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8课 辛亥革命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十八 辛亥革命
1.(3分)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8 277所,学生为258 873名,另外还有约400所高等专业学校。此时新式学堂大量出现的原因是 (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预备立宪 D.民国创立
2.(3分)(2024·普洱高一检测)“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兴中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3.(3分)清末立宪派代表张謇抨击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他所针对的清政府措施是 (  )
A.编练新军 B.奖励实业
C.废除科举制 D.组织“皇族内阁”
4.(3分)(2024·大理高一检测)1911年5月,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且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此举 (  )
A.得到民众支持 B.维护国家权益
C.引发保路运动 D.增加财政收入
5.(3分)(2024·丽水高一检测)近代某文献记载: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据此判断,该文献是 (  )
A.《民报》发刊词
B.《钦定宪法大纲》
C.《清帝逊位诏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3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负责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说明了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 (  )
A.总统共和制  B.责任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补偿训练】
1.有人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可谓导致“革命风潮之鼓荡全国者,更为从前所未有”。其意在说明,同盟会的成立  (  )
A.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兴起
B.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C.使革命力量走向了分散
D.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的上述做法意在 (  )
A.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B.顺应时代潮流
C.激发民众参政热情  D.挽救清朝统治
3.(2024·天津高一检测)“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一诗句颂扬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4.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他们就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这场起义 (  )
A.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B.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
C.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D.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旁落
5.以下史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  )
A.采用中华民国纪元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用五色旗为国旗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深化点拨】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该政权实行总统制共和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
6.(2023·张家口高一检测)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
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7.(2024·上饶高一检测)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没有   (  )
A.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制定民主宪法
C.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 D.废除封建帝制
8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认为孙中山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甚至视共和与帝制无甚区别,且时以帝制之观念解释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封建帝制尚未废除
C.民主宪法尚未制定 
D.封建势力污蔑革命
9.(2024·福州高一检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并设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说明清政府 (  )
A.推动了近代教育普及 B.转变人才培养机制
C.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 D.固守旧式教育理念
10.下表为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相关阐述。据此可推,孙中山 (  )
出处 内容
《在广州对报界公会主任的谈话》 “不见今日欧美之托拉斯乎(垄断组织) 一国之需要,皆取给于数托拉斯,一国之民生权,遂为数托拉斯所握”
《在广州行辕与各界的谈话》 “土地权全操于少数大资本家,其势必流于资本专制”
《民生主义第二讲》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A.汲取西方历史教训 B.主张社会主义道路
C.支持私人垄断资本 D.倡导共同富裕思想
11.(2024·佛山高一检测)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 (  )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
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
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12.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  
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13.(2023·漳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D.解决了社会根本问题
14.(2024·锦州高一检测)某学者指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据此分析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
A.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B.盲目照抄照搬美国政体
C.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
“中国色彩”——宪政中国化语境
中之普遍性与特殊性辨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的,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因此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摘编自音正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6分)十八 辛亥革命
(20分钟 30分)
1.(3分)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8 277所,学生为258 873名,另外还有约400所高等专业学校。此时新式学堂大量出现的原因是 (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预备立宪 D.民国创立
【解析】选B。据材料“1905年……新学堂……高等专业学校”可知,此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新政,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故选B;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没有涉及创办新式学堂,排除C;民国创立于 1912年,排除D。
2.(3分)(2024·普洱高一检测)“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兴中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选A。材料“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强调的是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选A;兴中会属于革命团体,排除B;发动黄花岗起义、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D。
3.(3分)清末立宪派代表张謇抨击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他所针对的清政府措施是 (  )
A.编练新军 B.奖励实业
C.废除科举制 D.组织“皇族内阁”
【解析】选D。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定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皇族和满族成员占据大多数席位,且控制重要事务,被时人讥讽为“皇族内阁”,与“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相合,故选D;编练新军为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是军事改革,与立宪无关,排除A;奖励实业为清末新政经济方面的内容,而“立宪”为政治方面,排除B;废除科举制为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内容,而“立宪”为政治方面,排除C。
4.(3分)(2024·大理高一检测)1911年5月,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且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此举 (  )
A.得到民众支持 B.维护国家权益
C.引发保路运动 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选C。据材料“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指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修路合同,清廷出卖筑路权的行径激起各地人民反对,进而引发保路运动,故选C;清政府此举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排除A;此举出卖国家主权,并没有维护国家利益,排除B;此举并没有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
5.(3分)(2024·丽水高一检测)近代某文献记载: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据此判断,该文献是 (  )
A.《民报》发刊词
B.《钦定宪法大纲》
C.《清帝逊位诏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选C。据材料“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可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故选C;《民报》发刊词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主张民主共和,未涉及“一姓之尊荣”,排除A、D;《钦定宪法大纲》维护君主立宪制,与“倾向共和”不符,排除B。
6.(3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负责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说明了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 (  )
A.总统共和制  B.责任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解析】选B。材料“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是对责任内阁制的描述,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体现的是因人设法的特征,故选B;材料与总统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及民主共和制无关,排除A、C、D。
【补偿训练】
1.有人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可谓导致“革命风潮之鼓荡全国者,更为从前所未有”。其意在说明,同盟会的成立  (  )
A.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兴起
B.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C.使革命力量走向了分散
D.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解析】选D。据材料“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可谓导致‘革命风潮之鼓荡全国者,更为从前所未有’”可知,同盟会的成立促进革命风潮鼓荡全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故选D;同盟会成立之前民主革命已经兴起,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同盟会对清朝统治的打击,排除B;同盟会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革命力量走向了统一,排除C。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的上述做法意在 (  )
A.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B.顺应时代潮流
C.激发民众参政热情  D.挽救清朝统治
【解析】选D。20世纪初清政府内忧外患,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开始推行“新政”,故选D;《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对外投敌卖国,排除A;“预备立宪”客观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不是清政府的主观动机,排除B;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是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C不是清政府的目的,排除。
3.(2024·天津高一检测)“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一诗句颂扬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选D。据“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D;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符合“推翻专制共和兴”,排除B;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符合“推翻专制共和兴”,排除C。
4.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他们就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这场起义 (  )
A.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B.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
C.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D.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旁落
【解析】选A。据材料“湖北新军起义”“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并结合所学可知,湖北新军起义后,很快占领了武昌,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黎元洪担任军政府大都督,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选A;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排除B;1912年2月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排除C;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5.以下史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  )
A.采用中华民国纪元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用五色旗为国旗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解析】选D。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故选D;A、C与题意无关,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不符合题意,排除B。
【深化点拨】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该政权实行总统制共和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
6.(2023·张家口高一检测)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
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选B。孙中山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代表了革命派民主共和的要求,想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约束袁世凯,防止其独揽大权,故选B;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已经建立,所以A与题干内容逻辑关系倒置,排除;孙中山想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防止袁世凯专权,而不是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排除C;D不是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排除。
7.(2024·上饶高一检测)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没有   (  )
A.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制定民主宪法
C.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 D.废除封建帝制
【解析】选A。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选A;孙中山解职前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B;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排除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排除D。
8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认为孙中山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甚至视共和与帝制无甚区别,且时以帝制之观念解释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封建帝制尚未废除
C.民主宪法尚未制定 
D.封建势力污蔑革命
【解析】选A。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后当时社会的民众对民主共和政体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说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故选A;辛亥革命后废除了皇帝制度,“封建帝制尚未废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民主宪法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势力对辛亥革命的污蔑和破坏,强调的是民主共和理念传播范围有限,普通百姓对政治民主的认识不充分,排除D。
9.(2024·福州高一检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并设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说明清政府 (  )
A.推动了近代教育普及 B.转变人才培养机制
C.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 D.固守旧式教育理念
【解析】选B。据材料“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可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大力推广新式学堂,强调教育之普及,即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故选B;“普及”说法错误,排除A;爱国主义思想与“忠君、尊孔”不符,排除C;“固守”说法错误,尚公、尚武和尚实,注入了国家主义、国民主义等新的观念,排除D。
10.下表为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相关阐述。据此可推,孙中山 (  )
出处 内容
《在广州对报界公会主任的谈话》 “不见今日欧美之托拉斯乎(垄断组织) 一国之需要,皆取给于数托拉斯,一国之民生权,遂为数托拉斯所握”
《在广州行辕与各界的谈话》 “土地权全操于少数大资本家,其势必流于资本专制”
《民生主义第二讲》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A.汲取西方历史教训 B.主张社会主义道路
C.支持私人垄断资本 D.倡导共同富裕思想
【解析】选A。据材料“土地权全操于少数大资本家,其势必流于资本专制”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弊端,故选A;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据材料“一国之需要,皆取给于数托拉斯,一国之民生权,遂为数托拉斯所握”可知,孙中山反对垄断资本,排除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倡导共同富裕,排除D。
11.(2024·佛山高一检测)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 (  )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
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
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解析】选A。题干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有关于中华民国领土的构成、国民的平等以及各地参议员的分配及表决权的问题,这都是关于中华民国的国家权力和人民地位的问题,都站在国家立场来阐释,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故选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约法是在此基础上颁布的,所以其中并没有关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B;上述内容中有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相关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的结论,且这一说法本身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题干中的信息只能表明参议员都有平等的表决权,但是并未提到国家政治生活是否由参议员主导,且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的说法本身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
12.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  
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解析】选A。据材料“辛亥革命以后……‘获得……国家政治体符号……’”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故选A;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是“国家主权”观念觉醒对“国家”集体认知感的增强,而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增加了“中国”一词的近代化含义,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排除B;中国多元一体民族形成于古代中国,排除C;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没强化中国对列强的依附,排除D。
13.(2023·漳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D.解决了社会根本问题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议会、大总统等各种重要官职需选举等民主方式产生,法律政令、重大行政事务需依法施行,这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故选B;“人民当家作主”不合史实,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完成了”不合史实,应为“未完成”,排除C;“解决了”不合史实,应为“未解决”,排除D。
14.(2024·锦州高一检测)某学者指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据此分析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
A.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B.盲目照抄照搬美国政体
C.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解析】选A。据材料“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可知该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用“荒唐”“悲惨”“失败”“一代人”来形容,说明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故选A;材料强调中国一代人拯救中国的失败,而不是仿制美国政体,排除B;材料并未强调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C;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无法得出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排除D。
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
“中国色彩”——宪政中国化语境
中之普遍性与特殊性辨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的,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因此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摘编自音正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可分析出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是不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根据材料“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可分析出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根据材料“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可分析出制宪过程艰难曲折,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
第(2)题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可分析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根据材料“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可分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根据材料“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可分析出宪政确立的长期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是不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制宪过程艰难曲折,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任答三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8课 辛亥革命2024-2025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