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点 峥嵘岁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01史料实证——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史料一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重庆作为建设的重点区域,迁建、新建了200多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些新增的企事业单位除少数是兵工厂外,大部分是与战备有关的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工业。西南铝加工厂、四川重型汽车厂、重庆造船厂、四川仪表总厂等,都是在“三线”建设中建成的。
——摘编自崔林涛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史料二 基辛格在回忆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时候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它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它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张树德《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意义。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1949年至1978年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
(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初步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宪法建设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
(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
02分析论证——劳动光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旋律
史料 1956年4月,全国第二次劳动模范评选的结果。下表为其中部分工人代表的事迹简介。
人物 事迹
王崇伦 鞍钢轧辊厂工人。1953年,他把插床垂直切削转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使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突破,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孟泰 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工人。孟泰带领工友们奋战在一线,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孟泰精神”
杨坡兰 青岛第六棉纺厂挡车工。1954年,16岁的她经过刻苦钻研,找到了“勤到勤检查”的办法,超计划完成引穿工作任务
田桂英 中共党员。中长铁路大连机务段副司机、司机长,是中国第一名火车女司机。
——据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
【史料导读】 史料中“1956年4月”表明处于“一五”计划实行期间,已经开始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强调提高生产效率。“田桂英是中国第一名火车女司机”体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50年代时代主旋律的认识和理解。
试答:
【史论拓展】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
(1)爱国敬业、服务人民的工匠爱国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浸润着我国优秀工匠们爱国家、爱人民的政治本色和忠于职守、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
(2)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工匠担当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工业落后,工匠勇担责任,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等。
(3)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工匠合作精神。实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4)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敬业乐业、专注专一的品质。
(5)刻苦钻研、技术革新的工匠创新精神。
03开放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
史料 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史料导读】 史料从美国方面“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方面“乒乓外交”阐述了中美关系缓和到正常化的变化及原因。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试答:
【史论深化】 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1)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与世界各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
(3)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探究点
1.[提示] (1)意义:巩固了国防;理顺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局;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差别;为后来中国西部开发打下了基础。
[提示] (2)背景: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华政策调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
2.[提示] 可从以下角度组织作答:
角度一:通过解读史料信息说明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主旋律。如当时主要表彰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对技术或管理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等,说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就是号召广大劳动者争做先进生产者,集中力量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角度二: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时代主旋律产生的背景。如从社会地位看,新中国成立,人民民主专政确立,劳动者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从背景看,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封锁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展,需要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角度三: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全国劳模表彰的影响并得出历史认识。如凝聚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合力,激发了劳动者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等等。
3.[提示] 变化: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趋于正常化。
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和战略的需要;国际环境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第七单元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__现代中国时期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