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含解析)

专题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考点0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6)
考点02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7-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唯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2.1919年,李大钊指出:“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相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1920年,陈独秀认为:“我们为什么要革命 是因为现社会底(的)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采取革命的手段。”以上认识( )
A.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深刻认识 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有助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胜利推进
3.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
A.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4.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5.就是否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要“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同意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
C.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治上走上了成熟
D.能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
6.1920年7月,谭平山等人组织成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成立,支部先后吸收阮啸仙、杨匏安等人入党。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广东与北京、上海成为当时党团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金三角。这( )
A.为国民大革命奠定政治基础 B.使党团组织实现思想和组织统一
C.使广东革命斗争进入新时期 D.为开辟革命新道路提供实践基础
7.某时期创办的军事院校,在财政、武器和制度创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国的支持,俄方亦派员充任顾问并帮助筹建学校。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有人致辞说:“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逐渐地)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据此可知,该军校( )
A.践行了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
B.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
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开展
D.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8.到1927年3月底,全国已有5个省(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成立了省农民协会,两百多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有组织的农民达915万人。他们在政治上打击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经济上除减租减息外,还普遍开展平粜、阻禁谷米运动。据此可知( )
A.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B.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D.国民党已经逐渐失去对农村的控制
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10.下表反映了民国时期三个统计时段的民族工业平均增长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期 1912—1920 1912—1936 1912—1949
增长率 13.4% 9.4% 5.6%
A.一战结束之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B.国民政府时期工业发展陷于停滞
C.民国时期经济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D.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1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 )
A.扫除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B.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管理
C.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格局 D.积极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12.1928年,江西全省拥有中共党员4000余人。1932年7月,仅对公略、兴国、胜利、于都、宁都、乐安、永丰七县进行统计,党员总数就达到13124人。1933年9月,江西七县党员人数达到97451人。这集中反映了( )
A.革命中心发生转移 B.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C.革命统一战线扩大 D.国民革命形势高涨
13.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央造纸厂、纺织厂、织布厂、通讯材料厂、卫生材料厂,以及由盘古山、上坪、小龙等矿场合组而成的中央钨砂公司等。这些厂矿的工人多的达500余人,少的也有100人。这一系列举措( )
A.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
B.为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扩大了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14.如图所示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发往地方作战部队的电文。据电文内容可知,当时( )
你们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与何键部队的疲惫,于敌人离开保垒前进时,集结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之…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一带。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
A.北伐战争如火如荼 B.武汉解放迫在眉睫
C.民族矛盾成为主流 D.战略转移正在进行
15.20世纪30年代,朱德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其主要目的是( )
A.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进攻 B.团结彝族人民渡过难关
C.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D.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和森(1895—1931年)旅法勤工俭学期间,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应用俄国式的方法去改造中国与世界”,主张从学说史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确证,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后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1921年2月,蔡和森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一文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将其同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结合起来。在蔡和森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问题。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5年),指出要形成适合中国共产党发展要求的“自己的理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尽管蔡和森一生很短暂,但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探索确立了典范。
——摘编自王浩斌、陶廷昌《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和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和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
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五类(下表所示)。
类别 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 代表团体
第一类 具有“不满于现状、要创造一个新局面”的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多空谈少实行”具有一定的批评意识,强调新村主义、工读互助对于“人”的生活的革新,希望可以通过“工、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与利群书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工学会
第二类 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以“教育”作为“社会进化的工具”,通过“平民主义的教育”塑造新的、在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充分获得发展的“平民真正民治的基础”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新民学会
第三类 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第四类 以合作主义为改造中国的方法,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 平民周刊社
第五类 延续民初以来刘师复等空幻的、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北京的实社、奋斗社、广东的民钟社
——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与结社——对五四运动小团体的整体考察》
知识分子的抉择
学生易趋向革命,但浪漫而摇动,中国不会是我们几个学生所能救治的,我们必须农工平民大家都站起来。群众的集合才是改造旧社会惟一的武器,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
——<-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1922年6月)
(1)五四前后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2)被周恩来称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的恽代英为代表的一批最有觉悟又富有开拓精神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作出了共同的抉择。说明这一抉择的时代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成功路径。《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先后颁布,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为了保卫分得的土地,农民纷纷支持革命、参加红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抗日根据地的农民群众,同仇敌忾,支援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出现了几百万农民推着小车运送粮食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一步摧毁了新解放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有农民说:“我今年八十岁啦,经过几个朝代,没见过有这样的好领导!”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70年代末,农业经济的发展再次得到激活,每家每户“男女老少一起上,出勤率和劳动工效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除了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种植、养殖等农副业生产也得到大力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许多农村家庭摆脱了贫困,收入提高、生活改善。一些农村地区已基本构建起比较科学、规范、有效的治理体系,农村基层干部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也有所提高,并赢得了农民的赞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茜、徐家林《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百年运演的规律与经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农民政治认同提升的努力。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农民政治认同提升的重要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住在城市中的武汉民众的境遇和条件千差万别。交通工具新旧并存,不仅给民众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更拓展了人们都市生活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此时,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现代性品格,但在日常生活领域,对于传统的固守依然存在。社会转型的力量将现代和传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画面。
——摘编自胡俊修等《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的现代性品格和传统性固守(1927—1937)》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毛泽东把建立具有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作为制度前提。通过建立新的金融制度、开展反剥削的商业斗争和开办专业技术学校,全面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业品的需要,此外还向群众教授手工艺术和工业技术。
——摘编自严九发《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
材料三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切实保障中央苏区农民的生活,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恢复市场,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成立中央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开展社会救济,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摘编自高汝伟《论中央苏区保障农民生活的政策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支持改善民众生活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天津商会罢市的原因是“外交失败,惩办国贼”,说明商人通过罢市支援五四运动。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故选D项;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等,商人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排除A项;上海的“三罢”斗争表明五四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排除B项;材料是商人罢市,而不是工人罢工,不能说明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相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我们为什么要革命 是因为现社会的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才取革命的手段。”可知,李大钊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去改造社会,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A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1924年才开始国民大革命运动,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社会主义’……‘民族’……‘国民革命’”可知,这些词汇代表的是新思想的传播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故选D项;报纸和杂志并不属于思想传播的新途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是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与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相关的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这与题中革命思想的传播不符,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大意是: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管理;“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大意是:体力劳动者管理人,脑力劳动者被管理。综上可知,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批判传统观念,倡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改变自身的处境,这反映出陈独秀看到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顺应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陈独秀倡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改变自身的处境,至于无产阶级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是否得到改善,由材料无法判断,A项错误。“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符合史实,但材料中心是批判传统观念、倡导无产阶级革命,并未提及民主与科学,B项转移话题。工农运动在国民革命时期蓬勃发展,与“1920年”不符,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统一战线的不同认识和决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B项正确;1927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排除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排除C项;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还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还不能做到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支部等组织在广州先后成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广东民主革命斗争的发展提供了组织、思想基础,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思想统一,排除B项;革命新道路的实践基础是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等,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俄国的支持..…'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可知,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描述,该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体现了联俄联共的主张,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故选B项;据材料“创办的军事院'组织革命军’”可知,创办军校的目的是进行国民革命反帝反军阀,中共一大校.....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黄埔军校的创办说明此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开展是国共合作破裂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据材料“组织革命军.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可知,国内还有外来侵略势力,说明此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还未成立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考查国民大革命。由题干中“到l927年3月底”“(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农民协会……在政治上打击……经济上……普遍开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五省是国民大革命期间北伐战争经过的省份,由此可知,国民革命期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A项正确;B、D两项均发生于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排除BD项;该时期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故C项中“实现国共合作”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三个统计时段的民族工业平均增长率”可知,1920年至1936年民族工业平均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1936年至1949年民族工业平均增长率仍然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一战结束之后民族工业并未迅速萧条,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6—1949年),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走向停滞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1912年至1949年民族工业平均增长率的信息,无法得出民国时期经济呈现持续下滑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由材料“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不是扫除发展的障碍,故A不正确;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2年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在江西等地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中共充分的发动了农民群众,因此党员人数的增加集中反映了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B项正确;党员人数的增加并不能体现革命中心的转移,并且这时期革命中心未转移,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而不复存在,排除C项;1932年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成立了中央造纸厂……中央钨砂公司等”可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多个工厂和公司,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故选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些举措为根据地发展和反“围剿”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战略转移无关,排除B项;这些举措都是在根据地范围内进行的,没有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范围,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红军主力’......‘川黔’......‘渡过乌江’”可知,该电文与红军长征有关,即战略转移正在进行中,D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排除A项;武汉解放于1949年5月,排除B项;民族矛盾成为主流是在华北事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的内容,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主要目的是争取彝族人民的支持,为长征胜利创造条件,B项正确;当时红军已离开了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排除AD项:红军长征时,并没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故选B项。
16.答案:(1)条件:国际工人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蔡和森的成长经历、革命意志与不懈努力。
(2)贡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翻译和撰写论著,推动理论研究和传播;提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实现途径,起到典范作用。
解析:(1)条件:根据“提出‘应用俄国式的方法去改造中国与世界’”得出国际工人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蔡和森的成长经历、革命意志与不懈努力等因素有关。
(2)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问题。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5年),指出要形成适合中国共产党发展要求的‘自己的理论’”得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得出翻译和撰写论著,推动理论研究和传播;根据“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探索确立了典范”得出提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实现途径,起到典范作用。
17.答案:(1)中国社会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2)五四之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解析:(1)时代:根据材料“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和所学可知,五四前后,中国社会处于引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根据材料“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可知,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结合所学可知,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根据材料“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2)意义:根据材料我们应研究难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和所学可知,可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
18.答案:(1)努力: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土地革命、实施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等方式,解决了广大军民的最大民生问题,获得了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组织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新中国初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领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1978年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
(2)重要意义: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拥护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日益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解放战争的热情,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溃败步伐,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农民真正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使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解析:(1)由材料“《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先后颁布,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为了保卫分得的土地,农民纷纷支持革命、参加红军”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土地革命、实施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等方式,解决了广大军民的最大民生问题,获得了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支持;由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抗日根据地的农民群众,同仇敌忾,支援抗战。”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由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出现了几百万农民推着小车运送粮食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组织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一步摧毁了新解放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由材料“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及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领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由材料“”70年代末,农业经济的发展再次得到激活,每家每户‘男女老少一起上,出勤率和劳动工效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及所学可得出1978年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许多农村家庭摆脱了贫困,收入提高、生活改善。”及所学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
(2)由材料“《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先后颁布,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为了保卫分得的土地,农民纷纷支持革命、参加红军”及所学可得出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拥护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由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抗日根据地的农民群众,同仇敌忾,支援抗战。”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日益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出现了几百万农民推着小车运送粮食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及所学可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解放战争的热情,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溃败步伐,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一步摧毁了新解放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及所学可知,农民真正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由材料“70年代末,农业经济的发展再次得到激活,每家每户‘男女老少一起上,出勤率和劳动工效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使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19.答案:(1)特点:生活差距大;新旧并存;中西结合;活动空间扩大;生活方式丰富。
(2)原因:民众生活相对困难;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苏维埃政权的要求。
影响:有利于复苏苏区经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巩固政权;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革命
解析:(1)特点:据材料“住在城市中的武汉民众的境遇和条件千差万别”可知,生活差距大;据材料“交通工具新旧并存”可知,新旧并存;据材料“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可知,中西结合;据材料“更拓展了人们都市生活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可知,活动空间扩大;生活方式丰富。
(2)原因:据材料“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可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苏维埃政权的要求;据材料“为了切实保障中央苏区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知,民众生活相对困难;影响:据材料“解决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的问题,以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业品的需要”“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开展社会救济,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可知,有利于复苏苏区经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巩固政权;据材料“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可知,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革命力量,稳定了政治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支持改善民众生活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025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