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利学校(职普融通部)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三处距今约8000—7000年前的远古文化类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文化类型 时间 分布地点 陶器特征
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8000—7000年前 在河南省广泛分布 典型器物有双耳罐、平底钵、圆底钵、三足钵等。
磁山文化 距今约8000—7600年前 主要在冀南等地 陶盂和陶支脚等,盂一般为直壁筒形。
老官台文化 距今8000—7000年前 主要在陕、甘境内的渭河流域。 深腹罐、圜底钵大都带有三足。
A.国家形态出现 B.文化多元一体 C.区域分工明确 D.原始农业发达
2.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但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
C.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 D.民众对北魏政权缺乏认同
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4.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朝后期。唐末五代枢密使不仅掌机要、备顾问,甚至直接施政。北宋初期,形成了中书与枢密院对持文武二柄的权力格局,所谓“相权之分割主要是削枢密之权,以实中书之任”。这说明北宋初年
A.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B.宰相和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
C.限制枢密使侵夺宰相权力
D.皇权至上,皇帝直接掌控军国大事
5.如图是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这件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据此可知,宋代( )
A.国家鼓励商业的发展 B.活字印刷术应用广泛
C.科技助推商业的发展 D.手工业产品极大丰富
6.如表为清政府1853年~1911年的外债用途分类表,对表格数据分析合理的是( )
单位:两
债务用途 债次 债额 占总额的%
镇压农民起义和革命 赔款或由赔款转化为外债 海防、塞防与抵御外侮 各种实业 行政经费 35 6 23 85 59 16949265.62 793883340 79501078.99 374560965.7 40993647.2 1 61 6 29 3
合计 208 1305888297 100
A.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发展 B.清政府财政主权已完全丧失
C.镇压革命是清政府的中心任务 D.晚清政府半殖民地特征显著
7.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尚武》中提到“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这一主张( )
A.否定了传统儒学教育的价值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C.表达了变革制度的迫切愿望 D.支持了资产阶级的武装革命
8.1937年初,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经理朱博泉说:“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事件,可以说每一件都使我们有理由说经济状况开始表现出明确的复苏迹象。中日关系的紧张等政治困难对金融活动的影响,在上海金融市场的水面上仅仅泛起了一阵涟漪。”这里所说的“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 B.列强陷入危机放松对华侵略
C.国际经济秩序趋于稳定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
9.如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在各地留下的足迹。对其认识最准确的是( )
A.革命精神的传承 B.革命阵营的变化 C.革命任务的转变 D.革命中心的转移
10.电影《长津湖》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B.使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D.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
11.下图为1978至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A.国民经济的比例日趋合理
B.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
C.改革开放的决策富有成效
D.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12.下列言论,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④“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就可由上帝的约许获得释罪。”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③②
13.701年,日本制定《大宝律令》,规定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学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作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以上史实说明日本儒学( )
A.成为日本官方统治思想 B.逐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C.地位超越佛教影响巨大 D.成为一般人进阶的敲门砖
14.卢梭认为,“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话,那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这种防范办法是使公意能够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绝不会犯错误的唯一好方法”。据此可知,在现实制度实践中,卢梭( )
A.提倡直接民主 B.反对政党政治 C.主张财产平等 D.支持分权制衡
15.1960年加纳开国总统恩格鲁玛提出,要积极应用民族国家政府力量抵消西方跨国公司及其依仗的规则的力量,创造利于非洲发展的环境。众多非洲学者也在21世纪后一再发出被重新殖民化或遭遇帝国主义者霸凌的申诉。这反映出( )
A.旧经济秩序制约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国家积极争取民族独立
C.跨国公司是非洲发展最大障碍 D.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
16.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千米,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我国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的进步,这说明了( )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3题,37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加上内史一一首都周国特区,一共是37个的郡级行政区。后来郡数有所增加…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103,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15个县,也算适宜。但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100多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581年隋朝建立,再次南北统一。政治上结束分裂的同时,针对南北朝留下的“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人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现象,隋文帝决定“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去掉郡一级建置,将行政区层级恢复到两级制,以求“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隋祚不长,618年唐王朝建立,承隋制,设立州县两级行政区。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三 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明)废行中书省后的三司体制使省一级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各自独立,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力量。但同时地方的稳定是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表的。地方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威,遇事各个系统之间难以协调,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拖延不决。这是废行省制后明代省制的一大缺陷。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汉代郡级行政区数量增加的原因,并指出汉朝政府为改变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说明隋朝将行政层级恢复到两级制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说明宋代路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行政区划设置的初衷所在。(3分)
(4)根据材料说明明代省制的缺陷。为消除这种缺陷,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18.(12分)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
材料一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材料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曾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胡锦涛主席视察新疆时的部分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实行什么行政制度?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3分)
(3)元清两朝十分重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两个事例。(3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新中国民族政策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意义?(3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
(2)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4分)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3)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5分)
论述题(1题,1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有许多东北地区的革命事件、奋进精神等东北元素。某课题组拟建立“党史中的东北元素资料库”,特向社会征集党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东北元素。
请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要求:题目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
1.B 2.A 3.A 4.C 5.C
6.D 7.B 8.A 9.A 10.C
11.C 12.B 13.B 14.D 15.A
16.A
17.(1)原因:疆域扩大;“推恩令”的推行。
措施:汉武帝设监察区十三州部:东汉晚期,把监察区州改为一级行政区。
(2)原因:南北朝时郡县设置混乱;减少行政支出:易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特点:“四监司”分权制约,互不统属。初衷:防范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4)缺陷:降低地方行政效率。措施:朝廷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18.(1)历史事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
(2)制度:行省制度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1727年,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伊犁将军的设置,对达赖、班禅的册封等史实亦可)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作的愿望,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9.(1)因素: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政治:专制集权达顶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人民的创新力,导致社会的封闭。
经济: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保护自然经济,阻碍新经济的成长。
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科举考试,鄙视科技、盲目自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结果:没有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逐渐由领先转为落后。
(3)整体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因为: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②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③但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的确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如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20.示例:
专题: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
阐述: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日军铁蹄践踏下,东北山河破碎。东北人民就自发组织义勇军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遭到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同时派人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由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落后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和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其中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东北人民的英勇斗争,极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不容抹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