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四)(第四单元)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2·绍兴高二期末统考]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 (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干栏式建筑
2.[2022·台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 )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3.[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二期中联考]江苏吴江盛泽镇在明弘治初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嘉靖年间“居民百家”“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明末“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清康熙中期则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乾隆时,“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此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市镇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
B.丝织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市镇的功能得到不断完善
D.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4.下图为18世纪的《武昌汉口鸟瞰图》,此图可直接用于研究 ( )
A.城市坊市分离制度的瓦解
B.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
C.“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D.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5.下面为1891—1911年江南地区口岸城市人口统计表。据此可知 ( )
(单位:人)
项目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镇江 135 000 140 000 184 000
苏州 500 000 500 000 —
杭州 700 000 350 000 —
宁波 250 000 255 000 350 000
温州 80 000 80 000 100 000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6.明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这说明 ( )
A.营建城市形成定制
B.住宅布局主次分明
C.民居设计体现长幼有序
D.等级观念影响民居建设
7.古代罗马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 ( )
①钢筋 ②混凝土
③拱券 ④希腊柱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8.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9.[2023·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古罗马时代公寓墙上的广告写道:“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据此,可以得出罗马 ( )
①契约应用很广泛 ②出租广告较为规范
③可能存在奴隶制 ④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民俗学者在描述某地明清民居时说:“由于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小型防御城市。”该地的特色民居是 ( )
11.下列左图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右图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存在差异的因素有 ( )
①经济形态不同
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③自然环境不同
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3·嘉兴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高二校考]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如图中①②③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分别是 ( )
A.英国、德国、法国
B.美国、英国、日本
C.德国、日本、中国
D.英国、美国、中国
13.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装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这主要反映了 ( )
A.思想解放改变生活方式
B.城市管理适应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D.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减弱
14.[2022·温州一模]作为个案,下表反映出 ( )
1931年杭州市新市场商店清洁等级统计表(部分)
检查标准 甲等 乙等
厨房清洁情况 不连接厕所、室内宽敞明亮、使用器具干净整洁 不连接厕所、器具尚清洁
水井清洁情况 有饮水井构造合度、井壁不渗水 有饮水井年久失修、水质浑浊
环境清洁情况 屋内明亮宽敞、空气清新、沟渠畅通、地面干净 屋内宽敞明亮、空气一般、沟渠有闭塞、地面较为清洁
A.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B.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C.公共卫生得到重视
D.食品安全监管到位
15.[2023·温州高二期末统考]天津原以老城及其以北的沿河商业区为中心,城市空间呈团块状,表现为典型的“步行城市”形态。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天津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 ( )
A.交通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布局
B.经济因素决定城市空间模式
C.“步行城市”已被时代淘汰
D.住宅区与工作区实现了分离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的城市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下列关于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
A.“宫城”处于中心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王权的独尊
B.都城规划中的“社稷坛”反映宗法观念的影响
C.“后市”中可能使用铜铸币进行商品交换
D.“后市”的存在说明“工商食官”的格局突破
17.长期以来,学界将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归结于统治者在军事御敌方面的需要。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由于粮食具有难以运输和储存的特点,所以稳定的粮食贸易需要一个集中的固定交易市场。稳定的粮价具有“锚定”作用,让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随之稳定下来,降低贸易的风险,使得更多人能够从事非农行业,从而形成城市的雏形。该学者的观点 ( )
A.严重违背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B.完全推翻了传统的“城市军事起源说”
C.认为城市起源由政治经济共同决定
D.从国家内部的新视角解释社会分工
18.[2023·浙江1月选考]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的民居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民居的特点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
①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③房屋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而成,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④宋元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2023·温州高二期末统考]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③城市化的推进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2022·浙江省十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联考]2022年2月,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被列为“考古中国”重要成果。经碳14检测这是一块具有明确叠压关系的三期大规模稻田:第11稻田层为河姆渡文化早期、第8稻田层为河姆渡文化晚期、第6稻田层为良渚文化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有学者认为:“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由此可见 ( )
A.考古研究是探寻历史的重要途径
B.科技手段在历史研究中起决定作用
C.考古成果比文献资料更准确可信
D.考古研究能展现原始社会历史全貌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6分,共52分)
22.[2023·七彩阳光联盟高二期中联考]民居指古时遗存的民间居住建筑,其功能、形式、构造、用材简单实用,别具一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住宅布局和设计不仅仅以人们的生活舒适方便为出发点,在意识形态化的儒家礼制思想中,住宅的格局与形式本身就是一个“修身”、“齐家”、道德教化的场所,体现“三纲五常”、长幼尊卑、男尊女卑礼制思想的空间。住宅院落分前后二进,前为大门,后设前厅和后厅。前后厅是家庭处理婚丧嫁娶内外大事的场所:男主人主外,在前厅;女主人主内,在后厅。厅两侧为房,厅为起居室,房为卧室,功能明确,起居方便;其次,左右和后边有护厝房维护,为子孙居家住所,与厅房形成拱卫之势,以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地坪和建筑从前至后逐步升高,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和排水。
——摘编自张晓虹《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万民所依》
材料二 罗马的富裕和精英阶层豪宅多幕斯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四周用厚实的围墙与外界隔开,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着。多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能拥有的幸运。
材料三 人类构筑所谓住居的物理空间时,仰赖可以得到的建筑材料等,极大地制约了住居的架构方法和屋顶形式。可用于住居建造的建筑材料过去基本是自然材料、生物材料。因此,根据地域文化圈大体分为“土和石文化”圈和“木文化”圈。有丰富木材的地方,自然是建造木房。但是就木造建筑而言也有各种各样的。帐篷住居主要的结构材料也是木材,也可称为木住居,即便是石造的,屋顶架构用的木材组合也不少,分类并非简单。
——摘编自[日]布野修司《世界住居》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幕斯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差别的主要原因。(6分)
23.[改编题]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整编自周大鸣等《从乡村到城市:文化转型
的视角——以广东东莞虎门为例》
材料二 宋以来,农民们也被卷进了流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生产超过自己消费、为了销售的物产,或者相反的,从别人那里购买自己没有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个行为不是在自己的村庄内部、左邻右舍之间进行,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专门做些生意的商人进行。由此,在农村地域出现了进行交易的恒常性设施。其小规模的一般在陆路的街道两边或者是船停泊地出现的商业集落。
——[日]宫本一夫等《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
与我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集镇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6分)
影响: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答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也可);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答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也可);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化问题(答具体的城市化问题也可)。(3分,其中积极影响两点2分,消极影响1分)
24.[2023·浙南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城市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序的风俗和交往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过,城市许多原先的功能作用曾经一度受自然状况所支配,要求所有参加者都到场,现在这种作用可以被电子传输,分发到全球各处。如果在一个远方的村庄里,能像在拥挤的市中心区一样,看到同一个电影,或听到同一个广播节目,那就不需要住在那个市中心区。我们必须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两者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各自能发挥优势的基础上、重新还原到人的尺度。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
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城市具备的多重功能。(6分)
(2)参考材料一、二,围绕人与城市写一则历史短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0分)单元素养检测(四)(第四单元)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2·绍兴高二期末统考]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 (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干栏式建筑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在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半穴居房址170余座,所以其主要居住形式是半穴居,C正确,可以排除A、B、D三项。
2.[2022·台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 )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聚落),故B正确;A是狩猎、渔猎生产方式的体现;C、D两项出现在文明社会阶段。
3.[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二期中联考]江苏吴江盛泽镇在明弘治初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嘉靖年间“居民百家”“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明末“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清康熙中期则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乾隆时,“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此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市镇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
B.丝织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市镇的功能得到不断完善
D.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江苏吴江的盛泽从一个普通村落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市镇,说明当时的市镇经济发展较为迅速,A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盛泽镇的发展,不能说明丝织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排除B;盛泽从普通村落发展成为繁华的市镇,是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并不是市镇的功能得到完善,排除C;仅根据盛泽镇的发展不能说明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排除D。
4.下图为18世纪的《武昌汉口鸟瞰图》,此图可直接用于研究 ( )
A.城市坊市分离制度的瓦解
B.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
C.“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D.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解析】选B。依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18世纪汉口船舶众多,反映工商业市镇的繁荣,B正确;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排除A;“苏湖熟,天下足”表述的是农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长江流域,排除D。
5.下面为1891—1911年江南地区口岸城市人口统计表。据此可知 ( )
(单位:人)
项目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镇江 135 000 140 000 184 000
苏州 500 000 500 000 —
杭州 700 000 350 000 —
宁波 250 000 255 000 350 000
温州 80 000 80 000 100 000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时期镇江的人口增长迅速,苏州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杭州的人口数大幅下降,宁波和温州的人口增长缓慢,这说明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故A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反映了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故B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苏州的经济情况,故C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瓦解加速,故D错误。
6.明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这说明 ( )
A.营建城市形成定制
B.住宅布局主次分明
C.民居设计体现长幼有序
D.等级观念影响民居建设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明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可见明朝时期,在房屋样式、规模和装饰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等级观念影响民居建设,D正确;材料未体现营建城市形成定制,排除A;材料未体现住宅布局主次分明,排除B;材料未体现民居设计体现长幼有序,排除C。
7.古代罗马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 ( )
①钢筋 ②混凝土
③拱券 ④希腊柱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主要建筑材料是混凝土,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当时尚未出现钢筋,①错误,故选C。
8.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解析】选B。根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并结合所学可知,黎族先民建造房屋的物品多为树枝、泥巴、茅草,这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B正确;材料不涉及审美观念,排除A;材料未体现黎族先民的集体劳作形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黎族先民的文化习俗,排除D。
9.[2023·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古罗马时代公寓墙上的广告写道:“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据此,可以得出罗马 ( )
①契约应用很广泛 ②出租广告较为规范
③可能存在奴隶制 ④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材料中的出租广告只涉及房屋出租,不能依此判定契约应用很广泛,排除①;材料中的出租广告涉及时间、地点和出租人等信息,说明古罗马的出租广告较为规范,②正确;由材料“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说明古罗马可能存在奴隶制,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房屋的材质和结构,排除④。故②③组合符合题意,B正确。
10.民俗学者在描述某地明清民居时说:“由于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小型防御城市。”该地的特色民居是 ( )
【解析】选D。依据材料“闽南文化”“小型防御城市”,可知是在福建地区,具有防御功能,只有福建土楼符合题意;A是四合院,不是福建特色民居,排除;B是窑洞,是在北方地区,故排除;C是徽派建筑,故排除。综上所述,D正确。
11.下列左图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右图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存在差异的因素有 ( )
①经济形态不同
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③自然环境不同
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大平原上游牧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圆锥形帐篷内,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刀耕火种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圆形房屋中,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存在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形态的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前古代印第安人的居住状况,与西方文化影响无关,也非国家政权的实力、影响力不同导致,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2023·嘉兴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高二校考]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如图中①②③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分别是 ( )
A.英国、德国、法国
B.美国、英国、日本
C.德国、日本、中国
D.英国、美国、中国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城市化水平在这一时期最高,①是英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②是美国;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水平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③是中国,D正确。
13.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装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这主要反映了 ( )
A.思想解放改变生活方式
B.城市管理适应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D.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减弱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夜生活的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带动了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此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B正确;材料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欧洲城市的夜生活,未涉及城市中的产业变革,排除C;“许可法”要求娱乐场所到规定时间必须关门,仍然体现了政府重视对城市的管理,排除D。
14.[2022·温州一模]作为个案,下表反映出 ( )
1931年杭州市新市场商店清洁等级统计表(部分)
检查标准 甲等 乙等
厨房清洁情况 不连接厕所、室内宽敞明亮、使用器具干净整洁 不连接厕所、器具尚清洁
水井清洁情况 有饮水井构造合度、井壁不渗水 有饮水井年久失修、水质浑浊
环境清洁情况 屋内明亮宽敞、空气清新、沟渠畅通、地面干净 屋内宽敞明亮、空气一般、沟渠有闭塞、地面较为清洁
A.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B.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C.公共卫生得到重视
D.食品安全监管到位
【解析】选C。依据“1931年杭州市新市场商店清洁等级统计表(部分)”,可以看出在1931年杭州市新市场商店清洁等级分为甲等和乙等,而涉及清洁等级多与卫生有关,C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重视公共卫生,未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排除A;通过材料不能得出居住条件的改善,排除B;材料未涉及食品安全监管,排除D。
15.[2023·温州高二期末统考]天津原以老城及其以北的沿河商业区为中心,城市空间呈团块状,表现为典型的“步行城市”形态。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天津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 ( )
A.交通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布局
B.经济因素决定城市空间模式
C.“步行城市”已被时代淘汰
D.住宅区与工作区实现了分离
【解析】选A。根据材料“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可知,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发展的布局,A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因素,排除B;材料未涉及“步行城市”已被时代淘汰,只是反映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C;材料未涉及住宅区与工作区实现了分离,排除D。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的城市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下列关于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
A.“宫城”处于中心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王权的独尊
B.都城规划中的“社稷坛”反映宗法观念的影响
C.“后市”中可能使用铜铸币进行商品交换
D.“后市”的存在说明“工商食官”的格局突破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周代已经出现了铜制的货币,C正确;周代没有实现王权独尊,排除A;“社稷坛”反映的是民本,而不是宗法,排除B;“工商食官”的格局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
17.长期以来,学界将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归结于统治者在军事御敌方面的需要。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由于粮食具有难以运输和储存的特点,所以稳定的粮食贸易需要一个集中的固定交易市场。稳定的粮价具有“锚定”作用,让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随之稳定下来,降低贸易的风险,使得更多人能够从事非农行业,从而形成城市的雏形。该学者的观点 ( )
A.严重违背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B.完全推翻了传统的“城市军事起源说”
C.认为城市起源由政治经济共同决定
D.从国家内部的新视角解释社会分工
【解析】选D。该学者认为,粮食难以储存和运输,因此需要固定的市场进行粮食贸易,并且稳定的粮价可以让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稳定下来,使得更多人能够从事非农行业,促进社会分工,从而形成城市,D正确;该学者从粮食贸易和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城市的起源,说明了生产方式进步促进城市形成,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排除A;传统的城市起源说注重从军事方面去解释城市起源,新观点则从粮食贸易和社会分工的视角解释,二者只是视角不同,不是排斥对立关系,排除B;该学者观点只说明了粮食贸易对城市起源的影响,未呈现政治与城市起源的关系,排除C。
18.[2023·浙江1月选考]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根据“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并结合所学可知,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①正确;根据“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可知,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排除②;④错在“开启了”,排除,故选A。
19.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的民居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民居的特点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
①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③房屋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而成,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④宋元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②是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③是两河流域: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④是古代中国: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D正确。
20.[2023·温州高二期末统考]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③城市化的推进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根据表格可知,2000年至2012年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原因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进,①③符合题意;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时间是2017年10月,②时间不符;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属于实质,④不符合题意;A正确。
21.[2022·浙江省十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联考]2022年2月,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被列为“考古中国”重要成果。经碳14检测这是一块具有明确叠压关系的三期大规模稻田:第11稻田层为河姆渡文化早期、第8稻田层为河姆渡文化晚期、第6稻田层为良渚文化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有学者认为:“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由此可见 ( )
A.考古研究是探寻历史的重要途径
B.科技手段在历史研究中起决定作用
C.考古成果比文献资料更准确可信
D.考古研究能展现原始社会历史全貌
【解析】选A。根据材料“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可知,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历史发展的大体情况,说明考古研究是探寻历史的重要途径,A正确;在历史研究中起决定作用的并非科技手段,排除B;考古成果比文献资料更准确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考古研究能展现原始社会历史全貌,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情况,排除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6分,共52分)
22.[2023·七彩阳光联盟高二期中联考]民居指古时遗存的民间居住建筑,其功能、形式、构造、用材简单实用,别具一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住宅布局和设计不仅仅以人们的生活舒适方便为出发点,在意识形态化的儒家礼制思想中,住宅的格局与形式本身就是一个“修身”、“齐家”、道德教化的场所,体现“三纲五常”、长幼尊卑、男尊女卑礼制思想的空间。住宅院落分前后二进,前为大门,后设前厅和后厅。前后厅是家庭处理婚丧嫁娶内外大事的场所:男主人主外,在前厅;女主人主内,在后厅。厅两侧为房,厅为起居室,房为卧室,功能明确,起居方便;其次,左右和后边有护厝房维护,为子孙居家住所,与厅房形成拱卫之势,以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地坪和建筑从前至后逐步升高,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和排水。
——摘编自张晓虹《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万民所依》
材料二 罗马的富裕和精英阶层豪宅多幕斯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四周用厚实的围墙与外界隔开,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着。多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能拥有的幸运。
材料三 人类构筑所谓住居的物理空间时,仰赖可以得到的建筑材料等,极大地制约了住居的架构方法和屋顶形式。可用于住居建造的建筑材料过去基本是自然材料、生物材料。因此,根据地域文化圈大体分为“土和石文化”圈和“木文化”圈。有丰富木材的地方,自然是建造木房。但是就木造建筑而言也有各种各样的。帐篷住居主要的结构材料也是木材,也可称为木住居,即便是石造的,屋顶架构用的木材组合也不少,分类并非简单。
——摘编自[日]布野修司《世界住居》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幕斯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差别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特点:传统民居的建筑设计以生活舒适方便为出发点;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空间布局严格遵循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6分)
原因: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儒家价值观念的影响(或受宗法观念影响)。(任写两点得2分)
(2)特点: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前厅有天窗与集水池;多为大理石材质,凸显富丽堂皇。(3分)
目的:防盗;便于采光和搜集雨水;区分社会等级。(3分)
(3)主要原因:物理空间受到建筑材料的局限;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的不同等。(6分)
23.[改编题]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整编自周大鸣等《从乡村到城市:文化转型
的视角——以广东东莞虎门为例》
材料二 宋以来,农民们也被卷进了流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生产超过自己消费、为了销售的物产,或者相反的,从别人那里购买自己没有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个行为不是在自己的村庄内部、左邻右舍之间进行,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专门做些生意的商人进行。由此,在农村地域出现了进行交易的恒常性设施。其小规模的一般在陆路的街道两边或者是船停泊地出现的商业集落。
——[日]宫本一夫等《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
与我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集镇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6分)
答案:(1)阶段:村落—集镇(集市)—城市。(2分)
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2分)
(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些集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和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2分)
(3)特点: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中利弊共存。(3分,任意三点即可)
影响: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答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也可);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答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也可);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化问题(答具体的城市化问题也可)。(3分,其中积极影响两点2分,消极影响1分)
24.[2023·浙南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城市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序的风俗和交往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过,城市许多原先的功能作用曾经一度受自然状况所支配,要求所有参加者都到场,现在这种作用可以被电子传输,分发到全球各处。如果在一个远方的村庄里,能像在拥挤的市中心区一样,看到同一个电影,或听到同一个广播节目,那就不需要住在那个市中心区。我们必须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两者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各自能发挥优势的基础上、重新还原到人的尺度。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
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城市具备的多重功能。(6分)
(2)参考材料一、二,围绕人与城市写一则历史短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0分)
答案:(1)功能:行政(政治)、防御(军事)、宗教、商业(经济)和文化功能。(6分)
(2)历史短文
(一)阐述角度示例(其他亦可):
①城市发展加速人类交往
②城市推动人类文化传承
③城市应关注人的价值尺度
④城市病的历史、症结与应对
(二)得分结构:
1.标题,2 分;
2.结构,4 分;
①有总起或结束(有升华),得 1 分;
②有两个方面(中/西;古/今;正/反)得 3 分,只有一个方面得 1 分。
3.史实举例,3 分;
①时间,得 1 分;
②内容,史实准确得 2 分。
4.表述成文,1 分。
(三)具体表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