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九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下册同步课时优化训练(答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921年,苏共党中央成员托洛茨基用痛苦的口吻说,“党进入了‘对小资产阶级投降的时期’”;这一年,有14000多人由于不理解苏俄的政策而主动退出布尔什维克党。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苏俄( )
A.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B.开始了工业化建设
C.落实了农业集体化 D.确立了“苏联模式”
2.由如图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
A.革命是影响俄国经济下降的主要因素
B.苏联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且快速增长
C.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出现畸形态势
D.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影响了工业发展
3.1921一1923年,苏俄(联)私人出租企业从50多家增加到5000多家,容纳约8万名工人。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赫鲁晓夫改革推行
4.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 国家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材料中的“这种创造”( )
A.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B.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始终保持优势
C.使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D.使苏联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工业化
5.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与英国相比,苏联的取向明显不同。苏联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
A.以重工业发展为主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市场起到支配作用 D.实施农业集体化
6.苏联从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12年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9%,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2%,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占70%以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7.下表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排名的变化,这表明苏联( )
项目 年份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产值 5 3 2
机器制造业 4 2 2
石油 3 2 2
钢 5 5 3
A.新经济政策稳步推进 B.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
C.计划经济的成效显著 D.农业集体化进程停滞
8.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9.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发展为加速农业集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已有集体农庄的榜样使农民认识到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农民普遍有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强烈愿望,这又为加速农业集体化提供了群众基础。斯大林还认为,只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庄和农场,就可以使农业大发展。斯大林旨在说明( )
A.农业集体化的合理性 B.农业集体化导致的问题
C.片面发展工业的弊端 D.重点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10.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怠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下列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
C.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工业生产水平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由1913年(沙俄时期)的2.6%上升为1937年的10%。二战后,又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人类第一位宇航员送入太空。材料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经济危机引发世界大战
C.战后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发展
1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程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了苏联模式的积极性
13.【改革与发展】
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NEP),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的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利用外资的问题。1979年10月,他在中央高级干部座谈会上指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应该坚持”。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邓小平也特别强调,利用外资要合理、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外资,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对外借债是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邓小平在多个场合指示:建设量力而行,这是我们的方针。宁肯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欠太多的债,借债必须放在有能力偿还的基础上。拉丁美洲国家举债过多的路我们是不可以走的。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列宁制定重大决策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利用外资的观点。
14.危机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解决危机考验着各国人民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
——摘编自[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摘编自[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
材料三:正是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参照系。借鉴其成功经验,资本主义起死回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实施“新政”,摒弃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原则,在宏观层面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较大地调整产权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运行体制。“新政”是一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空前大灾难。
——摘编自孔根红《危机与变革、前途与命运——简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几次反“危机”》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明治政府在复杂的形势下是如何使日本摆脱危机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妥协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经济政策是如何使俄国经济得到了恢复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经济模式的相似之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新政”。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导致有14000多人由于不理解苏俄的政策而主动退出布尔什维克党的现象,A项正确;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正式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都通过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从而对苏联(俄)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D项正确:1913至1917年,导致俄国经济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仅从题目信息无法得知苏联国民经济是否实现了均衡且快速增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经济结构的信息,无法得知苏联经济结构是否畸形,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创造”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苏联仅用了十余年就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故选:A。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发展以重工业为主。故选A。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所以说苏联从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工业发展迅速,D项正确;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主要是在冷战期间,不是1928年到1940年,排除A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是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进行的农业改革措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提出的,旨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但这一政策在1928年左右被斯大林放弃,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1928—1937年”这一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C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1921—1928年,时间不符,A项排除: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苏联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B项排除:农业集体化是农业方面的措施,材料体现的是工业方面的发展,D项排除。
8.答案:B
解析:
A A不符合史实 ×
B 根据题干中“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D 根据题干中“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可知,D说法错误 ×
9.答案:A
10.答案:D
解析:D.根据题干“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怠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可知,农业集体化运动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无法体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故D符合题意。ABC.根据题干“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可知,农业集体化运动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故ABC正确。故选D。
11.答案:A
12.答案:C
解析:A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还没有走上工业化的大道,与材料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时期,与材料描述不符。故B项错误。C项,根据题干信息“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由此判断这一制度与斯大林模式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突出,它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它的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经济,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但斯大林模式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因此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中并没有否定改革的必要性,总体上的态度是肯定。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1)特点: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
依据: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
(2)观点:坚持利用外资;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资;对外借债要量力而行。
解析:(1)根据材料一“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NEP),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根据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NEP)”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列宁制定重大决策的依据是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
(2)根据材料“‘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应该坚持’”可得出坚持利用外资;根据材料“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可得出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利用外资要合理、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外资,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可得出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资;根据材料“对外借债是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建设量力而行,这是我们的方针。宁肯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欠太多的债”可得出对外借债要量力而行。
14.答案:(1)举措:开展明治维新,经济上建立银行、工厂,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秩序和宪法,军事上建立近代军队,教育上创立新的学习制度,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等。
(2)表现: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实行按劳分配;允许自由贸易。措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
(3)相似之处:国家干预经济;评价: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但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解析:(1)举措:根据材料一“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改革的目的”可知,明治政府的应对举措:开展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经济上建立银行、工厂,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秩序和宪法,军事上建立近代军队,教育上创立新的学习制度,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等。
(2)表现: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妥协表现使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实行按劳分配;允许自由贸易;措施:根据所学可知,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21年,苏联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得到了恢复。
(3)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正是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参照系。借鉴其成功经验,资本主义起死回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实施‘新政’,摒弃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较大地调整产权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运行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经济模式的相似之处是国家干预经济;评价:根据材料‘新政’是一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渡过了空前大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但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九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下册同步课时优化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