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州郡县的设置
A.妨碍了南方的开发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 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2.图中A和B两处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差距很大或基本一致。导致上图A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局动荡 B.基层组织完善 C.中央集权强化 D.赋役负担较轻
3.中国历史上有种种社会福利与互助的措施,唐宋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社会愈加复杂,福利与互助措施也随之增加。唐代政府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南宋朱熹创设民间社仓而使三仓具备,沿用至清仍不衰。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
A.社会救济与优抚体系完备 B.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
C.避免了阶级矛盾的出现 D.民间救助活动日益增多
4.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律文称“以其里公卒、土五(伍)年长而毋(无)害者为典、老”。据此可知( )
A.基层官员的产生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B.选官加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C.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D.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
5.20世纪西方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客观上颠覆了资本家“通吃”的分配制度,其具体表现有
①规定最低工资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政府直接采购 ④制定经济计划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6.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资理系统。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资理协调族人问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这一现象
A.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B.消除地方割据隐思
C.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 D.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7.《康济录》有谓:“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教荒,令各府州县查勘该动工役,如修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据此可知,明代救荒
A.主体是民间慈善组织 B.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
C.出现了“以工代赈”的方式 D.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8.“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易我于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誓词”见于
A.印度的种姓制度 B.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C.英国的议会制度 D.西欧庄园的农奴制度
9.为使法国经济得到更快发展,戴高乐在1962年制定了新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强调扩大投资,注意增加社会福利,强调继续加强国际竞争能力,规定4年内国民生产增长平均每年递增6%。上述内容体现法国
A.60年代开始确立经济计划化发展方针 B.继续坚持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C.是唯一实行经济计划的资本主义国家 D.是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
10.清末新政期间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区分了人籍与户籍。人籍主要是关于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等比较私人化的信息资料;户籍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登记的关于移籍、入籍等家庭信息。由此可知,晚清的户籍管理( )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C.摆脱了家族主义传统 D.体现出向近代转型的趋势
1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关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17 世纪初,法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B.19世纪80年代,美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等方面
C.1935年, 《社会保障法》 颁布,标志着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D.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12.在11世纪,西欧的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封君要“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据此可知,当时的欧洲
A.封君封臣互有义务 B.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C.封建君臣平等互利 D.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13.鸠杖,也叫王杖,是汉哀帝时期朝廷为老人特制的一种拐杖。《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王)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由此可知,汉代( )
汉代鸠杖
A.抚老政策更具教化的倾向 B.传统手工业技艺有所发展
C.孝道文化已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D.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正渐趋完善
14.《元史·百官志》载:“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则为警巡院。”由此可见,元代( )
A.依民户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 B.政府财政倚重城市税收
C.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快 D.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15.1986—1987年度英国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开支比1979-1980年度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英国政府此做法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放弃了经济自由
C.推动了通货膨胀 D.有助于就业增加
16.下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秦朝一枚户籍简牍所载内容(每枚内容大同小异)。据此可知,秦朝( )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宋午 弟不更熊 弟不更卫 第二栏:熊妻曰□□ 卫妻曰有 第三栏:子小上造传 子小上造逐 子小上造□ 熊子小上造剽 第四栏:卫子小女子阿 第五栏:臣曰□
A.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B.赋税标准比较稳定
C.女子社会地位低下 D.政府限制人口流动
二、材料分析题
17.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睦邻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这一运动号召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这一号召得到了很多慈善人士的响应,并且迅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恩比馆、美国的胡尔馆这些社会服务的机构都是受到“睦邻运动”的影响而成立的。“睦邻运动”致力于“减轻社会弊病”,通过各种行动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服务,改造社区,促进社会的平等稳定。然而,这一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后期逐步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取代。
——摘编自苏霞、李静、吴毓祺:《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民政部于1986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随后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政策构想,并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为了从更高层次力推社区建设,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到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
——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述“睦邻运动”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取代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
19.基层治理体系的演变。
材料一 三国时期,“东吴设置荆州江夏郡”,用以巩固政治中心武昌。在历经西晋的州郡建制和东晋的郡县制之后,南朝时期,郢州城的建立,建构了武汉地区的州、县二级行政区划。在唐太宗改革之后,形成了地方行政州、县、里三级,而县以下的行政管理组织是里正,里正沿袭县令的主要职能,负责管理户籍、征收赋税、管理社会治安。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组织变法,最终以条例的形式提出了保甲制,期望通过保甲制征集民兵、收缴赋税、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之路。具体人员选派为“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虽然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武汉地区行政区划历有变动,但保甲制却在明清时期沿袭下来。明承清制,府以下设州、县、里甲和城坊,“100户为10甲,每甲10户,设甲长”。此时的保甲长不同于宋代,其主要负责的是治安、户籍查报、人口迁移等。
材料二 从1941年4月8日开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组织条例》和《鄂豫边区县各级政府组织条例》规定:实行保甲自治,保长和保务委员会由所在的保民大会选举产生,而甲长由全体甲民直接选举(普遍采用“投豆子”的方式)产生,保甲长均三个月改选一次,并由所辖全体人民监督其工作。……1949年2月23日,中共武汉市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上,讨论决定今后的工作总方针是:“更加积极的有重点的建立、加强与扩大与群众中的核心组织,团结各阶层……有计划地完成接管城市的各项工作,争取彻底解放。
——以上均摘编自荣丽萍《新中国初期武汉城市居委会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保甲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保甲自治的背景及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德国三大社会保险法内容比较。
项目 疾病保险法 工伤事故保险法 老年与残疾保险法
保险对象 符合法律规定的工厂劳动者,年收入不超过2000马克 符合法律规定的工业劳动者,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 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与雇员
费用来源 费用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 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 费用由雇主及雇工各负担一半,国家给予补贴,参保者服兵役期间的保费由国家负担
资格条件 患病 因工伤害,但不包括故意受伤害 老年津贴领取者需达到70岁,并缴费1200周(30年),残疾津贴领取者也须缴费200周(5年)
津贴标准 津贴标准为工资的50%,从生病后的第3天开始领取,领取最高时限为13周 工伤事故保险津贴标准为工资的2/3,需护理者的标准为全额工资,领取时限为14周,工伤致死者的家属可领取死者工资的20% 基本津贴为50马克,由国家补贴,固定津贴为60马克,其余依缴费期限和工资等级确定
组织管理 由各种疾病保险基金组织管理 由企业协会管理 养老保险由国家统一管理
——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侨州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安置移民,有效管理移民,这在理论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B项正确;大量人口迁入南方有利于南方的开发,故A项错误;门阀政治是指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垄断官位,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材料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侨州郡县设置于南方地区,大多分布于江、淮之间或长江中下游沿岸,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无关,故D项错误。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本题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A处是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主要原因是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从而中央集权削弱,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基层组织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赋役负担较重,A项正确;此时是战乱时期,基层组织遭到破坏,排除B项;此时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中央集权弱化,排除C项;战乱时期,赋役一般较为沉重,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唐代政府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南宋朱熹创设民间社仓而使三仓具备,沿用至清仍不衰”可知,唐宋以来,在社会救济和福利方面,既有政府组织的,也有民间人士的活动,体现了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B项正确;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社会救济与优抚体系完备,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列举了不同的救济方式,其中涉及到了官方行为,D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承担日常行政事务”可知,秦汉时期利用基层民众力量管理地方,体现了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C项正确;民主应体现在少数服从多数上,材料中没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不享有升迁途径”可知,里吏不能升迁职位,所以里吏的设置不会加强各阶层的流动,而且“各阶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地方政府设置里吏管理日常行政事务,没有说效果,不能证明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积极的干预,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纷纷采取了规定最低工资,建立福利制度等措施,这客观上颠覆了资本家“通吃”的局面,①②正确,故选D;政府直接采购和制定经济计划并不会直接帮助普通民众提高生活水平,它们不影响分配领域的变化,③④与题意无关,排除ABC。
6.C
【详解】根据“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资理协调族人问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可得出,民间的宗祠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地方秩序,是政府行政机构之外的一种管理地方的辅助方式,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C正确;宗祠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宗祠与地立隐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并不涉及经济问题,排除D。
7.C
【详解】根据材料“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教荒,令各府州县查勘该动工役,如修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样做的话既能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同时也能做一些公共设施建设,这就是“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 ,C项正确;材料的主体是御史,代表着政府,而不是民间慈善,排除A项;救荒最主要的解决百姓最需要的问题,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粮食只是一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百姓的轻重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在举行封君封臣仪式时,接受土地的封臣要向封君宣誓,封臣要效忠封君,封君要保护封臣,由此可见,材料所述“誓词”见于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故选B;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指的是古代印度社会四大等级的划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英国的议会制度主要是关于中央政治权力的设置,其中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西欧庄园的农奴制度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农奴对封建主人身依附的基础之上,封建主通过土地将农奴世代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保护农奴的义务,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9.B
【详解】根据“注意增加社会福利”可知法国的经济发展计划继续坚持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确立”,排除A;材料只有法国的经济发展计划,无法体现法国是“唯一实行经济计划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C;材料是法国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无法体现法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D。
【点睛】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历史演进中,其核心是厘清国家与社会的界限,确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民主替代皇权专制,以公民社会取代臣民社会。这个现代化的转轨过程,体现在户籍制度建设方面,就是要实现从国家义务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功能嬗变。因此材料中晚清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体现出向近代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完善的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税收,排除A项;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下,摆脱家族主义传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D项正确;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排除A项;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排除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材料中“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说明封臣对封君有“效忠”的义务,封君“不得伤害封臣的荣誉、财产和生命”等内容则说明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A项正确;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封建君臣平等互利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社会环境宽松自由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鸠杖体现的是对老人的尊重,但是更应深入的看到,汉代把鸠杖赋予极高的规格,带有普遍的教化人伦层面,象征着一种荣誉与特权,因此可知,汉代的抚老政策更具教化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与手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仅从鸠杖的教化层面来看,无法得出当时孝道文化已在社会上蔚然成风的说法,排除C项;当时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可知,元代依据城市民户的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A项正确;材料并未显示城市税收是政府财政的倚重对象,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元代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快,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市管理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许多弊端,导致懒人增多。英国降低福利有助于民众积极去寻找工作,促进了就业人数增加,D项符合题意;减少福利开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通货膨胀,A、C两项错误;B项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不符,排除。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考古发现的秦朝一枚户籍简牍所载内容(每枚内容大同小异)。”可知,从秦朝户籍简牍中可以看到,每枚木牍分栏、分项详细登记每户的资料,可见当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A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户籍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排除B项;仅凭户籍管理栏目中女子排在男子后边,不能得出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政府对户籍详细登记造册,看不出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睦邻运动属于自发的慈善事业;缺少政府的支持和居民的广泛参与;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潮流。
(2)特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鲜明的行政主导性;先试点,再向全国推广;城乡一体化趋势(社区建设的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启示:睦邻运动体现的社会帮扶、社会互助等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必要因素;睦邻运动的局限性也表明社区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详解】(1)本题第一问要求回答睦邻运动被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取代的原因。材料一解释了何为“睦邻运动”,从材料可以看出,“睦邻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此时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在经济大繁荣的背景下,英国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英国的贫民区内环境恶劣,贫穷、失业现象严重,居民们的基本福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英国社会制度的维持,因此,睦邻运动兴起,但是结合材料中民间号召和所学知识可知,睦邻运动带有其自发性,缺少政府的支持和居民的广泛参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有限。加上20世纪以来,经济大危机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战后福利国家思潮的兴起,因此,社区睦邻运动的影响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福利国家思潮的兴起。政府开始干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从自发的慈善事业阶段走向政府参与组织管理阶段。因此,考生要根据所学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该问的回答,因此注意材料隐含信息的提取。
(2)第二问,概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区建设的特征。从材料中的时间和阶段的演进可以总结出来,比如我国的社区建设一开始即表现为鲜明的政府主导。与改革开放的循序渐进同步展开;先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试点。以及农村社区建设概念的提出表现出的城乡一体化趋势最后谈谈西方睦邻运动的启示,回到材料一,可以看出,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是社会帮扶、社会互助等精神层面,睦邻运动的局限性也正说明了社区建设需要政府和群众的广泛参与。
18.(1)不同: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
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
(2)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
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3)社会救济要符合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体系等;救助与教育相结合。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宋朝······宗族通过设立义田”可知,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根据材料一“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可知,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救济的对象分析可知,救济弱势群体;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分析可知,维护社会稳定;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
(2)变化,根据材料二“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可知,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可知,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可知,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3)根据材料二反映的“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可知,社会救济要符合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体系等;根据材料一“宋朝以来······义学”、“并增设······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可知,救助与教育相结合。
19.(1)服务于中央集权(受中央集权加强影响/体现了中央集权);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管理范围较广,内容多样;以行政管理和赋税征收为重点;不断沿袭变革。(任3点)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意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积蓄群众力量;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为新中国成立和政权巩固奠定基础;推动新的基层自治体系的构建;促进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任2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组织变法,最终以条例的形式提出了保甲制,期望通过保甲制征集民兵、收缴赋税、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之路。”得出服务于中央集权(受中央集权加强影响/体现了中央集权);体现统治阶级利益;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管理范围和内容方面总结特点是管理范围较广,内容多样;根据材料一“其主要负责的是治安、户籍查报、人口迁移等。”得出以行政管理和赋税征收为重点;从保甲制度的发展历史方面概括特点是不断沿袭变革。
(2)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二时间“ 从1941年4月8日开始”得出日本全面侵华;结合本国的国情方面概括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关于意义: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积蓄群众力量;根据材料二“保甲长均三个月改选一次,并由所辖全体人民监督其工作”得出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为新中国成立和政权巩固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新的基层自治体系的构建;根据材料二“有计划地完成接管城市的各项工作,争取彻底解放。”得出促进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20.【示例】论题: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阐述: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两次工业革命在德国交叉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大量出现,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在此情况下,德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企图以此消弭:工人运动,维护统治。19世纪末,德国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社会保险法,虽然条件苛刻,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德国由此成为西方国家较早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平稳运行。19世纪末,德国经济跃居世界第
【详解】首先,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如“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可得出其主要反映的是德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险业的发展情况及产生的影响,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题为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再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及相关信息加以阐述即可。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