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特训】第33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A组(巩固成果,学以致用)
1.(2024·广东汕头模拟)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的近西北处,是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了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
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可知,当时姜寨聚落存在采集与原始农业;材料中的“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表明当时姜寨聚落存在渔猎。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宫殿、政府、军队、监狱等方面的信息,不能表明姜寨聚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出现贫富分化与社会分化,不能表明当时姜寨聚落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姜寨遗址的一个房中发现的器物,不能说明当时姜寨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故D项错误。
2.(2023·山东济宁模拟)汉代,御史大夫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晁错提出的“贵粟”是指( )
A.适度提高粮食价格 B.引进优良作物品种
C.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D.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御史大夫晁错认为,要让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价格,这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贵粟”是指提高粮食价格,而非引进优良作物品种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故B、D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开垦荒地,故C项错误。
3.(2023·山东淄博模拟)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与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粳稻”。这说明当时(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朝结合不同地方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体现了当时精耕细作技术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各地要结合本地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不能说明当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谷”“粳稻”都是粮食作物,未涉及经济作物,故D项错误。
4.(2023·湖北武汉期中)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可以用于冷藏酒及食物;《马可·波罗行纪》介绍了我国13世纪就有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的鲜菜、鲜果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冷藏蒜薹,以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 )
A.中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粮食储存技术有了显著提升
C.官府需求刺激保鲜技术产生
D.民众需求推动储存技术创新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青铜冰鉴可以用来冷藏酒及食物,元代有用冰保存鲜肉的技术,明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鲜果加冰,清朝专设冰窖用于冷藏蒜薹,这反映了中国古代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食物冷藏保鲜技术,鲜肉、鲜果等并不属于粮食,且材料无法体现粮食储存技术有了“显著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鲜技术产生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储存技术创新,故D项错误。
5.(2023·河南信阳期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将日常抽检与重点整治有机结合;企业应正当竞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文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圈;消费者应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识假辨假能力,理性消费、健康生活。这说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思路是( )
A.严格市场准入 B.实现社会共治
C.完善法律法规 D.提高行业自律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这说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实现社会共治,故B项正确;严格市场准入、提高行业自律都只能体现材料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A、D两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没有涉及法律法规,故C项错误。
6.(2023·辽宁联考)玛雅人信奉多神,神灵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在库库尔坎金字塔(羽蛇神金字塔)的台阶上,玛雅人怀着莫大的崇敬刻画了一条自天而降的羽冠巨蟒,因为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就是播种玉米的时节。由此可推知,玛雅人( )
A.有精准的历法 B.盛行精耕细作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供奉神灵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玛雅人崇敬羽蛇神,是因为羽蛇神为玛雅人带来了雨季,为玛雅人播种玉米提供了帮助,这说明玛雅人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玛雅人对神的崇拜,无法推知玛雅人“有精准的历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玛雅人的农业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玛雅人信奉多神,但没有体现玛雅人“重视供奉神灵”,故D项错误。
7.(2024·山西晋城模拟)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后,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后,花生的传播范围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大增,这说明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故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花生的传播范围与种植面积直至1900年前后才开始迅速扩大,这说明花生的传播与种植不是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20世纪初)对花生的传播与种植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花生,不能表明农业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故C项错误。
8.(2023·江西期中)下表为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牲畜等年均产量状况(部分)简表。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1925—1927年 “一五”计划时期 “二五”计划时期
粮食/万吨 7527 7360 7290
牛/万头 6520 6010 3350
羊/万头 — 1070 3730
马/万头 3360 3210 1730
A.农业各领域呈现衰退的状态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苏联模式束缚了农业发展
D.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甚微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此时期苏联的粮食产量与牛、马的数量下降,这反映出当时苏联模式束缚了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此时期苏联羊的数量有较大增长,因而苏联农业并非在各个领域都呈现衰退的状态,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农业方面的数据,没有同重工业、轻工业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错误;此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D项错误。
B组(发展素能,创新思维)
9.(2023·福建宁德期中)史载周厉王为了恢复周王室实力,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结果受到舆论指责。春秋时期,因土地侵夺而引起的杀戮、政变在《左传》中有诸多记载。这些现象说明( )
A.周王室统治已名存实亡
B.井田制已走向瓦解
C.铁犁牛耕推动经济转型
D.土地私有观念增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晚期,周厉王因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开辟的私田而受到舆论指责,春秋时期因土地侵夺而引起的杀戮、政变比比皆是,这些现象说明土地私有观念增强,故D项正确;西周晚期,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受到削弱,但没有达到“周王室统治已名存实亡”的程度,故A项错误;西周晚期,井田制没有走向瓦解,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
10.(2023·江苏南通调研考试)南宋绍兴初年,小麦一时成为紧俏商品,麦一斛至万二千钱。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出现了“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稻麦复种制尚未出现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绍兴和议带来沉重负担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宋绍兴初年,小麦一时成为紧俏商品,供不应求,南宋政府劝民种麦,农民种植小麦比种植水稻获利多,这是因为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小麦的需求增多,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故A项错误;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相当普及,故B项错误;“绍兴和议带来沉重负担”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1.(2023·陕西铜川期末)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条(2015年修订后位于第四条)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该规定( )
A.旨在消除食物生产中的乱象
B.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主规制
C.丰富了食品安全法规的内涵
D.提高了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主规制,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规定是对每个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要求,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通过,无法体现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排除D项。
12.(2023·山东泰安期中)一件出土于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的5000年前的石膏大瓶上,刻画着这样的画面:一些平民手捧酒罐、奶盆、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 )
A.纺织技术发达
B.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绘画艺术高超
D.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石膏大瓶上的画面说明当时苏美尔地区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与等级差别,表明苏美尔地区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纺织技术的水平,不能说明当时苏美尔地区“纺织技术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绘画的内容,不能体现绘画艺术“高超”,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庭、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不能说明城市国家出现,故D项错误。
13.(2024·山东济南模拟)罗马帝国征服埃及后,把它变成了“帝国粮仓”,大量埃及粮食的涌入导致罗马城的粮价急速下跌,罗马本土的贵族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在自己的庄园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罗马帝国( )
A.经济结构出现显著调整
B.贵族庄园经济逐渐瓦解
C.对殖民地的依赖性增强
D.内部区域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量埃及粮食涌入罗马城,导致罗马城的粮价急速下跌;罗马本土的贵族们在自己的庄园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加工或出售经济作物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有利于罗马帝国内部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不能说明罗马帝国经济结构出现显著调整,故A项错误;贵族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在自己的庄园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据此不能说明贵族庄园经济逐渐瓦解,故B项错误;当时的埃及是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不是“殖民地”,故C项错误。
14.(2023·湖南模拟)16世纪后,可可豆生产由墨西哥的野生树林转移到大种植园。可可树先在美洲栽种,然后移植到菲律宾、印尼,最后移植到非洲。19世纪,巧克力在欧洲问世,巧克力甜点受到妇女、儿童的青睐,成为大众喜爱的食品。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成熟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有利于消除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
D.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
答案:D
解析: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可可豆生产和可可树培植得以逐步传入亚、非等洲,18—19世纪,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展,由可可豆制成的巧克力甜点的产量和流通量进一步扩大,成为大众喜爱的食品,故D项正确;国际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熟,排除A项;资本的原始积累包括圈地运动、奴隶贸易等,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生活方式保持了多元性,“消除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5.(2024·江苏南通模拟)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农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通过船队被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由小麦做成的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开凿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小亚细亚半岛,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北美,成为北美重要的农作物,北美小麦通过船队被运往中美洲销售,由小麦做成的面食深受当地劳工和奴隶的喜爱,这说明物种传播推动美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地区,不是非洲,故A项错误;18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18世纪初,现代交通工具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
16.(2023·江苏徐州期末)下表反映了苏联部分年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表中产量变化主要是由于( )
年份 1954 1956 1958
荒地 37.3 63.3 58.4
非荒地 48.3 64.3 82.8
A.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民收入
B.组织个体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C.推广玉米种植,建立家庭农庄
D.取消实物分配,发展家庭副业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1958 年,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此时期苏联荒地的粮食产量和非荒地的粮食产量在总体上都迅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赫鲁晓夫采取了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大力推行垦荒以增加耕地面积等措施,故A项正确;“组织个体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存在集体农庄,不存在家庭农庄,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鼓励发展家庭副业,但没有取消实物分配,故D项错误。
17.(2024·山东聊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在意大利罗马郊区法勒斯纳别墅画的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
材料二 (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轻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人和安达卢西亚人种植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为雪白色。这种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将带给阁下一些他们用于做面包的种子。
——参与过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安格勒利亚于
1494年5月3日致罗马教廷国务大臣的信件
材料三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这样记述上图中的作物:“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该画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材料四 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人的一份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成为一个农场主送给罗维戈的圣巴托罗缪修道院礼品中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可维生的资源”。
——摘编自[美]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玉米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三、四分别是哪种类别的文献史料,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玉米在欧洲传播的价值。
答案:(1)特点:由观赏性植物转变为粮食作物;由贵重物品转变为一般物品;由在个别地区传播转变为在欧洲广泛传播。
(2)
史料类别 价值
材料二 时人的信件 表明玉米在1494年已经传入了欧洲,可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 说明玉米已被农民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粮食作物,并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后种植范围、功能的变化
材料三 学术著作 说明玉米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可用于研究玉米在欧洲的种植范围
材料四 计划书、财产清单等文书和官方文献 从不同领域和角度相对客观地反映了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情况
18.(2023·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83年世界谷物贸易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83年
北美(美国) +23 +39 +56 +131 +122
拉丁美洲 +1 0 +4 -10 -3
西欧 -22 -25 -30 -16 +2
苏联、东欧 0 0 0 -46 -39
非洲 0 -2 -5 -15 -20
亚洲 -6 -17 -37 -63 -71
注:表格中“+”为出口,“-”为进口。
——摘编自[美]世界观察研究所《世界状况》
材料二
美国农产品富裕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我们必须最具积极性和建设性地利用这一机会,使粮食援助活动成为美国更有用、更有效的外交政策工具。
——1961年1月2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工作备忘录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世界谷物贸易的变化进行解读。
答案:
谷物贸易变化: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逐渐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谷物贸易体系;西欧逐渐由粮食进口区转变为出口区;其他地区主要以粮食进口为主。
解读:从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角度分析。20 世纪中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美国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美国通过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助推农业经济的发展;冷战时期,为稳定西方阵营、争夺第三世界国家、遏止和削弱苏联,美国实施了粮食援助战略。
从西欧、苏联、东欧、亚非拉国家粮食进口情况的角度分析。西欧国家在二战中遭受巨大破坏,战后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苏联和东欧地区实行僵化的苏联模式,导致农业经济衰退;随着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西欧逐渐由粮食进口区转变为出口区;二战后实现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人口大量增长,发展工业化的愿望迫切。
从对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谷物贸易体系认识或评价的角度分析。这一体系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它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的,加剧了亚非拉国家对美国的经济、政治的依赖,威胁了世界粮食安全。第33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A组(巩固成果,学以致用)
1.(2024·广东汕头模拟)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的近西北处,是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了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
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
2.(2023·山东济宁模拟)汉代,御史大夫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晁错提出的“贵粟”是指( )
A.适度提高粮食价格 B.引进优良作物品种
C.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D.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3.(2023·山东淄博模拟)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与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粳稻”。这说明当时(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2023·湖北武汉期中)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可以用于冷藏酒及食物;《马可·波罗行纪》介绍了我国13世纪就有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的鲜菜、鲜果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冷藏蒜薹,以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 )
A.中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粮食储存技术有了显著提升
C.官府需求刺激保鲜技术产生
D.民众需求推动储存技术创新
5.(2023·河南信阳期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将日常抽检与重点整治有机结合;企业应正当竞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文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圈;消费者应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识假辨假能力,理性消费、健康生活。这说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思路是( )
A.严格市场准入 B.实现社会共治
C.完善法律法规 D.提高行业自律
6.(2023·辽宁联考)玛雅人信奉多神,神灵的职能有部分重合。在库库尔坎金字塔(羽蛇神金字塔)的台阶上,玛雅人怀着莫大的崇敬刻画了一条自天而降的羽冠巨蟒,因为羽蛇神每年到来的时间正与雨季相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就是播种玉米的时节。由此可推知,玛雅人( )
A.有精准的历法 B.盛行精耕细作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供奉神灵
7.(2024·山西晋城模拟)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8.(2023·江西期中)下表为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牲畜等年均产量状况(部分)简表。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1925—1927年 “一五”计划时期 “二五”计划时期
粮食/万吨 7527 7360 7290
牛/万头 6520 6010 3350
羊/万头 — 1070 3730
马/万头 3360 3210 1730
A.农业各领域呈现衰退的状态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苏联模式束缚了农业发展
D.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甚微
B组(发展素能,创新思维)
9.(2023·福建宁德期中)史载周厉王为了恢复周王室实力,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结果受到舆论指责。春秋时期,因土地侵夺而引起的杀戮、政变在《左传》中有诸多记载。这些现象说明( )
A.周王室统治已名存实亡
B.井田制已走向瓦解
C.铁犁牛耕推动经济转型
D.土地私有观念增强
10.(2023·江苏南通调研考试)南宋绍兴初年,小麦一时成为紧俏商品,麦一斛至万二千钱。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出现了“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稻麦复种制尚未出现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绍兴和议带来沉重负担
11.(2023·陕西铜川期末)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条(2015年修订后位于第四条)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该规定( )
A.旨在消除食物生产中的乱象
B.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主规制
C.丰富了食品安全法规的内涵
D.提高了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12.(2023·山东泰安期中)一件出土于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的5000年前的石膏大瓶上,刻画着这样的画面:一些平民手捧酒罐、奶盆、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 )
A.纺织技术发达
B.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绘画艺术高超
D.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13.(2024·山东济南模拟)罗马帝国征服埃及后,把它变成了“帝国粮仓”,大量埃及粮食的涌入导致罗马城的粮价急速下跌,罗马本土的贵族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在自己的庄园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罗马帝国( )
A.经济结构出现显著调整
B.贵族庄园经济逐渐瓦解
C.对殖民地的依赖性增强
D.内部区域经济联系加强
14.(2023·湖南模拟)16世纪后,可可豆生产由墨西哥的野生树林转移到大种植园。可可树先在美洲栽种,然后移植到菲律宾、印尼,最后移植到非洲。19世纪,巧克力在欧洲问世,巧克力甜点受到妇女、儿童的青睐,成为大众喜爱的食品。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成熟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有利于消除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
D.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
15.(2024·江苏南通模拟)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农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通过船队被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由小麦做成的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开凿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6.(2023·江苏徐州期末)下表反映了苏联部分年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表中产量变化主要是由于( )
年份 1954 1956 1958
荒地 37.3 63.3 58.4
非荒地 48.3 64.3 82.8
A.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民收入
B.组织个体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C.推广玉米种植,建立家庭农庄
D.取消实物分配,发展家庭副业
17.(2024·山东聊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在意大利罗马郊区法勒斯纳别墅画的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
材料二 (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轻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人和安达卢西亚人种植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为雪白色。这种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将带给阁下一些他们用于做面包的种子。
——参与过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安格勒利亚于
1494年5月3日致罗马教廷国务大臣的信件
材料三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这样记述上图中的作物:“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该画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材料四 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人的一份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成为一个农场主送给罗维戈的圣巴托罗缪修道院礼品中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可维生的资源”。
——摘编自[美]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玉米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三、四分别是哪种类别的文献史料,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玉米在欧洲传播的价值。
18.(2023·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83年世界谷物贸易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83年
北美(美国) +23 +39 +56 +131 +122
拉丁美洲 +1 0 +4 -10 -3
西欧 -22 -25 -30 -16 +2
苏联、东欧 0 0 0 -46 -39
非洲 0 -2 -5 -15 -20
亚洲 -6 -17 -37 -63 -71
注:表格中“+”为出口,“-”为进口。
——摘编自[美]世界观察研究所《世界状况》
材料二
美国农产品富裕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我们必须最具积极性和建设性地利用这一机会,使粮食援助活动成为美国更有用、更有效的外交政策工具。
——1961年1月2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工作备忘录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世界谷物贸易的变化进行解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3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