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2024七下·期中)[2023 安徽池州期中]制作历史知识小卡片是学好历史的一种方法,在下面知识卡片的空白处填写的正确内容应是(  )
隋朝
建立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
都城:长安
阶段特征:____
A.四分五裂,战乱不断 B.北击匈奴,无为而治
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
2.(2024七下·期中)[2023 山东青岛期末]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了“开元盛世”。下列材料说明这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统治者(  )
唐太宗 唐玄宗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虚怀纳谏
C.重视选贤任能 D.重视整顿吏治
3.(2024七下·期中)[2022广东梅州期中]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筒车 D.楼车
4.(2024七下·期中)[2023 四川泸州中考]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5.(2024七下·期中)新考向跨学科自然界中鸟可以扮演传播植物种子的使者,从而推动生物圈的物种交流。 下面是模拟这一原理制作的示意图,该图可被纳入的历史学习主题是(  )
A.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 B.古代中日两国的交往
C.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D.佛教文化的传播历程
6.(2024七下·期中)[2023 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张家港黄泗浦遗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现的唐代寺庙建筑基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这最有可能为下列哪一事件提供佐证(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7.(2024七下·期中)[2023 福建南平期末]历史典故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可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下列历史典故与赵匡胤有关的是 (  )
A.投笔从戎 B.破釜沉舟 C.三顾茅庐 D.黄袍加身
8.(2024七下·期中)[2023河北唐山期末]下列是王安石变法的两项措施,其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增强军事力量 D.提高文官地位
9.(2024七下·期中)某同学对契丹族的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其中最恰当的一项共同贡献是(  )
A.扩大了我国的疆域 B.实施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统一了中国
10.(2024七下·期中)[2023 广西贵港期末]与“在郾城大败金军”“坚持抗金,赢得人民的支持”“遭到秦桧陷害”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卫青
11.(2024七下·期中)[2023山东聊城二模]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吟咏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文学创作水平高于唐代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2.(2024七下·期中)[2022山西大同期中]由下图可知,小陆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中外关系的发展
13.(2024七下·期中)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相关的史实是(  )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 D.灭南宋,统一中国
14.(2024七下·期中)[2023江苏苏州模拟]“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关于材料中的“大而不专”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完全处理地方事务的权力 B.地方权力受到中央的监督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
15.(2024七下·期中)《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尤其是对战争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辩证法,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下标题最符合上述内容的是(  )
A.《资治通鉴》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B.从《资治通鉴》中看王朝的兴衰
C.《资治通鉴》:司马光留给后人的财富
D.品读《资治通鉴》,了解北宋的兴衰
16.(2024七下·期中)[2023 四川成都期末]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B.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C.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节约印刷成本
D.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非选择题(本题3 小题,共38分)
17.(2024七下·期中)新考向回归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 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的有用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 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隋朝为改变这个弊端,创立了哪一选官制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新的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8.(2024七下·期中)[2023广东广州期末]唐宋元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唐、元等朝代的统一与强盛,为各自对外关系和对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背景条件,使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也积极地吸收和利用外来的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摘编自夏宝君、陈培爱《中国古代对外传播的分期与特点》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对比图一、图二,指出由唐朝到北宋的城市格局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并说明其共同影响。
(3)请写出材料三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并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
(4)从唐宋元的更替可知,国家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19.(2024七下·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三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不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成就突出,代表人物灿若星河。
(1) 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三大发明对世界历史有何重大影响。
(2)材料二说明宋朝采取了什么基本国策?
(3)分别说出材料三中的“唐诗、宋词、元曲”的一位代表人物。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隋文帝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C符合题意;
隋朝完成了统一,排除A;
北击匈奴,无为而治与西汉有关,排除B;
开辟丝路,沟通中外与西汉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的言论表达了重视人才以及善用人才长处的思想;唐玄宗的言论表达了任用生性刚直,犯言直谏的韩休是为了国家社稷的思想,可见两者都重视选贤任能,C符合题意;
重视农业生产,题干未涉及,排除A;
善于虚怀纳谏,题干未涉及,排除B;
重视整顿吏治,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C符合题意;
秧马是宋朝发明的插拔秧工具,排除A;
曲辕犁是耕地工具,排除B;
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盛唐经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可知,当时汉族在服饰和饮食上都有少数民族风格,说明民族交融的加强,B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的强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长安城布局严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手工制作水平高超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鸟在收集到种子后返回其来源地朝鲜和日本。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派遣大量使节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包括先进制度、医学、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等,对本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示意图反映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C符合题意;
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古代中日两国的交往,不全民,排除B;
佛教文化的传播历程,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中外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代寺庙建筑基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见证,B符合题意;
张骞通西域在西汉时期,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C;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创立了北宋,D符合题意;
投笔从戎说的是东汉班超立志建功、弃文从武的历史,排除A;
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断绝后路、拼死一站的历史,排除B;
三顾茅庐说的是汉昭烈帝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历史,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的目的是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根据“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王安石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增加政府收入,A符合题意;
王安石等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并非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
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保甲法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排除C;
北宋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文官的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分别建立了辽、西夏政权、金政权,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辽和西夏、金也开发了东北和西北等边疆地区,C符合题意;
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并未实现统一,扩大了我国疆域的说法错误,排除A;
党项和辽未实现内迁,排除B;
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崛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崛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1140年又在圆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岳飞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A符合题意;
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排除B;
戚继光是抗倭英雄,排除C;
卫青是抗击匈奴的西汉名将,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表可知,体现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两宋时期,耕作技术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得到提升,A符合题意; 题干是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体现不出文学创作水平高于唐代,排除B;
题干体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工具革新,排除C;
题干体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体现不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农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中后期再到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C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A;
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B;
中外关系的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成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A符合题意;
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的是忽必烈,排除B;
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的是忽必烈,排除C;
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是忽必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成吉思汗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行省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不不是拥有完全处理地方事务的权力,A符合题意;
地方权力受到中央的监督,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
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行省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可知,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看到王朝的兴衰,B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排除A;
司马光留给后人的财富,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
品读《资治通鉴》,了解北宋的兴衰,说法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A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印刷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
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节约印刷成本,题干未说明,排除C;
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题干为说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1)标准:注重门第(门第高低)。
制度:科举制。
(2)标准:注重才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积极作用: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或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3)变化趋势: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注重门第(门第高低)。隋朝为改变这个弊端,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这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根据材料二“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可知,这种“新的制度”即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注重才学(或者是: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根据材料二“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可知,科举制度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根据材料二“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者: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等。
(3)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三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是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进士科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科目。
故答案为:
(1)标准:注重门第(门第高低)。
制度:科举制。
(2)标准:注重才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积极作用: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或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3)变化趋势: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诞生、唐朝的科举制度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答案】(1)变化:唐朝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市场分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
(2)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的史实事例:鉴真东渡。唐朝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事例:玄奘西行。 共同影响:鉴真与玄奘都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毅力;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3)①处政权:辽;②处政权:金。 (2分)历史发展特征:从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
(4)主流:国家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长期的。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到北宋城市格局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唐、北宋都城平面示意图”客户自,由唐朝到北宋的城市格局的变化有:唐朝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市场分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
(2)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根据材料二“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了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史实事例有鉴真东渡。根据材料二“中国也积极地吸收和利用外来的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唐朝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事例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共同影响是二人都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毅力;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3)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局面。依据材料三中的政权对峙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所以①处政权是辽。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所以②处政权是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是从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
(4)本题考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依据材料反映的唐宋元的更替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发展的主流是国家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长期的。
故答案为:
(1)变化:唐朝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市场分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
(2)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的史实事例:鉴真东渡。唐朝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事例:玄奘西行。 共同影响:鉴真与玄奘都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毅力;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3)①处政权:辽;②处政权:金。 历史发展特征:从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
(4)主流:国家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长期的。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到北宋城市格局的变化、唐朝的对外交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局面、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答案】(1)图1:活字印刷术。 图2:指南针。图3:火药。 影响: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重文轻武政策。
(3)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元的科技发明。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泥活字板,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图二是指南针,北宋时发明并开始在中使用,大大促进世界技发;图三是火药武器(元代火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旧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该材料说明了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本题考查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不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成就突出,代表人物,璨若星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
(4)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正确对待中华文明,我们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故答案为:
(1)图1:活字印刷术。 图2:指南针。图3:火药。 影响: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重文轻武政策。
(3)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的科技发明、重文轻武政策、唐诗、宋词、元曲、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2024七下·期中)[2023 安徽池州期中]制作历史知识小卡片是学好历史的一种方法,在下面知识卡片的空白处填写的正确内容应是(  )
隋朝
建立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
都城:长安
阶段特征:____
A.四分五裂,战乱不断 B.北击匈奴,无为而治
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隋文帝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C符合题意;
隋朝完成了统一,排除A;
北击匈奴,无为而治与西汉有关,排除B;
开辟丝路,沟通中外与西汉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七下·期中)[2023 山东青岛期末]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了“开元盛世”。下列材料说明这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统治者(  )
唐太宗 唐玄宗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虚怀纳谏
C.重视选贤任能 D.重视整顿吏治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的言论表达了重视人才以及善用人才长处的思想;唐玄宗的言论表达了任用生性刚直,犯言直谏的韩休是为了国家社稷的思想,可见两者都重视选贤任能,C符合题意;
重视农业生产,题干未涉及,排除A;
善于虚怀纳谏,题干未涉及,排除B;
重视整顿吏治,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下·期中)[2022广东梅州期中]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筒车 D.楼车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C符合题意;
秧马是宋朝发明的插拔秧工具,排除A;
曲辕犁是耕地工具,排除B;
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盛唐经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4七下·期中)[2023 四川泸州中考]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可知,当时汉族在服饰和饮食上都有少数民族风格,说明民族交融的加强,B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的强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长安城布局严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手工制作水平高超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七下·期中)新考向跨学科自然界中鸟可以扮演传播植物种子的使者,从而推动生物圈的物种交流。 下面是模拟这一原理制作的示意图,该图可被纳入的历史学习主题是(  )
A.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 B.古代中日两国的交往
C.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D.佛教文化的传播历程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鸟在收集到种子后返回其来源地朝鲜和日本。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派遣大量使节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包括先进制度、医学、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等,对本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示意图反映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C符合题意;
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古代中日两国的交往,不全民,排除B;
佛教文化的传播历程,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中外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下·期中)[2023 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张家港黄泗浦遗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现的唐代寺庙建筑基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这最有可能为下列哪一事件提供佐证(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代寺庙建筑基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见证,B符合题意;
张骞通西域在西汉时期,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C;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七下·期中)[2023 福建南平期末]历史典故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可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下列历史典故与赵匡胤有关的是 (  )
A.投笔从戎 B.破釜沉舟 C.三顾茅庐 D.黄袍加身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创立了北宋,D符合题意;
投笔从戎说的是东汉班超立志建功、弃文从武的历史,排除A;
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断绝后路、拼死一站的历史,排除B;
三顾茅庐说的是汉昭烈帝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历史,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七下·期中)[2023河北唐山期末]下列是王安石变法的两项措施,其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增强军事力量 D.提高文官地位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的目的是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根据“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王安石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增加政府收入,A符合题意;
王安石等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并非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
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保甲法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排除C;
北宋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文官的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七下·期中)某同学对契丹族的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其中最恰当的一项共同贡献是(  )
A.扩大了我国的疆域 B.实施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统一了中国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分别建立了辽、西夏政权、金政权,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辽和西夏、金也开发了东北和西北等边疆地区,C符合题意;
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并未实现统一,扩大了我国疆域的说法错误,排除A;
党项和辽未实现内迁,排除B;
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崛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崛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七下·期中)[2023 广西贵港期末]与“在郾城大败金军”“坚持抗金,赢得人民的支持”“遭到秦桧陷害”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卫青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1140年又在圆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岳飞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A符合题意;
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排除B;
戚继光是抗倭英雄,排除C;
卫青是抗击匈奴的西汉名将,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七下·期中)[2023山东聊城二模]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吟咏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文学创作水平高于唐代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表可知,体现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两宋时期,耕作技术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得到提升,A符合题意; 题干是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体现不出文学创作水平高于唐代,排除B;
题干体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工具革新,排除C;
题干体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体现不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农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七下·期中)[2022山西大同期中]由下图可知,小陆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中外关系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中后期再到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C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A;
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B;
中外关系的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七下·期中)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相关的史实是(  )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 D.灭南宋,统一中国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成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A符合题意;
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的是忽必烈,排除B;
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的是忽必烈,排除C;
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是忽必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成吉思汗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七下·期中)[2023江苏苏州模拟]“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关于材料中的“大而不专”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完全处理地方事务的权力 B.地方权力受到中央的监督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
【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行省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不不是拥有完全处理地方事务的权力,A符合题意;
地方权力受到中央的监督,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
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行省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七下·期中)《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尤其是对战争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辩证法,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下标题最符合上述内容的是(  )
A.《资治通鉴》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B.从《资治通鉴》中看王朝的兴衰
C.《资治通鉴》:司马光留给后人的财富
D.品读《资治通鉴》,了解北宋的兴衰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可知,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看到王朝的兴衰,B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排除A;
司马光留给后人的财富,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
品读《资治通鉴》,了解北宋的兴衰,说法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七下·期中)[2023 四川成都期末]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B.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C.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节约印刷成本
D.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A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印刷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
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节约印刷成本,题干未说明,排除C;
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题干为说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题3 小题,共38分)
17.(2024七下·期中)新考向回归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 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的有用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 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隋朝为改变这个弊端,创立了哪一选官制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新的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标准:注重门第(门第高低)。
制度:科举制。
(2)标准:注重才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积极作用: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或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3)变化趋势: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注重门第(门第高低)。隋朝为改变这个弊端,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这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根据材料二“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可知,这种“新的制度”即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注重才学(或者是: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根据材料二“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可知,科举制度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根据材料二“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者: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等。
(3)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三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是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进士科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科目。
故答案为:
(1)标准:注重门第(门第高低)。
制度:科举制。
(2)标准:注重才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积极作用:相对公平,有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或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3)变化趋势: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主要原因:唐朝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如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制度等,科举取士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诞生、唐朝的科举制度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2024七下·期中)[2023广东广州期末]唐宋元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唐、元等朝代的统一与强盛,为各自对外关系和对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背景条件,使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也积极地吸收和利用外来的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摘编自夏宝君、陈培爱《中国古代对外传播的分期与特点》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对比图一、图二,指出由唐朝到北宋的城市格局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并说明其共同影响。
(3)请写出材料三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并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
(4)从唐宋元的更替可知,国家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答案】(1)变化:唐朝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市场分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
(2)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的史实事例:鉴真东渡。唐朝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事例:玄奘西行。 共同影响:鉴真与玄奘都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毅力;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3)①处政权:辽;②处政权:金。 (2分)历史发展特征:从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
(4)主流:国家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长期的。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到北宋城市格局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唐、北宋都城平面示意图”客户自,由唐朝到北宋的城市格局的变化有:唐朝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市场分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
(2)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根据材料二“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了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史实事例有鉴真东渡。根据材料二“中国也积极地吸收和利用外来的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唐朝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事例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共同影响是二人都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毅力;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3)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局面。依据材料三中的政权对峙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所以①处政权是辽。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所以②处政权是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是从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
(4)本题考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依据材料反映的唐宋元的更替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发展的主流是国家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长期的。
故答案为:
(1)变化:唐朝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市场分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
(2)唐朝时期传播本土文化的史实事例:鉴真东渡。唐朝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史实事例:玄奘西行。 共同影响:鉴真与玄奘都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毅力;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3)①处政权:辽;②处政权:金。 历史发展特征:从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
(4)主流:国家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长期的。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到北宋城市格局的变化、唐朝的对外交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局面、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2024七下·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三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不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成就突出,代表人物灿若星河。
(1) 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三大发明对世界历史有何重大影响。
(2)材料二说明宋朝采取了什么基本国策?
(3)分别说出材料三中的“唐诗、宋词、元曲”的一位代表人物。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化?
【答案】(1)图1:活字印刷术。 图2:指南针。图3:火药。 影响: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重文轻武政策。
(3)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元的科技发明。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泥活字板,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图二是指南针,北宋时发明并开始在中使用,大大促进世界技发;图三是火药武器(元代火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旧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该材料说明了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本题考查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不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成就突出,代表人物,璨若星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
(4)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正确对待中华文明,我们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故答案为:
(1)图1:活字印刷术。 图2:指南针。图3:火药。 影响: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重文轻武政策。
(3)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的科技发明、重文轻武政策、唐诗、宋词、元曲、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