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
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
2.如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18世纪60年代后,出现这种变迁的城市是( )
A.伦敦 B.柏林 C.彼得堡 D.旧金山
3.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欧洲中部的大国——德国发生了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总的趋势是从东、北部农业区转移到中、西部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兴起了一批人口在20万以上的大工业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德国( )
A.统一成为城市化必要前提
B.城市化源于远距离人口流动
C.大城市人口增长最为显著
D.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4.随着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以作坊式手工业为主的分散的小商品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才逐渐成为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聚落形式。材料最能说明( )
A.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化进程
B.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
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布局受到工业化的影响
5.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6.如表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统计表,据此可知( )
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 占总人口的比例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3个 约7.7%
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 9个 约6.7%
1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 71个 约18.5%
2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982个 约58.3%
A.德国城市化进程逐渐放缓
B.德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C.德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D.德国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7.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8.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9.下表所示是二战后部分年份美国城市化率统计。据表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二战后美国( )
年份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城市人口比例/%
1940 3464 56.5
1960 4996 63.1
1960* 18088 64.7
1990* 19289 61.6
注:1940年数据为二战爆发前的数据参考,*表示按照美国1960年及以后的人口普查标准得出的数据。
A.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B.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C.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D.人口总量出现了负增长
10.如图某一时段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a和b年的时间间隔为50年)。判断a﹣b时段处于( )
城镇类型 a年平均人口数 b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伦敦 959000 1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港口与海滨胜地)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上半期
C.19世纪上半期 D.19世纪下半期
11.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12.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最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
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
【答案】D
2.如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18世纪60年代后,出现这种变迁的城市是( )
A.伦敦 B.柏林 C.彼得堡 D.旧金山
【答案】A
3.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欧洲中部的大国——德国发生了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总的趋势是从东、北部农业区转移到中、西部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兴起了一批人口在20万以上的大工业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德国( )
A.统一成为城市化必要前提
B.城市化源于远距离人口流动
C.大城市人口增长最为显著
D.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D
4.随着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以作坊式手工业为主的分散的小商品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才逐渐成为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聚落形式。材料最能说明( )
A.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化进程
B.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
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布局受到工业化的影响
【答案】C
5.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6.如表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统计表,据此可知( )
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 占总人口的比例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3个 约7.7%
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 9个 约6.7%
1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 71个 约18.5%
2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982个 约58.3%
A.德国城市化进程逐渐放缓
B.德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C.德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D.德国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答案】D
7.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答案】A
8.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D
9.下表所示是二战后部分年份美国城市化率统计。据表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二战后美国( )
年份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城市人口比例/%
1940 3464 56.5
1960 4996 63.1
1960* 18088 64.7
1990* 19289 61.6
注:1940年数据为二战爆发前的数据参考,*表示按照美国1960年及以后的人口普查标准得出的数据。
A.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B.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C.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D.人口总量出现了负增长
【答案】A
10.如图某一时段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a和b年的时间间隔为50年)。判断a﹣b时段处于( )
城镇类型 a年平均人口数 b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伦敦 959000 1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港口与海滨胜地)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上半期
C.19世纪上半期 D.19世纪下半期
【答案】C
11.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答案】C
12.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最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出生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频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基本协调,相互促进。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泛的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英国人口的区域转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区域分布。
(2)特征:具有被迫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未能同步前进。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乱和灾荒;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近代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后小测(答案)--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