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8月期起点考试
历 史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初年,实行五服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形成了以周天子直接控制的邦内甸服为中心的国家结构形态。这一制度
冲击了宗法分封秩序 B.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扩大了西周统治疆域 D.孕育了华夏认同观念胚芽
2.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者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九章算术》 D.《神农本草经》
3.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4.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
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 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
5.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6. 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这种现象
A.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
C.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助推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8.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上表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9.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10. 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2012年,该村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昔日“光腚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这说明
A.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B.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C.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全面实施
11. 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2. 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13. 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14.下图反映的突出社会问题是
1837年曼彻斯特和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
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不协调 B.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
C.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不统一 D.社会财富与社会分配不均衡
15.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公司精心策划了一次名为“向民间艺术致敬”的展览,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以可口可乐弧形瓶为骨架,以不同国家独特的材料制成的民间艺术瓶。这反映了
A.贸易的全球化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发展 B.跨国公司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C.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D.两极格局结束东西方文化趋于融合
16. 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个别教士、学者、政治家的乌托邦幻想;一战后,一些政治家开始尝试通过“欧洲”的视角来审视问题,以“欧洲”的框架来解决问题,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这一变化缘于当时
A.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B.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
C.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区划图
唐朝行政区划图(局部) 清朝行政区划图(局部) 长三角一体化图
——摘编自傅林祥《从分藩到分省——清初省制的形成和规范》等
材料二
江南不是一个不变的、有着固定边界的地域概念。627年,唐朝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位列其中;1645年,清朝设立江南省。自然地理上的江南,改变了环太湖为中心的格局。近代以后,江南突破行政的边界,形成包蕴沪、苏、浙、皖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呈现鲜明特征。吴文化经过六朝唐宋时代的浸染,愈益变得精致,至明清而臻于鼎盛,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成就。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江南文化对地域认同起到日益强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内部各小区域间相互认知的过程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不同区域之间人员、物资与文化的沟通;二是区域之间的互动:三是区域之间相互认知和文化认同以及相互竞争,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会促进区域间的沟通与互动,并使得不同区域既各自保持特色,又在各方面互相渗透与影响。
——摘编自唐力行《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不是一个不变的、有着固定边界的地域概念”的理解。(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呈现鲜明特征”为主题设计一块明清展板(注:文字表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江南变迁的研究为今天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的启示。(4分)
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远经验”
1978年7月,广州清远氮肥厂等几家国营工业企业为扭亏增盈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等激励办法。
10月起,清远全县17家国营工业企业推广了这一做法,三个月后完成的利润比前九个月还多35%。
1979年4月,为克服多头领导的局面,清远县扩大县经委的人事、物资管理权,全县国营工业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均由县经委直接管理。
6月,广东省财政局和劳动局联合发出了《关于纠正清远县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奖的函》。
8月,在广东省工业交通增产节约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围绕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进行了激烈争论,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等省领导指出一定要解放思想。随后广东省委决定在全省县属工业企业中试点推广清远经验。
然而在广东省各部门仍有部分领导对“清远经验”讳莫如深。1980年7月,习仲勋带队到清远进行现场调研并对清远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文向全省推广“清远经验”。
8月1日起,《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对清远经验进行了报道。
1981年3月,国务院发文提出在全国推广“清远经验”。
——摘编自欧大军《“清远经验”述记》
结合所学知识,对“清远经验”及其推广进行评述。(16分)
19.(18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英国殖民非洲的部分史实如下表所示:
国家 英国殖民史实
尼日利亚 1851年,建领事馆;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900年,英国政府直接进行统治
南非 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英国直接管辖;1910年,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
肯尼亚 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英国东非公司;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
——摘编自《非洲简史》
材料二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洲国家投资累计达62.7亿美元,已与2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中非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在42个非洲国家承担了公路、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176个成套建设项目。
——摘编自中非合作论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非洲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
(2)近年来,有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对非洲在搞“新殖民主义”,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10分)
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B C D B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 C C B A A
17.答案(18分)
(1)理解:行政区划角度:从大变小;
自然地理角度:从小变大。(4分)
它反映了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江南经济发展与地位变化、江南文化认同的程度与范围变化;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等。(6分)
(2)精致的江南文化:丝、瓷、茶等传统工艺精湛;明清小说、昆曲、园林等文艺水平高。
开拓的江南文化:提倡个性自由、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
先进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发达,科举制南北分卷;农学、地理等领域形成总结性科技著作。
包容的江南文化:江南地区与各民族、地区文化交融;形成富有特色江南文化“吴文化”。(应有展板名称,及相应的展示内容概括。任答两方面给4分)
(3)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认同;推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有序竞争;经济整合、文化融合是循序渐进过程。(任答两点给4分)
18.从概括“清远经验”内涵及推广历程的角度作答。
如:“清远经验”是源自广东清远国营工业企业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新探索;它的创立和推广既得到群众响应、党和政府支持,也遭遇质疑和阻力等。(4分)
从分析“清远经验”创立及推广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
如:旧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思想解放;清远人的创新进取精神;社会上保守观念的影响等。(能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作答,每点2分,共4分)
从阐释“清远经验”及其推广认识与评价的角度作答。
如:“清远经验”的推广历程体现了由企业探索到政府认可、从地方特例到全国典范、从民众智慧到国家决策的鲜明特点;(每点2分,共4分)印证了改革进程在新旧观念冲突中推进,必然复杂、曲折,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2分)它的推广推动了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等(2分)。
19. (1)特点:范围广;非洲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争夺与妥协并存;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列强管控力度加强;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任答4点得4分)
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文明传入非洲;列强争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欧美列强发展不平衡;非洲落后,难以和列强抗衡。(任答4点得4分)
(2)态度:反对西方国家观点,即反对“新殖民主义”观点。(2分)
评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为积累原始资本、争夺商品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和掠夺财富,先后进行黑奴贸易、抢占殖民地和进行殖民统治,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非洲落后的历史根源。(3分)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本着独立自主和互惠共赢的原则,在中非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加强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尊重非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推进了非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扩大了中非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3分)
总之,中国对非洲不是搞“新殖民主义”,而是真正构建互惠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