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聚焦高考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__辽宋夏金元时期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宋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4]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占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榷税算又增四员。曹官之外,更益司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
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
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
【演练2】 命题点:宋初《百家姓》的姓氏排序
[2022·新高考湖北卷,4]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演练3】 命题点: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
[2022·新高考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演练4】 命题点:宋代设置通判的目的
[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湖北部分市州元月高三调研]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此谓“引黄”。“引黄”的出现(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表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完善了官僚管理体制
D.反映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2.[2024·河北“百万联考”高三诊断性模拟]下图所示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
A.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
B.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C.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D.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3.[2024·重庆模拟调研(五)]金朝进入中原后,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宣扬“四海之内皆朕臣子”;同时又禁“女真人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保持女真骑射传统。这些举措(  )
A.意在缓和与南宋的对立
B.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
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深化
D.阻碍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4.[2024·贵州毕节一模]元朝统一全国后,统治者通过修缮和新建孔庙、加封孔子、增加配享者人数等方式来提升先圣孔子的地位;并大力发展庙学,将祠祀先圣与教学相结合。上述措施客观上(  )
A.构建了统治所需的官方哲学
B.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观
C.昭示了新王朝建立的合法性
D.促进了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C
【演练1】 解析:王禹偁上疏提到宋代地方政府原来只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后来不断增加官职,很多官职职权重合,使得机构臃肿,因此材料意在强调宋代的官僚体系庞大臃肿,C项正确;宋代地方政府中设置大量官员,其中很多官员并没有实职,因此这并不属于行政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宋代地方机构的官员中“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榷税算”“曹官之外,更益司理”,这些机构职能重叠,并非地方事务繁杂,排除B项;材料所列的宋代地方官员之间并非是彼此制约,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演练2】 解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为第一姓;赵匡胤建立宋朝,国姓“赵”为宋初《百家姓》第一姓,这说明《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选D项;“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就要存在不同地域的比较,而宋初《百家姓》只是一个时间的界定,“唐末五代……《敦煌百家姓》”既有时间的界定、又有空间的界定,两者无法进行空间上的对比,排除A项;崇文抑武政策指重视文官及文教事业,倾向于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日益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流动日渐加快,“固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
答案:D
【演练3】 解析: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最终起到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排除B项;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抬举(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演练4】 解析:通判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负有监察地方事务的官员,主要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因此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行政,防止地方官员专权,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为了防止武人干政,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而不是设置通判,故B项错误;通判主要职能是监察,不能直接提升军事能力,故C项错误;设置通判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州府,而不是削弱其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据材料“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可知,“引黄”即将上奏的相关内容简要写出来,方便皇帝了解公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这一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引黄”是我国古代形成的文书工作制度之一,官僚管理体制包括官僚的考核、录用、监督等内容,与材料中的文书制度内容无关,排除C项;文官制度是指文官的选拔、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材料中的“引黄”属于文书工作制度,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辽朝国家体制中部族制和郡县制等并存,这受到了境内同时存在农耕经济和牧业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可以体现蕃汉分治,但不属于一体化治理,故排除A项;不管是部族制,还是郡县制,最终都集权于君主,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崇文抑武,故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金进入中原后,统治者强调华夏正统的同时又允许保留少数民族的特色,说明其具有较大的政治格局,少数民族和汉族和而不同,推动了华夏认同意识的深化,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南宋政权,无法反映金和南宋的政治关系是否缓和,排除A项;当时处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并立时期,并非单纯的南北分治,排除B项;材料中统治者的出发点是强调中华一家的同时保留少数民族的特色和传统习俗,有利于形成民族特色,但并不会阻碍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据材料“修缮和新建孔庙、加封孔子、增加配享者人数等方式来提升先圣孔子的地位;并大力发展庙学,将祠祀先圣与教学相结合”可得,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孔子的社会地位,宣传儒家思想,推动少数民族对儒学思想的认同,故选D项;元朝的做法主观目的是构建官方思想,不是客观角度,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汉代已经确立了正统地位,排除B项;元朝的做法主观目的是彰显政权的合法性,巩固统治,不符合设问“客观上”,排除C项。
答案:D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聚焦高考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__辽宋夏金元时期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