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

宝鸡市渭滨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层层受封,等级森严,诸侯无自主权
B.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天下为家,长幼有序,嫡庶无别
D.天下共主,最高执政集团已经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春秋时期,齐桓公要求地方官员选拔“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管仲创立“三选”荐举之法,“乡长所进,官长所选,公所訾相”。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品德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B.官僚政治逐步完善
C.已经突破贵族等级分封制 D.儒家思想占据主导
3.《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与这记载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最接近的是
A.“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5.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均输官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出售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此法
A.增加了西汉政府财政收入 B.有利于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
C.稳定了全国各地商品价格 D.限制了地方郡国商业的发展
6.《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7. 有学者说:“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城→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都城→国家→海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最终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吸收’的‘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丝路历史彰显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精神 B.古代中国注重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
C.古代中外交往着眼于开阔民众的眼界 D.古代中外贸易旨在迎合国际形势的变化
8.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王敦、王导兄弟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邵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举权。这些现象说明东晋
A.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 D.门阀士族开始形成
9.唐朝前期推行府兵制,府兵平时从事农耕,自给自足,有战事时朝廷临时任命将领率府兵出征作战。战事结束,府兵返回折冲府,将领则回归朝廷。该制度的推行有利于
A.巩固均田制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避免武人拥兵自重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0. 如下表所示,根据不同时期的史籍记载,均田制下受田对象年龄在发生变化,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户籍年代 受田对象年龄(岁) 史籍出处
北魏时期 15~70 《魏书·食货志》
北周时期 18~59 《隋书·食货志》
隋朝初期 21~59 《隋书·食货志》
唐朝中期 25~55 《唐会要》
A.社会管控更加严格 B.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C.土地兼并现象消失 D.赋役改革迫在眉睫
11.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 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 D.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
12.如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据此可知,这些作品
诗 句 来源
廉夫唯重义……何必金与钱 李白《赠友人》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A.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 B.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
C.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 D.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
13. 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
借贷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
现钱例 1000文 1200文(借钱还钱) 1200文
120斗(借钱还粮) 2400文
A.加强人身控制 B.放松经济控制 C.税收的公平化 D.实物的货币化
14. 宋朝统治者对节度使并未采取直接撤销的激烈手法,而是逐步蚕食其统治权力。通过“罢领支郡”让节度使只负责其坐镇之州的政事,各支郡管理权收归中央;以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使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大为缩减;通过增设由中央任命的通判从州的层面约束节度使的权力。这些做法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杜绝了政治腐败
15. 图为同学总结的思维导图。画线的空白部分应为
辽夏金元的统治
A.因俗而治 习传夷风 天下一家 B.华夷同风 天下一家 习传夷风
C.天下一家 华夷同风 习传夷风 D.习传夷风 华夷同风 天下一家
16. 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这一现象
A.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 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
C.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D.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
17.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18. 阿拉伯帝国的地理学家对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为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地理学加以发挥,再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回西方,而且把在本国形成或发展的地圆说、潮汐成因学说、天文学、磁针罗盘和准确的制图术传入西方。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A.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 B.成为欧洲文明的源头
C.促进了世界文明交融发展 D.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
19. 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下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史料与评价,其中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史料 评价
A 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 这是迄今世界最早的文字
B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的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C 玛雅人建造的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这是国王权力的象征
D 亚述帝国王宫的人首飞牛石雕 象征神权的至高无上
A.A B.B C.C D.D
20. 美国一些官员证实:“没有华工,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垦殖”,“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华工使荒地变成良田,使整个加州变成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如果没有华工的辛勤劳动,加利福尼亚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这主要反映出华工
A.华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B.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C.积极融入当地,参与了当地建设 D.促进了中美之间文化交流
21. 18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之一。同时,中国人逐渐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右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22. 有学者指出,当法军不复存在,埃及人才感到法国人的言论是在号召他们冲出一个由天启统治的世界,进入一个可怀疑、自由的社会,不管拿破仑远征埃及的目的和意图如何,至少他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这一观点
A.认为拿破仑远征埃及是正义的行为
B.对拿破仑远征埃及作出全面的评价
C.认为拿破仑远征开启了埃及近代化之门
D.认为拿破仑对外战争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23.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24. 1903年.德意志博物馆建立,在馆内观众看不到一块“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相反,它提出了"通过实践去理解"的口号,欢迎观众参与各项科学实验。这些举措
A.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B.基于民众丰富的实验经验
C.改变了展品展览的目的 D.说明科学实验的成果显著
25. 2015年6月,经阿富汗文化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技术团队通过创新的建筑投影技术将55米高的巴米扬西大佛以金色影像进行3D还原,再现了这尊曾经的世界最高立式佛,在场的阿富汗民众欢呼雀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B.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C.联合国是世界文化遗产主管机构 D.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与辽夏金元相关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关于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账,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据《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宋史夏国传》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金史》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6分)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2)指出材料二到材料三“中国”观的新变化。(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观内涵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一词变化的认识。(6分)
27.(10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7分)
28.(12分)图1、图2、图3是世界古代到近代三个历史时期(公元2世纪左右、公元13世纪左右、公元17世纪左右)的商贸路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地图选自百度和维基百科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商贸路线信息,并据此辨析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9.(12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第一阶段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
第二阶段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
第三阶段 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第四阶段 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第五阶段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5: B C B D A 6--10: A A C C D
11--15:B A D B A 16--20: C C C B B
21--25:B C B A D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6分)
(1)相同之处:行汉法,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2分)
认识: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相互学习,又积极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利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4分)
(2)变化:地域上突破中原概念,十一行省统治区都是中国;民族上突破汉族概念,包括了元朝辖区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上突破农耕文化概念,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主权上突破汉族政权是正统的概念,包括了各少数民族政权都成了正统。(任两点4分)
(3)原因:华夏文化的凝聚力与包容性;少数民族的主动交融;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各民族长期交往);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与推动。(任两点4分)
认识:中国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的历史;多元一体是中国的重要特征。(任一点2分)
27.(10分)
(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3分)
参考示例:
中国文化因强大的包容力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宋明理学由程颢,程颐等北宋五子创立。他们的“理"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早在唐代,就出现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流"的局面。三教合流并不是三者的互相合并,而是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为己所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学文化的包容力。正是这种包容力,才使得儒学在宋代得以发展到理学阶段,而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哲学性和思辨性。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儒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主流思想,从而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7分)
(12分)
图1:图中商贸路线以海路为主,从明州、广州等沿海城市出发,有向东、向西两个方向(向东到达日本和朝鲜,向西到达东南亚、阿拉伯、非洲与欧洲)。这与宋代对外贸易陆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活跃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公元13世纪左右。(4分)
图2:图中有陆路与海路两条商贸线路。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从徐闻县出发,向印度南部延伸。这与汉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相符合。据此判定图2为公元2世纪左右。(4分)
图3:商贸线路范围主要涉及西欧、亚洲和美洲(具有全球性),欧、亚与美洲有了直接联系,出发点是西欧(大西洋沿岸)。这与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17世纪左右。(4分)
(12分)
示例1:选取第一阶段。
看法:先秦时期盛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在当时曾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发展,但弊端明显。
阐述: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盛行的用官制度。由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且世代相传,与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之一、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一种过渡,也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的必然产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它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弊端,逐渐难以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
综上,先秦时期盛行的世卿世禄制度主要以血源亲疏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在当时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进步,强化贵族等级制度,协调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但是这种制度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示例2:选取第五阶段。
看法: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后来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阐述:科举制由隋文帝首创,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唐朝继续完善这一制度,以后历代封建政府都沿袭了这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读书一考试一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但科举制考试内容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科举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详解】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据第一阶段材料“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可知其强调选官以血缘亲疏作为主要标准,体现了世卿世禄制的特点;据第二阶段材料“计首授爵”可知其强调依据斩首数量计算功爵,体现了军功授爵制度;据第三阶段材料“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其强调选官以德行为主要标准,尤其是通晓儒家经典,体现了察举制的特点;据第四阶段材料“任原籍地的考评官”“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可知其强调中央选官的依据是考评官评定出来的等级,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据第五阶段材料“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可知其强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符合科举制的相关要求。
(看法必须全面客观;阐述部分必须辩证分析,既考虑积极方面,也要考虑消极方面,最后进行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