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 )
A.种植水稻 B.打猎捕鱼 C.饲养家畜 D.磨制石器
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3.考古学家曾在舟山马吞发掘出99个大小不等的土墩。土墩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凿、石镰等文物,出土的陶罐上还残留有6000年前的稻谷痕迹,这些文物共同印证了6000年前此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
C.人们开始群居生活 D.已经有了原始农耕生活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考古发现表明( )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C.当时已出现大规模精耕细作 D.农业生产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5.古人类主要居住在洞穴内,后来他们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大约在1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原始手工业出现 D.磨制石器的出现
6.当原始农业种植出现之后,人类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来获得食物,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障,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7.下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建筑想象图。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8.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9.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0.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11.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12.岗上遗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这可以印证( )
A.国家开始产生 B.农业经济发达 C.出现贫富分化 D.君主专制强化
13.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图1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这些工具证明早期人类生活在什么时代?图2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主要用于什么劳动?图3、图4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哪一时期?
(2)请分别举出一例以图5水稻、图6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图7和图8分别被称为什么建筑?其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并概括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从图1到图2,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材料二:位于河南省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大批器物,其中的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条形石铲、陶壶、三足陶钵、筒形罐,以及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大何庄遗址发现了七座房基,随葬陶罐中还保存着小半罐被火烧焦的粟粒,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还有陶制纺轮56件,并发现了铜匕一件。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
材料三: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稻穗纹陶盆(见下图)……一株稻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摘编自《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2)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二、三中考古发现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
回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河姆渡”“稻作遗存”“稻作工具骨耜”可知,此处先民种植水稻。
2.答案:A
解析:“石铲(翻土)”“石刀(收割)”“石磨盘(谷物加工)”都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工具,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
3.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舟山马岙发掘出农业生产工具和有稻谷痕迹的陶罐,说明当时此地农业已经产生,有了原始农耕生活,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发现了炭化的谷物,这表明在史前时期这些地区已经存在农业生产活动,由此可知,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非常悠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故B正确。题干不涉及作物使用比重的信息,不能体现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排除A;题干未涉及精耕细作的内容,排除C;题干展现的是考古发现的谷物遗存,不涉及生产工具,排除D。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定居生活出现的原因。分析材料信息可知,古人类迁移的目的地是适宜耕作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农业耕作需要固定的土地和稳定的居住环境,因此人们开始定居下来。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我国的原始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生活,故B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C、D不符合史实。
6.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题干材料体现了原始农业解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该房屋是干栏式建筑,结合所学可知,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河姆渡人,故C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接近现代的栽培稻”等可知,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故B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根据“粟”、“彩陶”等信息判断可知该遗址可能是半坡遗址,故选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没有培植农作物,排除AB;河姆渡人培植的是水稻,排除C。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发现,说明半坡人的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反映了半坡人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根据“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可知,这说明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汶口文化。根据“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故选C。
13.答案:(1)时代:旧石器时代
劳动:挖土
时期:春秋后期
(2)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建筑: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因素:自然环境。
(3)基础:原始农业的发展。
特点:多元一体。
(4)认识:①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②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④生产工具的制造与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⑤生产劳动工具辅助人类拓展劳动创造领域时,人类社会便能繁荣发展。
解析:(1)时代: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图1是北京人打制的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劳动:结合所学可知,图2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主要用于挖土;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图3是牛耕、图4是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在春秋后期。
(2)水稻:依据所学可知,图5是水稻、图6是粟,河姆渡人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水稻;粟:半坡人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粟。建筑: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因素:由所学可知,图7和图8结构的不同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3)基础:根据“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可知,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原始农业的发展。特点:根据材料三“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可知,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4)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①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②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④生产工具的制造与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⑤生产劳动工具辅助人类拓展劳动创造领域时,人类社会便能繁荣发展。
14.答案:(1)生产:从采集、捕猎到原始农耕和畜牧(学会了选择、驯化动植物)。生活:从迁徙群居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2)①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②体现了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特点;③以石器为主,农具的种类多;④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⑤原始制陶、纺织技术出现;⑥原始艺术出现:⑦定居生活出现。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远古人类”、图1中背猎物的人、居住环境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图2左上角收割作物的场景、图2中间的羊等、图2中的居住环境,从生产、生活两方面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保存着小半罐被火烧焦的粟粒”“稻穗纹陶盆”“锯齿石镰、条形石铲、陶壶……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铜匕一件”“家高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及所学知识分点归纳即可。