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套 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90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兼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如蒙古西征、文化传承等
学习疑难点 希腊化的世界意义,战争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等等
滚动知识点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经济危机
典型情境题 3、6、9、14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起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有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如?、锄、铲、锸、镰、犁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冶铁技术得到大幅提升 B.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C.农业经济分工日益精细 D.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并未涉及冶铁技术,排除A项;B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排除;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分工日益精细,排除C项。
【答案】D
2.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的地位。但随着西欧国家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其对美国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的同时又与美国展开经济竞争,各国都奉行经济民族主义,高筑关税堡垒,保护本国市场。这些做法
A.扩大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B.易使世界经济风险扩大
C.导致国际贸易日渐萎缩 D.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日渐恢复,为争夺国际商品市场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奉行贸易保护主义,高筑关税堡垒,保护本国市场,这恶化了国际贸易局势,使得国际经济运行的风险扩大,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外部因素,故选B项,排除A项。西欧国家的这些做法虽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但其“导致国际贸易日渐萎缩”的说法有所夸大,排除C项;一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排除D项。
【答案】B
3.著名古典学家沃尔班克在《希腊化世界》中描述道:以普及的世界性方式使用的希腊语被称为柯因奈语,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在他看来,亚历山大东征
A.加快了欧亚非政治一体化进程 B.导致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加强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 D.有利于希腊语在亚洲广泛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语的传播,使希腊语在被征服地区广泛使用,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加强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故选C项。题中信息反映的是希腊语的传播,无法体现欧亚非政治一体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语在被征服地区广泛传播,并非局限于亚洲,排除D项。
【答案】C
4.1294年,统治中心在波斯的伊利汗国为摆脱财政危机,开始模仿元朝用雕版印刷纸币。到了14世纪,印刷术便由波斯传入了欧洲。材料可用于说明
A.蒙古西征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B.元朝的印刷术首次西传
C.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波斯是西学东渐的桥梁
【解析】伊利汗国是蒙古西征后建立在波斯的国家,这一国家模仿元朝用雕版印刷纸币,后来,印刷术也传播到欧洲,这说明了蒙古西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故选A项。唐朝时,造纸术就已经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伊利汗国模仿元朝纸币,由材料看不出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东学西渐,而非西学东渐,排除D项。
【答案】A
5.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们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美洲新大陆,他们“以履行上帝的天职为幸福,以赚钱创业为神圣,以奢侈浪费为可耻”。这一史料可佐证
A.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 B.宗教改革运动在北美的扩展
C.美利坚文化的历史渊源 D.北美独立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们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美洲新大陆”可知,美国早期移民带来了清教文化,成为美利坚文化的历史渊源,故选C项。1500年前后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排除A项;北美并没有进行宗教改革,排除B项;北美独立战争是在18世纪,排除D项。
【答案】C
6.有学者指出,“西欧战场是十二月党人的大熔炉”,否则十二月党人不可能产生超过俄国社会实际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世界观。该学者旨在强调
A.十二月党人起义造成欧洲政局动荡
B.无产阶级革命脱离了俄国的国情
C.西欧的战争促进了欧洲的民族交融
D.拿破仑战争影响了俄国历史进程
【解析】“西欧战场”即拿破仑战争,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直接受到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新思想超越了俄国的现实土壤,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西欧战争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而非十二月党人起义对欧洲政局的影响,排除A项;十二月党人起义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贵族阶层主导的革命,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欧洲民族交融,这一时期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排除C项。
【答案】D
7.郑观应认为:“(日本)年来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一切听商自主,有保护而绝侵挠。”故而使得日本“所出绒布各色货物,不但足供内用,且可运出外洋”。由此可知,郑观应主张
A.政府为工业发展创设条件 B.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竞争
C.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D.扩大洋务官办企业规模
【解析】由材料“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一切听商自主”可知,郑观应主张地方官要鼓励商业资本去参与制造业,并且要保护这些商业资本,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世界贸易竞争,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西用”,没有涉及“中体”,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资本企业,而不是洋务官办企业,排除D项。
【答案】A
8.20世纪初期,东南欧涌现了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等一批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殖民主义势力的削弱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一些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故选B项。欧洲民族主义在20世纪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排除A项;这些国家并非殖民地,排除C项;这些国家建立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帝国的解体,而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
【答案】B
9.1951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调整了对西非殖民地的政策:第一,我们要帮助西非各殖民地在英联邦的范围内获得自治;第二,我们要鼓励西非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定新的《殖民地发展和福利法案》。上述政策调整
A.回应了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发展
C.扩大了英国福利国家的规模 D.巩固了大英帝国的统治
【解析】1951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英国政府被迫调整了西非殖民地政策,给予西非殖民地更大的自治权,鼓励西非经济和社会发展,以缓和西非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故选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表示要制定《殖民地发展和福利法案》,这与扩大英国福利国家的规模无关,排除C项;英国的政策调整未能改变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现实,无法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D项。
【答案】A
10.东汉明帝时,专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大姓子弟设立了学校,名为“四姓小侯学”。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流派),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九品中正制初步确立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官学为贵族进仕服务 D.治国推崇礼法合一
【解析】由材料“专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大姓子弟设立了学校”“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可知,“四姓小侯学”是贵族官学,从明帝到质帝,“四姓小侯学”的毕业生按照等次可以当官,这体现了官学为贵族进仕服务,故选C项。九品中正制是在曹魏时期确立的,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权力削弱,皇权加强,排除B项;这里的家法指的是流派,由材料看不出礼法合一,排除D项。
【答案】C
11.民国时期,浙江海宁第四区立民教馆图书馆有编纂海宁文献之举,泰顺县立民教馆图书馆竭力征集乡贤遗著,汤溪县立民教馆图书馆则注重编辑本县民间文学,等等。基层图书馆的上述行动旨在
A.维护乡约制度 B.开阔民众视野
C.继承重史传统 D.保存地方文化
【解析】由材料“编纂海宁文献”“征集乡贤遗著”“注重编辑本县民间文学”可知,这些做法保存了当地的文化,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地方乡约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收集的内容都是当地的文化,与开阔视野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传统的信息,排除C项。
【答案】D
12.1959年,故宫博物院新设了织绣馆。下列图片是该馆“解放后织绣工艺(1949~1959年)”展览的部分织绣品。这些藏品
A.凸显了明清皇家服饰文化的成就 B.说明科技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C.传播了民族的大众的时代新文化 D.体现博物馆的展示研究功能
【解析】材料中的藏品反映了1949~1959年民间、少数民族、农民的生活,体现了人民性和民族性,传播了民族、大众的时代新文化,故选C项。这些藏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织绣工艺品,不能体现明清皇家社会生活,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博物馆的展示研究功能,排除D项。
【答案】C
13.清末,国人对文物流失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传播文物保护观念,在各地成立文物保护场所,制定法律规章以禁止民众向外国人私售文物。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开始极力反对外国人的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国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A.文物主权意识的觉醒
B.考古技术的突飞猛进
C.文物保护措施的完善
D.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
【解析】由“传播文物保护观念”到“开始极力反对外国人的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国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可知,国人反对外国对中华文物的破坏,体现了文化民族主义,彰显了文物主权意识,故选A项。材料中的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转变,而非考古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文物主权意识的觉醒,不等于文物保护措施的完善,而且文物保护措施的完善也只是表象,并非实质,排除C项;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文化运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遭受打击,排除D项。
【答案】A
14.下表所示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组织。这些组织的成立反映出
成立时间 1946年 1959年 1965年 1976年 1978年
国际 组织 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 (UNESCO) 国际文物保护 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 国际古迹遗 址理事会 (ICOMOS) 世界遗产 委员会 (WHC) 国际工业遗 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A.联合国主导各国文化遗产保护
B.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侧重点的变化
C.人类守护共同财富的担当精神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不断扩大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946年到1978年,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反映出人类守护共同财富的担当精神,故选C项。事实上,世界遗产保护主要还得依靠各国自己,排除A项;材料未显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侧重点的变化,而是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增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D项。
【答案】C
15.下图是昆曲研究者绘制的昆曲保护示意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索 B.昆曲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C.市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 D.昆曲是目前我国主流戏曲形式
【解析】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给出了昆曲保护的两种方式,即动态和静态的方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故选A项。由材料看不出昆曲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主流戏曲形式地位,排除B、D两项;“必由之路”说法错误,排除C项。
【答案】A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格罗特写出了长达12卷的《希腊史》。该书内容起自传说时期,终于马其顿亚历山大之世。格罗特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年)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毁灭了整个希腊世界的自由,雅典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曾经属于希腊的光荣,从此便黯淡了,黑暗笼罩着希腊。时隔不久,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亚历山大父亲)当权,他决定了希腊世界的命运。在格罗特心目中,马其顿人除了有一层希腊文化的皮毛之外,基本上还是野蛮人,他们和雅典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紧接着的亚历山大时代在古希腊史中构成了一条重要的分水岭。格罗特认为,后亚历山大时期(即希腊化时代)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时期,根本不值得去研究。
——摘编自陈恒《关于希腊化时代的若干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古希腊文明”下一个定义,并以此为标准谈谈你对格罗特看法的认识。(要求:定义清晰,观点明确,证据合理。)(12分)
【答案】[示例一]
定义:古希腊文明指的是希腊半岛上以古代雅典为中心的城邦文明。(2分)
认识:我认同格罗特的看法。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和战争时期,古代希腊还处于古典时代,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虽然其他各城邦在制度上千差万别,但其公民都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都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古典时代哲学、文学、史学、雕塑等方面成果璀璨,这些成就多发生在文化中心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尤其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城邦时代结束,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雅典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雅典不再是文化中心,希腊文化中心东移,亚历山大、安条克和帕加马等城市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纳入了许多东方文化的因素。所以,希腊化时代是古希腊文明衰弱时期。(10分)
[示例二]
定义:古希腊文明是以古希腊人为主体创造的,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代文明。(2分)
认识:我不认同格罗特的看法。希腊的辉煌文明成就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的才智,融合了其他文明的因素,对周边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希腊人。他们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但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对世界文化吸收的结果,如希腊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埃及、西亚等地区的文化,故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当然,希腊文明也为世界文化贡献智慧,如希腊字母演化为拉丁字母,希腊民主制度影响后世欧洲。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尤其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古希腊文明更彰显了世界性文明的意义。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他在统治时期,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互相影响,产生了希腊化文化。作为主体的仍旧是希腊文化,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希腊化世界文学、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因此,希腊化时代并非古希腊文明的衰弱期,反而是快速扩张期,达成世界性影响的关键时期。(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3年,东印度公司向国王申请更换特许状。当时,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规定东印度公司任命书记官时,应提出四名候选人进行竞争;还通过《特许状法》规定印度人也可以在东印度公司中担任任何职务。1853年,英国《特权法案》取消了公司董事会直接任命文官的权利。此后,英国议会任命麦考莱等人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麦考莱调查团提交的报告获得了议会的通过,该报告的贯彻实行是英属印度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1855年,东印度公司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公开考试。这次改革是对莫卧儿王朝官吏任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官吏不再只是国王的奴仆,也改变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统治前期“官场上遍地赤裸裸的钱权交易”的状况。
——摘编自张群《试析英属印度文官制度的嬗变》
材料二 清末法律明文规定,大学堂毕业考试应“将毕业学生咨送学部,奏请钦派大臣会同考试”。清末通儒院毕业生考试录用,则须由皇帝“钦定录用”。清末游学毕业生的“入官试验”相当于传统科举考试内的“廷试”,即由皇帝亲考“学成考试”中式的进士和举人。清末法律还规定,在学堂选官考试中,要涉及儒家经典。朝廷将经学即儒家经典作为国本对待,认为儒家经典能使人“定其心性,正其本源”。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印度公司官僚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印度公司官僚制度改革与清末文官制度改革在内容上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8分)
【答案】(1)历史背景:殖民政府官僚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议会权力的扩大;麦考莱等人的努力;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英国深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需要拉拢印度本土居民。(6分)
(2)相同点:都效仿西方的官僚制度;都需要考试;都注重法制。(2分)
不同点:东印度公司全盘吸纳西方文化改革;清朝注重渗透传统制度与文化。(2分)
原因:东印度公司通过移植英国制度,淡化印度人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的目的。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强大的影响力;传统科举制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京师大学堂于1908年颁发的学生修业证书,证书四周饰有龙纹边框,边框上书有“京师大学堂”字样。写于证书之首的是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颁布的懿旨。懿旨大体内容为:“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创设各等学堂……(学生)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畔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等事……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若其始敢为离经畔道之论,其究必终为犯上作乱之人。盖艺能不优,可以补习,知识不广,可以观摩,惟此根本一差,则无从挽救。故不率教,必予屏除,以免败群之累……不惟学生立即屏斥惩罚,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姑宽。”懿旨还规定:“此旨即著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一通悬挂堂上,凡各学堂毕业生文凭均将此旨刊录于前,俾昭法守。”
结合所学知识,对“京师大学堂修业证书”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14分)
【答案】[示例]
阐释:该证书颁布于1908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而且在此后延续下来,证书上的慈禧太后懿旨体现出作为镇压维新变法的当权派,慈禧也不得不顺应近代化的趋势。该懿旨交代了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的宗旨,即为国家“兴贤育才”,规定了对学生和教师的一些禁令,如不准干预政治,不准离经叛道,这说明清政府既想发展新式教育育人才,也注重防范新式教育发展对统治的冲击。懿旨中指明“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折射出当时新式学堂教育已经在全国推广开来。证书中“德文学生”“分类修业”“平均分数计”等,反映出京师大学堂采用分科教育的办法,体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14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文物建筑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等的保护进行了相应规定。该法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到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刻、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庋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僻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凡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清政府民政部提出了《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文物古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法两国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颁布的历史背景。(7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法两国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4分)
【答案】(1)趋势:由官员主导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范围扩大。(4分)
(2)相同点:强调政府的责任;注重调查和保护并举;分类保护。(3分)
历史背景:近代文物流失现象严重;清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及其保护文物的立法实践;西方文物保护的启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4分)
(3)历史价值:推动学术研究;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4分)第二十一套 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90分钟 100分)
【考情分析】
高考对接点 兼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如蒙古西征、文化传承等
学习疑难点 希腊化的世界意义,战争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等等
滚动知识点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经济危机
典型情境题 3、6、9、14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起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有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如?、锄、铲、锸、镰、犁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冶铁技术得到大幅提升 B.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C.农业经济分工日益精细 D.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2.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的地位。但随着西欧国家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其对美国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的同时又与美国展开经济竞争,各国都奉行经济民族主义,高筑关税堡垒,保护本国市场。这些做法
A.扩大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B.易使世界经济风险扩大
C.导致国际贸易日渐萎缩 D.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3.著名古典学家沃尔班克在《希腊化世界》中描述道:以普及的世界性方式使用的希腊语被称为柯因奈语,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在他看来,亚历山大东征
A.加快了欧亚非政治一体化进程 B.导致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加强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 D.有利于希腊语在亚洲广泛传播
4.1294年,统治中心在波斯的伊利汗国为摆脱财政危机,开始模仿元朝用雕版印刷纸币。到了14世纪,印刷术便由波斯传入了欧洲。材料可用于说明
A.蒙古西征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B.元朝的印刷术首次西传
C.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波斯是西学东渐的桥梁
5.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们为寻求宗教自由而远涉重洋来到美洲新大陆,他们“以履行上帝的天职为幸福,以赚钱创业为神圣,以奢侈浪费为可耻”。这一史料可佐证
A.新航路开辟的宗教背景 B.宗教改革运动在北美的扩展
C.美利坚文化的历史渊源 D.北美独立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6.有学者指出,“西欧战场是十二月党人的大熔炉”,否则十二月党人不可能产生超过俄国社会实际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世界观。该学者旨在强调
A.十二月党人起义造成欧洲政局动荡
B.无产阶级革命脱离了俄国的国情
C.西欧的战争促进了欧洲的民族交融
D.拿破仑战争影响了俄国历史进程
7.郑观应认为:“(日本)年来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一切听商自主,有保护而绝侵挠。”故而使得日本“所出绒布各色货物,不但足供内用,且可运出外洋”。由此可知,郑观应主张
A.政府为工业发展创设条件 B.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竞争
C.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D.扩大洋务官办企业规模
8.20世纪初期,东南欧涌现了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等一批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殖民主义势力的削弱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1951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调整了对西非殖民地的政策:第一,我们要帮助西非各殖民地在英联邦的范围内获得自治;第二,我们要鼓励西非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定新的《殖民地发展和福利法案》。上述政策调整
A.回应了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发展
C.扩大了英国福利国家的规模 D.巩固了大英帝国的统治
10.东汉明帝时,专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大姓子弟设立了学校,名为“四姓小侯学”。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流派),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九品中正制初步确立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官学为贵族进仕服务 D.治国推崇礼法合一
11.民国时期,浙江海宁第四区立民教馆图书馆有编纂海宁文献之举,泰顺县立民教馆图书馆竭力征集乡贤遗著,汤溪县立民教馆图书馆则注重编辑本县民间文学,等等。基层图书馆的上述行动旨在
A.维护乡约制度 B.开阔民众视野
C.继承重史传统 D.保存地方文化
12.1959年,故宫博物院新设了织绣馆。下列图片是该馆“解放后织绣工艺(1949~1959年)”展览的部分织绣品。这些藏品
A.凸显了明清皇家服饰文化的成就 B.说明科技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C.传播了民族的大众的时代新文化 D.体现博物馆的展示研究功能
13.清末,国人对文物流失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传播文物保护观念,在各地成立文物保护场所,制定法律规章以禁止民众向外国人私售文物。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开始极力反对外国人的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国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A.文物主权意识的觉醒
B.考古技术的突飞猛进
C.文物保护措施的完善
D.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
14.下表所示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组织。这些组织的成立反映出
成立时间 1946年 1959年 1965年 1976年 1978年
国际 组织 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 (UNESCO) 国际文物保护 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 国际古迹遗 址理事会 (ICOMOS) 世界遗产 委员会 (WHC) 国际工业遗 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A.联合国主导各国文化遗产保护
B.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侧重点的变化
C.人类守护共同财富的担当精神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不断扩大
15.下图是昆曲研究者绘制的昆曲保护示意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索 B.昆曲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C.市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 D.昆曲是目前我国主流戏曲形式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格罗特写出了长达12卷的《希腊史》。该书内容起自传说时期,终于马其顿亚历山大之世。格罗特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年)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毁灭了整个希腊世界的自由,雅典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曾经属于希腊的光荣,从此便黯淡了,黑暗笼罩着希腊。时隔不久,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亚历山大父亲)当权,他决定了希腊世界的命运。在格罗特心目中,马其顿人除了有一层希腊文化的皮毛之外,基本上还是野蛮人,他们和雅典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紧接着的亚历山大时代在古希腊史中构成了一条重要的分水岭。格罗特认为,后亚历山大时期(即希腊化时代)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时期,根本不值得去研究。
——摘编自陈恒《关于希腊化时代的若干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古希腊文明”下一个定义,并以此为标准谈谈你对格罗特看法的认识。(要求:定义清晰,观点明确,证据合理。)(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3年,东印度公司向国王申请更换特许状。当时,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规定东印度公司任命书记官时,应提出四名候选人进行竞争;还通过《特许状法》规定印度人也可以在东印度公司中担任任何职务。1853年,英国《特权法案》取消了公司董事会直接任命文官的权利。此后,英国议会任命麦考莱等人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麦考莱调查团提交的报告获得了议会的通过,该报告的贯彻实行是英属印度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1855年,东印度公司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公开考试。这次改革是对莫卧儿王朝官吏任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官吏不再只是国王的奴仆,也改变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统治前期“官场上遍地赤裸裸的钱权交易”的状况。
——摘编自张群《试析英属印度文官制度的嬗变》
材料二 清末法律明文规定,大学堂毕业考试应“将毕业学生咨送学部,奏请钦派大臣会同考试”。清末通儒院毕业生考试录用,则须由皇帝“钦定录用”。清末游学毕业生的“入官试验”相当于传统科举考试内的“廷试”,即由皇帝亲考“学成考试”中式的进士和举人。清末法律还规定,在学堂选官考试中,要涉及儒家经典。朝廷将经学即儒家经典作为国本对待,认为儒家经典能使人“定其心性,正其本源”。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印度公司官僚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印度公司官僚制度改革与清末文官制度改革在内容上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京师大学堂于1908年颁发的学生修业证书,证书四周饰有龙纹边框,边框上书有“京师大学堂”字样。写于证书之首的是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颁布的懿旨。懿旨大体内容为:“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创设各等学堂……(学生)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畔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等事……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若其始敢为离经畔道之论,其究必终为犯上作乱之人。盖艺能不优,可以补习,知识不广,可以观摩,惟此根本一差,则无从挽救。故不率教,必予屏除,以免败群之累……不惟学生立即屏斥惩罚,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姑宽。”懿旨还规定:“此旨即著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一通悬挂堂上,凡各学堂毕业生文凭均将此旨刊录于前,俾昭法守。”
结合所学知识,对“京师大学堂修业证书”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1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文物建筑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等的保护进行了相应规定。该法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到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刻、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庋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僻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凡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清政府民政部提出了《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文物古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法两国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颁布的历史背景。(7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法两国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 单元素养练 第二十一套 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