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 单元素养练 第十套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答案)

第十套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90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兼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如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十月革命的影响等
学习疑难点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了解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等等
滚动知识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典型情境题 2、6、9、1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师的社会地位提升,有些铸剑师甚至像王侯将相这些重要的人物一样被记载到了史书中,如《越绝书》就提到过一位名为欧冶子的铸剑师。这一现象
A.表明越国冶铸业技术先进 B.反映出儒学社会影响力扩大
C.说明当时社会环境较动荡 D.折射出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2.下表反映了1870~1913年英国、美国、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时间 经济发展状况
1870年 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3,其工业品出口量占世界工业总出口量的2/5
1880年 美国钢铁产量超过英国
1890年 德国钢铁产量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三
1913年 美国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的钢铁产量之和
A.英国国民经济结构有待于优化
B.英国不够重视新兴科技的推广
C.德国的综合实力已领先于世界
D.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英国
3.1914年7月,协约国与同盟国都有意无意地放弃了遏制冲突,上至将军下至百姓,都觉得这场战争是无可避免的,但是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切将会由一场刺杀事件拉开序幕。材料意在说明
A.战争是协调矛盾的重要手段 B.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具有偶然性
C.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 D.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4.一战期间,厌战情绪的急剧蔓延使人们不再相信这是一场光荣的战争,更不相信还有什么“速战速决”可言,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正面对着一架可怕的“绞肉机”。这种状况说明一战
A.残酷性和非正义性特征 B.遭到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反对
C.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D.加速了欧洲社会阶层的分化
5.一战期间,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为此,英法两国政府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平均分配的粮食库存。材料表明
A.英法政府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 B.英法已放弃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政府干预经济提高了军队斗志 D.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化
6.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有可能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列宁的论断
A.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 B.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已经成熟
C.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D.为俄国开展革命提供理论支持
7.十月革命胜利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也爆发了革命。中国、朝鲜、印度、波斯、土耳其、埃及等地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浪潮。材料表明,十月革命
A.鼓舞了被压迫人民进行反抗 B.激励了被压迫民族进行反侵略战争
C.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8.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国内一些“左”的空谈家攻击政府的新政策放弃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法国《新闻报》公然宣称:苏维埃去日无多,可争论的只是具体的时间和细节而已。而那些好心肠的外国革命家,竟然在共产国际的会上号啕大哭。上述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合时宜 B.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损失
C.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导政权
9.下表内容是1913年与1950年苏联谷物与肉类的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对比情况。材料说明
时间 谷物总产量 人均谷物占有量 肉类总产量 人均肉类占有量
1913年 7250万吨 500万吨 540公斤 31公斤
1950年 6480万吨 490万吨 447公斤 27公斤
A.自然环境恶化不利于农业发展
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
D.苏联农业成为工业化资金来源
10.1926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在该起义中,起义者的力量过于分散,有时打击的并不是敌人的主要力量,甚至到处发生了“单干”的现象,其最终在荷兰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下归于失败。据此可知,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印尼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B.印尼共产党缺乏理论指导
C.印尼共产党缺乏群众基础
D.印尼共产党军事策略失当
11.下表是1916年12月墨西哥制宪会议代表的职业占比情况。据此可知,墨西哥宪法
职业 律师 军人 医生 工程师 记者 教师 工人 农民 其他
占比 28% 24% 9% 9% 4% 7% 4% 3% 12%
A.得到墨西哥各个阶级的认可
B.带有浓厚的中产阶级烙印
C.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封的色彩
D.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12.达拉第代表法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回国,黑压压的人群把他当作英雄般欢迎。不仅如此,法国各省的几千名妇女还写信给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感谢张伯伦为和平进行的努力使法国避免了战争。材料表明
A.《慕尼黑协定》维护了法国和平 B.英法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战争爆发
C.绥靖政策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
13.下表内容是英国在正式加入二战后的一个月中,《每日镜报》以法西斯为主题的报道中的高频词。这些报道旨在
词语 战争 武装力量 军队 袭击
频次 156次 28次 33次 13次
A.刻画法西斯主义的罪恶形象 B.批判法西斯对外扩张的本质
C.否定战争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D.唤起英国民众保卫国家安全
14.1943年10月,中、苏、美、英四国代表相聚莫斯科,发表了《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呼吁建立国际安全机构。此后,中、美、英与苏、美、英先后举行了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商讨战胜德、日法西斯和战后重建工作问题。上述会议
A.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B.表明联合国的成立已被提上日程
C.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D.勾勒了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框架
15.雅尔塔体系一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主要关涉大国关系及战争与和平问题。材料表明,雅尔塔体系
A.实质上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B.是以大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C.构建了战后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D.旨在协调美苏两国之间的矛盾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近45亿美元),这加强了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的控制性地位,并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财政剥削的中心。战争育肥了美国,它在世界上的实力和地位增强了,攫取世界霸权的野心也就随之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相关条款,解决了一些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战胜国之间的暂时协调,远东和亚太地区形成了列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这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争育肥了美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做法。(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协调战胜国之间在远东和亚太地区矛盾的方法。(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十月革命“恰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这令人难以置信,但确实就是这样)”。在推翻沙皇统治后,布尔什维克没有选择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妥协,而是将革命继续向前推进,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掌握了俄国的政权。
——摘编自李亚强《从十月革命到苏联再到俄罗斯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继巴黎公社之后进行的又一次伟大的尝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十月革命高度评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鲜明地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话语中的“幸运”的含义及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异同。(11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圣雄甘地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失业和奢侈淫逸等弊端深恶痛绝,因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甘地关于未来印度社会的理想蓝图。他在《印度自治》一书中竭力主张摒弃机器、工厂和医院等物质文明成果,认为这些东西是给印度带来灾难的祸根。但甘地反对现代物质文明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罪恶来反对的,是有条件的。他从来没有主张把印度的工厂和铁路抛到大海里去。
——摘编自培伦、董本建《论甘地的独特品格》
材料二 对土耳其的领导者基马尔(亦译“凯末尔”)而言,“现代化”和“西方”似乎无法分离。他作为一个战争英雄领导了战后民族主义起义,挫败了英法分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核心地带的计划。他无意让西方列强统治土耳其,但是他不反对西方。为了使土耳其现代化,他着手对土耳其进行改革,不仅包括国家领导的工业化,而且包括文化西化,如废除一夫多妻制,规定所有土耳其人需冠姓,以西装代替东方长袍,圆顶帽代替土耳其帽。
——摘编自[美]布赖恩·莱瓦克等《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甘地和基马尔对待资本主义文明的态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从甘地与基马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中得到的启示。(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学者对二战爆发原因的观点及理由
观点 理由
第一次世界 大战隐患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相关。一战后签订的条约创造了不稳定的和平……重新划分的东欧和中欧边界没能满足多数团体的民族主义野心,引起了新的领土争端,而国际联盟……不能作为新国际秩序的基础
法西斯危害说 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和爆发的最重要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
经济危机说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形成了以英、法、美为首的“维持现状派”和以德、意、日为首的“打破现状派”,这两大集团由于根本利益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
——摘编自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或者提出新的观点,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观点明确。)(12分)第十套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90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兼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如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十月革命的影响等
学习疑难点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了解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等等
滚动知识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典型情境题 2、6、9、1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师的社会地位提升,有些铸剑师甚至像王侯将相这些重要的人物一样被记载到了史书中,如《越绝书》就提到过一位名为欧冶子的铸剑师。这一现象
A.表明越国冶铸业技术先进 B.反映出儒学社会影响力扩大
C.说明当时社会环境较动荡 D.折射出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铸剑师的社会地位提升,C项正确。《越绝书》提到了铸剑师与越国冶铸业技术是否先进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并发展,但这与铸剑师地位提升无必然关联,排除D项。
【答案】C
2.下表反映了1870~1913年英国、美国、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时间 经济发展状况
1870年 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3,其工业品出口量占世界工业总出口量的2/5
1880年 美国钢铁产量超过英国
1890年 德国钢铁产量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三
1913年 美国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的钢铁产量之和
A.英国国民经济结构有待于优化
B.英国不够重视新兴科技的推广
C.德国的综合实力已领先于世界
D.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英国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当时英国的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比重下降,而美、德等新兴国家则后来居上,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对新兴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如美国、德国,导致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的下降,B项正确。A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只能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德国钢铁产量超过英国,但不代表其综合国力领先于世界,排除C项;D项结论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B
3.1914年7月,协约国与同盟国都有意无意地放弃了遏制冲突,上至将军下至百姓,都觉得这场战争是无可避免的,但是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切将会由一场刺杀事件拉开序幕。材料意在说明
A.战争是协调矛盾的重要手段 B.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具有偶然性
C.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 D.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由材料“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切将会由一场刺杀事件拉开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各国尽管都知道战争无法避免,但对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却感到非常意外,这充分说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具有偶然性,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D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B
4.一战期间,厌战情绪的急剧蔓延使人们不再相信这是一场光荣的战争,更不相信还有什么“速战速决”可言,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正面对着一架可怕的“绞肉机”。这种状况说明一战
A.残酷性和非正义性特征 B.遭到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反对
C.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D.加速了欧洲社会阶层的分化
【解析】由材料中“人们不再相信这是一场光荣的战争”“绞肉机”等信息可知,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使民众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绞肉机”,民众对战争的厌恶日益增加,这折射出一战残酷性和非正义性特征,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民众对战争的厌恶和害怕,没有提及民众反对战争,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A
5.一战期间,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为此,英法两国政府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平均分配的粮食库存。材料表明
A.英法政府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 B.英法已放弃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政府干预经济提高了军队斗志 D.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化
【解析】由材料中“维持民众士气”“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信息可知,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政府为维持民众士气,对普通民众的需求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满足,这促进了社会公平,D项正确。英法两国政府此举旨在维持战争,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此时尚未实施,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D
6.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有可能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列宁的论断
A.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 B.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已经成熟
C.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D.为俄国开展革命提供理论支持
【解析】由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有可能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是帝国主义阵线上最薄弱的环节,列宁论断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D项正确。列宁的论断并不能反映俄国国内矛盾的状况,排除A项;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895年革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D
7.十月革命胜利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也爆发了革命。中国、朝鲜、印度、波斯、土耳其、埃及等地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浪潮。材料表明,十月革命
A.鼓舞了被压迫人民进行反抗 B.激励了被压迫民族进行反侵略战争
C.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解析】由材料可知,十月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且推动了亚非拉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即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人民进行反抗,A项正确。B项对材料解读过于片面,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A
8.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国内一些“左”的空谈家攻击政府的新政策放弃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法国《新闻报》公然宣称:苏维埃去日无多,可争论的只是具体的时间和细节而已。而那些好心肠的外国革命家,竟然在共产国际的会上号啕大哭。上述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合时宜 B.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损失
C.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导政权
【解析】由材料中“20世纪20年代初”“政府的新政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应是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出当时苏俄国内外对新经济政策的不理解,而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借助“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项正确,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社会主义运动并未遭遇重大损失,排除;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在十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导政权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D项。
【答案】C
9.下表内容是1913年与1950年苏联谷物与肉类的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对比情况。材料说明
时间 谷物总产量 人均谷物占有量 肉类总产量 人均肉类占有量
1913年 7250万吨 500万吨 540公斤 31公斤
1950年 6480万吨 490万吨 447公斤 27公斤
A.自然环境恶化不利于农业发展
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
D.苏联农业成为工业化资金来源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1950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还不及1913年,这主要源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相较于1913年,1950年的苏联自然环境并没有恶化,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10.1926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在该起义中,起义者的力量过于分散,有时打击的并不是敌人的主要力量,甚至到处发生了“单干”的现象,其最终在荷兰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下归于失败。据此可知,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印尼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B.印尼共产党缺乏理论指导
C.印尼共产党缺乏群众基础
D.印尼共产党军事策略失当
【解析】由材料中“起义者的力量过于分散”“到处发生了‘单干’的现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尼共产党在起义过程中的组织不力、斗争策略失当是此次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印尼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失败不能说明印尼无产阶级尚未成熟,也不能说明印尼共产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群众基础,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1.下表是1916年12月墨西哥制宪会议代表的职业占比情况。据此可知,墨西哥宪法
职业 律师 军人 医生 工程师 记者 教师 工人 农民 其他
占比 28% 24% 9% 9% 4% 7% 4% 3% 12%
A.得到墨西哥各个阶级的认可
B.带有浓厚的中产阶级烙印
C.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封的色彩
D.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墨西哥制宪会议代表中的律师、军人、医生和工程师等中产阶级数量较多,即中产阶级是制宪的主要力量,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B
12.达拉第代表法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回国,黑压压的人群把他当作英雄般欢迎。不仅如此,法国各省的几千名妇女还写信给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感谢张伯伦为和平进行的努力使法国避免了战争。材料表明
A.《慕尼黑协定》维护了法国和平 B.英法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战争爆发
C.绥靖政策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
【解析】由材料中“把他当作英雄般欢迎”“感谢张伯伦为和平进行的努力使法国避免了战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是却得到法国人民的肯定,这说明绥靖政策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慕尼黑协定》并不是积极的措施,而是一种绥靖的体现,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13.下表内容是英国在正式加入二战后的一个月中,《每日镜报》以法西斯为主题的报道中的高频词。这些报道旨在
词语 战争 武装力量 军队 袭击
频次 156次 28次 33次 13次
A.刻画法西斯主义的罪恶形象 B.批判法西斯对外扩张的本质
C.否定战争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D.唤起英国民众保卫国家安全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法西斯及其侵略行径的报道意在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保卫国家,D项正确。A、B两项是报道的手段而不是报道的核心目的,均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
14.1943年10月,中、苏、美、英四国代表相聚莫斯科,发表了《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呼吁建立国际安全机构。此后,中、美、英与苏、美、英先后举行了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商讨战胜德、日法西斯和战后重建工作问题。上述会议
A.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B.表明联合国的成立已被提上日程
C.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D.勾勒了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框架
【解析】由材料中“呼吁建立国际安全机构”“战后重建工作”等信息可知,这些会议商讨的话题有利于大国合作的开展,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A项正确。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构想是在德黑兰会议上,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C项;勾勒战后国际格局的是雅尔塔会议,排除D项。
【答案】A
15.雅尔塔体系一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主要关涉大国关系及战争与和平问题。材料表明,雅尔塔体系
A.实质上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B.是以大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C.构建了战后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D.旨在协调美苏两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作为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的同时,也关涉大国关系,是一个以大国利益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体系,B项正确。A、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近45亿美元),这加强了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的控制性地位,并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财政剥削的中心。战争育肥了美国,它在世界上的实力和地位增强了,攫取世界霸权的野心也就随之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相关条款,解决了一些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战胜国之间的暂时协调,远东和亚太地区形成了列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这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争育肥了美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做法。(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协调战胜国之间在远东和亚太地区矛盾的方法。(6分)
【答案】(1)原因:一战远离美国本土;一战期间,美国先中立后参战,与交战国家,尤其是协约国集团进行贸易,大发战争横财;欧洲国家忙于一战,美国趁机加快发展;等等。(6分)
做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倡导建立国际联盟并企图由美国控制。(2分)
(2)方法: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缓和了列强之间的军事竞争;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十月革命“恰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这令人难以置信,但确实就是这样)”。在推翻沙皇统治后,布尔什维克没有选择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妥协,而是将革命继续向前推进,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掌握了俄国的政权。
——摘编自李亚强《从十月革命到苏联再到俄罗斯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继巴黎公社之后进行的又一次伟大的尝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十月革命高度评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鲜明地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话语中的“幸运”的含义及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异同。(11分)
【答案】(1)含义: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分)
表现:一战极大地削弱了沙皇俄国的力量;一战导致俄国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4分)
(2)异:巴黎公社革命只是法国的一座城市的斗争,而十月革命则是俄国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巴黎公社工人在建立政权后没有乘胜追击,最后导致被国内外敌人联合“绞杀”,而俄国无产阶级则是步步为营直至取得全国性胜利,并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政权;等等。(7分)
同:都是社会主义运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等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圣雄甘地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失业和奢侈淫逸等弊端深恶痛绝,因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甘地关于未来印度社会的理想蓝图。他在《印度自治》一书中竭力主张摒弃机器、工厂和医院等物质文明成果,认为这些东西是给印度带来灾难的祸根。但甘地反对现代物质文明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罪恶来反对的,是有条件的。他从来没有主张把印度的工厂和铁路抛到大海里去。
——摘编自培伦、董本建《论甘地的独特品格》
材料二 对土耳其的领导者基马尔(亦译“凯末尔”)而言,“现代化”和“西方”似乎无法分离。他作为一个战争英雄领导了战后民族主义起义,挫败了英法分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核心地带的计划。他无意让西方列强统治土耳其,但是他不反对西方。为了使土耳其现代化,他着手对土耳其进行改革,不仅包括国家领导的工业化,而且包括文化西化,如废除一夫多妻制,规定所有土耳其人需冠姓,以西装代替东方长袍,圆顶帽代替土耳其帽。
——摘编自[美]布赖恩·莱瓦克等《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甘地和基马尔对待资本主义文明的态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从甘地与基马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中得到的启示。(12分)
【答案】态度:
甘地: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多种弊端,是给印度带来灾难的祸根,不是印度社会的理想蓝图;强调民族的传统,反对照搬、照抄西方的文化。(4分)
基马尔:对西方国家侵略分割奥斯曼土耳其持坚决反对态度,通过战争打败西方殖民者;对西方现代化持接受和推崇态度,推动工业化和社会生活的西化。(4分)
启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其可取之处,在向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坚持民族特色和传统,也不能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经验;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要依据国情和时代需要进行选择,理性处理好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等。(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学者对二战爆发原因的观点及理由
观点 理由
第一次世界 大战隐患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相关。一战后签订的条约创造了不稳定的和平……重新划分的东欧和中欧边界没能满足多数团体的民族主义野心,引起了新的领土争端,而国际联盟……不能作为新国际秩序的基础
法西斯危害说 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和爆发的最重要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
经济危机说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形成了以英、法、美为首的“维持现状派”和以德、意、日为首的“打破现状派”,这两大集团由于根本利益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
——摘编自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或者提出新的观点,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观点明确。)(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促成的。(2分)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只是一战后世界安全体系留下的安全隐患或经济危机或法西斯主义引起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解决了战胜国和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一体系对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约使其对该体系不满,因此在其羽翼丰满后必将对该体系进行破坏。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只是引燃德、日、意法西斯进行疯狂活动的导火线,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既是德、日等国国内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不能公正行使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职责的产物。(8分)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不断发展、激化的产物,其爆发的原因是多元的。(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微专 单元素养练 第十套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