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备考2025】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分析题
1.(2024·青海)回溯中外改革,汲取历史智慧。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从下图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2.(2024·青海)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九年级某班学生围绕“科技发展”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再现古代科技辉煌】第一组同学以展览形式呈现了学习成果。
造纸术 指南针 ____
造纸工艺流程图 司南(模型) 泥活字版(模型)
【探究近代科技变革】第二组同学以史料卡片形式呈现了学习成果。
主题一 蒸汽时代 主题二 电气时代
资料一: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 资料二: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还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见证现代中国科技】第三组同学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主学习,制作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手抄报。
科技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
(1)请你补充泥活字版(模型)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称。
(2)请你根据史料卡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科技变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请你根据手抄报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3.(2024·吉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迄今,莫高窟保存了735个洞窟,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9月14日
材料二: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画,画作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广袤大漠到中国西边寻求盟友,共同对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
——摘编自宁强《敦煌壁画里的“一带一路”形象》
敦煌壁画唐朝高僧西行取经图
——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16世纪中叶开始,莫高窟逐渐变得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将世界遗产的保护法治化,采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敦煌艺术进行保护。
——摘编自樊锦诗《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
(1)结合所学,我国除敦煌莫高窟外,还有哪些石窟?写出其中两例。依据材料一,概括莫高窟的任意一个特点。
(2)依据材料二,写出与“使臣”“高僧”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党和国家为保护莫高窟采取的任意一项措施。
(4)“敦煌文化守望者”是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为此写出一句宣讲词。
4.(2024·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王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中医药文化自信》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掀起中医药文化热潮。
——摘编自刘金红等《中医药政策发展脉络回顾及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并举出两例代表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5.(2024·黔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南之郡……蚕女勤苦,罔(罔:不)畏饥渴……非贵非骄,靡(靡:没有)不务此,是丝非不多也。
——【北宋】李觀《直讲李先生文集》
(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
——【北宋】刘敞《公是集》
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
——【南宋】吴泳《鹤林集》
材料三: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一幅描绘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的传世名作。绘制者徐扬是当时的宫廷画家,他在自跋中强调“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我朝圣圣相承,深仁厚泽,沦浃(沦浃:浸润,受影响)百有余年之久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料所涉及的两个行业。
(3)观察材料三中的《盛世滋生图》(局部),你能从图中提取有关当时苏州城的哪些历史信息。
(4)综上所述,谈一谈你对秦汉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认识。
6.(2024·苏州)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
(1)【政治谱系一脉相承】
写出中国古代政治谱系中两个重要节点的朝代名。
夏、商、周—秦、   —魏晋南北朝—隋、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文字语言从未中断】
由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   到金文,由金文到秦朝统一后推行的   ,再到隶书、楷书,文字发展过程十分清楚、完整。语言方面,历代语法结构没有根本性变化。
(3)【史学传承民族记忆】
司马迁的《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正史,合称“二十四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北宋   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最具代表性。这些史书作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记录,世代传承研习,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
7.(2024·扬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造竹纸工序图。
——摘编自杨维增译注《天工开物》
材料二 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
——摘编自贺超海《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分期及其特征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天工开物》内容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竹纸的优势和造纸术的影响。
8.(2024·黑龙江) 农业乃立国之本,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铁制农具 图三:曲辕犁
材料二: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图一是什么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哪一图片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水稻优良品种是什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哪个朝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写出该书的书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的作者是谁?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9.(2024·山西) 走近文物。传承文明。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1)【项目名称】博古鉴今·文物策展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历史文物,感受中华民族推陈出新的创造力和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国宝物语·见证历史”为主题,整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部分文物信息,准备布展。
  吉金铸史(西周) 以农为本(北朝) 金榜题名(金朝) 护国利刃(明朝)
历史文物 ①大盂鼎 ②《齐民要术》明刊本 ③《女真进士题名碑》 ④“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军刀
国宝物语 入选理由:西周最大,最重青铜鼎,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册命盂之事,是研究“分封”的重要物证。 入选理由:▲ 入选理由: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女真文字碑刻之一,是金朝推行科举制和女真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见证。 入选理由:▲
文物信息 青铜铸造 政治制度 农业技术 文化传承 制度文化 民族交融 中外交往 抗击倭寇
问题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为②、④文物写出入选理由。
(2)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文物图片·时代印记”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图片资料设计展览。
①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②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包干到户生产契约书 ③淮海战役支前农民使用的小推车 ④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 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照片 ⑦“一带一路”纪念邮票
问题2:请将上面备选资料的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为这一板面写出结语。
前言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再现党的光辉历程,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三个板块。 展板一 民族独立·求解放 (1921—1949年) ▲ 展板二 艰辛探索·展新颜(1949-1976年) ▲ 展板三 改革开放·谋复兴(1978年至今) ▲
结语:▲
10.(20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某历史兴趣小组拟在学校文化节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片展”,请你一起参与布展活动。
(1)在第一主题“大一统”中,王军同学挑选了以下两个文物图片。图1出土在什么地方?图2出现在哪个朝代?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2)在第二主题“大交融”中,李红同学展示了图3、该图片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响?请你围绕本主题,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历史中再挑选一件文物的图片,作为图4,写出文物名称并说明挑选的理由。
(3)在第三主题“大团结”中,南芳同学选择的图5源于哪一政策的实施?结合图6拟定的结束语,谈谈你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
图5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结束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图6
11.(2024·陕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图A 图B
材料一图A人物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他的学说集中在《   》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图B人物是主要代表,其在政治上主张实行“   ”;公元前   年,西汉建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与我国春秋战国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   (人物)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有重要意义。
(2)材料二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共收录诗歌48900首,诗人2300多位。唐代诗歌之所以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一方面,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节选自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依据材料二归纳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行路难》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结合所学指出诗作所呈现的时代风貌。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思想主张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
12.(2024·湖北) 【船舶与中国制造】
材料一 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船的种类很多,有运输船、战船等。图是战国铜壶壶身刻有的水陆攻战图案。从图中看出,那时的人们已用长桨划船。
战国铜壶壶身刻有的水陆攻战图案
——摘编自杨槱《帆船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中国商船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各港口。1974年,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据考证,该船船体剖面里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风浪能力强。一位西方学者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相南针、船尾舵等导航和连船技术,哥伦布不可能远航到美洲。
——摘编自何国卫《中国木帆船》
材料三 1982-2020年中国造船业成就一览表
年份 成就
1982年 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2009年 船舶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
2020年 出口船舶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40%以上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写出从中获取的战国时期关于船舶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
13.(2024·齐齐哈尔)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A: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B: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王星智、张兰菊《中国简史》 C: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一建筑是哪一古国的文明成果?图二青铜器的名称是什么?图三刻在石柱上的法典名称是什么?图四中的数字创造者是谁?
(2)材料二A中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哪部著作?作者是谁?B中的“他”是指哪一位?C中的著作被誉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爆竹”与我国古代的哪项重大发明相关?与它齐名的哪项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这两项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到了哪个大洲?
(4)综上所述,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14.(2024·绥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源于其思想文化的底蕴和辉煌成就的取得。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1)任务一【识辨梳理】从以下图片中选取关联信息填入相应位置。(填写序号)
《兰亭集序》(易本·局部) 杜甫像 司南(模型)
①②③
张仲景像 《天工开物》插图 司母戊鼎
④⑤⑥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任务二【分类归纳】把下表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农业 在浙江余姚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手工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填地名)。
商业 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填名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填名称)。
(3)任务三【对比分析】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图一中,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哪一官职 秦朝在地方实行哪一制度进行管理
(4)图二中,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什么 元朝时,宣政院统辖哪一地区
(5)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15.(2024·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
——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
根据材料一,简述物候知识的价值。
(2)材料二
图 唐鎏金银香囊及其内部构造
注: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
图 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及其构造示意图
注: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
——摘编自爱德华·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等
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出的古代手工业品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16.(2024·湖南)某历史社团组织开展“探寻农业密码”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活动一【农业与科技】
同学们查阅白寿弈主编的《中国通史 第三卷》,整理了如下信息:
《夏小正》记载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
我国有“医食同源”之说,姜和桂既是调味品,也是社风除寒的药品
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写出两例秦汉至明清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
(2)活动二【农业与世界】
同学们了解世界主要农作物的传播情况。做了如下记录:
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
(3)活动三【农业与未来】
同学们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对此展开了讨论:
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17.(2024·天津市)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哪些?请将序号填入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
(3)
唐太宗像
一些人认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历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唐玄宗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
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18.(2024·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水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泰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19.(2024·江西)“洛邑从来天地中”,某中学历史社团制作了宣传洛阳的网页,共有四大栏目。浏览栏目内容,回答问题。
(1)浏览栏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处内容。
(2)浏览栏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成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
(3)浏览栏目三,概括大运河对洛阳产生的影响。
(4)浏览栏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丝路洛阳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示例一: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每当社会出现转型或危机时刻,改革者会秉持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社会变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他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
示例二:改革是强国之路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往往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军队;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强国目标,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变革。
示例三:改革要符合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重要方式,改革是否符合国情,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上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上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改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以上改革从本国国情出发,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示例四: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成功的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9世纪的日本面临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耕种,统一赋税。通过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通过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综上所述,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进步。
2.【答案】(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称: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2)近代科技变革对生活的影响: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政策方针的指引;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增加对科研的财政投入;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科研人员的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努力钻研。(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国际影响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只有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才能全面进步;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科技要立足生产生活、关注民生。(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1)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特点:历史悠久;数量多;规模大;艺术门类多等。
(2)事件: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
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友好往来;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等。
(3)措施: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采取数字技术手段等。
(4)宣讲词:来敦煌莫高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们要用更智慧的途径加以保护,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铭记一代又一代守护者,让古建筑重生,让中华传统文化永不磨灭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除敦煌莫高窟外,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根据材料“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迄今,莫高窟保存了735个洞窟,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可得出历史悠久;数量多;规模大;艺术门类多等特点。
(2)根据材料“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画,画作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广袤大漠到中国西边寻求盟友,共同对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敦煌壁画唐朝高僧西行取经图”可知,描述的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者都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友好往来;都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等。
(3)根据材料“16世纪中叶开始,莫高窟逐渐变得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将世界遗产的保护法治化,采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敦煌艺术进行保护。”及所学可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采取数字技术手段等。
(4)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来敦煌莫高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们要用更智慧的途径加以保护,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铭记一代又一代守护者,让古建筑重生,让中华传统文化永不磨灭等方面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敦煌莫高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医学著作数量多;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其他符合题意的成就亦可)
(2)原因: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
(3)建言献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可知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可知是医学著作数量多;根据材料一“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可知是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根据材料一“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知是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根据所学,从古代中医药发展重大成就中列举两例即可,如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等。
(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可知是国家重视发展;根据材料二“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可知,是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根据所学可知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根据所学可知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的情况,材料二反映了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继承、发扬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1)特点:历史悠久;医学著作数量多;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其他符合题意的成就亦可)
(2)原因: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
(3)建言献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华佗,张仲景,青蒿素等中医成就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华佗,张仲景,青蒿素等中医成就等知识。
5.【答案】(1)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
(2)手工业、农业。
(3)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店铺众多等。
(4)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适时的政策调整,政策的调整需适合国情等。
【解析】【分析】(1)状况: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
(2)行业:根据材料二“是丝非不多也。”“(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二“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三“《盛世滋生图》”可知,该题反映的是苏州的繁荣景象。从图片整体来看,图片能够反映苏州的市井风情;从店铺的分布能够反映苏州商业发展情况,从河流中大量的船舶能够后反映苏州船舶贸易繁荣等。
(4)认识:本题属于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秦汉以来江南经济的变化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江南地区由贫穷落后变化的繁华富庶。
故答案为:
(1)状况: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
(2)行业:手工业;农业。
(3)信息:市井风情;商业发展,船舶贸易等。
(4)认识:江南地区由贫穷落后变化的繁华富庶。(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的认识。
6.【答案】(1)①. 汉;②. 唐。
(2)①. 甲骨文;②. 小篆。
(3)①. 史记;②. 司马光。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经过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隋朝灭亡之后,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
(3)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含义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故答案为:
(1) 汉;唐。
(2)甲骨文;小篆。
(3)史记;司马光。
【点评】本题考查朝代的更替、文字的演变、《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方可作答。
7.【答案】(1)特点: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2)优势:原料分布广,产量大。影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如图为造竹纸工序图。”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2)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知识。根据材料二“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及所学可知,竹纸的优势是原料分布广,产量大。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特点: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2)优势:原料分布广,产量大。影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造纸术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8.【答案】(1)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
人物:李冰
标志:图二:铁制工具
(2)水稻品种:占城稻
朝代:南宋
(3)书名:《农政全书》
作者:贾思勰
(4)因素: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因此,图一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图二是铁制工具。
(2)根据材料二“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因此,由越南传入的水稻优良品种是占城稻。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因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南宋。
(3)根据材料三“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因此,该书是《农政全书》。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因此,该书的作者是贾思勰。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铁制工具的发明、水稻品质的引进、《农政全书》的编撰等史实与影响,可以归纳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故答案为:(1)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人物:李冰;标志:图二:铁制工具。
(2)水稻品种:占城稻;朝代:南宋 。
(3)书名:《农政全书》;作者:贾思勰。
(4)因素: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铁制的使用,宋代的经济,《农政全书》,《齐民要术》,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1)②:理由:《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凸显了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等。
④:理由:戚氏军刀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遗物;它展现了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气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中感受到明代军民保家卫国、捍卫主权的爱国情怀。
(2)展板一:③④
展板二:①⑤
展板三:②⑥⑦
结语: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迈向了新时代,走出了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
【解析】【分析】(1)②理由:结合所学《齐民要术》的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凸显了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等。
④理由:结合所学戚继光的知识可知,戚氏军刀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遗物;它展现了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气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中感受到明代军民保家卫国、捍卫主权的爱国情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反映的是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②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包干到户生产契约书”反映的是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包干到户生产契约书,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③淮海战役支前农民使用的小推车”反映的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人民踊跃支前的情景;“④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反映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照片”反映的是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⑦‘一带一路’纪念邮票”反映的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提出于2013年。因此,符合展板一民族独立·求解放(1921—1949年)的是③④;符合展板二艰辛探索·展新颜(1949-1976年)的是①⑤;符合展板三改革开放·谋复兴(1978年至今)的是②⑥⑦。
结语:结合图示三个展板的信息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可知,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迈向了新时代,走出了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
故答案为:(1)②:理由:《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凸显了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等。
④:理由:戚氏军刀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遗物;它展现了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气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中感受到明代军民保家卫国、捍卫主权的爱国情怀。
(2)展板一:③④;展板二:①⑤;展板三:②⑥⑦。
结语: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迈向了新时代,走出了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齐民要术》,戚继光抗倭,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齐民要术》,戚继光抗倭,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等知识。
10.【答案】(1)地方: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遗址。朝代:清朝。说明:新疆、西藏归属中央政权,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名称及理由:宋代回鹘文木杵;该文物锥形,八棱八面,每一面两行回鹃文,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对研究回鹘文化等有重要意义。
(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收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图1“‘汉归义羌长’铜印”和所学可知,“汉归义羌长”铜印出土于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遗址。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康熙帝1713 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赐予金印。根据所学可知,它们共同说明了新疆、西藏归属中央政权,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根据题干图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信息和所学可知,图3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其影响是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从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历史中再挑选一件文物的图片,作为图4,如宋代回鹘文木杵,再说明挑选的理由即可:该文物锥形,八棱八面,每一面两行回鹃文,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对研究回鹘文化等有重要意义。其他符合题意的文物亦可。
(3)根据题干图5“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和所学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源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据题干图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信息,从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即可,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故答案为:(1)地方: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古城遗址。朝代:清朝。说明:新疆、西藏归属中央政权,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名称及理由:宋代回鹘文木杵;该文物锥形,八棱八面,每一面两行回鹃文,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对研究回鹘文化等有重要意义。
(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收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对新疆、西藏的管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区域自治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1.【答案】(1)①. 《老子》或《道德经》);②. 仁政;③. 202;④. 苏格拉底
(2)原因: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
时代风貌;诗作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诗作呈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作体现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3)说明“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解决当今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解析】【分析】(1)①根据材料“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因此①处应是《老子》或《道德经》)。②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这是孟子的主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因此②处应是仁政。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因此③处应是202。根据题干“认识你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因此④处应是苏格拉底。
(2)根据材料“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可得出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可得出科举制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时代风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这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及诗作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也呈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为解决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故答案为:(1)《老子》或《道德经》;仁政;202;苏格拉底。
(2)原因: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时代风貌;诗作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诗作呈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作体现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3)说明“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解决当今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孟子,西汉的建立,苏格拉底,唐诗等知识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老子的思想主张及著作,孟子的思想,西汉的建立,苏格拉底,唐诗等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1)历史信息:造船技术进步,船的种类多,使用长桨划船。
(2)影响:对中国,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世界,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3)特点: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规模大;领先世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可知,战国时期,造船技术进步;根据材料一“船的种类很多,有运输船、战船等”可知,船的种类多;根据材料一“那时的人们已用长桨划船”可知,使用长桨划船。
(2)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中国商船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各港口”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造船业十分发达,加之指南针的应用,远洋航海技术更加进步,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也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二“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相南针、船尾舵等导航和连船技术,哥伦布不可能远航到美洲”可知,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3)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可知,我国造船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该船船体剖面里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风浪能力强”可知,我国造船技术先进;根据材料三“船舶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出口船舶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40%以上”可知,我国造船业规模大;领先世界。(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历史信息:造船技术进步,船的种类多,使用长桨划船。
(2)影响:对中国,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世界,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3)特点: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规模大;领先世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关于船舶的历史信息,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图文信息。
13.【答案】(1)古代埃及;司母戊鼎;《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人
(2)A:《史记》;司马迁;B:祖冲之;C:“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火药;指南针;欧洲
(4)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与时俱进、坚持文明的交流与创新;③加强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④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等
【解析】【分析】(1)古国:根据材料一图一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一建筑是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果。名称:根据材料一图二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二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是中国出土的商代著名青铜器。名称:根据材料一图三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三刻在石柱上的法典名称是《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创造者:根据材料一图四信息和所学可知,图四中的数字创造者是古印度人,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2)著作:根据材料一“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和所学可知,西汉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根据材料一“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和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根据材料一“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和所学可知,B中的“他”是指祖冲之,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誉为:根据材料一“宋应星《天工开物》”和所学可知,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后来传到国外,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发明: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爆竹”与我国古代的火药发明有关,唐朝时发明了火药,后用于军事。发明: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洲: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一反映了世界文明,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科技、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从继承发扬、创新、交流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做法即可。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坚持文明的交流与创新;加强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等。
故答案为:(1)古代埃及;司母戊鼎;《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人。
(2)A:《史记》;司马迁;B:祖冲之;C:“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火药;指南针;欧洲。
(4)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与时俱进、坚持文明的交流与创新;③加强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④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金字塔,司母戊鼎,《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数字,《史记》,司马迁,祖冲之,《天工开物》,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金字塔,司母戊鼎,《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数字,《史记》,司马迁,祖冲之,《天工开物》,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
14.【答案】(1)⑥;③;④;①;②;⑤
(2)河姆渡(河姆渡人);都江堰;景德镇(江西景德镇);五铢钱;交子
(3)丞相
郡县制(郡县制度)
(4)行省制度(行省制)
西藏地区(西藏)或吐蕃地区(吐蕃)
(5)澎湖巡检司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成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江西景德镇)。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五铢钱。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3)根据材料“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由此可知,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丞相。根据材料“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4)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辖地在我国的西南,是西藏地区。元朝时,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中央政府设置了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地区(当时称之为吐蕃地区)的管理。
(5)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故答案为:(1)⑥;③;④;①;②;⑤。
(2)河姆渡(河姆渡人);都江堰;景德镇(江西景德镇);五铢钱;交子。
(3)丞相;郡县制(郡县制度) 。
(4)行省制度(行省制);西藏地区(西藏)或吐蕃地区(吐蕃) 。
(5)澎湖巡检司。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兰亭集序》,杜甫,司南,张仲景,《天工开物》,司母戊鼎,河姆渡原始居民,都江堰,景德镇,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交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15.【答案】(1)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
(2)特点: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
(3)主题:从劳动、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均可。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价值。根据材料一“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可得出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
(2)本题考查唐宋手工制品。根据材料二“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及所学可得出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
(3)本题考查归纳总结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主题: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
故答案为:
(1)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
(2)特点: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
(3)主题:从劳动、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均可。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价值、唐宋手工制品及总结归纳能力。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6.【答案】(1)①【影响】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
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科技成果】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农业与古代科技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夏小正》记载了有关农耕、蚕桑生产的物候、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我国有‘医食同源’之说,姜和桂既是调味品,也是祛风除寒的药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本题考查农作物传播的特点。根据题干“16世纪美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可知,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本题考查对世界性粮食问题的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如: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故答案为:
(1)影响:农业对我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也为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成果:在秦汉至明清时期,我国取得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汉代发明了耧车这一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用于印刷农书《农书》,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明代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2)当时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①农作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粮食作物,还有各种经济作物。②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国内传播,还传到了世界各地。③欧洲殖民者在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许多农作物带到了新的地区。④农作物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针对世界性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②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③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④稳定粮食价格,建立公平的粮食贸易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援助力度,缓解饥饿问题,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农业与古代科技、农作物传播的特点、世界性粮食问题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答案】(1)①④
(2)①贞观之治
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①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
②以“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看待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知识。据材料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以①④是历史解释。
(2)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被称作“贞观之治”。在政治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用人上: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本题考查唐玄宗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所以我们要以“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看待问题。
故答案为:
(1)①④。
(2)①贞观之治。
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①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
②以“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看待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含义、唐太宗、唐玄宗的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和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
(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结合所学可知结合回答。
19.【答案】(1)内容:洛阳白马寺或龙门石窟。
(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民族交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影响:洛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促进洛阳经济繁荣。
(4)建议:挖掘丝路洛阳的历史资源;继续发挥“丝路电商”平台的优势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洛阳成为佛教文化圣地,与佛教相关的历史遗址有白马寺、龙门石窟等;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成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有: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民族交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大运河使得洛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促进洛阳经济繁荣;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挖掘丝路洛阳的历史资源;继续发挥“丝路电商”平台的优势;
故答案为:(1) 内容:洛阳白马寺或龙门石窟。
(2)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民族交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影响:洛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促进洛阳经济繁荣。
(4)建议:挖掘丝路洛阳的历史资源;继续发挥“丝路电商”平台的优势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理解识记基础知识;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这是答题的关键,看懂其含义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备考2025】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