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 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
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 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
2.12世纪,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由罗马式发展至哥特式。哥特式大教堂的部分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如英国的韦尔斯大教堂的束柱柱头的雕刻,其中一个柱头表现一位鞋匠,另一个柱头则是一个水果商贩。这反映出当时( )
A.艺术的神学化特征 B.社会转型的成功 C.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D.资本主义的发展
3.1577—1580年,英国航海家德雷克率领船队经过麦哲伦海峡北上至美洲大陆的太平洋沿岸,经由太平洋和好望角完成了英国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此举( )
A.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线 B.进一步拓宽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C.发现了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 D.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4.《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哥伦布航海引起物种大交换,使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拉开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飞速同质化的大幕,形成“同质世”时代。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 )
A.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升 B.物种交流推动各地同一化
C.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
5.下图为英国《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节选。这折射出英国( )
1651年版本 凡进入英国的商品必须用英国的或生产国的船只运输 英国籍船员数量不得少于船员总数的75% 禁止外国商人染指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贸易
A.与荷兰贸易争夺激烈 B.航运能力已称霸世界
C.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对外贸实行严格管控
6.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
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D.促进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
7.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下列人物与成就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孟德斯鸠——法国——三权分立 B.卢梭——德国——人非工具
C.洛克——英国——《社会契约论》 D.伏尔泰——法国——君主专制
8.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法革命所要解决的不同于美国革命的问题是( )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 B.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1861年俄国沙皇签署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但要向地主交纳赎金,且受村社制的束缚,农民自由择业、迁居受到限制;1872年日本天皇宣布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新兴地主和富农的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保证农民人身、移居及职业的自由。据此推断( )
A.日本在改革前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俄国 B.俄国由于沙皇专制统治导致十月革命的爆发
C.日本和俄国的改革因内容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D.两国改革不同程度推动了各自资本主义发展
10.恩格斯在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曾说:“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传播,并且在工业中加以利用”,不仅“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清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在此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
A.几乎在主要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B.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智能化
C.各国因条件不同进程各具特色 D.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11.《共产党宣言》提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反映了( )
A.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是夺取政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使命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
12.下表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是( )
亚洲 20世纪初,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其余部分除日本外成为半殖民地
非洲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地
拉丁美洲 19世纪晚期,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
A.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B.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 D.原始资本积累的加速
13.英国驻印度总督助手伊斯梅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据此推论,二战后初期( )
A.印度开始爆发武装反英斗争 B.印度独立发展遭遇严重阻碍
C.印度掀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英国殖民体系面临崩溃趋势
14.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由于德国对凡尔赛体系没有道义上的义务,又没有一个防止它提出挑战的明确均势,一旦它开始挑战凡尔赛战后安排,唯有靠法国使用武力或美国永久卷入欧洲大陆事务,方能保障和约条款的执行。上述观点说明( )
A.美国企图谋取世界霸权 B.凡尔赛体系存在巨大隐患
C.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D.法西斯势力趁机迅速发展
15.1917年3月4日,列宁撰文指出:临时政府主要是由自由派资产者和地主构成的。他们的施政纲领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八小时工作制和其他改善个人生活状况的紧急措施,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唯有工人政府才能确保各族人民拥有和平与面包。这说明列宁( )
A.认为推翻沙皇统治迫在眉睫 B.肯定二月革命对俄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C.主张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强调世界大战对俄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16.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这一占比上升到了1/2左右;但是到了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苏联基本停止了外国设备的进口。这个变化说明( )
A.西方国家阻止对苏联的援助 B.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得到了缓解
C.苏联经济的高度独立自主性 D.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紧张
17.1926年英国政府所公布的《贝尔福报告》称:英国(本土居民)与自治领(居民)虽然同为国王的臣民并作为英联邦成员自由连结为一体,但在英帝国内无论内政、外交等任何方面,都是彼此互不隶属、地位平等的自治团体。这反映出,一战后的英国( )
A.接受了民族自决原则 B.殖民统治走向衰落
C.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 D.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一战后,亚洲出现了亚洲和亲会东亚同盟等地区性的革命联盟组织,约定“一国爆发革命,其他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与此同时,北非摩洛哥里夫起义的领导人也呼吁让我们同东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决胜的打击”。这说明( )
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经形成 B.民族运动斗争水平提高
C.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 D.亚洲引领世界反殖浪潮
19.美国政府认为音乐可能是撬开苏联人民封闭之窗的一种最安全的工具,只要音乐能渗入,就能在俄国政府和人民之间加上一个“楔子”,从而削弱莫斯科对其人民的控制。美国这一主张旨在( )
A.展示美国文化实力 B.利用艺术形式展开冷战
C.激化苏联社会矛盾 D.丰富苏联人民精神生活
20.“拿着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规划大笔的政坛学界‘诸公’……如果说单靠30年代经济低潮的惨痛记忆,还不足以磨砺他们亟待改革资本主义的欲望,那么刚刚结束的一场政治生死斗,这场与大萧条之子纳粹德国的殊死战,其致命之处,却是再明显不过了。更何况眼前还面对着……苏联势力的西进浪潮。”作者旨在( )
A.夸大战后苏联威胁 B.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C.强调改革的必要性 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
21.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形成了一种“混合式经济制度”,使得国家更容易进行现代化经济事务的计划与管理,同时也相对地大大推动了需求的增加。这种“混合式经济制度”( )
A.受到苏联模式的启发 B.主张由政府主导经济
C.引发第三次科技革命 D.避免了“滞涨”的发生
22.表2为苏联各五年计划时期国民收入与各种投入指标的平均增长速度情况表(%)。据表2可知,苏联( )
表2
国民收入 固定生产基金投入 基金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
1961—1965 5.7 9.7 -0.7 3.9
1966—1970 7.2 8.2 -0.9 5.5
1971—1975 5.7 8.7 -2.8 4.1
1976—1980 4.2 6.8 -2.7 3.2
1981—1985 3.6 6.4 -2.9 3.1
A.制度优势得到体现 B.经济增长存在隐患 C.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23.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
A.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24.2020年,美国公布了中亚新战略文件,明确指出在中亚地区将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遏制;2021年,欧盟正式提出了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划。这反映出( )
A.大国竞争对抗态势上升 B.逆全球化已成为主流
C.新冷战政治格局已形成 D.美欧结成稳固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共3题,25题20分,26题20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造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材料二
下图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 —2000年, 单位:10亿美元)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并说明推动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10分)
26.美欧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提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二战后是如何打造新“西方”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欧美关系新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阶段 简介
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 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因时局影响未被利用。1921年,苏俄开始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领导层制定了三级计划并研究了预算体制
20世纪20年代末~1951年 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1952~1964年 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在国际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65~1975年 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20世纪70年代,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改革陷入停滞
1976~1985年 开展强化劳动纪律、反酗酒运动及反腐败斗争;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1986~1990年 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接受西方指导,出台“500天计划”,以迅速地向市场过渡;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俄)联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乌海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年级
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A A A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B C C B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B C A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20分)
(1)变化: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商品的种类增多,流通量大;贸易的范围扩大;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影响:推动了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加快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物质生活。 (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趋势: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服务贸易出现,发展迅速;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因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6.【答案】(20 分)
(1)打造措施:推行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强化西欧化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8 分)
(2)新特点:美欧矛盾上升(2 分),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关系为主。(2 分)
成因:矛盾上升的原因:苏联解体;欧盟崛起;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减少。(答出两点即可,4 分。)
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原因: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欧美在经济上依赖度加深;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近。(答出两点即可,4 分。)
27.【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2分)
阐述: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现状,苏俄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国内资源实行军事化管理,保障了新生政权。但是这一政策是建立在对农民压迫和对市场否定的基础上,当国内环境相对和平时,便成为中下层百姓的负担。1921年,列宁等人立足于苏俄是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大国的现实,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使得苏俄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苏联建立后,斯大林等领导人不顾苏联的社会现实,强行用行政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并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方式弥补工业发展落后的不足,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但也使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畸形。二战后,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局面,苏联领导人虽进行了经济改革,但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权力和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改革多浅尝辄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恶化,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8分)总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与国家发展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综合国力。(2分)
示例二:
论题:国际环境影响苏联(俄)经济政策。(2分)
阐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为此,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掌控,有力地保障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20世纪20年代初,西欧各国面临战后经济恢复的问题,与苏俄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缓和,这为苏俄转向新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20年代末,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法西斯势力逐渐抬头,欧洲政局日益动荡,为缓和经济危机,欧美与苏联的经济合作也日益扩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迫切愿景下,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既创造了苏联工业奇迹,也为后来经济结构失衡埋下隐患。二战后的苏联领导人虽然针对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由于冷战的影响和维护政治权力的需要,改革或不彻底或半途而废。至20世纪末,在美苏“和平”的幻影中,戈尔巴乔夫全面倒向“市场化”,并选择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8分)
总之,苏联(俄)的经济政策一直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前期顺势而为推动了苏联(俄)社会的快速发展,后期的故步自封则阻碍了苏联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苏联解体。(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