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央视百家讲坛蒙曼教授所著图书《蒙曼说——隋文帝杨坚》一书,认为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是秦始皇和隋文帝。这两位封建帝王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共同影响是( )
A.开创了中央集权制 B.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开创了科举制 D.修建了万里长城
2.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3.下图所示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可以印证唐朝( )
A.钱币收藏成为时尚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4.《湘山野录》记载:“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遣使以珍货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由此可见,占城稻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
A.统治者的支持 B.自然灾害频发 C.造船业的发达 D.生产技术提高
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以下各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2世纪蒙古各部落战争频繁
B.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C.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D.宋元时期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6.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7.下图所示为某班级黑板报的部分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A.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B.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D.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8.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中,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蒙古统一中国 B.金与南宋之战
C.辽攻北宋之战 D.辽攻金之战
9.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元朝军队用火炮攻打临安城
B.丞相李斯用纸写奏章呈给秦始皇
C.唐朝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史记》
D.鉴真东渡日本时船上带有指南针
10.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
唐 北宋 明 清
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A.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的发展 B.铁农具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C.大兴水利有助于农业生产 D.农产品增多丰富商业活动
11.“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2.宋朝的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均高于武将,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尚武轻文
13.某同学上网查找资料,发现“盐城”在元朝时,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由此推测,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
14.写于元末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 )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制度完备,男女平等
C.民族交往不断发展 D.元朝的音乐水平很高
15.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派军队到各地垦田,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郑成功此举( )
A.打击了倭寇在台湾的统治 B.加速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控制 D.完成了台湾地区的收复
16.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出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自主追求爱情,《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富有家国大义,她们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文学走向世俗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7.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安徽、山西等地商人形成商帮 B.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政府不再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能迅速致富
18.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形式,它是上奏者与皇帝之间的私人信件。雍正曾反复强调奏折的保密性“密之一字,最为紧要,不可令一人知之”,“若不能密,不如不奏也”。这体现出清朝(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地方权力的削减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思想控制的加强
19.下列关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B.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C.该政策使得中外间断绝了一切往来
D.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多年
20.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小说创作的鼎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八股取士的推行 D.文化氛围的宽松
二、材料题
21.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中国古代(西汉一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2年) (280年) (742年) (102年) (1208年) (1460年)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此 24.04% 4811 44245 6.42% 5.98% 58.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图1:曲辕犁图2:筒车示意图
材料三: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四: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凌晨3至5点)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袜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2)说出材料二中图1与图2的作用。相较于图1,在动力方面,图2有何优越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商业交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的好处。
2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不同时期使用的货币形式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纸币历史源远流长,小农经济商品交换被限制,但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物物交换频繁,纸币作为参照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历史上宋元纸币的出现是世界货币史的一大飞跃,对世界货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张孜航《宋元货币制度》
材料三:2022年1月,国家数字人民币App正式登陆各大应用商店,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了第一个普及法定数字货币的国家,也意味着今年将是数字人民币战略布局全面展开的一年。作为国家推行的数字货币,在元宇宙的经济系统中,其所肩负的功能将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方式。
——摘自肖飒《元宇宙与数字人民币,在监管中有序发展》
(1)根据材料一回答,左图的货币“开元通宝”出现在哪一朝代?同时代的日本钱币(上图)与开元通宝有何相似性?相似的原因与哪些史实有关?
(2)阅读材料二,试分析纸币出现的背景。请写出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地区及纸币的名称。
到哪一朝代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归纳出中国的货币形式的变化过程。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总》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东南地区满目疮痍,农村生活更加艰难。时值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之际,出现了“下南洋”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中国向东南亚移民达到顶峰,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摘自陈输生《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近代“下南洋”的不同之处,并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所以这两位封建帝王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共同影响是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项正确;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隋文帝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C项;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A项正确;科举考试考八股文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排除B项;北宋分化事权、重文轻武解决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排除C项;科举制弱化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金币、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中外经贸交流频繁,D项正确;钱币收藏成为时尚,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随葬文物品种多样,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外铸币技术高超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占城稻之所以能够引入是因为“真宗深念稼穑”,即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A项正确;自然灾害频发、造船业发达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的信息可知,“宋元时期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是人们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符合题意;ABC三项都属于已经发生的历史史实,不包含人们对这些史实的评价,应该排除;故选D。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故选C。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了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报国精神,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可知,战争虽然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是有些战争能够促进人类和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蒙古统一中国结束了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属于进步特征,A项正确;金与南宋之战、辽攻北宋之战、辽攻金之战都是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带来了社会动荡,最终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C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元朝军队用火炮攻打临安城,表述符合史实,故选A;西汉发明了纸,B错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错误;北宋制成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时船上不可能带有指南针,D错误。
10.答案:A
解析:表格内容说明唐朝出现先进农具,北宋、明朝、清朝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这说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表格内容说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的发展,不能说明铁农具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大兴水利有助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增多丰富商业活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两方达成和议,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澶渊之盟的影响,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B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当时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所以B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尚武轻文与重文轻武是相反的政策,这与当时宋代的史实不符,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江北行省”和所学可知,为有效统治广袤的帝国疆域,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行省制,实现了统治者的目的,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创立的地方管理制度,形成天子、诸侯等统治阶层,排除A项;郡县制在秦朝时实行,排除B项;世袭制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胡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指少数民族,此诗简意“有少数民族懂汉语,汉人有懂少数民族的乐器”反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此诗反映了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全国、男女平等、音乐水平,故排除ABD项。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派军队到各地垦田,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可知,这些举措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提高了台湾的生产水平,加速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倭寇无关,排除A项;郑成功时还没有归顺清朝,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后,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排除C项;题干内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完成了台湾地区的收复”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自主追求爱情,《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富有家国大义,她们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使封建礼教受到一定冲击,明清文学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所以作品中出现很多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的经典女性形象,A项正确;题干主旨是强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礼教受到冲击,使女性地位有所改变,“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文学走向世俗化是明清文学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晋商重商、崇商,将商业视为本业,定向为人生价值追求,奉行“学而优则商”的理念,以至于陕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晋商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山西人对商业的重视,没有反映商帮的形成,排除A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清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官员秘密与皇帝通信,即密折奏事制度作为清王朝皇权独裁制度的核心,强化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强调奏折制度的保密性,没有涉及到地方权力,排除B项;奏折制度的执行使皇帝工作量大大提高,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奏折制度主要是奏事,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限制中外交流,并不是断绝一切往来,C项符合题意;ABD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都取得辉煌的成就,那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所以,出现题干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小说创作的鼎盛是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八股取士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C项;清朝大兴文字狱,文化氛围不宽松,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1)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到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明显的多于北方。
(2)图1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图2筒车,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灌溉的发展。相较于图1曲辕犁,在动力方面,图2筒车的优越性在于以水流作动力,节省了人力、畜力。
(3)开元盛世;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4)特点:店铺林立、店铺门面(规模)大、交易数额大、商品众多。说明:在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它的兴盛将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解析:(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人口在西晋、唐、北宋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对应的原因是三次北方人口的南迁,宋代,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因此可知人口变化趋势是,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到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明显的多于北方。
(2)根据材料二中图1与图2,可以判断,图1为曲辕犁;图2是筒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曲辕犁属于唐代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的农业耕种工具,操作灵活,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唐朝除了发明曲辕犁外,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从而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灌溉的发展。相较于图1曲辕犁,在动力方面,图2筒车的优越性在于以水流作动力,节省了人力、畜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可知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开元盛世;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4)根据材料四“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凌晨3至5点)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袜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可知宋代商业交易的特点,表现在店铺林立、店铺门面(规模)大、交易数额大、商品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22.答案:(1)唐朝;都是圆形方孔;遣唐使来华,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四川地区;交子;南宋。
(3)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数字货币。
(4)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繁荣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左图的货币“开元通宝”出现在唐朝。同时代的日本钱币与开元通宝的相似性是都是圆形方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似的原因与遣唐使来华有关,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国纸币历史源远流长,小农经济商品交换被限制,但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物物交换频繁,纸币作为参照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历史上宋元纸币的出现是世界货币史的一大飞跃,对世界货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纸币出现的背景有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地区是四川地区,纸币的名称是交子。到南宋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根据材料一到材料三的内容可知,中国的货币形式的变化过程是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数字货币。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繁荣等。
23.答案:(1)影响: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2)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东南地区民不聊生;西方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东南亚需要大量劳动力;近代中国国内政局动荡不断;日本的入侵等。
(3)不同点:下西洋是官方组织,下南洋是民间行为: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海外寻宝,下南洋是为了海外谋生。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发展经济因素、外来殖民因素、躲避战争因素等。
解析:(1)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开创了亚非自由贸易圈,拓展了贸易往来;根据材料“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引导民间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客观上推动早期南洋移民。
(2)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东南地区满目疮痍,农村生活更加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东南地区人口大减,生产力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得出当时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东南地区民不聊生;根据材料“时值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之际,出现了‘下南洋’浪潮”可得出,当时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是东南亚需要大量劳动力;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中国向东南亚移民达到顶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当时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中国国内政局动荡不断;日本的入侵;此外还有西方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和加强海外各国的联系,“下南洋”是明清以来著名的移民、开拓活动,今天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多数是下南洋中国人的后裔,得出“郑和下西洋”与近代“下南洋”的不同之处是下西洋是官方组织,下南洋是民间行为;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海外寻宝,下南洋是为了海外谋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结合以上材料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政府政策因素、发展经济因素、外来殖民因素、躲避战争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