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试题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
2.A
3.A
4.D
5.C
6.B
7.D
8.D
9.A
10.D
11.C
12.B
13.A
14.D
15.C
16.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1)比较:秦朝和隋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结束了短暂的统治。
认识:秦隋实现国家统一及制度有开创性。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
(如具体写出兴建大工程、制度创新等史实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也适当给分)
(2)继承: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租调制。
(如答出更细的史实,且叙述正确,也可适当给分)
变革: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重视用人,虛怀纳谏。
(如写出:轻徭薄赋,不滥用民力,或庸的实施及意义;科举制度发展;减轻刑罚等。史实正确且叙述完整也可给分)
18.
(1)价值:上述数据属于政府实际控制人口,并非当时全部人口;
但上述数据来源于官修正史等文献史料,对研究不同时期政权掌握的人口数量与变化趋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等问题有较高价值。
(2)原因:出现“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疆域进一步开拓并巩固;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
推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
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危机加重;过度开垦土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19.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
传统民族观的影响;民族危机严重;
西方的民族观、种族论、进化论的传入;
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
(2)特征:民族性与社会性互相交融;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
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紧密相连;
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相互激荡。
20.
示例:
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峰低潮相间、波浪形持续发展态势。
阐述:每个封建王朝前期,科技发展往往会出现高峰段。以北宋前期为例,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富投入到科技研究中。同时,政府注重文治,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社会文化素质整体有所提升,知识分子在总结传统中不断创新,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西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当然,根据曲线图,也会发现明代前期和中期科学技术都处于低潮,而末期却出现高潮。其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不少劳动力已从农业分离到其他行业中,各行业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科技在思想和方法方面也有了大的发展,这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大总结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时期产生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学著作。
综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种特点,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同中国古代社会整体发展相联系的。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会影响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2023 2024 6.下表是唐中期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这反映出当时吉林一中 —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试题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韩愈
高二历史 试卷 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柳冕 “经术尊则教化美,教化美则文章盛,文章盛则王道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
“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仆尝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
1.如表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 柳宗元
求之不已,庶几可以语于古。”
乐文化
A.佛教实现了本土化 B.文学改革助推儒学复兴
二里头文化礼器 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 象征权力类型 C.士人倡导三教合流 D.黄老之说成为主流思想
青铜鼎、爵、卜骨 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政治权力、祭祀权力 7.如表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解释是
记载来源 作者经历重大事件 故事演变情况
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 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
丁谓(966—1037年) 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
玉琮、玉璧、玉钺 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军事权力 赵光义北伐失败
《丁晋公谈录》 祖悟而从之。
A.维护专制王权 B.形成完备体系 C.呈现统合趋势 D.促进华夏认同
2.先秦法家关于贫富有诸多言论,管子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 王曾(978—1038年) 杨家将北伐失败, 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
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商鞅提出“民富而不用”的观点,并指出“治国之举,贵令 《王文正公笔录》 澶渊之盟 “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
贫者富,富者贫”。法家学者的论述
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
A.蕴含着社会和谐的理念 B.强调了君权至上的思想 司马光(1019—1086年) 宋夏庆历和议,
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
C.体现出隆礼重法的倾向 D.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涑水记闻》 王安石变法
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3.黄河含沙量高达 40%以上,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
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
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
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
可知,古代中国
A 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C D 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 .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4 8.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汉初,御使、丞相使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
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由此可见, 史料 来源
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
“昔黄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
A.扩大了监察官权力 B.拓展了监察范围 《魏书序纪》
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
C.强化了地方独立性 D.规范了监察行为
5.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文化盛行,许多名士、文人都有自己的家训(如下表)。与这一时期家训文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
《辽史》卷七十二
化盛行密切相关的是 万世所尊,宜先。”
名士文人 家训内容(节选)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
《金史百官志》
王羲之 事君廉,交友真,与士同心,与儒共德,宥寝视决,文物传世。 方)设路、府、州、县。”
A.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封建化 B.边疆治理成效显著
王导 忠谨事主,崇尚正直,慎戒好胜,淡泊名利。
C.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陶渊明 言必信,行必果,事不两立,道不两存。 9.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
A B 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佛道两教的盛行 .宗法制度的加强
C D 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门阀制度的兴盛 .传统儒学的复兴
现象折射出
第 1 页 共 3 页
{#{QQABaQAEogigQoAAABhCQQn6CgEQkBEAAagGgAAAMAABQANABAA=}#}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印刷技术的提高 A.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 B.对待地方武装的态度
C.科举选官的完善 D.世俗观念的盛行 C.应对西方列强的策略 D.推进洋务新政的途径
10.如图是中国部分时期人口变化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13.下图为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由“上海吴文艺斋”出品的《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图中比、
俄、英、法、德、美等国钦差济济一堂,毕恭毕敬联结在以李鸿章为中心的四周,日本当局将刺杀
李的刺客小山抓来,令其双膝跪于跟前。由此可知,图像史料
A.有作者主观立场的痕迹 B.无史学探究的直接价值
①盛唐时期的实际人口数超过一亿 ②番薯引进促进了宋元时期人口增长 C.比文字材料的可信度更高 D.较客观的反映了历史事实
③清朝赋役改革导致隐匿人口减少 ④战乱与灾疫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14.1901年 6月,东南督抚与列强达成“和议”。7月,清政府发布谕旨称:“尔各督抚度势量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参与“和议”的督抚们去世后,清政府还褒以“保障东南,匡
11.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 扶大局,厥功甚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等语。清政府这些举措旨在
年份 1840 1860 1894 A.提高地方政府自治的能动性 B.构建“东南互保”的合法性
C.协调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 D.维护国家权力秩序的稳定
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 60005.9 62459.5 68624.6 15.梁启超于 1902年创立中国最早的专载小说期刊——《新小说》,倡导“小说界革命”。下表为
( 《新小说》的部分作品其中:洋 机)布(万匹) 27.3 1988.4 9708.8
比重(%) 0.46 3.18 14.15 项目 作品 内容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苏汉民:为让国人觉醒,纠正人心而发明了“医心术”和“催
《新中国》
眠术”
全国土布中:自给布(万匹) 28215.0 28780.9 29879.9 塑造的
商品布(万匹) 31517.7 31690.1 29035.9 主人公形象 《黄绣球》 黄绣球:受维新思想影响放了足,与丈夫分别开办罢女学堂
该表反映了
A B 《霍桑探案》 霍桑:科学、理性、法制的代言人,“东方福尔摩斯”.列强重视资本输出 .外国商品优势凸显
C.传统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据此可知,《新小说》的创刊
12.如下表,咸丰皇帝与曾国藩的主要分歧在于 A.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人物 观点 C.助推了国民的思想解放 D.开启了文学领域新风尚
16.有学者将晚清时期 1860—1911年阅报组织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以致用:管窥实务
实旗人绿营战斗力渐衰。剿粤匪(太平军)计,着各督抚分饬所属,各就地方情形
咸丰皇帝 新知的知识窗口”“开风气、牖民智:以启迪民智、输入文明为鹄的(目标)”以及“政治宣传:
妥筹办理团练,所有团练壮丁,限于各州县,不得远行征调。 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反映出
安天下者,各户各州县自有堵逆之则。然粤匪蔓延数省,岂能让我湘勇画地为牢?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
曾国藩
跨地流动者,方弥旗人绿营之不足。 C.中体西用实践的彻底破产 D.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
第 2 页 共 3 页
{#{QQABaQAEogigQoAAABhCQQn6CgEQkBEAAagGgAAAMAABQANABA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篱,尝试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革新本民族的国民性时,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学会了用世界的标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而不是以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对民族主义有了全新的把握,对民族主义的内
材料一 涵进行了全面提升。
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 ——摘编自马俊林《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
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 材料二
——《隋书》卷 70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共
材料二 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不仅激发了中国各族人民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也促使各
唐太宗君臣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大动乱,看到了空前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转瞬之间便被民众 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到一起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民族意识的民族性与社会性
暴动的浪潮所推翻的可怕场景。唐太宗指定魏征等人编修《隋书》,主要特点就是全面总结隋亡的 取得了一致。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高度一致,保卫国家主权与维护民族
教训。 独立是一体两用,交融无间。近代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民主主义的一部分,近代革命具有民族
唐太宗君臣利用古代的统治思想,结合历史经验和唐初的实际情况,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 主义与民权主义双重内涵。推翻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根本方向,也是近代
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采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开明务实的政策和策略,总结出一套理 中华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也是与民族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
论、方法和政策,也就是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所说的“贞观政化”。 民族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
——编自吴宗国《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摘编自张翠仙,郝保权《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1)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一中对秦隋历史的比较,并谈谈你对《隋书》中秦隋比较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的背景。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对隋朝制度和统治政策的继承与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时代特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浩浩长江,波涛万里,
(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
时期 年份 口数 出处 发展说个大概。
——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
东汉 157 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 5600 万 《晋书·地理志》 材料二
西晋 280 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 1600 万 《晋书·地理志》 如图是根据从公元前 650年到公元 1800年的 618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并进行逐项评分,以每
50年为一个计时单位,将每一计时单位的科学技术成果总分取对数,制作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
隋 581 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 2900 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发展曲线图(见图),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计时单位时间总分对数值。
唐 755 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 5300 万 《通典·食货》
材料二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 年),人口总数增至 4 亿 3千多
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 ——摘编自张涛光《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
国的强烈民族意识,民族主义的情愫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甲午之后觉醒了的 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材料二中一个或几个“变化处”进行分析,提炼一
民族意识在巨大的民族耻辱感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近代思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藩 个认识并予以阐述。(要求:认识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第 3 页 共 3 页
{#{QQABaQAEogigQoAAABhCQQn6CgEQkBEAAagGgAAAMAABQA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