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海亮外国语学校2024年高二期末考试
历 史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2.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3.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 .2万千米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4.下图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这一描述( )
A.肯定辽“蕃汉分治” B.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
C.真实地再现辽朝史 D.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5.11世纪前后,欧洲庄园领主们更倾向于直接经营自营地,且更大程度地使用奴役劳动。12世纪后期,领主自营地出租成为一时潮流。在13世纪直接经营中,领主们以雇佣劳动逐渐取代奴役劳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城市自治权扩大
C.封建庄园制度强化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
7.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8.井田制延续了古代村社中定期分配份地的制度。《春秋公羊传》何休注载:井田制实行“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竹简《田法》也有类似记述:“三年一更赋田(更换授与的田亩)。”这一做法( )
A.旨在消除贫富分化 B.体现了土地的国有属性
C.反映了私田的兴起 D.表明社会运作依循法律
9.西周时期楚王熊梁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10.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部分“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人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
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11.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12.《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
13.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14.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5.1861年,清政府不但授予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还给予他“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清政府此举的主要动机是( )
A.实现东南肃清之局 B.保障政府财赋来源
C.应对列强便宜行事 D.武装训练新式军队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注:
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俄国建成于1903年。
南满铁路:日俄战争后,沙俄把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了日本。这段缺路改称为南满铁路。
北宁铁路:清政府于1881年动工,1912年全线通车。
京绥铁路:北京至包头,其中北京至张家口段也叫京张铁路,京张铁路由清政府建成于1909年,总工程师为詹天佑。
津沪铁路:南京浦口以北段称津浦铁路,津浦铁路全线于1908年开工建设,1912年通车。
胶济铁路:德国修建,于1904年全线通车。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铁路·缩影”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三代皇帝清世祖(顺治)定鼎中原、基本统一全国之后,到第四至六代皇帝清圣祖、世宗、高宗(年号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清朝统治进入了鼎盛阶段,通常被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
康、雍、乾三朝又为我们留下了何种精神遗产呢?不可否认,清人雄健尚武,开拓疆土,吾国今日之广大疆域,多赖清人之武功。清人整理、研究文化遗产的苦功,也令后人钦佩。乾嘉学者的研究及《四库全书》等的编修,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清人在文学上(尤其是小说)的成就也不可磨灭。然而,清人给我们留下的负面的遗产,至少有三个方面,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其一,是清人的民族压迫政策;其二,是清人的极端专制主义;其三,是清人的思想钳制政策。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李华川《“康乾盛世”说渊源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乾盛世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材料二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 南宋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论题:近代铁路的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
阐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列强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作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手段。近代中国如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俄国、日本、德国等列强通过铁路达到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政治、输出本国资本的利益要求,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清政府为此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17.答案:答案: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落日前的辉煌。
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从康熙时期到乾隆时期,清朝国家疆土达到顶峰,传统经济继续发展,传统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取得巨大成就。从这些角度讲,康乾盛世是传统封建社会的盛世。康乾盛世也是中国走向没落的时代。这一时期,以军机处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外交上坚持“天朝上国”观念,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民族关系上,清朝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些措施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离,逐步落伍于世界。
18.答案:(1)“不是偶然的”: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
(2)意义:以考试选人,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废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
19.答案:(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