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 历史
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有些是各文明所独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材料反映了
A.世界各国文明相互渗透 B.古代世界文明多元并存
C.多元文明推动人类发展 D.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2. “智慧碰撞”是指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因不同生存环境与历史发展路径而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随后在互相接触中造成冲击、启发和影响。下列现象体现了“智慧碰撞”的是
A.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 B.美洲种植玉米甘薯等作物
C.古希腊神话中洪水的传说 D.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3.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由此可见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4.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材料内容插述 材料出处
①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哥伦布著,孙家西壁译《航海日记》
②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③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是哥伦布所著,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不能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③与教材观点冲突,属于错误性史料,不利于求证历史的真相
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法国的拉伯雷(1494-1553)以法国民间故事中的三代巨人国王为主角,通过描写他们游历的故事,用浪漫主义和极其夸张的手法塑造这三位巨人,来表达其心中的理想。其宣传的核心理念为
A.人文主义 B.浪漫主义 C.理性主义 D.现实主义
6.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对非洲“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被称为“四C连祷词”。这一方案的主要意图是
A.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废除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
C.向非洲输入资本主义文明 D.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7. 1848年后,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表明它还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发展,随着这一认识的进展,马克思后来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在否定传统之中预知未来 B.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发展 D.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8. 1861年下半年,一份传单在俄国民众中流传,其中有专门针对农民的内容:“你们不会从沙皇那里得到你们所想要的那种自由。你们是地主的农奴,而地主是沙皇的奴才,沙皇是站在地主之上的地主……”。这表明,俄国1861年改革
A.为农奴解放扫除了障碍 B.导致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9. 1862年7月,美国颁发国会通过的《联邦所得税法》,创造性地开始向富人征收“个人所得税”,收入在600 美元到1万美元的富人,收入的3%上缴;收入超过1万美元者,收入的5%上缴。这意在
A.调节贫富差距 B.服务现实需要
C.加强宏观调控 D.实现共同富裕
10.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对外资本输出流向的统计情况(单位:马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德国
拉丁美洲 北美洲 奥匈帝国 土耳其 俄国 西葡 英法 欧洲其余地区 亚洲其余地区 非洲
38亿 37亿 30亿 18亿 18亿 17亿 13亿 12亿 10亿 20亿
A.资本向同盟国输出增加 B.民族主义得到政府支持
C.向新兴市场的扩张明显 D.力图在经济上称霸欧洲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印度人支持英国。巴黎和会期间,印度人阅读了威尔逊倡导民族自决的原则,听到了列宁关于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呼吁。巴黎和会结束后,英国政府的镇压行动,使印度陷入混乱状态。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自决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趋向瓦解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D.国际环境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发展
12.1921年4月列宁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
B.利用资本主义的因素向社会主义过渡
C.认为苏俄向社会过渡的目标已无法实现
D.导致了苏维埃政权面临更大的发展危机
13.“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下面对“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有
①亚非拉国家全部实现了民族独立 ②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
③殖民地人民开始掀起了反抗斗争 ④亚非国家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世界舞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4.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的诗超尘脱俗。至20世纪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青年向往中国生活方式 B.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
C.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D.政府被迫调整对华政策
15.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危机,表现为整个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8.1%,钢产量下降14.5%,企业破产倒闭严重,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并创下战后失业率的最高纪录。为此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A.以市场为主加强宏观调控 B.提高民众公共福利待遇
C.加大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 D.政府适当减少干预经济
16.观察下面漫画,对其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趋向于瓦解 D.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采邑分封制和封君封臣制是构成中世纪西欧封建制(或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基础和核心,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以土地为纽带的采邑分封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体现,而派生于采邑制的封君封臣制,决定了封君(封主)与封臣(附庸)之间的契约式主从关系。依据封君封臣制原则,封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有义务效忠封主,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密切了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的演进与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出现的背景及特点。(6分)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发展,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封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成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改变了西欧的政治格局,工业者和商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往往要形成一个集体,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进行规范,这就是“行会”。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
——摘编自刘浩《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及意义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文艺复兴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产生广泛影响。在德国的诸侯中,很多人早已不满罗马教廷的经济掠夺。当台策尔在德国境内兜售赎罪券之时,萨克森选侯弗雷德里克禁止台策尔进入他的领地,在他的允许和保护下,路德在与教廷的一次次交锋中得以有人身安全的保证,且其领地内的印刷工坊源源不断地发行着路德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均用通俗的德语翻译,而非拉丁语。人文主义精神对路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路德将现实生活的意义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契合了德国诸侯的利益诉求,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原属于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被世俗诸侯吞并。
——摘编自付鹏鹏《马丁·路德思想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传播》
材料二
启蒙运动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据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在德国广泛传播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并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作用。(9分)
19.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9年初,大大小小国家的政治家们聚集在巴黎安排一项和平解决办法。虽然议事日程上的许多项目都可以解决和列入《凡尔赛和约》,但是有些问题到1923年仍为悬案。战后欧洲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一系列民族国家出现;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协约国军事占领了莱茵兰,英法肢解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力量遭到削弱。在远东,日本将山东归还了中国,却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岛屿群。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承认了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领土现状,并同意根据相对标准来限制各自的作战舰队的规模,从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特点。(6分)
材料二
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期望新的国际组织权力大于国联,效率高于国联。联合国议事依其性质不同,分别采用三分之二票和简单多数票通过,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
对于侵略国掠夺的领土,盟国采取了坚决的剥夺措施。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
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
最后必须指出,盟国在战时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这是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意图。(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图1
注:图1中的社会革命在以上国家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国家统一。
——据杨中凯等《近代世界专利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整理
图1呈现了某学者对世界专利中心转移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探讨,选择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阐释这一因素与世界专利中心转移的关系。(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B C A D A A D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D B B C D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答案】(1)背景:西罗马灭亡和日耳曼人大迁徙;欧洲社会动荡不安。(2分)
特点:①与采邑分封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或以土地为纽带)②权利与义务具有双向性;③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④具有契约性。(4分)
(2)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时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2分)
阐释: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兴起(或城市自治权的萌发)、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结构:市民阶级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专制王权加强; 教育:大学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变化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4分)
18.(14分)【答案】(1)原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德国诸侯对罗马教廷经济掠夺的不满,他们支持路德以维护自身利益; 萨克森选侯弗雷德里克的允许和保护,保障了路德的人身安全;路德的小册子用通俗德语翻译,便于民众理解和接受;路德的思想将现实生活与基督教信仰结合,契合了诸侯利益诉求。(5分)
(2)表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追求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3分)
作用: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6分)
19.(14分)【答案】
(1)特点:根据民族原则建国;建立国际组织协调国际关系;限制军备竞赛。(6分)
(2)评述: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是建立在盟国对法西斯胜利基础之上的,为了汲取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教训,对侵略国的惩戒采取更积极的改造措施,强化联合国的作用和效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性,4分)但五大国的“世界警察”地位和一票否决特权,使联合国在冷战时期沦为美苏对峙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阵地,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局限性,2分)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但其设计意图体现了大国意志,是多种国际力量合力的结果。(2分)
20.【答案】(12分)
示例
因素:工业革命。(2分)
阐释:专利制度与和工业革命交织发生互相促进。(2分)纵观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历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专利中心的时间与其工业革命开展的时间具有高度关联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自纺织机械革命之后,新技术发明层出不穷。工厂主普遍意识到新技术的采用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作为当时重要的上层建筑,专利制度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工程师和企业家通过获得专利权对某项技术拥有一定时期的垄断权,不同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专利买卖以及许可加深联系,同时,专利的独占性也刺激了企业之间良性的技术研发竞争,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6分)因此,工业革命中心的转移与世界专利中心的转移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2分)
(“示例”仅供参考,对其他因素的合理解读,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