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4 年春期宜宾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包括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的家族群墓葬中,小墓围绕中心大墓,也有不少男女合葬墓,但中
心大墓的规格远超过一般的小墓,墓主皆为男性,随葬品数量也明显更多。这表明,红山
文化
A.建立血缘继承制度 B.形成明显社会分工
C.出现原始等级尊卑 D.完善社会阶级结构
2.顾炎武指出“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
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顾炎武旨在说明当时
A.生产关系稳中求变 B.宗法观念渐趋消失
C.中央集权逐步建立 D.贵族政治日趋瓦解
3.墨子以“民利”为出发点,提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的口号,他主张以“众贤”的标
准代替“亲亲”的标准来选拔官吏,使“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体现了
A.社会变革的主流思潮 B.社会下层的参政意识
C.官吏推举的机制完善 D.变法图强的治国理念
4.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并任命三名专职官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
负责铸造,辨铜官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官负责刻范。汉武帝此举
A.健全了国家的货币体系 B.确立了各地方制币的标准
C.开创了统制经济的先河 D.提升了官方铸币的权威性
5.汉和帝十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宠贵日甚”,实际掌握政权。和帝年龄稍长,
对窦氏弄权不满,依靠宦官郑众诛除窦氏及其党羽,郑众从此参与政事,史载“中官用权,
自众始焉”。出现这一局面是由于
A.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伦理秩序受到挑战
6.西晋灭亡后,为了躲避战乱和苛重赋税,中原汉族大量逃亡到辽西、河西、西域和南方,
而南方的汉族则纷纷迁入少数民族较多的蛮、俚、僚等地。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人口流向边疆成为主流 B.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大
C.经济文化的互通性增强 D.南北经济不平衡加剧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第 1页共 4页
{#{QQABSQgQggigApAAABgCAQHICAGQkBAACQgOAEAMIAABQBFABAA=}#}
7.唐前期,因科考登第艰难,考生将自己的诗文献给达官贵人或名家前辈,以求得推荐,增
加科举及第的希望。白居易、王维、杜牧等人“登第”,也与其诗作获推荐有关。这说明
当时
A.官员选拔方式有待规范 B.任人唯亲现象普遍存在
C.诗文成为科考主要内容 D.门阀士族势力得以壮大
8.宋代文化不再被极少数士家大族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宋代“虽为
市贾,亦重儒术”的事例不少,清人沈森甚至认为从宋代开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这
些现象反映了宋代
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C.贫富差异逐步缩小 D.社会重文风气浓厚
9. 表1元代中期各族官员占比表
类别 总人数 蒙古、色目 占比 汉人、南人 占比
朝官
2089人 938人 40.4% 1151人 59.6%
(中央政府官员)
京官
506人 155人 30.6% 351人 69.4%
(京都地方的官员)
外任官
19895人 5689人 28.5% 14236人 71.5%
(京都以外的地方官员)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据表1可知,这一状况
A.改变了政权的阶级属性 B.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D.调整了中央权力结构
10.明代中后期,地区商业繁荣,南京、北京出现“四方财货骈集”“南北商贾争赴”的情况;
山东济南“远方之货至,富人争市以博利”;湖北汉阳“五方杂处,商贾辐辏”。这一现
象的出现得益于
A.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产业结构的调整
11.乾隆时,河南遭灾荒,山西等地“富户”闻风而来,乘机将农民土地折算而去,致使“富
者日益其富”;湖广地区也出现“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
为佃耕之户”。这折射出
A.租佃关系逐渐兴起 B.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C.社会发展潜藏危机 D.封建地权日益分散
12.20世纪初,张謇在上书提请开办博物馆时说“凡以为学于斯者,睹器而识其名,考文而知
其物,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这说明,开办博物馆
A.成为社会实业家普遍共识 B.推动了东学西传深化
C.旨在学习西方以变革器物 D.有利于启民智开风气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第 2页共 4页
{#{QQABSQgQggigApAAABgCAQHICAGQkBAACQgOAEAMIAABQBFABAA=}#}
13. 表2
现状 古文字
已可释读 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迈锡尼的线性文字B、殷墟甲骨文
未可释读 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克里特文明的线性文字A
对表2的合理认识是
A.文字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B.早期文明具有多源多样的特征
C.大河流域文明发展程度更高 D.文字释读决定文明的存续发展
14.建立在亚历山大征服地区的马其顿王国,以慷慨地支持科学研究享有盛誉。他们在埃及建
立起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亚历山大图书博物馆,以此吸引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人
才来到埃及。这一做法
A.促进文化中心东移 B.确立了文化立国政策
C.推广希腊民主制度 D.推动了海洋文明扩张
15.19世纪40-70年代,大量“契约华工”输入拉美地区,后定居当地,逐渐形成华商阶层。在
聚居区,经营小商品和手艺,办华人学校、报纸,也介绍居住国文化习俗。据此可说明,
华工群体
A.改变了当地的商业经营模式 B.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碰撞
C.推动了拉美主流文化的形成 D.建立了社区基层的管理方式
16.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多方力量的努力下,敦煌文化科研团队对289个敦煌洞窟和140个洞
穴完成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建设,使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
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由此可知
A.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时俱进 B.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C.文物科研主要方式发生变化 D.考古发掘多方协作趋势增强
二、非选择题:包括 3小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考古发现不断证明,商周时期中原与域外存在广泛联系。秦国统一战争过程中,大量的燕
国、辽东人前往朝鲜半岛,带去良种、铁器、漆器,加速了半岛文明进程。汉武帝命张骞通西
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畅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两汉中外交往的纽带,海上丝绸之
路也在汉代得以建立;东汉朝廷和罗马帝国建立外交联系。葡萄、苜蓿、狮子等传入中原,汉
朝的丝绸、漆器一度成为欧洲奢侈品;佛教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
——摘编自葛兆光《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中亚的音乐、舞蹈传入中原,以“昭武九姓”为代表的中亚人也大量到中国定
居;隋唐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深度影响了高丽和日本,并最终使之成为与大唐相似的“律令
格式”国家。伴随蒙古铁骑横扫亚欧,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并改变了历史进程。地理大发现
后,欧洲对中国的茶叶、瓷器、生丝的需求增大,“西学东渐”在明末兴起。
——摘编自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等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第 3页共 4页
{#{QQABSQgQggigApAAABgCAQHICAGQkBAACQgOAEAMIAABQBFABAA=}#}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伴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增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中国
的区域经济格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西北地区彻底边缘化;明清经济中心的两江地区,上海取
代南京成为经济文化新中心。1885年后,新式通讯、交通工具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1895年后,
西方的文化、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改造并融入了我们文化思想体系,传统与现代的结
合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古老国家。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中外交往
的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古代,近代中外交往的变化及其背景。(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这一时
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元典时代”。深蕴在中华元典中的种种精神内核,如天人之辨、变易自
强观念、和合融通思想、民本尊君理念、忧患意识等,穿越数以千年计的日月韶光,对后来的
中华文化起过重大作用。中华文化史上的多次“变古”“复兴”,无不是到元典中追寻文化资
源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围绕着中华元典时代某个精神内核,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论述该精神
内核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要求:论题明确,价值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雍正四年(1726),云南巡抚鄂尔泰奏陈东川彝族土司统治区“田皆蒿莱,地尽荆棘,耕
种不施,渔樵绝迹”的状况。中央下令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鄂尔泰在所辖彝族地区,一
方面对土司武装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加强安营设讯,慎选能员;又陆续召集垦民垦荒,将原土
司田地赏给兵丁,“并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对避乱逃亡及被胁从的无论汉回彝苗,
“概令招抚,悉予安插”。其继任者又将“所给与兵民夷户之田,俱令分给之始,即立清界限”
“其田给与执照,永远为业”。到乾隆十一年(1746),此地“野无旷土,商贾辐辏,汉土民
夷,比屋而居,庐舍稠密,已与内地气象无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影响。(8分)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第 4页共 4页
{#{QQABSQgQggigApAAABgCAQHICAGQkBAACQgOAEAMIAABQBFABAA=}#}2024年春期宜宾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级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5 CDBDA 6——10 CADCA 11——15 CDBAB 16 A
二、非选择题:包括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15分)
特点:(8分)
交往时间上:历史悠久;持续发展;
交往主体上:政府积极推动,民间广泛参与;
交往内容上:政治经济文化并重,先进制度技术文化辐射欧亚,物种交流双向互补,文化兼收并蓄;
交往通道上:陆海并行,早期陆上丝路为主,后期海上丝路为主;
价值取向上:秉持厚往薄来的朝贡政策;
交往方式上:和平友好是交往主流;交往方式多样化;
交往效果上:中华文明对外影响不断扩大(中华文明对外影响深远)。
(答中华文明对外影响2分;其他任答三方面6分。共8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因素:(7分)
政治因素:统一国家的力量;政府的对外政策;先进的制度优势;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物种差异性;
科技文化因素:中国科技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中外文化发展多样性;
地理交通:周边相邻位置有利交往;陆海丝路通畅促进交往;
推动因素:战争客观促进交往;人口迁徙促进交往;政府和民间往来促进交往等。
(任答一方面2分,任答两方面3分,任答三方面7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0分)
变化:(6分)
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开放口岸割占土地,具有不平等性;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结构发生变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与民族救亡相结合,且不断深入;中外交往的内容由器物到制度和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变迁。
(任答一点2分,三点6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背景:(4分)
中国:晚清政治腐败闭目塞听;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西方:工业革命科技发展;西方工业文明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联系加强。
(任答一方面2分,任答两方面4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示例一
论题:和合融通思想促使古代主流思想不断革新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不断在和合融通中革新发展,以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战国时期,荀子在继承儒家德治思想的同时,吸收法家理论,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也提出了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西汉中期,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道家、阴阳家的天人感应等思想,结合儒学的纲常伦理,形成了符合汉武帝建立大一统王朝需求的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在维护纲常伦理的同时,吸取佛教、道教的思想,逐渐呈现出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的特征,并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明清时期渗透影响到社会的生活的各层面。
综上,思想的和合融通,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儒家学说能在中国古代成为主流思想,并不断革新以适应统治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示例二
论题:变易自强观念推动中国古代变法运动开展
参考史实: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论述略)
示例三
论题:民本尊君理念利于王朝政权稳固
参考史实:汉初休养生息和武帝集权、唐初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和三省六部 (论述略)
(评分细则:主题明确2分;论述8分;结论2分。分层评分。价值不正确总体0分)
主题、论述、结论均不明确 0-3分
主题明确;史实与主题不符,表达欠清晰,结构欠完整;有结论 4-6分
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较好,表达较清晰,结构较完整;有结论 7-9分
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结构完整;结论明确 10-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7分)
特点:中央主导,地方政府推动实施;剿抚并用,社会治理巩固成效;兵民同垦,注重发展经济;持续施行,注重改革实效;各族平等,化解民族矛盾;措施全面,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并行等。(任答1点2分,任答2点3分,任答3点7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8分)
影响:
政治方面,边疆有效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废除土司制度,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建立地方管理体制,增强了内地边疆政治统一性。
经济方面,实施垦荒移民开发,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生产力发展。
社会文化方面,因俗而治以汉化夷,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文化进步。
民族关系方面,民族交流交往,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局限性方面,本质上是服务于专制统治,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积极影响任答1点2分,共6分;局限性2分。共8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