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一带一路”专题 试题专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含解析)

“一带一路”专题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高考·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3.(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4.(2022·海南高考·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5.(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6.(2022·全国高考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7.(2021·重庆高考·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8.( 2022.1·浙江高考·6)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1.6·浙江高考·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11.(2024·湖北武昌高三上期末·11)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写道:“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今乃见凿通金山,远赴赛里斯国以取衣料。”而中国《魏略》中载:“(大秦)多璆琳、琅玕、神龟、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这些记载(  )
A.体现了当时海上商路的发达 B.佐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往来
C.表明了古罗马手工业的进步 D.展示了东方养蚕缫丝的实情
12.(2024·广东深圳龙岗区高三上期末·4)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图3)是唐代的一件俏色玉雕,选用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做工精湛。杯体造型是常见于中西亚的器型。据此可推断,该玛瑙杯是(  )
图3
A.唐代工匠制作而成 B.中西亚国家的贡品
C.丝绸之路文化见证 D.中华民族交融产物
13.(2024·重庆一模(主城区)·4)元代中国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优质木材、宝石、香料、象牙以及皮革和马匹等,而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丝绸、书籍、文具和绘画作品。这佐证了当时中国(  )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 B.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先进地位
C.外贸税收已经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D.主要进口满足上层社会需求的商品
14.(2024·北京昌平区高三上期末·5)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15.(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3)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6.(2024·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期末·4)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17.(2024·甘肃武威高三12月月卡·4)妈祖信俗起源于宋代福建湄洲岛,自元代起,妈祖信俗逐渐国际化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逐渐传播到亚洲沿海各地。推动妈祖信俗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航海技术的进步 B.外迁人口的增多
C.政府的大力提倡 D.国力的持续强盛
18.(2024·四川南充一模·27)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本创作者多以自身见闻对异域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客观记述,同时还记述了大量自身航途积累的海洋知识,如季风利用规律、海洋导航规律等。据此可知,宋代海丝文本记述(  )
A.凸显了儒学价值倾向 B.印证了海上贸易的兴盛
C.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商业环境的宽松
19.(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12月大联考·3)耳杯是古代汉族常用的饮器,下图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出土耳杯分布变化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出土耳杯分布变化图(  )
(注:第一期为曹魏到西晋早期,第二期为西晋中晚期,第三期为东晋时期,第四期为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A.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 B.丝绸之路推动了对外交流
C.中原汉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D.南北方社会发展差距扩大
20.(2024·安徽淮北一模·12)原始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不用雕塑或绘画的方式表现佛的形象。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首先出现了石刻佛像,其形象和服饰带有古希腊雕塑的典型特征。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文明交流促进文化革新 B.佛教已经实现了希腊化改造
C.丝路改变艺术创作方式 D.古印度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21.(2024·山东青岛高三上期中·4)16世纪以来,有不少中国商船由广东、福建载着生丝及丝绸开往菲律宾,占据澳门的葡萄牙人也积极参与中菲贸易,中国银与丝遂成为西班牙大帆船在太平洋上长期航运的主要商品。这表明(  )
A.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网逐渐形成
C.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2.(2024·湖北宜昌高三上期中·4)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白银的大量外流
C.朝贡贸易的衰落 D.丝绸之路的废止
23.(2024·辽宁高三12月联考·10)2023年9月15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赞比亚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和赞方有关部门签署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领域合作计划、经济发展领域交流合作、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等五份合作文件。这体现了我国(  )
A.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B.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C.践行了“亲诚惠容”的睦邻友好关系 D.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4.(2024·百师联盟广东高三12月联考·13)2023年9月13日下午,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教育、旅游、科技、卫生、航天、民航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上述材料充分说明(  )
A.国际新秩序得到建立 B.新兴经济体引领国际合作
C.区域集团化稳步前进 D.中国发展成果惠及世界
25.(2024·河北沧州普通高中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2)《后汉书》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武威郡治所)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后世出土的敦煌汉简有“远客”“东方来客”“有客从远方来”参与“通关市”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耕经济呈现衰退趋势 B.边地出现工商业市镇
C.朝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6.(2024·北京朝阳区期中·2)下图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祥云瑞草等纹样。该织锦代表了当时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有学者考证为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以下叙述可能作为该观点理由的是(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局部)
① 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织机模型,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发达的重要见证。
② 现今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传世蜀锦——四天王狩猎纹锦,是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实证了蜀锦在域外的广泛传播。
③ 出土于吐鲁番的7世纪文书有“益州半臂”等蜀锦名目,并标有上、中、下三等价格,反映了蜀锦沿丝绸之路在西域的贸易情况。
④ 汉代四川的蚕桑丝绸织造业十分发达,文献记载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成都又称锦官城、锦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2024·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三·10)法国学者指出:“自从罗马的贵族夫人们身穿透明的罗纱以来,欧洲就已经非常向往中国了。”罗马帝国末期,戴克里先皇帝不得不强制性地把中国生丝的价格规定得高高的,以期遏制丝绸消费。这反映了(  )
A.丝绸贸易动摇了罗马国本 B.古罗马与中国的贸易繁盛
C.古罗马社会奢靡之风兴盛 D.文明交流影响了社会生活
28.(2024·山东烟台期中·10)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29.(2024·山东德州联考一·11)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
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 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 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30.(2024·湖北武汉在重点中学10月联考·3)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 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 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31.(2024·;湘豫名校9月联考·10)下面为汉代丝绸之路和元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汉代相比,元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不同是(  )
A.与蒙古远征密切相关 B.深刻影响欧洲经济格局
C.交流的时空大为拓展 D.河西走廊核心地位下降
32.(2024·山东济南摸底考·13)“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 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
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 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33.(2024·四川蓉城名校高三入学联考·18)1565年,西班牙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据此可知(  )
A.新航路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墨西哥成为西班牙的原料产地
C.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D.太平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34.(2024·江西九校8月联考·11)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5.(2024·山东滨州高三开学摸底·15)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
36.(2023.6·浙江高考·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8分)
37.(2022·天津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省省会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定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历史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38.(2024·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赐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貂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6分)
39.(2024·山东潍坊高三上期末·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游故事的流变
小说《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蓝本,融合其他民间传说或人物传记,经过文人不断地修改创作而成。
时间 故事简介
唐朝 西游故事始于《大唐西域记》,该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而成;故事源于唐僧玄奘沿丝绸之路,独自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在唐太宗的授意下以实录精神记录沿途见闻,以期为国家提供西域各国基本状况。书中唐僧作为佛教圣僧拥有绝对地位,信念坚定,不怕困苦,求得佛法。寺院俗讲成为此时西游故事传播的主要途径。
宋元时期 该时期有关西游故事的代表作有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朝杂剧《西游记》,故事内容加入了民间传说,淡化佛教教义的宣扬,故事中唐僧的形象接近于常人,有着常人所有的缺点;取经队伍首次出现了猴行者,负责降妖除魔,但妖性十足。
明朝 该时期的典型作品是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书中出现了大量商业描写及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打斗场面,其经典片段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被塑造为渴望自由平等、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唐僧则胆小懦弱,看到妖怪便战战兢兢,毫无主见。
——摘编自李雯《<西游记>故事流变及传播研究》
任意选取两个相邻时间段,概括西游故事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0.(2024·安徽皖豫名校联盟联考二·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6分)
(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学者积极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6分)
41.(2024·湖北十堰高三上期末调研·19)【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2.(2024·安徽“皖南八校”大联考一·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3.(2024·广东调研一·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全球城市是世界经济组织结构的重要节点,是经济管控、生产与贸易、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以及政治权力的枢纽。表4是公元前400年—元1800年全球城市发展的时间轴线。
表4 公元前400年—公元1800年全球城市发展时间轴线
公元前400年 公元前200年 丝绸之路与罗马浪潮 公元元年 200年 400年 600年 800年 1000年 1200年 商业经济浪潮 1400年 后哥伦布时代 1600年 重商主义浪潮 1800年
雅典
长安 长安 开封 北京
罗马
伦敦 伦敦 伦敦
君士但丁堡 君士但丁堡 伊斯坦布尔
威尼斯
阿姆斯特丹
——摘编自【英】格雷格·克拉克《全球城市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丛表中任选一个城市或补充一个新的城市,简述其成为全球城市的主要因素。(要求:列出所选城市,不限于题目所给时空,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4.(2023·八省八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20)【宣传画里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1 新中国的儿童 图2 乒乓外交 图3 邓小平同志南巡 图4“一带一路”
1971年 深圳1992年 2013年
围绕“宣传画里的历史”,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5.(2023·山东菏泽高三上期中·18)“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国家角色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生着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观念表述
年份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节选
1988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改革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息息相关。世界是否能够走向和平、稳定和发展,会对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也将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1989 从国际条件来看,全世界正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这种变化总的来说对我国是很有利的。我国有可能争取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以集中力量搞好改革和四化建设。
1999 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在不断强大和成熟,我们的任务也更重了,对于历史、民族和人类所承担的责任更大了。
2000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建设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拥有全人类1/5的人口,在新的历史创造活动中责任重大。
2005 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6 一个志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国理当对世界有新贡献。
2013 这一年,我们扬帆致远,开创外交新局,“一带一路”联通四海,雁栖湖水拥抱五洲,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6 G20杭州峰会牵动世界目光,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为失调的全球治理开出新药方。
2017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18 世界上仍有战争、贫穷、不公,还要我们完善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
——摘编自韩红星、陈锦《中国国家角色的变迁: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划分阶段准确,角色定位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46.(2024·吉林二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非交往始于唐代的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6分)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D B D B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C D A B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A D D B D D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A C B A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该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与中外丝绸贸易无关,故①错误;据材料“居卢訾仓以邮行”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故②正确;“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与郡县制(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故③错误;“居卢訾仓以邮行”说明新疆罗布泊能通过“邮”传递官府的重要文书,便于政府管辖,即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作用有限,排除A项;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武帝之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B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此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便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选D项;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江西和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与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关系不大,排除A项;只有赣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不能说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且宋代衣料材质仍以丝麻为主,排除C项;没有南北方纺织技艺的比较,得不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由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丝绸之路 起点在长安,中途经过的城市敦煌、撒马尔罕,终点罗马都是丝绸之路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仅只提及中国出土的,不能代表是在中国生产的,排除C项;“直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词发展至宋代开始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故①正确;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故②错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为东方的文明传播到西方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故③正确;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武器发明家唐福把他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宋朝廷,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答案】C【解析】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③为长沙,故选C项;①为北京,排除A项;②为苏州,排除B项;④为广州,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而非“禁止”,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称为“瓷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 北非等地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远赴赛里斯国以取衣料”、“多璆琳、琅玕、神龟、明珠、夜光璧”可知,古罗马和中国的记载中,都存在对双方的介绍,说明其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力证据,即这些记载佐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往来,故选B项;从古罗马的记载中,并不能看出海上商路的发展状况,且“发达”绝对化,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强调古罗马手工业的进步,排除C项;缫丝,即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但材料主旨并不是单方面强调东方养蚕缫丝,材料突出的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属于唐代的镇金兽首玛杯,杯体造型却是常见于中西亚的器型,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和中西亚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文化交往,与中西亚的交往是通过丝绸之路,故选C项;材料提及该玛瑙杯做工精湛,是常见于中西亚的器型,但没有明确其制作者,无法得出是唐代工匠制作而成的结论,排除A项;该玛瑙杯的杯体造型常见于中西亚,但仅凭这点不能说明该玛瑙杯就是中西亚国家的贡品,排除B项;与中西亚的交往涉及到的是中外关系,而非民族关系,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在对外贸易中,元代中国出口的是文明技术含量高的瓷器、丝绸、书籍等,而进口的主要是奢侈品类商品,如优质木材、宝石、香料等,可知元代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处于有利地位,故选B项;“出超”不合题意,出超即净出口额大于净进口额,与材料不合,排除A项; “外贸税收”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元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相悖,排除C项;“主要进口满足上层社会需求的商品”以偏概全,与材料侧重中国处于优势地位相悖,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一条国际商道,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的西进,排除A项;“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是从中国的中原地区经过蒙古草原,再到中亚和欧洲,与万里茶道的路线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朝贡贸易体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外贸易制度,主要是指周边国家向中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朝廷回赠礼物的贸易方式,与万里茶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越南中部……汉朝铜镜……汉朝工匠制作”可知,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出土了汉朝工匠制作的铜镜,这可以用于佐证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项;虽然这些铜镜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不能证明“文明审美趋同”,此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仅通过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判断这些铜镜是以何种形式被输出到东南亚地区,不能得出“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铜镜输出,而不是铸镜技术输出,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因此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唐代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审美标准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的是胡风的流行,不能说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妈祖信俗逐渐国际化……传播到亚洲沿海各地”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这些人在进行商业贸易的同时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促进了妈祖信俗逐渐国际化,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上外迁人口的增多推动中国文化外传,故选B项;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但是没有以人为媒介,妈祖信俗不会走向国际化,因此航海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宋元时期,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政府有鼓励对外贸易,但并不会直接鼓励信仰外传,排除C项;元朝建立起统一国家,国家实力有所增长,但宋末元初国家动荡,“持续强盛”说法不正确,且国力强盛与信俗外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记述了大量自身航途积累的海洋知识”可知,海丝文本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大量客观的人文、自然面貌,还记载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自然规律,迎合了当时远洋航行的客观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故选C项;儒家思想强调安土重迁的观念和伦理道德教化,忽视自然科学规律的探索,排除A项;海丝文本记述只能反映当时远航技术的进步,而且材料也未说明作者的经历是源自海上贸易,排除B项;宋代商业环境的宽松主要针对的是国内的经商环境,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材料描述的是与远洋航行有关的异域知识、航海知识,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隋唐的文化交流。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期、第二期耳杯,盛行于黄河流域;第三期、第四期耳杯,盛行于长江流域及更南方的地区,由此可以看出,耳杯大致呈现从北到南传播的路径,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原汉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项正确;由图并不能推断出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A项错误;图中的分布并未呈现从河西走廊至西域的耳杯传播路径,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与发展,南北方社会发展差距有所缩小,D项错误。
20.【答案】A【解析】据材料“丝绸之路上的古印度犍陀罗地区……带有古希腊雕塑的典型特征”可知,沿着丝绸之路,古印度犍陀罗地区出现的佛像形象和服饰带有古希腊雕塑的特征,这表明文明的交流促进了古印度雕像艺术的革新,故选A项;材料是佛像雕塑艺术的希腊化特征,不是佛教的希腊化,排除B项;材料中丝绸之路促进了佛像雕塑艺术的出现与发展,不是改变艺术创作方式,排除C项;古印度是南亚国家,不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古代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据材料“16世纪以来……在太平洋上长期航运的主要商品”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来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进行的贸易多与中国有关,中国的商船也往来于中菲之间,且中国丝与银还成为太平洋贸易的主要商品,反映了当时进行的太平洋贸易网以中国为中心,故选B项;欧洲价格革命体现在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等方面,这是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产生的影响,但是太平洋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的是中国,并不能直接导致西欧出现价格革命,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新的经营方式出现,且欧洲的商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结合所学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的大量利润并未投入新的生产经营中,而是转手流入了西欧其他地区,因此西欧商业革命与当时的葡萄牙、西班牙关系不大,且材料体现不出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是主动参与到大西洋贸易中,且世界市场尚未形成,鸦片战争后,中国才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元朝到明朝,泉州由国际性港口沦为地方性港口,结合所学海禁的史实可知,这是由于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故选A项;明朝时期由于中国手工业产品占据优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B项;泉州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实行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丝绸之路并未废止,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中国与赞比亚五份合作文件的签署,反映了我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共谋合作与发展的诚意和实践,体现了我国正在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选A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所以就没法说完善,排除B项;中国与非洲的赞比亚不属于邻国,所以不能说中赞是睦邻友好关系,排除C项;中赞之间的合作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中国和委内瑞拉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等多项双边合作的文件,这是中国积极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表现,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世界,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到目前为止,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国与委内瑞拉的合作,虽然二者都属于新兴经济体,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引领”国际合作,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国与委内瑞拉的合作,属于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
2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河西走廊的武威郡治所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这反映出陆上丝绸之路在东汉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在明朝后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河西地区,并不是西域地区,排除C项。
26.【答案】B【解析】据材料“学者考证为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可知,作为该观点理由的史实要用汉代蜀锦的相关史实,“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重要见证”属于汉代蜀锦的史实,故①正确;“现今日本......实证了蜀锦在域外的广泛传播”是唐朝的史实,故②不错误;“出土于吐鲁番......域的贸易情况”的时间是7世纪,不属于汉代,故③错误;“汉代四川的......成都又称锦官城、锦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发展情况,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7.【答案】D【解析】据材料“自从罗马的贵族夫人们……欧洲就已经非常向往中国了”“不得不强制性地把中国生丝……遏制丝绸消费”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贵族夫人们穿上罗纱促进古罗马人向往中国,而古罗马帝国皇帝提高中国生丝价格以遏制丝绸消费,反映了文明交流影响了社会生活,故选D项;材料“欧洲就已经非常向往中国了”强调丝绸贸易引发了古罗马人对中国的向往,并没有动摇罗马国本,排除A项;材料“不得不强制性地把中国生丝……遏制丝绸消费”反映了古罗马帝国皇帝提高中国生丝价格,遏制丝绸消费,不利于古罗马与中国的贸易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得不强制性地把中国生丝……遏制丝绸消费”反映了古罗马帝国皇帝遏制丝绸消费,不利于消费丝绸的奢靡之风兴盛,排除C项。
28.【答案】D【解析】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和形式多样,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等也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满足了中国各地人们生存的需要,所以从社会史角度看,丝绸之路给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其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选D项;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指的是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不是丝绸之路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发展的格局,所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通过丝绸之路,不同地区的物种实现了跨区域交流,而不是文明的碰撞,C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
29.【答案】A【解析】从题干可知,“青金石之路”与“玉石之路”分别沟通了地中海沿岸和亚洲,是跨区域文明交流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排除B项;材料体现地中海沿岸和亚洲地区的贸易往来,并无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的信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0.【答案】D【解析】【解析】
材料强调了隋唐时期,实现了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并汇集成开创新时代的动力,形成隋唐核心的文化圈,这说明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汉朝和隋唐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情况,无法根据材料判断对外交往是否开始于汉朝,而且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始于汉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说的是各国之间的互相接触,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而非各族人民,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没有与后面的朝代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排除C项。
31.【答案】C【解析】观察图片可知,与汉代相比。元代丝路的路线有多条,且范围变大,如覆盖现在的俄罗斯与印度半岛等,这样就会使得去往同一个地方,有多个路线可以选择,会缩短行程,同时有了更多的路线也意味着可以去往更多的地方,使东西方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更大的扩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远征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可能,二者有一定的关系,而元朝的丝绸之路发展更多是自身的需求,因此“密切相关”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代丝路密切了中国和欧洲的经济联系,但远未对欧洲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对比两幅地图,元代丝路在河西走廊城镇较汉代多出许多,由此可见,当时河西走廊的经济地位远高于汉代,排除D项。
32.【答案】A【解析】据题干地图信息可知,ch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欧、葡萄牙。tea 的发音主要分布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再结合其不同的传播路线可知,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其主要原因是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故选A项;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仅能够解释中国境内“茶”的发音差异,不能解释中国以外地区“茶”发音的差异,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tea的发音主要是通过近代新航路开辟之后才传播的,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cha的发音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项。
33.【答案】C【解析】由材料“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可知16世纪中国和西班牙之间贸易,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的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说明中国在与西班牙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选C项;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项;西班牙是封建国家,工业水平不高,主要从墨西哥掠夺财富,不是掠夺生产原料,排除B项;当时国际贸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D项。
3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可以使得白银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价格革命是指大量贵金属的流入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题意不符,排除A项;“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并不能造成美洲生产方式的转变,排除C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35.【答案】A【解析】由材料“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可知“一带一路”在促进亚欧非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与发挥沿线各国的生产、消费、资源等优势,延长全球的价值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故选A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并不都是我国的邻国,排除C项;“开启了......新合作模式”可知“一带一路”是在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合作模式,且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20分)
(1)关系: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3分)
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分,4点答3点即可)
(2)效益:①赚取超额利润;②增加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分)
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3分)
(3)作用:①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②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③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④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4分,5点答4点即可)
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4分,每点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一“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结合所学得出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据材料一“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结合所学得出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据材料一“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按丁征租也”结合所学得出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得出土地兼并导致政府直接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据材料一“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结合所学得出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结合所学得出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第一小问效益,据材料二“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结合所学可从赚取超额利润、增加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角色,据材料二“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结合所学得出传统的特色产品;据材料一“出绢而当庸直”“岁输绢绫纯绵”结合所学得出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据材料二“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结合所学得出珍贵商品(贸易品)。
(3)第一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得出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据材料三“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结合所学得出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据材料三“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结合所学得出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据材料三“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得出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据材料三“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结合所学得出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出口国外”结合所学得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据材料三“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得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
37.【答案】(15分)
【历史主题:】天津:近代北方经济重镇
【围绕该主题举出具体史实:】
①天津是洋务运动在北方的中心。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天津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要商埠。创办近代银行,发行股票等。③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
最后,论从史出,进行完整清楚的说明:由上述史实可见,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
【解析】
首先,考生要根据自己近现代史相关的史实熟悉程度,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或者地区,然后罗列出重要史实,并根据史实提炼出历史主题并予以说明。例如,选择天津,则需要先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有关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史实,如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天津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要商埠。创办近代银行,发行股票等。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然后将其加以归类整理,据上述史实可以归纳出天津是洋务运动在北方的中心、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三个方面,最终提炼出一个历史主题,即天津:近代北方经济重镇。
最后总结出来的观点是: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具体表达则需要先写出历史主题,然后再分三个角度写出相关的史实,并加以简单说明,做到表达清晰,最后围绕主题总结出观点即可。
38.【答案】(14分)
(1)因素:朝贡往来及朝贡贸易发展;政府对东北边疆行政管理的强化;中原文化传播;民族交融;地方经济互补。(8分,任答其中4点即可)
(2)史学价值:“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与地理范围);东北历史的研究(边疆与民族、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研究)。(2分,每点1分)
现实意义:为我国东北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多条以贡赐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可得,朝贡往来及朝贡贸易发展;结合所学古代各朝对东北地区管辖的史实可知,政府对东北边疆行政管理的强化;由材料“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可得,中原文化传播;由材料“渤海国”、“金代”、“辽代”等可得,民族交融;由材料“鹰路”、“黑貂之路”、“黄金之路”可得,地方经济互补。
(2)第一小问史学价值,“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史料价值,一方面是“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与地理范围);另一方面是东北历史的研究(边疆与民族、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研究)。第二小问现实意义,从对东北和东北亚、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对东北而言,为我国东北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对东北亚来说,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来说,为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39.【答案】(12分)
示例1:
从唐朝到宋元
变化:传播载体由寺院俗讲到话本、杂剧;创作目的由为统治者服务到文学娱乐;故事角色不断增加;唐僧地位由佛教圣僧到平常人。(6分)
原因:宋朝政治相对安定,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娱乐场所出现;理学兴起并受到官方推崇。(6分)
示例2:
从宋元到明朝
变化:传播载体由话本、杂剧到小说;唐僧形象由平常人到胆小懦弱;孙悟空形象由妖性十足到渴望自由平等;故事主角由唐僧到孙悟空;故事情节增加了大量的商业描写。(6分)
原因:明代专制统治强化,社会动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市民阶层壮大;程朱理学僵化,产生了追求个性自由、具有反叛精神的进步思想。(6分)
【解析】
示例一: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寺院俗讲成为此时西游故事传播的主要途径”、“该时期有关西游故事的代表作有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朝杂剧《西游记》”,可得传播载体由寺院俗讲到话本、杂剧;据材料“在唐太宗的授意下以实录精神记录沿途见闻,以期为国家提供西域各国基本状况”、“故事内容加入了民间传说,淡化佛教教义的宣扬”,可得创作目的由为统治者服务到文学娱乐;据材料“书中唐僧作为佛教圣僧拥有绝对地位”、“故事中唐僧的形象接近于常人,有着常人所有的缺点”,可得故事角色不断增加;唐僧地位由佛教圣僧到平常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宋元时期政治环境、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市民阶层兴起)以及理学兴起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
示例二: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该时期有关西游故事的代表作有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朝杂剧《西游记》”、“ 该时期的典型作品是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可得传播载体由话本、杂剧到小说;据材料“故事中唐僧的形象接近于常人”、“唐僧则胆小懦弱,看到妖怪便战战兢兢”,可得唐僧形象由平常人到胆小懦弱;据材料“负责降妖除魔,但妖性十足”、“孙悟空被塑造为渴望自由平等、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可得孙悟空形象由妖性十足到渴望自由平等;据材料“故事中唐僧的形象接近于常人,有着常人所有的缺点”、“其经典片段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可得故事主角由唐僧到孙悟空;据材料“书中出现了大量商业描写”,可得故事情节增加了大量的商业描写。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明代专制统治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市民阶层壮大)以及程朱理学僵化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
40.【答案】(20分)
命题透析:本题以元代敦煌与当代敦煌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史料: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的文书;相关的考古资料;现存元代的中外相关文献。(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历史事实:敦煌与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往来密切;敦煌的佛教发展兴盛;敦煌的民族具有多元性;敦煌不仅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敦煌在元代后期长期发挥着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作用。(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3)意义:推动历史学科深入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敦煌学走向世界,发挥敦煌学的世界意义;促进世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可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据材料一“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可知,敦煌出土的文书;据材料一“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可知,相关的考古资料;结合所学可知,现存元代的中外相关文献。
(2)据材料一“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可知,敦煌与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往来密切;据材料一“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可知,敦煌的佛教发展兴盛;据材料一“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可知,敦煌的民族具有多元性;敦煌不仅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据材料一“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可知,敦煌在元代后期长期发挥着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作用。
(3)据材料二“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可知,推动历史学科深入发展;据材料二“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研究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据材料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可知,推动敦煌学走向世界,发挥敦煌学的世界意义;据材料一“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可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据材料一“古代丝绸之路上……‘历史符号’”可知,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
41.【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性。(2分)
阐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友好和平、开放交流、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开拓进取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有效诠释。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友好和平交流。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求佛法,鉴真东渡传播佛教,都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东西方交流赋予丝绸之路友好和平的文化内涵,这反映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与传统。
在丝绸之路兴盛与繁荣进程中,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形成,众多的石窟、多彩的壁画与形态各异的雕塑,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彰显了丝绸之路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情怀与包容的胸怀。
丝绸之路为中亚、欧洲带去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西亚、中亚、欧洲的很多物产、工艺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丝绸之路上的这些经济文化交流使东西方出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发展的局面。(8分)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含有中华文化特性的丝路精神对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第一小问论题,据材料“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可得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性。第二小问阐释,据材料“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得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友好和平、开放交流、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开拓进取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有效诠释。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围绕“促进了东西方友好和平交流”、“彰显了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发展的局面”等进行说明,注意史论结合。最后总结与升华论题,诸如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含有中华文化特性的丝路精神对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等。
42.【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有其必然的原因。(2分)
在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荒漠戈壁,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虽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其他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
在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由于这一制度的成熟稳定、效果明显。不仅汉朝廷延续了这一制度,历朝历代包括元朝和清朝也加以继承。
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经营方式。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发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秦朝统一文字,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宋代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理学体系,重建了人们的信仰。
在民族关系上,一方面汉族主导的中原王朝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8分,任答四点)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无惧于外来文明的冲击,始终绵延传承。(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并对世界各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地理因素、思想文化因素、政治因素,据此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有其必然的原因”。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内容,从地理条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在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荒漠戈壁,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虽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其他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在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由于这一制度的成熟稳定、效果明显。不仅汉朝廷延续了这一制度,历朝历代包括元朝和清朝也加以继承。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经营方式。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发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秦朝统一文字,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宋代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理学体系,重建了人们的信仰。在民族关系上,一方面汉族主导的中原王朝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最后,还要对上述论述做一个总结,以呼应所述主题: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无惧于外来文明的冲击,始终绵延传承。
43.【答案】(12分)
示例一:汉唐时期,长安成为全球城市。(2分)
因素:长安是汉唐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具有强大的区域经济影响力。汉唐时期的大一统给对外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对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工商业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长安的经济实力,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海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长安作为丝路贸易的东方起点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推动了中国的手工业技术、思想文化向世界的传播,故长安在汉唐时期成为重要的全球城市。(8分)
综上所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贸易发达是长安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因素。
(2分)
示例二:17世纪,阿姆斯特丹成为全球城市。(2分)
因素: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581年,大西洋沿岸的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商贸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同时,荷兰还创造了先进的现代公司和金融制度,大大便利了贸易碰资;荷兰政府组建了东印度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支持贸易扩张,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因此,17世纪,阿姆斯特丹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8分)
综上所述,先进制度的建立、贸易网络的发展、地缘政治的变动是阿姆斯特丹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因素。(2分)
评分标准:
(1)所选城市符合材料信息,且表述符合史实,概括性强,可给2分;只写出城市名字,不得分。
(2)因素要求围绕所选城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可得8分;如果只针对其中—个因素展开论述,可得2分。
(3)从宏观上总结、升华,归纳具有启发性的认识,可得2分;没有总结、升华不得分。
【解析】
据设问可知,这是一道提取信息并说明类开放性试题。需要先从表中任选或者自己补充一个新的城市,并简述其成为全球城市的原因,城市的选择可以自主进行,但论述过程中应结合史实,如选择“长安”,据材料中时间“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及“公元600年至800年”可知,汉唐时期,长安成为全球城市。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论述长安成为全球城市的原因,如长安是汉唐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具有强大的区域经济影响力。汉唐时期的大一统给对外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对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工商业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长安的经济实力,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海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长安作为丝路贸易的东方起点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推动了中国的手工业技术、思想文化向世界的传播,故长安在汉唐时期成为重要的全球城市。最后,进行总结说明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贸易发达是长安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因素。如选择“阿姆斯特丹”,据材料时间“后哥伦布时代至1800年”可知,17世纪,阿姆斯特丹成为全球城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进行阐述,如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581年,大西洋沿岸的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商贸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同时,荷兰还创造了先进的现代公司和金融制度,大大便利了贸易碰资;荷兰政府组建了东印度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支持贸易扩张,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因此,17世纪,阿姆斯特丹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还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最后进行总结说明,先进制度的建立、贸易网络的发展、地缘政治的变动是阿姆斯特丹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因素。
44.【答案】(12分)
论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世界大局,顺应历史潮流。(2分)
论证: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孤立,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以斗争求和平,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稳定的环境。1953—1956年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分)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我们审时度势,重返联合国,以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关系逐渐缓和,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共十一届全会后,党带领全国人民,顺势而为,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分)
冷战结束后,1992年,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对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推进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2分)
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涌现,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2分)
结论:宣传画主题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把握世界变化大格局,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高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2分)
【解析】
首先,围绕“宣传画里的历史”去信息自拟论题,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世界大局,顺应历史潮流。然后进行阐释,可以按照时间观念分阶段论证,如分为新中国成立、20世纪70年代、冷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如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孤立,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以斗争求和平,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稳定的环境。1953—1956年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我们审时度势,重返联合国,以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关系逐渐缓和,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共十一届全会后,党带领全国人民,顺势而为,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冷战结束后,1992年,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对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推进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涌现,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宣传画主题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把握世界变化大格局,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高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45.【答案】(12分)
示例: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国家角色定位:参与者。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渐渐融入国际社会,也渐渐改变了对已存国际体系的态度和认知,于是一方面强调学习、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强调合作,不仅是南南之间的合作,南北之间也需要加强合作,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国家角色定位:承担者。
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新的国际秩序开始建立,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我国的国际作用也因而越发重要。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会为国际秩序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建设性作用。
2013年以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角色定位:引领者。
2013年以后,世界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文化呈现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普遍增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流砥柱,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角色表现为引领者,为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成为特色性表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从参与者到承担者再到引领者,循序渐进,稳步提升,与经济发展历程相伴随,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一致,是国家立足于当时国内外形势进行的外交战略定位,充分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伟大进步。(12分)
【解析】
据表格材料“‘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自我发展和国际格局密不可分。故结合基础知识可以将中国不同阶段的国际定位按照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作为划分阶段的参照。据材料“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改革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息息相关”、“从国际条件来看,全世界正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这种变化总的来说对我国是很有利的”并结合基础知识可以20世纪90年代作为其中之一的阶段划分标志,从世界来讲“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从中国的国家发展来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渐与世界融为一体,在国际中作为参与者逐渐学习西方,不仅带动自身发展也主动与世界各国谋求发展。据表格材料“我们的任务也更重了”、“在新的历史创造活动中责任重大”、“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这是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标志性事件,同时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事务,在国际上的作用越发重要。据表格材料“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智慧引领世界”“还要我们完善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一带一路”、G20峰会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众多问题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最后进行综合总结,中国的国家角色地位从参与者到承担者再到引领者,这一过程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其国际地位与经济发展历程相关、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一致,同时从国际外交层面来讲,也是国家立足于当时国内外形势进行的外交战略定位,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等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进步。
46.【答案】(14分)
(1)特点:基于朝贡外交体系(天朝上国观念);和平交往;存在双方人员往来(直接交往);经济交流密切;海上陆上交往并进,以海路为主;交往受到双方政治经济状况影响;(每点2分,共8分,4点即可)
(2)原则:政治合作,经济支持,互利共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合作;积极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坚持多边主义,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每点2分,共6分,3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殊奈,昆仑人也……使至朝贺”可知,中非交往基于朝贡外交体系(天朝上国观念),双方是和平交往;据材料一“殊奈,昆仑人也”“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可知,存在双方人员往来(直接交往);据材料一“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可知,海上陆上交往并进,以海路为主;据材料一“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可知,经济交流密切,交往受到双方政治经济状况影响。
(2)据材料二“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及所学可知,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原则是政治合作,经济支持,互利共赢;据材料二“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可知,积极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了中非共同发展,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一带一路”专题 试题专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