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第六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__民国时期第17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答案)

探究点一 调整改革——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统治
01史料实证——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史料 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从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中夺得北京和天津后,南京政府即于当月15日发表宣言,声称中国的“统一”已告完成,并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陈旭麓《五四后三十年》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政府的“宣言”。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政治上 与清朝的君主专制、民国初期的军阀专制不同,南京国民政府打着“革命、统一”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2)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经济上 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统一全国税收、改革币制(法币)、关税自主、鼓励工商业等(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成为民族资本发展的主要障碍
外交上 执行“亲美”的外交政策,曾对日本的侵略执行妥协退让政策,美国在华势力迅速膨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2)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02分析论证——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史料 国民政府成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会、分会及支会负责实施,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农业方面,主要是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在工矿领域,加强国营企业的筹设和发展。在商业方面,提倡国货,加强对商业团体的指导和监督,调节粮食运销等。此外,采取措施鼓励农产品和土特产品的输出,开拓对外贸易。1936年底,工农业产量都有很大提升。
——摘编自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史料导读】 史料中“成立国民经济运动委员会”说明经济建设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史料中“加强对商业团体的指导和监督”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国民经济建设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征。
试答:                                    
                                    
【史论拓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03开放探究——收回利权的“改订新约”运动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使北洋政府收回了德、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北洋政府先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但未成功。国民党一大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7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宣布英、美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其后其他国家纷纷签订类似条约。
——摘编自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史料导读】 史料中“北洋政府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未成功”体现了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际地位不高。史料中“1927年,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改订新约”运动实则是英美等国出于联合中国抗战的目的。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收回利权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探究】
结合史料,对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上述行为作出评述。
试答:                                    
                                    
【史论深化】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背景 (1)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2)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过程 (1)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他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2)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
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探究点二 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走向成熟
01史料实证——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作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编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两种不同观点。
试答: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不同观点的实质。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中国共产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02分析论证——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史料 1929年4月,毛泽东领导制定了《兴国土地法》:(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研究》
【史料导读】 时空信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内容信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兴国土地法》规定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规定农民有土地所有权。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探究】
据史料,分析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与《兴国土地法》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
试答:                                    
                                    
【史论拓展】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表现
(1)认清国情: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对象等,制定了最低纲领。
(2)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吸取教训: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南昌起义。
(4)开辟道路:认识到照搬俄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5)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03开放探究——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典范:红军长征
史料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如称“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如红军强渡乌江,《国民公报》发表《朱毛残部只剩两三万人,由乌江强渡北窜》,称“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渡,向湄潭遵义北窜,一部仍由石阡余(庆)强渡北窜,据俘获匪称,沿途伤亡颇众,逃亡尤多,现剩二三万人”。
——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史料导读】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机关报;《国民公报》是国统区的民营报纸,两份报纸对红军长征都进行了报道。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探究】
依据史料,指出国统区报纸对于红军长征报道的特点及原因,并依据史料评析其关于红军长征报道的史料价值。
试答:                                    
                                    
【史论深化】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探究点一
1.[提示] 所谓“统一”不过是形式上的,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所谓“训政”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的遮羞布。
2.[提示] 特征:涉及领域广泛;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提示] 评述:北洋政府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收回了战败国与俄国的在华权益;但对战胜国的在华权益却无能为力。广州国民政府利用北伐战争以武力形式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但没有乘胜彻底解决。南京国民政府为收回国家权益积极争取,并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回日、德、意的在华特权,与英、美重签条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态。
探究点二
1.[提示] (1)不同观点:一种主张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另一种主张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提示] (2)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2.[提示] 区别:《兴国土地法》规定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规定农民有土地所有权。
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自己的土地,中国共产党正值扩大影响力、争取民众支持的阶段,因此实行相应土地政策有其必要性。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紧迫也是最关键的任务。
3.[提示] 特点: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
原因:国民党报纸出于维护国民党统治的目的进行不实宣传;民营报刊迫于国民党的压力,报道的倾向与国民党报纸大致相同。
史料价值:《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报道不实。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国统区人们对于红军长征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第六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__民国时期第17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