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根据古代文人画的特点,请判断下列绘画作品中属于文人画的是
A.
B.
C.
D.
2.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先秦时期部分典籍的治世理念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先秦时期的治世理念( )
典籍 主要内容 治世理念
《尚书》 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天命一人事”王道秩序观
《周礼》 西周初年周公作的礼乐制度 “天下一五方”地缘政治观
《诗经》 西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 华夷对峙一交融”民族文化观
《春秋》 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 “尊王——黜霸一大一统”历史哲学观
A.蕴含以民为本色彩 B.重视区域政治发展
C.关注民族文化差异 D.具有整体共存意识
3.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革命的高涨促使梁启超思想的转变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已经基本一致
D.梁启超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
4.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超“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 )
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艰苦奋斗 D.耕读情怀
5.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伸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儒学地位得到巩固 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
C.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6.有学者认为,“大一统”观念包含空间与疆域拓展的意蕴,也强调军事扩张行动必须具备道德合法性。借此昭示“大一统”与“大统一”之差异,界分“王道”与“霸道”之区别,据此秦朝只可被视为“大统一”,而西汉则应称为“大一统”。据此西汉被视为“大一统”的主要原因是 ( )
A.推行刺使制度 B.沿袭秦朝制度 C.废除郡国并行 D.儒学成为主流
7.西周统治者强调的“君权天授”与西方国家的“君权神授”有所区别。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天”字的写法。据此可知“君权天授”( )
A.脱胎于儒家天人感应观念 B.具有朴实的民本主义思想
C.国家权力实质是人民主权 D.较之君权神授更具可信度
8.“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古中国人对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知识的认知,如“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普遍影响着古人的社会治理及人际关系处理。这表明古人( )
A.遵循论语描述的生活方式 B.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
C.形成一致的国家治理体制 D.认同论语的法律裁决功能
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节选)。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
人物 思想
孔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孟子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
荀子 “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A.源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 B.具有注重人伦日用的济世情怀
C.主张探求自然运行规律 D.促使春秋战国的局势由乱到治
10.古人认为,孝者为百行之本;1920年吴虞《说孝》: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相互扶助的责任。这种变化
A.说明中国孝道在逐步退化 B.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C.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D.表明中国封建礼制的终结
11.汉赋的突出特征是( )
A.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B.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C.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D.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1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形成了统一的知识传播媒介,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认同“龙”“长城”“长江”“黄河”等文化和地理标志。这些文化载体( )
A.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C.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D.利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
13.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
A.以人为本 B.家国情怀 C.天人合一 D.自强不息
14.《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1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里的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逐渐并入中国传统文化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16.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发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的理念。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现实需要 B.政府重视传统体育运动
C.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D.中国民众体质有效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之前,包括戏剧界专业人士在内的大多数西方观众认为中国戏剧仍处于进化链条上的幼稚期。梅兰芳曾多次受邀进行戏剧文化的海外交流,曾于1930年、1935年先后去美国、苏联传播中国戏剧。梅兰芳及其剧团取得了欧美商业巡演的巨大成功。美国的“百老汇完全被中国戏剧勾魂夺魄了,批评界也因为找不到词汇去描述他们对中国戏剧的赞扬而失语”。苏联观众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感叹其“以一种完美的,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体现了民族艺术。
——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团以新中国的文化使者身份赴东欧演出,获得广泛赞誉。此外,梅兰芳赴日本与苏联的演出,以及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京剧院在欧洲和南美的巡回演出,都是新中国文化外交领域的盛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剧种纷纷派演出团体奔赴世界各国。2006年,由白先勇领衔的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的元曲研究学者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青春版《牡丹亭》英文字幕的译者李林德教授还亲自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课,教唱并示范演出,这样史无前例的课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
——摘编自傅谨《中国戏曲闪耀世界舞台》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不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戏曲为海外世界所接受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
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伯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假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晏子 和,如羹焉。水、火、醯(醋)、醯(酱)、盐、梅,以烹鱼肉
——引自《国语》《论语》《孟子》《中庸》《左传》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杨简在初见陆九渊时间,人的“本心”(禅学用语)如何 陆九渊援引了《孟子》中论到善之四端的一段:“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杨简说,他从孩提时代便已学过这一段,却始终不明白人的本心何所指。杨简时任富阳主簿,在谈话中间还要出去处理一桩诉讼案,然后回来又与陆九渊继续谈话。陆九渊说:刚才你断案,知道怎样判断是非,这便是你的本心。杨简问:仅止于此吗 陆九渊大声回答说:你还要什么 杨简就此顿悟,由此成为陆九渊的弟子。
——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 主权与治权紧密相连,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就意味着可以行使治权。因此,像管治内地省市那样管治香港,是完全符合主权原则和国际惯例的。但中央政府把香港设立为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政治决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经是区域性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独特的营商环境、法治规则和国际联系,是任何一个内地城市都不具备的。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后,香港以其独特的优势,助力国家发展,弥补国家短板,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香港继续繁荣稳定,也可以令香港为国家未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可谓利国利港,一举两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文化中“和”思想的内涵,指出其对中国人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陆九渊学说的名称并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点。结合佛教传入并影响中国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得以不断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制度依据及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就时间绵延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在做长距离的跑,而欧洲是由多人接力跑。第二,就空间来说,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面发散。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到近代列强并立,文化中心也就分散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地方,再由这几个中心各自向四周发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
中国文化乃是整个的,它一发生就满布大地,充实四围。我们很难说某一地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因此西方文化可以说它有“地域性”,而中国文化绝没有地域性存在。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往往以诗词配图,表达文人的精神和意趣,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A项对于花鸟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是年画,属于民间风俗画,排除B项;D项也属于民间风俗画,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材料表明,先秦典籍《尚书》《周礼》《诗经》《春秋》的治世理念分别强调天人、区域、民族、天下共存,具有整体共存意识,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改革,但是材料“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的是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说明其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与革命派的主张并不一致,C排除。故选D。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家国情怀,B项正确;崇德尚贤指的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艰苦奋斗强调的是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耕读情怀指的是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到南宋以后这种现象日渐式微。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和理学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有关,说明儒学的地位得到巩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改嫁风气的变化,不能说明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理学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大一统”强调军事扩张行动必须具备道德合法性,就是提供思想方面的依据,西汉被视为“大一统”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成为主流,通过思想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D项正确;“刺使制度”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政治措施,不会提供“道德合法性”,排除A项;据材料,“秦朝只可被视为‘大统一’,而西汉则应称为‘大一统’”可知,西汉被视为“大一统”的主要原因与秦朝无关,排除B项;废除郡国并行是政治措施,不是思想方面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字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也即“天”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将“天”与“人”联系起来,天的旨意即是民意,反映了古代中国具有朴实的民本主义思想,B项正确;“君权天授”西周就已经提出,儒家学派创始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西周是奴隶制国家,贵族掌握国家政权,而非“人民主权”,排除C项;中国的“君权天授”与西方国家的“君权神授”反映了两者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方比另一方更优或更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古中国人对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知识的认知,以及这些思想影响着古人的社会治理及人际关系处理,体现了中国古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B项正确;遵循论语描述的生活方式,夸大了论语的作用,排除A项;形成一致的国家治理体制,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论语是进行思想影响,其没有法律裁决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孔子“仁者安仁”和“知者利仁”讲的是仁者安心于仁道,智者利用并推广仁德为民谋幸福。孟子认为君主要对百姓进行教化,就需要先满足百姓日常基本生活。荀子强调儒家思想注重人伦日用(注重道德原则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综上所述,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思想家具有注重人伦日用的济世情怀,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儒学溯源,排除A项;荀子的“万物之怪,书不说”已经说明儒家对自然规律探求不甚关注,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孟思想注重伦理道德原则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排除C项;先秦儒学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未促使春秋战国的局势由乱到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材料反映了古人认为孝是百行之本,而1920年时,人们关于孝的观念更加强调子女的独立人格、父母与子女关系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是近代西方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的结果,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孝道观念的变化,而不是退化,故排除A;B选项中“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孝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封建礼制的终结,故排除D。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赋的突出特征是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传统节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龙”“长城”“长江”“黄河”等文化和地理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B项正确;材料列举的传统节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龙”“长城”“长江”“黄河”等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体现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而非意在体现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共同的精神追求”比“博大精深”更加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传统节日等文化的形成时间,不能得出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排除C项;节日、语言主要影响文化认同、风俗习惯,与道德准则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家国情怀,而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家国情怀具化,B项正确;以人为本指的是重视人的价值,排除A项;天人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奋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材料“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说明的是当时中日之间的交流频繁,C项正确;隋唐时期从581年到90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位于东北亚,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D
【详解】佛教属于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属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佛经中出现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的内容说明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不是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B项内容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向中国的传播,而非并入中国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可得出这反映出近代民众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民间,并没有体现政府态度,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霍元甲创办体育会,不能反映民众素质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7.(1)中西文化的交流;被动性;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2)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可知,中西文化的交流;据材料一“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可知,被动性;据材料一“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可知,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紧密联系;据材料一“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可知,由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
(2)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据材料二“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可知,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据材料二“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可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据材料二“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可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分析。
18.(1)传播方式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以个人及剧团组织的商业巡演为主;建国后,以政府组织为主。传播空间不同:新中国成立前范围限于欧美等少数国家;建国后逐渐遍及五大洲众多国家。传播戏种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以京剧为主;建国后涵盖诸多剧种。
(2)历史进程:由误解到理解;从被动介绍走向主动传播;由戏剧自身特点深入到文化内涵。
意义: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播撒了中国人民友谊的种子;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戏曲的传播。由材料一“梅兰芳曾多次受邀进行戏剧文化的海外交流,曾于1930年、1935年先后去美国、苏联传播中国戏剧。梅兰芳及其剧团取得了欧美商业巡演的巨大成功。”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前,以个人及剧团组织的商业巡演为主;由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团以新中国的文化使者身份赴东欧演出,获得广泛赞誉。”可得出建国后,以政府组织为主。由材料一“曾于1930年、1935年先后去美国、苏联传播中国戏剧”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前范围限于欧美等少数国家;由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剧种纷纷派演出团体奔赴世界各国。”可得出建国后逐渐遍及五大洲众多国家。由材料一“梅兰芳及其剧团取得了欧美商业巡演的巨大成功”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前以京剧为主;由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剧种纷纷派演出团体奔赴世界各国。”可得出建国后涵盖诸多剧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的外传。第一问历史过程,由材料一“ 20世纪之前,包括戏剧界专业人士在内的大多数西方观众认为中国戏剧仍处于进化链条上的幼稚期。……梅兰芳及其剧团取得了欧美商业巡演的巨大成功。”可得出由误解到理解;由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团以新中国的文化使者身份赴东欧演出,获得广泛赞誉。”可得出从被动介绍走向主动传播;由材料二“青春版《牡丹亭》英文字幕的译者李林德教授还亲自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课,教唱并示范演出,这样史无前例的课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可得出由戏剧自身特点深入到文化内涵。第二问意义,由材料一“美国的‘百老汇完全被中国戏剧勾魂夺魄了,批评界也因为找不到词汇去描述他们对中国戏剧的赞扬而失语’。”可得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由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剧种纷纷派演出团体奔赴世界各国。”可得出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播撒了中国人民友谊的种子;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19.(1)内涵:和而不同;顺应自然;天地人和。影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民族性格的形成;
(2)名称:心学;特点:继承传统;重伦理,讲究礼仪规范;说明: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因: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香港的历史和现实;维护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详解】(1)本问是影响类、认识类的题目。内涵:根据“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得出和而不同;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出顺应自然,天地人和。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民族性格的形成;
(2)本问是认识类的题目。名称:根据所学,与陆九渊有关的是心学;特点:根据“陆九渊援引了《孟子》中论到善之四端的一段”得出继承传统;根据“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得出重伦理,讲究礼仪规范;说明:结合所学可得出,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本题是原因类型的题。依据:根据“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因:根据“ 主权与治权紧密相连,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就意味着可以行使治权。”得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根据“这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政治决断”得出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不仅有利于香港继续繁荣稳定,也可以令香港为国家未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可谓利国利港,一举两得。”得出维护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20.观点:从时间绵延来看,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传。
论证:中国文化没有中断,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但欧洲文化却像由多人接力跑,如希腊人到罗马人到北方蛮族到拉丁条顿民族等,并不是代代相传的,因而不能说欧洲文化薪火相传。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说明中欧文化的差异性。由材料“就时间绵延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在做长距离的跑,而欧洲是由多人接力跑”,可见中华文化的显著优点是历史悠久,渊远流传。论证环节,可以说明中华文化没有中断,而欧洲文化并非代代相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