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山东省各地市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1)历史试题(答案)

2025届山东省各地市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1)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A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管仲认为:“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  )
A.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 B.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D.奠定了齐国霸业的物质基础
2.唐朝前期颁行《五经正义》,儒家经义统一。唐朝中叶,出现各种儒学“专门之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一变化说明儒学(  )
A.出现重视思辨的倾向 B.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
C.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D.关注个体内在精神的修养
3.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
4.下表为宋神宗时期商税数与户数统计。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地区 商税数 户数 户均
北方 3633392贯 5676606 640文
南方 4114751贯 10893868 377文
全国 7748143贯 16570474 467文
(注:商税数为熙宁十年额,户数为元丰初年额,两者统计时间接近。)
A.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更低 B.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北方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 D.全国商业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5.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参与了近20项国际公约,同时它与国际公约的关系经历了从拒绝、观望到初步参与,再到较大幅度拓展的变化过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放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 B.外交环境的明显改善
C.融入国际社会程度加深 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
6.表1为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华侨的期许。这表明(  )
表1
派别 对华侨的期许
改良派 能履行君宪国民之责,改良政治,应主动承担国民之责,对政府“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改良之,监督之,纠察之”
革命派 应支持革命,建国民政府,做共和国民。澄清“国”“君”“民”的关系,履行国民责任,当“联合大群,团集大力”
A.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彰显 B.革命思潮获得广泛支持
C.西学东渐的影响日益深入 D.华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图2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的使用频数,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2
A.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B.三大改造的稳步推进
C.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9.图4为1978—2016年北京市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单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4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0.古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这些状况(  )
A.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 B.导致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C.决定了小国寡民的政体特征 D.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
11.157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法令,规定同一船队中的船只和人员,必须结伴航行、互相保护、集体合作,不能擅自离开,直至抵达目的地。该法令(  )
A.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B.践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加剧了国家间的利益纷争 D.反映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12.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发表《君主论》一书,提出君王高于法律与议会的原则。该书广泛传播后,很多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都依照这一原则行事。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加速了新教思想的传播 D.导致了议会政治的消亡
13.表2为1776—1926年英美德三国重大发明占世界比重(单位:%)变化表。这可以用于说明(  )
表2
国家 1776—1825年 1826—1875年 1876—1926年
英国 43.6 22.6 14.0
美国 11.7 24.0 43.7
德国(德意志) 9.8 21.2 17.5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B.英德两国对美国依赖程度的加深
C.欧美各国间工业发展差距日益缩小 D.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14.表2是苏联工业两大部类生产比例表。这突出说明,二战后的苏联(  )
表2
年份 为生产而生产(“甲”类) 为消费而生产(“乙”类) 两部类产值比
1928 1 1 1
1940 10 4.2 2.4
1965 106 18 5.9
1970 159 27 5.9
1975 232 38 6.1
1976 245 39 6.3
A.基本沿袭斯大林模式 B.工业化策略符合国情
C.重视工业的国际循环 D.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日思想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流行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有美国参议员将日本车的进口称为“经济上的珍珠港”,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贝克则公开宣称“我们还在与日本交战”,而且“我们就要输了”。这一时期美国反日思潮盛行是由于(  )
A.反日思想的根深蒂固 B.日本经济已超越美国
C.现有国际秩序受冲击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月,辛巳,(懿)乃使张仰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材料二
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唐】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曾(曹氏)、马(司马氏)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诸葛亮所击败)……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钦!
——【唐】刘知几《史通·直书》
(1)指出根据材料一、二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一、二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哪一记载更为可信。(1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借款修路
晚清时期,中国欲修建铁路,需要巨款,如何筹措?当时学者马建忠认为,筹之于官,已不可能,因为官府“拮据已甚”;筹之于民也不行,因为“风气未开,集股维艰”。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借洋债之一法”。然而兴修铁道的借款数额巨大,向谁借?如何借?如何偿还?都需要详细论证。他认为:
●是借款,而不是入股。他说:“借债与入股有别,入股可坐分每年赢余,借债者惟指望按年之利息。中国创行铁道,绵亘腹地,岂可令洋商入股,鼾睡卧榻之旁!”
●不能由在华的西方银行承办借债事宜,因为“天下之利,最患中饱”。在华的西方银行,都是外洋分行,而且只有三四家,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他们也需再到邻近洋行筹措,这样就难免出现从中渔利、互相勾结、垄断为奸的问题。所以应该“自行承办,迳往英法都会,与其官、私银行面行商榷,由我计息,由我定价,一杜居间把持之弊”。此外,所借之款直接在该国购置轮车、机器、铁轨,“以外洋之银购外洋之物,既免折耗之费,复无垄断之虞”。
●修筑铁路非一二年所能建成,所以应“并五六年当偿之息,一气借成,以免异日腾挪无所,失信于人”。
●为避免铁路建成之后为洋人所把持,所以在借债之时,“一切借券,第标号数,不标姓名,一俟铁道得利之后,将其券逐渐收回”。即仿效西方的债票法,“债票书票号,不书姓名,以便辗转抵用,一如银票使公司之利厚者岁提一二成,赎回其票,则不言偿而自偿矣”。
——摘编自王军《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
概括说明马建忠主张的合理之处,并谈谈你对当时借款修路的看法。(1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口号
提出时间 口号
1949.10.03 “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拥护人民民主专政”
1950.02.12 “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人人要问,不论老少,人人要识字”
1950.11.12 “准备最好的粮食,献给国家,保卫祖国”
1950.11.18 “稳定物价,加紧生产,加强劳资团结,搞好公私关系”
1950.12.17 “缴完翻身粮,赶快闹翻身,好好把田分!”
1952.07.04 “男女一齐发动,男女平等,反对打骂,婚姻自由”
1953.10.01 “发动增产节约竞赛,继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奋斗!”
1954.03.03 “搞好生产迎接普选”
1954.03.23 “边生产,边建社!搞好生产,争取入社!”
1956.05.02 “亚非各国的友谊万岁!”“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贸易霸权之路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
阶段 法案 措施 简介
第一阶段 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 大幅下调关税 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
第二阶段 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 大幅调高关税税率 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
第二阶段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下调进口关税 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第三阶段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
——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
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的“贸易霸权之路”加以解读。2025届山东省各地市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1)
历史试题(1)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A C C A D C C D D A A A C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14分
(1)事实: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2分)
理由: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2分)
(2)分歧:《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2分)
材料一更可信。《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 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8分)
(若答材料二更可信,并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答案:14分
从背景的角度作答:
十九世纪后半期,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面临财政困难,民间集资修路的风气尚未兴起。马建忠主张"借洋债"兴建铁路是符合实际的。
从内涵的角度作答:
马建忠的主张着眼于维护国家利益。例如,强调"是借款,而不是入股",提防洋商分利;在借债之时,"一切借券,第标号数",避免铁路建成之后为洋人把持。
马建忠的主张对在华洋商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不能由在华的西方银行承办借债事宜",应该直接与西方国家谈判。
马建忠的主张考虑到了中国修筑铁路的艰巨性。认为应"并五六年当偿之息,一气借成"。
马建忠主张的做法符合近代国际贸易的规则。例如,"以外洋之银购外洋之物"、借债之时,"第标号数"等。
从综合的角度作答:
借款修路是民族危机下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
看法:
在列强加强资本输出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借款修路利于抵制列强对我国铁路权的掠夺,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及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不允许中国走向富强,清政府没有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借款修路的目的难以实现。
答案:12分
材料选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其涵盖的内容范围广,是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手史料。(3分)
材料中“拥护中央人民政府”“保卫祖国”“迎接普选”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史实,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制度建设等;(3分)
材料中“加紧生产”“稳定物价”“把田分”“完成国家计划”“争取入社”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重视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实行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史实,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等;(3分)
材料中“人人要识字”“婚姻自由”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开展扫盲教育、颁布婚姻法等史实,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法制建设等;(3分)
材料中“亚非各国的友谊”“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亚非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史实,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3分)
19.答案:15分
第一阶段: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加剧,欧洲殖民国家推行高贸易壁垒。该时期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处于大国体系的边缘。美国遭受贸易歧视,大幅下调关税,换取平等待遇,积累贸易实力。
第二阶段:一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0年代末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大幅调高关税税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34年以“互惠”的名义下调关税,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优势,贸易权力生成。
第三阶段:二战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主导建立关税与贸易协调机制,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确立了贸易霸权。
在不同时期,美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维护国家利益,逐步确立了贸易霸权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山东省各地市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1)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