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宋金和议
2.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学习了隋唐史后,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大唐盛世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中外交往
4.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网上查到了如下信息: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那么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唐朝的对外关系 B.唐朝经济十分繁荣
C.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D.唐朝的民族与对外关系
5.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是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请按照这些文学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下列代表人物像进行排序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交融,那么北宋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北方财富增加 B.城市生活繁荣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
8.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 )
A.党项族 B.女真族 C.匈奴族 D.契丹族
9.《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下列关于这部史书的介绍有误的是( )
A.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B.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C.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D.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10.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学会运用时序和地域,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西夏
②蒙古灭金
③蒙古灭南宋
④元朝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11.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
B.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C.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西厢记》
D.清朝曹雪芹创作、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12.“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个观点的是( )
A.沈括发明活字印刷术 B.发明了火药
C.蔡伦改造造纸术 D.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13.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哪一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
A.1561年 B.1553年 C.1644年 D.1433年
14.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下列文化科技搭配正确的是( )
A.《清明上河图》——苏东坡 B.《本草纲目》——徐光启
C.《天工开物》——宋应星 D.《农政全书》——李时珍
15.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勇于抗争。下列不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是( )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16.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材料题
17.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几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元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作用?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4)根据材料四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什么?
18.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下列是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
人物画像 A.松赞干布 B. C. D.完颜阿骨打
历史活动 他创制藏文,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 他统一契丹各部916年,他称皇帝,建立契丹国。 他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他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现象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B和C分别是哪位历史人物?概括他们两人的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
(3)材料三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始于哪一个朝代?此时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来掌管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1727年,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什么来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4)“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和谐,我们该怎么做。
19.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1)材料一图一中的农具是什么?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
(3)从材料三中概括清朝发展农业的措施
(4)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促进农业发展?
三、论述题
20.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然后以“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为论题,写一篇100字以上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海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材料三:如下图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四:清廷故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①对应的时间为唐太宗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②对应的时间为唐玄宗统治后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式也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盛转衰,所以B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本题选B。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3.答案:C
解析:公元6世纪至10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隋朝创立科举选官制度,焕发出社会发展的活力。隋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故学习隋唐史后,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大唐盛世没有体现出隋朝,排除A项;分裂奔向统一不能体现出唐朝的特征,排除B项;中外交往不只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汉藏间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对外交往的史实,因此他的学习主题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文化交流,D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的内容,与唐朝的对外关系无关,排除A项;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上,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主要表现在绘画、诗歌、书法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诗中,李白是杰出代表,号称诗仙,宋词中,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号称词中之凤,元曲中,关汉卿是杰出代表,号称曲圣,明清小说中,曹雪芹是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红楼梦》,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于960年,1127年,北宋灭亡,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故西夏是与北宋并立的政权,①正确;916年契丹族建立辽,1125年金灭辽,故辽是与北宋并立的政权,②正确;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故金是与北宋并立的政权,③正确。A项正确;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而1127年北宋已经被金所灭,④不符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即经济重心的南移。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是指女真族。B项正确;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排除A项;匈奴族与南宋无关,排除C项;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著作,而非纪传体,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②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③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④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因此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为:①②④③,C项正确;四个历史时间最晚的是③,ABD选项中,最晚的事件不是③,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唐朝时期,诗歌成就最高,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朝曹雪芹创作、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D项正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而非沈括,排除A项;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末,排除B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B项正确;1561年、1644年、1433年都不是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时间,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C项正确;北宋时期,张择端绘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写的,排除B项;《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B.戚继光抗倭反抗的是日本的侵略者;C.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抗的是荷兰的侵略者;D.雅克萨之战反抗的是的沙俄的侵略者,岳飞抗金属于兄弟民族之间的斗争,故选A。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明清时期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D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排除A项;《水浒传》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排除B项;《西游记》是神魔小说,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这种制度”:科举制。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三省六部制。措施:分化事权。
(3)目的:与知州分权或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官职:转运使。
(4)制度:行省制度。机构:澎湖巡检司。
解析:(1)“这种制度”:根据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以学识为选官标准,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作用:根据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和所学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根据材料二图一“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措施:根据材料二图二“三司”“枢密院”“中书门下”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二反映了宋太祖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
(3)目的:根据材料三“几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与知州分权。官职: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后来又增设了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4)制度:根据材料四“元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和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设立了河南、江浙等10个行省。机构: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8.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盛世:贞观之治。
(2)人物:B:耶律阿保机;C:铁木真(成吉思汗)。相同之处:完成民族统一;建立政权;创制民族文字等。
(3)朝代:元朝。机构:宣政院。官职:驻藏大臣。
(4)做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应平等、团结、共同发展。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意思是自古以来都以汉族尊贵看不起其他民族。只有待他们一视同仁,各民族都会视我为他们的父母亲人,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人物:根据材料二“他统一契丹各部,916年,他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可知,材料二中的B为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政权;根据材料二“他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可知,材料二中的C为铁木真,逐一打败了草原上的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成吉思汗”。相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从统一部落、建立政权、统治措施等方面分析概括出两人的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即可,如:完成民族统一;建立政权;创制民族文字等。
(3)朝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还在西藏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机构: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来掌管西藏地区的军政各项事务。官职: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1727年,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来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4)做法:根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做法即可,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应平等、团结、共同发展。
19.答案:(1)农具:秧马。趋势: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政治因素:北方多战乱,北人为避祸而南迁,南方相对稳定
(2)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出现:南宋时期
(3)措施:推行垦荒政策、改良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4)如何促进: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解析:(1)农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宋朝时期的拔秧工具秧马。
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一表格可知南北方的人口的变化趋势为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政治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南北方的人口的变化趋势原因为北方多战乱,北人为避祸而南迁,南方相对稳定。
(2)现象:根据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出现:根据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措施:根据材料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可知清朝发展农业的措施推行垦荒政策、改良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4)如何促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
20.答案:论题: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唐朝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国力强盛,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为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增强国力,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使得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并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无所不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强迫中国签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综上所述,对外开放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
解析:论题: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论述时围绕所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和影响说明观点,最后简要总结即可。如:唐朝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国力强盛,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为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增强国力,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使得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并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无所不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强迫中国签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综上所述,对外开放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