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B.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C.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2.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3.“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与此局面的形成有关人物是( )
A.武则天 B.唐玄宗 C.唐太宗 D.唐高宗
4.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 )
A.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 B.休养生息,尊崇儒术,凿空西域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开发江南 D.巩固边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
5.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 )
A.韩愈 B.白居易 C.柳宗元 D.李白
6.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国家建立、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7.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8.“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赵匡胤 D.忽必烈
9.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出现这种状况,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全国统一,社会环境安定
B.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C.引进了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D.南方人口多于北方
10.建立契丹政权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完颜阿骨打 D.赵匡胤
11.如图为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木船,有13个水密隔舱。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古代文献对此技术记载的真实性。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可实证历史记载 B.文献记载都是真实可信的
C.未被考古证实的文献记载都不可信 D.考古发现只能用于证实文献的记载
12.关于“澶渊之盟”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在北宋战败的前提下签订的
B.削弱了辽的实力,使它暂时没能力再进攻北宋
C.壮大了北宋的实力,以便于更好维护疆土完整
D.虽削弱了北宋国力,但换来了边境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1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辽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4.以下属于编年体通史巨著的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汉书》 D.《三国志》
15.《千年风云第一人》展示了成吉思汗的传奇一生。下列内容不属于成吉思汗的成就的是( )
A.统一蒙古各部 B.建立蒙古政权 C.进攻西夏 D.建立元朝
16.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名家辈出。创作下图这一悲剧的杂剧作家是( )
A.马致远 B.郑光祖 C.白朴 D.关汉卿
17.下列“示意图”反映了某一单元政权的变更,该单元的阶段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8.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结束元朝统治,统一全国的是( )
A.隋文帝 B.明太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19.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0.当人们去北京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
A.外城 B.皇城 C.京城 D.紫禁城
21.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建立者是( )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帝
22.清初创设了一个“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该机构是( )
A.御史台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军机处
23.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表中①处应为( )
史实 结论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①_______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A.台湾 B.西藏 C.广西 D.新疆
24.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属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
②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者
③册封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④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复台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重新统一全国、明朝修建长城、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据此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巩固完善土司制度 B.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D.抵御外敌的侵略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二: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明朝科举取士产生了什么危害?
27.对外交往是国家之间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材料二: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赠予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材料三:(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分析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
28.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李老师以“政治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材料一:从“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的措施(部分)
皇帝 政治 经济 文教
唐太宗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玄宗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些措施的相同之处。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根据材料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说说“君臣礼仪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A项正确;隋朝确立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排除B项;隋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隋炀帝时正式设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隋炀帝实行的暴政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因此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隋炀帝,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为政宽容,政治清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史称“贞观之治”。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4.答案:A
解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A项正确;休养生息,尊崇儒术,凿空西域是西汉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开发江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巩固边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是李白,D项正确;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排除A项;白居易唐代中期诗人,诗风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关,排除B项;柳宗元唐代文化家、政治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间疾苦,代表作有《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B项正确;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排除C项;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陈桥驿,大宋王朝可知,这一历史人物是赵匡胤,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C项正确;杨坚隋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排除B项;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均不正确,排除;故选B。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A项正确;元昊建立了西夏,排除B项;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排除C项;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图为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木船,有13个水密隔舱。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古代文献对此技术记载的真实性”可知,1974年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印证我国古代文献对此技术的记载,说明考古发现可实证历史记载,A项正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是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可信的,本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未被考古证实的文献记载都不可信,本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考古发现只能用于证实文献的记载”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北宋朝廷一片慌乱。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宋辽盟约为“澶渊之盟”,虽削弱了北宋国力,但换来了辽和北宋的边境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D正确;A排除;虽然澶州之战北宋胜利,但是并没有削弱辽的实力,B排除;“澶渊之盟”宋朝要给辽岁币,并没有壮大北宋的实力。C排除;故选D。
1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①对应的朝代时间是1271至1368年。结合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D正确;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AB排除;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C排除。故选D。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故A符合题意;《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排除;《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故C排除;《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D排除。故选择A。
15.答案:D
解析:成吉思汗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并且率领军队进攻西夏,但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去世。建立元朝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故选D,排除ABC。
16.答案:D
解析:根据“窦娥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其中最优秀的是戏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D项正确;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都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但与“《窦娥冤》”的创作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示意图“某一单元政权的变更,该单元的阶段特征”和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各民族间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社会变化;C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末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B项正确;隋文帝是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实现统一,建立隋朝,排除A项;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排除C项;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建立北宋,但是没有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统治时期是1368年―1644年,1553年处于明代时期,D项正确;唐代的统治时期是618年-907年,远远早于1553年,排除A项;宋朝的统治时期是960—1279年,远远早于1553年,排除B项;元朝的统治时期是1271年—1368年,远远早于1553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营造了新的北京城。清军入关后继续定都北京。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故宫是我国明朝时营建的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在明朝时称作紫禁城,D项正确;外城、皇城都是北京城的组成部分,排除AB项;京城是指北京城,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C项正确,排除B项;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排除A项;顺治帝是中国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可得出是清代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ABC项在清代以前已经存在,不是新创立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答案:D
解析:根据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时,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太宗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些措施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正确;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标志我国历史上首次对台湾进行统治,排除A项;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置宣政院,西藏成为我国领土一部分,排除B项;广西在秦朝时期就是我国领土,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郑和下西洋,故①错误;②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故②正确;③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故③正确;④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复台湾,故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重新统一全国、明朝修建长城、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都有利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ACD都属于举措,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26.答案:(1)受益者:皇帝。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影响:促进文学的繁荣;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文明高度发展。
(3)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解析:(1)受益者:根据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可知,科举取士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使皇帝成为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
目的: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因此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影响:根据材料二“‘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可得出,促进文学的繁荣;根据材料二“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可得出,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根据材料二“《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可得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文明高度发展”可得出,使文明高度发展。
(3)危害:根据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并结合所学八股取士的危害,并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27.答案:(1)僧人: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记》。
(2)特点: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和平交往。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危害:这一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解析:(1)僧人:根据材料一“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可知,这位僧人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著作:结合所学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特点:根据材料二“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赠予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概括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和平交往。
(3)政策:根据材料三“(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可知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的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28.答案:(1)相同之处:改革和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加强对官员的治理。
(2)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实质: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解析:(1)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从“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的措施(部分)”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措施的相同之处是改革和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加强对官员的治理。
(2)措施:根据材料“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实质:根据材料“君臣礼仪的变化”可知,材料反映出丞相由坐而论道——站议时政——跪受笔录的过程,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