住他吗?》,头巾上写着“国际联盟”的女子正与关在笼中
的“战争”怪兽较量。据此可知,作者( )
A. 担忧国联影响力有限 B. 号召民众积极反战 C. 批判英法的绥靖政策 D. 呼吁对话解决争端
21. 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主要集中在西欧。20世纪 60年代,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
助,到 1968年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 58%。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B.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 意识形态冲突的淡化 D. 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
22. 二战后,欧美各国钢铁、采矿、纺织等“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电子、核能、宇航、激光、人工合
成材料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科技进步推动工业结构调整 B.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剧变
C. 信息技术引领劳动方式变革 D. 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23. 1945-1990年,世界历史发展呈现诸多“新变化”。符合这一时期“新变化”的表述是( )
A.“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B.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C. 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共识
24.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
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
该主张意在( )
A. 推卸历史责任 B.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加强国际合作 D. 承认发展中国家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喉舌”,作为党联系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
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内容围绕着“向国人介绍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国际视野,对国际局势、同盟国
家互助合作、世界反侵略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抗战战略、国民党
反共摩擦行径等内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介绍工作。
——摘编自范海龙《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
材料二 对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
千疮百孔的中国,亟待励精图治,重塑崭新的国家形象。毛泽东不仅为中国人民勾画了新中国独立、自由、
民主、统一、富强的理想形象,构筑了新中国团结统一、民主和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安定有序、风
清气正的现实形象,还塑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而又不畏强权的国际形象。
——摘编自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材料三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
以邻为壑的事情。当前,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
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向
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中宣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突出“国际视野”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建国初毛泽东“重塑崭新的国家形象”的举措。
(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认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宣扬种族、文化优越性的“欧洲中心论”这一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6 到 18 世
纪,“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伴随着欧洲人在事实上的崛起日益成型。在历史学领域中,“欧洲中心论”有
两种表现,一是世界历史被统一至西欧历史当中,欧洲成了绝对的主角,其他文明则是稍加提及的陪衬;
其次,构建历史所使用的工具、标准也是西方的,比如说纪年、空间定位的方式等,由此“欧洲中心论”
的思想无形中渗透到了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当中。正如马克垚先生所言,当前的世界史,仍然只能算是
一种“准世界史”。
——摘编自李康利《“破”与“立”:杰克·古迪的反“欧洲中心论”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世界史学者不断发现,所谓“中心单一模式”并不是
历史事实。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些不同发展模式。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出发,
学者们提出“生产方式”是中国世界史体系建构的基本尺度。生产方式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地域以及
不同时代的特点和差异,可以作为世界历史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的观察尺度,考察人类文明变迁。中国世
界史话语体系的建构十分艰辛,要在多元互融、文明互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地体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
程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世界历史和各民族及地域文明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张杰《从全球视野推进世界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心论”的特点并分析 16到 18世纪“欧洲中心论”成型的
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建构世界史话语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在迄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这 100
年间,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决定性地超越了区域性发展阶段,工业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现代社会
发展机制的全球扩散最终把世界各个区域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在经济力量的驱
动下,在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全球性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新阶段。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 B
2. D
3. A
4. B
5. C
6. D
7. A
8. C
9. B
10. D
11. B
12. D
13. B
14. A
15. D
16. C
17. C
18. B
19. D
20. A
21. B
22. A
23. C
24. A
25. (1)意义:有利于国人了解世界,开拓视野;有利于加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合作;有利于世界了解中
国抗战;有利于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加强国共合作与团结。
(2)评述:建国初期,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发展经济,实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建
立政协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抗美援朝,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融入国际舞台,实施过
渡时期总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3)认识:当前,中国真是形象在西方主观印象中仍有反差,我们应该积极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
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势而谋,建构中国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念;乘势而上,
提炼和阐释中国的新观点新主张新方案;顺势而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6. (1)特点:强调欧洲在人类历史的核心地位,忽视其他地区文明;具有明显的种族文化决定论色彩;
历史发展以西欧为标准的单一历史模式。
背景:工业革命极大提升西欧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建立了以西欧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政
治经济体系;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传播理性主义;欧洲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背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学的发展。
意义:强化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主体意识,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实现各民族及地域
文明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推进当代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的发展。
27. 论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阐述: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建
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
订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关贸总协定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是世界经济朝
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出现。20世纪 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20世纪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
际组织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国际格局的演变和科技革命的发展等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进程不断加快。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