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据如图《名例一》“……天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等可知,唐朝法律
A.渗透了儒道等思想观念 B.确立了礼义的主要标准
C.继承了汉魏的法制传统 D.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
2.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有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重要。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信仰 D.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从罗马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培育的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的面世。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而又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由此可见,《民法大全》
A.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调利益冲突的需要
B.反映出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是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的产物
D.可以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
4.拿破仑法典第一条规定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和生效时间,……第四条规定法官不得以法律不完备而拒绝裁判……拿破仑法典构成了法国成文法体系,现行法国民法典除了第一条略有改动外,第二、三、四、五条均未改动。由此可见,拿破仑法典( )
A.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B.突出了法官的地位和作用
C.构建了世界海洋法系的法律基础 D.强调遵循先例的基本原则
5.2023年,贵州“村超”(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爆火“出圈”,每场比赛都有上万观众,相关内容全网浏览量超20亿次,社会各界名人踊跃点赞,民族歌舞来助阵,手工艺品作奖励,赶着民俗办比赛,热闹场面兴名气……被媒体称为“世界级体验”。这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 )
A.需依托当地物质文化遗产 B.需要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C.要不断品牌化商业化 D.只能借助网络大力宣传
6.有关我国官员阶层假日和办公时间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在唐代,一年共有五十三天的节庆假日,元代规定有十六天的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官员办公时间的增多本质上反映了
A.需要有公务员处理的政府职责逐渐的增加
B.分权与制衡降低了各级公务员的办事效率
C.专制王权的强化皇帝更像一个严厉的主人
D.以文取仕的科考制度弊端在明清日益凸显
7.
云梦秦简.均工律 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 新工匠开始工作,第一年要求达到规定产额的一半,第二年所收产品数额应与过去作过工的人相等。 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工师好好教导,过去作过工的一年学成,新工匠两年学成。 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 能提前学成的,向上級报告,上级将有所奖励。满期仍不能学成的,应记名而上报内史。
由此可知政府( )
A.重视技术的研发 B.强化对市场的管理
C.关注技能的传习 D.严控产品制作程序
8.中共中央在1980年8月底提交给全国人大的修宪建议中指出: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七八宪法”,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从那时以来情况的巨大变化,许多地方已经很不适应当前政治经济生活和人民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这表明( )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推政治改革
C.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D.中国开始进行政治路线拨乱反正
9.秦朝的《田律》规定:“雨为澍(及时),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澍)稼、诱粟及垦田”;《仓律》中有:有稻如在谷子之后成熟,“岁异积之,勿增积,以给客,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据此可知,秦朝( )
A.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地方法治化治理的效果显著
C.重农抑商的政策得以推广 D.基层官吏治理水平得以提高
10.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通过下列史料反映中华法系的特点是( )
①成文法典 ②礼法结合
③民法与刑法不分 ④以乡约家训作为法律的重要补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B.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立法从以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摸着石头过河”
12.在古希腊,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此后,这一基本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规定法律的原则是“为人诚实,不伤害他人,各得其所”。这说明西方法律
A.重在探讨伦理道德
B.蕴涵人本主义精神
C.源自社会习俗规定
D.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13.英国议会通过《叛逆法》,规定:“1535年2月1日起,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否认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一法案( )
A.推动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B.确立了天主教会的世俗统治权
C.继承了《至尊法案》的精神 D.侵害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14.《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的法律( )
A.纵容犯罪行为 B.体现阶级差异
C.强调证据意识 D.主张先罚后查
15.《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由此可知《大宪章》( )
A.使英国议会制度确立 B.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C.限制了国王的司法权力 D.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
16.《周礼·地官》载,作为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据此可知( )
A.乡保留了浓厚的血缘宗法关系 B.政治教化由来已久
C.儒学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 D.官府垄断西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在孔子“宽猛相济”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大德小刑”,德主刑辅。不准民间私自授律学和私家收徒讲授法律,禁止百姓抄写或刻印法典。因此,民间法律教育是一片空白,百姓不知法律条文,更谈不上知法用法。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北魏律规定,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亲近属进行赡养,该罪犯可以依法暂时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成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的刑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美国的法律教化重视学校教育,采取情境模拟、案例教学、社区参与等方法,注重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同时将法律教化与公共文化设施相融合,许多城市能看到宪法广场、宪法公园、警察博物馆、犯罪博物馆等专题法律教化设施。民众随时可以接触和感受法治,将法律与个人的自由、权利紧密结合,增强法律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摘编自范沁芳《美国的法律教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法律意识,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美国在法律与教化方面的特点,并简析美国的法律与教化有何借鉴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隋唐刑律近承北齐,远祖后魏,其中江左因子虽多,止限于南朝前期,实则南朝后期之律学与其前期无大异同。
——摘引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唐朝政府注重礼治的官方著作及其历史地位,简要概括这一历史时期推动“刑律儒家化”的原则与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并概述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至两汉,中国本土哲学的本原追问,以“本末论”为基本方法,这种思维在解决经验世界中事物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从玄学到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想逐渐确立起来,这其中蕴含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验性思维的形而上学范式,可以说是一种思辨性思维。但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即“缘起”之“空”)而难以与世物、人伦相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以“北宋五子”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
——摘编自张恒《从“本末”到“体用”:理学与传统哲学思维之变》
材料二 本来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自的“体用”,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结合曾经产生了某些有益的东西……这些,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力量虽然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引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中国哲学本原追问”方面,从“本末论”到“体用”思想所发生的嬗变结合所学,分析理学家“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使“某些有益的东西”得以“产生”的指导思想,并简要评述这一思想。
(3)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论述题
20.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上述两个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1.A
【详解】“天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属于道家思想,“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属于儒家思想,这些内容出现在唐朝法律中,说明唐朝法律渗透了儒道等思想观念,故选A;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唐朝法律确立了礼义的主要标准、继承了汉魏的法制传统和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排除BCD。
2.D
【详解】根据材料“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有上帝的所在。……只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重要”可得出,无需教会做中介,人们也可以信仰上帝,这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思想,这一思想使人类获得灵魂自教的自主权,D项正确;这一思想旨在冲破天主教的束缚,不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排除A项;“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的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因信称义”思想仍然信仰基督,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材料中“涉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培育的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的面世。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而又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大全》使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调利益冲突的需要,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在强调民族矛盾,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法大全》是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的产物的结论,排除;D项,“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的说法与材料中“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不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后世的影响,以拿破仑法典为主所构成的法国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A项正确;法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拿破仑法典第四条也规定了法官不得以法律不完备而拒绝裁判,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不太突出,排除B项;法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不是海洋法系,排除C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而法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全网浏览量超20亿次,社会各界名人踊跃点赞,民族歌舞来助阵,手工艺品作奖励,赶着民俗办比赛,热闹场面兴名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州举办足球比赛,不仅有比赛,还有民族歌舞、民俗比赛,引来全国各地的观众,网络热度高,而“村超”之所以可以“出圈”,在于它不仅有传统文化,也有时尚的新鲜事物,体现了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传统与时尚相结合,B项正确;民俗比赛等并不是物质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乡村文化建设要兼顾传统与时尚,没有体现商业化,排除C项;只能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注意限定信息“本质”,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唐代、元代、明清时期官员阶层假日减少,办公时间增多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表象,排除;分权与制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材料“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体现的是秦朝通过法律形式来对工匠技能培养进行规范,体现的是政府关注技能的传习,C项正确;中国古代政府轻视技术的研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市场的管理,强调的是技能的传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产品制作程序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从那时以来情况的巨大变化,许多地方已经很不适应当前政治经济生活和人民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和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宪法是一部具有鲜明过渡性色彩的宪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上一部宪法的极左倾向,表明中国开始进行政治路线拨乱反正,D项正确;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非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秦朝的《田律》规定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耕种田地顷数;《仓律》中则有稻如在谷子之后成熟,每年单独贮积,不要增积,用来供给宾客。到十月用牒写明数量,上报内史。这些都体现了秦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地方农业生产的法治化,但并未涉及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商业的抑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秦朝通过法律形式对农业生产的监督和重视,并不是强调基层官吏的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可知,孝的观念渗透到法律之中,体现了礼法结合,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可知,婚约受到法律保护,体现了民法与刑法不分,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宋朝以后,乡约家训成为法律的重要补充,且材料未涉及乡约家训,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A
【详解】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A项正确;由已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复兴,表述不合史实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别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任意性规范,不合题意,C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改变“重实践,轻理论”,因此不合题意,D项错误。
12.B
【详解】根据材料中“为人诚实,不权害他人。各得其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得出来的结论是对正义与法律关系的探讨,故A项错误;社会习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公平正义与题目主旨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13.C
【详解】《至尊法案》的精神是确立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扩大王权,而材料中的《叛逆法》将“否认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等视为大罪,着是继承了这一原则,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是削弱王权,排除A项;这是削弱天主教教权,排除B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反映了古罗马的法律注重证据的原则,C项正确;“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只是一个假设性说法,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纵容犯罪行为,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阶级差异、先罚后查,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5年(英国)。据本题材料“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规定的内容,所有事件都必须依法处理,使得国王的司法权力受到限制,C项正确;1689年的《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英国的议会制,排除A项;《大宪章》维护的是封建贵族利益,与资产阶级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封建主特权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并结合所学可知,乡师和乡大夫的职责是对民众进行教化,可见政治教化由来已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乡内的血缘宗法关系,排除A项;儒学形成于春秋晚期,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教育方式,不能得出官府垄断教育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法律意识:“隆礼重法”“德主刑辅”(或“大德小刑”);政府垄断法律教育(或禁止民间私自授法传法),法律教育淡薄;法律与儒学、儒家伦理相结合(或法律意识受儒家思想影响)。
形成原因:先秦儒学的影响(或受荀子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解释;统治者对法律的控制(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
(2)特点:美国重视法律教育;美国重视法律的宣传与教育;美国注重采取多种形式,自下而上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意义:重视法律可以增强法律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法律本身的普及,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自由平等观念;重视教化,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法律和教化两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体系应相互配合。
【详解】(1)法律意识:根据材料一“董仲舒在孔子‘宽猛相济’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隆礼重法”“德主刑辅”(或“大德小刑”);根据材料一“……不准民间私自授律学和私家收徒讲授法律,禁止百姓抄写或刻印法典。因此,民间法律教育是一片空白,百姓不知法律条文,更谈不上知法用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垄断法律教育(或禁止民间私自授法传法),法律教育淡薄;根据材料一“……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北魏律规定,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亲近属进行赡养,该罪犯可以依法暂时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成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的刑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法律与儒学、儒家伦理相结合(或法律意识受儒家思想影响)。
形成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先秦儒学的影响(或受荀子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解释;统治者对法律的控制(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法律意识形成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美国的法律教化重视学校教育,采取情境模拟、案例教学、社区参与等方法,注重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与材料一的中国相比,美国更重视法律教育;根据材料二“……同时将法律教化与公共文化设施相融合,许多城市能看到宪法广场、宪法公园、警察博物馆、犯罪博物馆等专题法律教化设施……”,与材料一的中国相比,美观更重视法律的宣传与教育;根据材料二“……民众随时可以接触和感受法治,将法律与个人的自由、权利紧密结合,增强法律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材料一的中国相比,美国更注重采取多种形式,自下而上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视法律可以增强法律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法律本身的普及,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自由平等观念;重视教化,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法律和教化两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体系应相互配合等方面简析美国法律与教化的借鉴意义。
18.(1)著作:《大唐开元礼》地位: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
原则: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2)历史地位: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成就: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详解】(1)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重视礼制的官方著作为《大唐开元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原则:根据材料“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刑律儒家化,即刑律中体现儒家思想的内容,在刑律中的体现为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2)地位:根据所学知识,1982年宪法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法治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即通过的重要法律代表有: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201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9.(1)嬗变:从经验性思维到思辨性思维;从非实在性到与世物人伦相兼容。(任意一点即可)
影响: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受到官方尊崇);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理论思维;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有积极意义(推动社会教化的发展);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宣扬封建礼教)。(任意三点即可)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述: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必然失败;一定程度上接受外来文化,同时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3)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意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嬗变:根据材料“这其中蕴含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验性思维的形而上学范式,可以说是一种思辨性思维”可知,从经验性思维到思辨性思维;根据材料“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即‘缘起’之‘空’)而难以与世物、人伦相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可知,从非实在性到与世物人伦相兼容。影响:根据材料“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以‘北宋五子’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可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丰富中华文化理论思维、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束缚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评述:根据材料“……这些,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力量虽然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情的产物、助推中国近代化、并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内涵:根据材料“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本题第二小问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学可知,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0.1953年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遏制威胁,我国的重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国防科技依然落后,为此党提出要“集中发展重工业,实现国防现代化”,经过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巩固了国防力量。
1979年后在强调经济现代化的同时重视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法制建设不够健全,拜金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1953年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在阐释时主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原因、表现、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可以阐释如下: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遏制威胁,我国的重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国际国防科技依然落后,为此党提出要集中发展重工业,实现国防现代化。经过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巩固了国防力量。
据材料“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知,1979年后侧重于强调经济现代化的同时,重视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在阐释时主要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史实进行说明,阐释如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法制建设不够健全,拜金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