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01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2)
考点02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3-7)
考点03人民解放战争(8-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36年7月,陶行知写诗鼓励华侨:“从此兄弟不阋墙,联合起来打东洋”;同月,他在写给朋友的诗中记述:“我率性将家庭眷恋,化作民族解放宏愿,将大地走遍,要被压迫民族,把握存亡关键,结成联合战线。”据此可知( )
A.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形成 B.海外华侨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
C.华北事变导致民族危机加剧 D.民主人士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2.1938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政府根据民生主义信条,实施计划经济,凡事业之余国营者,由国家筹集资本,从事兴办,务使之趋于生产的合理化”。时任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1942年)也指出:“工业化的成功,实赖有计划的建设与重工业之核心……欲求重工业之生产,势非由政府特为设法促进不可。”据此可知( )
A.民族危机影响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 B.国家干预理论制约民族工业的成长
C.国营经济成为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 D.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3.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这些指示( )
A.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C.调动了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积极性 D.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4.1942年元旦,“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在重庆隆重开幕。在15天的展览期间,包括国共两党要员以及各国驻华大使在内的超过12万的民众前来参观,盛况空前。据此可知,此次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 )
A.旨在提升民族品牌国际声誉 B.使中国抗战赢得国际社会支持
C.有利于鼓舞民众抗战的决心 D.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5.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一规定( )
A.旨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响应了国民党对外政策
C.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D.扭转了敌后抗战的困境
6.1940年,中共创办的山东北海银行总行在鲁中成立。银行先后开展了发行独立货币、进行货币斗争、开办农村贷款、投资经营商业、接管城市银行等一系列业务活动。该银行的主要任务是( )
A.开展金融机构和队伍建设 B.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 D.发展经济助力民族民主革命
7.1945年4月,日军发动以夺取芷江机场、直逼重庆为目标的芷江作战,即雪峰山战役,战后在当地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墓,其右边角也有埋葬当时日军尸体的集葬堆,碑刻“倭寇冢”。冢旁刻诗一首:“八年(现在称为‘十四年抗战’)侵华枉徒劳,得失哪有血债高。流尽扶桑孤寡泪,可怜枯骨顶鸿毛。”这表明( )
A.正面战场已经取得完全胜利 B.敌后战场是中流砥柱
C.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带来灾难 D.日军因暴行而失民心
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9.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将苏南、皖南、浙东、浙西四个解放区的部队撤到长江以北。毛泽东还让周恩来向蒋介石转达“中共愿在宪法制定前后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这说明( )
A.重庆谈判弥合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破产
C.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和平建国 D.追求和平民主是人民的愿望
10.有人指出,从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召开,中国上演了战与和的变奏,但和只是插曲,而战才是主旋律。战与和的地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各民主党派附和国民党政策 B.抗战巩固了国民党统治
C.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D.广大民众政治上的觉醒
11.1946年末,《新闻报》上刊登了漫画《笼中鸟》(右图),笼子上贴着“外货倾销”、“高利贷”、“运输阻塞”等标签,小鸟口中呼喊着“挽救!”,这些社会现象( )
A.推动了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B.说明解放战争严重破坏经济
C.反映国民党统治已暗藏危机 D.说明内战使中国孤立于世界
12.1946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哈尔滨时,针对人心浮动和秩序混乱局面,明确提出“凡关于筹款的事项均统一于市政府,其余任何机关、部队都不准筹款、清算及没收私人物资”,并派人到临近地区筹集粮源,建成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该材料可说明( )
A.国民党政权所面临的危机 B.革命统一战线壮大的原因
C.中共得以立足东北的缘由 D.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
13.1947年2月,中共中央下达《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揭示了正在形成的统一战线的特点,并指出这个统一战线的组成人员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该统一战线的形成( )
A.符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要求 B.加速了和平民主建国的进程
C.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顺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
14.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从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据此可知,党中央决定(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反攻 B.制定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
C.开展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 D.粉碎国民党的重点和全面进攻
1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战胜绝对优势敌人的进攻,依靠于在战略退却阶段中所造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比较敌人开始进攻时起了变化的形势……”在解放战争中,最能体现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战例是( )
A.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进攻 B.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大反攻 D.人民解放军开展渡江作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基于“天下一统”理念,在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以“中国”正统自居。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王朝。在涉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中国”。元朝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管理。代元而起的明朝,视元朝为正统王朝。
——摘编自孙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别的局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成为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形动力。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一扫不少人在长期半殖民地境遇中形成的自卑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中国”认同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的原因。
17.[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国家以平籴法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景国家高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储在常平仓中,然后在荒歉时以低于市场价抛售,使备荒仓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后代所仿效和改进。隋唐时期国家除了设置常平仓之外,还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北宋时曾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实行以借贷为主的青苗法,南宋朱熹还倡导在乡村设立民间组织的社仓。明清时期也有国家兴办的预备仓、常平仓和地方兴办的社仓或者义仓。
材料二 灾荒肆虐、灾害频繁曾是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的一大顽症。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把灾荒救济提高到政治高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救灾运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民众有着系统而具体的防灾备荒措施。第一,历数往年灾荒,增强灾荒意识。第二,制定生产计划,开展节约备荒。第三,开荒抢种,节约粮食。第四,创办义仓,互济互助。第五,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此外,边区群众还依据长期以来形成的防灾经验,依据天象变化来判断灾情灾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边区群众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在防灾备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备荒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备荒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20多个城市中,先后有三百多万工人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教师停课,商人停业,农民抗粮、抗税、抗赋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加快了政权的崩溃。1948年,国民党暴力查封《民主周刊》《时代周刊》《国讯》《时与文》《观察》等大批刊物,控制各种刊物发行,剥夺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国统区局面混乱:物价每天大幅上升,金元券却每日大贬,众多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落后于物价飞涨速度。昔日待遇优厚,生活宽裕的大学教授,在此状况下生活境况恶化,甚至连最低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形成了“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的苦难模样,昔日的社会精英成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教授黎亮,教书所得已不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开销,不得不拿结婚时的戒指去当铺换钱贴补家用。这样,1948年末,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南下’与‘北上’两股知识分子的人流,前者人员稀落,仓皇而绝望;后者浩荡而有序,充满了希望。
摘编自王华宁《道路与选择: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出路”问题探究——基于知识分子群体报刊话语之考察》
材料二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向各界知识分子发出“五一口号”倡议,强调“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体现了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愿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响应。6月中旬,民盟发表《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表示坚决拥护“五一口号”。6月末,民革发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声明》,表示将努力促成新政协的召开。继而,包括致公党、民进、民促在内的诸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均在五六月期间发表声明,拥护党的号召。同年8月起,国统区民主人士开始陆续从水陆两途秘密北上,前赴华东华北解放区,与党中央共同筹划建国大业。
——摘编自慕晓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境况,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36年7月”“从此兄弟不阅墙,联合起来打东洋”“把握存亡关键,结成联合战线”及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陶行知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主张建立联合战线抗击日寇侵略,C项正确;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形成,排除A项;解放战争发生于 1946年至1949年,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力主加强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管控,这说明民族危机影响了国统区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A项正确;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加强管控经济活动对抵御日本侵略是非常必要的,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制约,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控,没有体现出国有经济成为抗战全面胜利的保障,排除C项;
民生需求助推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中央发出的这些指示有利于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各阶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广泛团结抗日力量,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农村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排除A项;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B项;两类矛盾说出现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2年元旦”“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国共两党要员以及各国驻华大使在内的超过12万的民众前来参观,盛况空前”及所学可知,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受到多方面的关注,这有利于鼓舞民众的抗战决心,C项正确;“提升民族品牌国际声誉”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抗战赢得国际社会支持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族工业内迁并未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粉碎”一词夸大了民族工业内迁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可知,中国共产党允许外国人到边区进行合法的活动,这有利于联合国际人士进行抗战,实际上是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外延上的扩大,从而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C项正确;抗日民主政权早在抗战爆发后就已建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的对外政策,与国民党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改善敌后抗战的困境,但不能说“扭转了”困境,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0年,山东北海银行开展的业务等信息,可知其目的就是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抗日救国提供支报,故D项正确。开展金融机构和队伍建设是手段而不是主要任务,排除A项:落实群众路线是具体的方式,而非任务,排除B项;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是为了适应抗日的需要,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抗日阵亡将士是民族英雄,日本侵略者是罪有应得,但给日本民众也带来灾难。该诗下阙中的“扶桑”指日本,诗中作者换位思考仿佛看到倭寇家人们的泪水,反映了战争给中国和日本普通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所以C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日军宣传投降,9月正式签订投降书,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此次会战与敌后战场的联系,排除B项;诗歌中“八年侵华”“血债高”反映出日军侵华暴行,但材料中还有中国抗日阵亡将士受到人民的纪念,D项以偏概全,没有全面把握材料的主旨,排除。
8.答案:D
解析: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问题,因此社会各界认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各界希望国家实现和平民主,D项正确;这一时期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悼念活动包括国民党要员,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国民党要员并不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共主动撤出长江以南的解放区,这显示了中共在促成和平建国方面的诚意,C项正确;重庆谈判只是国民党的缓兵之计,并非弥合两党分歧,排除A项;国民党最终发动了内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人民对和平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意孤行,不顾全国人民希望和平建国的愿望,坚持独裁和内战,但是由于兵力调配需要时间,同时为了掩人耳目,邀请中共在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召开政协会议,但是国民党内战的主张并未改变,因此和只是插曲,而战才是主旋律,C项正确;各民主党派并非全部附和国民党的政策,排除A项;抗战对于国民党统治的影响与这一时期战与和地位的不同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广大民众在政治上的觉醒并不能主导战与和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外货倾销”、“高利贷”、“运输阻塞”,小鸟口中呼喊着“挽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党统治在经济领域出现危机,反映出国民党统治已暗藏危机,C项正确;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于1946年6月,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民党统治危机严重,与解放战争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中国孤立于世界,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哈尔滨时,针对人心浮动和秩序混乱局面,明确提出“凡关于筹款的事项均统一于市政府,其余任何机关、部队都不准筹款、清算及没收私人物资”,并派人到临近地区筹集粮源,建成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可知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且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有利于迅速稳定城市秩序,赢取百姓的支持,这也促成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东北地区立足,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国民党政权的境况,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迅速稳定城市秩序的做法,并未就国共双方的发展态势进行比较,所以无法反映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从指示中提到的统一战线组成人员来看,它确实涵盖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多个阶层,这与新民主主义理论所倡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理念相吻合,A项正确;1947年,中国正处于内战阶段,而非和平建国阶段,排除B项;在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才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解放战争史实可知,国民党军数量下降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上升,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可知党中央决定转入反攻,A项正确;仅依据材料无法说明制定土地法大纲,排除B项;根据所学史实可知,1948年秋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与基本史实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史实可知,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即1947年3月战略防御阶段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和全面进攻,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暂时实行战略退却,然后寻找有利时机消灭敌人。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最后西北野战军趁机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A项正确;辽沈战役是战略决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大反攻,是战略反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49年4月开展的渡江作战,没有体现战略退却,排除D项。故选:A。
16.答案:(1)秉持“天下一统”观念;在国家政治文书和处理对外关系中,使用“中国”称谓;以“中国”正统自居;尊崇并传承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方式。(2)日本法西斯势力入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抗战胜利后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增强。
解析:(1)据材料一“元朝基于‘天下一统’理念”可知,秉持“天下一统”观念;据材料一安南……称元朝为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家政治文书和处理对外关系中,使用“中国”称谓;据材料一“以‘中国’正统自居”可知,以“中国”正统自居;据材料一“尊崇儒学、立庙祀孔”可知,尊崇并传承儒家思想;据材料一“传承中国道统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管理”可知,继承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方式。
(2)据材料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兵识”可知,日本法西斯势力入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据材料二“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据材料二“干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可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并结合所学可知,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据材料二“抗战胜利后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可知,抗战胜利后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增强。
17.答案:(1)特征:服务于日本军事目标;规模大,范围广;组织严密,有计划性;专业性强,手段多样。
影响:便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领土安全。
(2)意义: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情报,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揭露日军暴行,利于发动群众抗日;为后来解放华北和治理华北奠基;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
解析:(1)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根据“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服务于日本军事目标;根据“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得出规模大,范围广;组织严密,有计划性;专业性强,手段多样。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便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领土安全。
(2)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根据“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得出是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情报,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根据“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得出揭露日军暴行,利于发动群众抗日;根据“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得出为后来解放华北和治理华北奠基;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
18.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利用市场规律;政府与民间相结合;随时代变迁不断调整(不断沿革发展);受儒家思想影响。
作用:有利于保障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积累了经验。
(2)不同:广泛发动群众;救荒与环境保护结合;救荒与发展生产结合;注重科学与经验;措施手段多样。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汉代国家以平籴法建立常平仓”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在丰收的年景国家高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储在常平仓中,然后在荒歉时以低于市场价抛售”得出注重利用市场规律;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国家除了设置常平仓之外,还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得出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根据材料“北宋时曾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实行以借贷为主的青苗法,南宋朱熹还倡导在乡村设立民间组织的社仓。明清时期也有国家兴办的预备仓、常平仓和地方兴办的社仓或者义仓。”可得出随时代变迁不断调整(不断沿革发展);根据材料“建立义仓”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儒家思想影响。作用:据材料“然后在荒歉时以低于市场价抛售,使备荒仓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可知,有利于保障民生;据材料“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据材料“汉代国家以平籴法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景国家高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储在常平仓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使备荒仓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后代所仿效和改进”可知,为后世积累了经验。
(2)不同:根据材料“广泛开展群众性救灾运动”得出广泛发动群众;根据材料“历数往年灾荒增强灾荒意识”“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得出救荒与环境保护结合;根据材料“第二,制定生产计划,开展节约备荒。第三,开荒抢种,节约粮食。第四,创办义仓,互济互助。”得出救荒与发展生产结合;根据材料“依据天象变化来判断灾情灾象”得出注重科学与经验;根据材料“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边区群众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在防灾备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得出措施手段多样。
19.答案:(1)境况:知识分子思想受到国民政府的打压、控制;经济上陷入生活困境;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国民政府为维持战争的庞大开销,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或答:国统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境地);国民党实行一系列的反动统治政策;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导致民不聊生。(任答两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的民众支持;有利于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中国的成立;有利于日后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任答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境况:据材料“国民党暴力查封《民主周刊》《时代周刊》《国讯》《时与文》《观察》等大批刊物,控制各种刊物发行,剥夺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可知,言论自由被剥夺;据材料“物价每天大幅上升,金元券却每日大贬,众多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落后于物价飞涨速度”昔日待遇优厚,生活宽裕的大学教授,在此状况下生活境况恶化,甚至连最低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可知,物价飞涨,生活条件下降;据材料“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南下与‘北上’两股知识分子的人流,前者人员稀落,仓皇而绝望;后者浩荡而有序,充满了希望”可知,大量逃离国统区。背景:据材料“控制各种刊物发行,剥夺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可知,国民党政府通过剥夺人民言论自由加强专制统治;据材料“金元券却每日大贬,众多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落后于物价飞涨速度”可知,滥发纸币,通货膨胀;据材料“出现了南下与北上'两股知识分子的人流,前者人员稀落,仓皇而绝望;后者浩荡而有序,充满了希望”及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对知识分子采取了开明的政策。
(2)据材料“包括致公党、民进、民促在内的诸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均在五六月期间发表声明,拥护党的号召”可知,获得了各民主党派的认同;据材料“表示将努力促成新政协的召开”可知, 促进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据材料“国统区民主人士开始陆续从水陆两途秘密北上,前赴华东华北解放区,与党中央共同筹划建国大业”可知,有利于团结民主人士建立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